- 詳細內容
第106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第九識與第八識並存之過失」這方面的議題,這個議題在佛法中是屬於非常重要的核心知見。今天討論的內容主要是在說明「真相識與現識」的相關法義,這些對於修學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關這部分的詳細解說,諸位觀眾可以參考在《學佛之心態》一書裡面,從第277頁至291頁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如同本書中所說,會提出這一段法義辨正的原因,是因為有人質疑「真相識是阿賴耶識,現識是意根」的這個說法;他們質疑這一段的說法,認為這個是不對的。
而會產生這個誤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誤會了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裡面的一段法義之開示。這一段開示就是:【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在這裡面真識指的是「本覺真心」,這個大家比較不會有問題,但是這些誤解者因為讀了祖師的論,而把現識誤解成為阿賴耶識,把意根歸屬於在分別事識之中;很明顯的,這樣會產生在阿賴耶識之外,還有一個本覺真心的問題,那就會變成有第九識了。而在上述所引之聖教中也說了「廣說有八相」,也就是說,如果廣說、說得比較詳細,就有八種識相,就是我們熟知的八識心王;因此,如果說離開第八識還有第九識存在,那廣說就不應該說是八相,而應該說是九相了,因為顯然第九識比第八識更重要,那怎麼可以忽略這第九識的識相呢?所以從經文之中,亦可以直接明瞭及確認八識心王之說才是正確的。
而大家都知道,上述所引聖教中所開示的將八個識分作三類,分別為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祂們是分別相對應至第八識如來藏、第七識意根、以及能分別六塵之前六識,這才是正確可以吻合聖教及現量觀察的說法。
首先,我們先來探討有關真識的部分。根據馬鳴菩薩在《起信論》卷1中的開示:【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此二種門各攝一切法,以此展轉不相離故。……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這裡面已經很清楚地開示阿賴耶識如來藏心已經是「攝一切法」,也就是因為阿賴耶識是有情生命的根源,因此祂才能夠「攝一切法」。所以,祂不會又被另一個法—或者是真識、或者是本覺真心、或如來藏—所出生,因為阿賴耶識就是真識、就是本覺真心、就是如來藏,是同一個心體而有不同的名稱。因為在論中開示「依於一心,有二種門」,表示無論是「心真如門」或「心生滅門」,都是依同一個真實心而開顯出來,因為這個心真如門之如來藏與心生滅門中之七轉識,不論如何輾轉,皆始終不相離的緣故。
而因為阿賴耶識自體能顯現不生不滅的體性,就是種種無為法的總相,因此在菩薩的論中才會開示說:【總攝一切無為法故,是故名為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諸無為法之總相故。】這是因為真實心能夠顯現出無為法性,這些無為法性本來就是真實心的體性,故在《楞嚴經》中開示「無為無起滅」。譬如,在《楞嚴經講記》第七輯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真如無為是由無生無滅而常住不壞的如來藏自身藉諸法所顯示出來的,既是本已存在的,乃至將來成佛以後仍然不會滅壞,所以同樣是「無起滅」的。這樣解說了以後,也已經顯示六種無為法是無起也無滅的。】(《楞嚴經講記》第七輯,正智出版社,頁312。)所以,由阿賴耶識「攝一切法」以及具有無為法性來看,我們就可以確認阿賴耶識一定是不生滅的真識。底下我們就依照六個面向來作更進一步的探討:
第一點是有關現識意根的部分,因為上述質疑者認為第七識意根攝屬於分別事識中的意識,但這樣就面臨八識心王變成只有七識心王的大問題。我們必須瞭解:雖然意根之行相微細,但是意根並不是依附於意識而有,絕非是細意識,不是意識之細分;因為意根是恆審思量,意識為審而不恆而日日中斷,雖然一般人可能會把意識、意根混在一起,但事實上兩者卻有很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必須要信受「根、塵觸生識」才是正說。如果意根是意識的細分,這就變成只有十七界了,那很明顯是違背了有情有十八界的正理,同時八識心王也將變成錯誤的七識心王,因此這個說法過失極多。在《瑜伽師地論》卷25中開示:【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如是思惟復有二種: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也就是在強調「算數行相」的重要性。因此既然 佛世尊開示的是十八界,如果將之改為十七界,也就是把意根合併於意識之中,這顯然會有極大的過失,造成學人將以意識的體性來瞭解意根,如此將造成「法住法位」上的模糊與嚴重錯誤;因為把非常重要的意根錯誤地含攝於意識之中,同時也使得修學者無法正確瞭解「根、塵觸生識」的重要法義,因此說會引生錯誤的「法住法位」;同時如果是這樣,那也會變成只有五根,因為第七識意根已經含攝於意識之中。這樣的問題,也將導致不能正確完整觀行「盡所有性」,因為把意根含攝於意識,變成只有十七界、只有五根,所觀察的法便不具足,造成成就盡所有性的完整觀察是有問題的,這些都是將引生無量無邊的問題。
第二點是有關「離開阿賴耶識而建立本覺真心」的問題,因為能夠出生諸法、能夠儲藏諸法種子的種子識,一定是阿賴耶識。譬如,在《攝大乘論本》卷1中的開示:【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而依據唯識所熏四義的道理,阿賴耶識具有「堅住性」的體性-因為是堅住性-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有不生滅之體性,因果才能不失;而因為具有不生滅之體性,而將阿賴耶識稱為「真識」,故離開阿賴耶識,絕對沒有其他之本覺真心或者真識,因為阿賴耶識就是本覺真心。如果像前述質疑者認為「離開阿賴耶識,還有其他之本覺真心」,那每一位有情就有兩個真心,這將造成因果產生錯亂;兩個真心是所有具正知見之修學者都難以接受的錯誤道理,也變成有情有九個心的「增益」的執著,而可能引生極大的過失;因為這樣,那「八識心王」也將變成錯誤的「九識心王」了,而這正好也是墮入八、九識並存之過失中。
第三點是有關離開阿賴耶識而建立本覺真心,將違背馬鳴菩薩「一心二門」之說,因為《起信論》一心二門之開示,是從兩個角度來闡釋「一心」,此一心就是如來藏心,或稱為阿賴耶識,或稱為真如心。因此絕非由如來藏或本覺真心另外再出生阿賴耶識,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變成有兩個不生滅的心,那這個就違背了《起信論》一心二門之開示。因為眾生之生命根源一定只有一個,既然稱為攝一切法之生命根源——阿賴耶識,那祂就不是被另一個更究竟的生命根源所出生,因為阿賴耶識前面已經沒有法存在,故在《雜阿含經》中才會開示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也就是說,這個阿賴耶識已經是眾生的生命根源,因此在祂的前面就沒有更究竟的法了,所以說「不能過彼」。同時在唯識種智中亦說阿賴耶識為「第一能變識」,譬如在《燈影》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阿賴耶識心體,雙具「恆、轉」二種特性,方是能變生萬法之心體也!……若非具有如是雙性,則不可能變生萬法之體也!……是故「能變識」一名,正顯其體恆而且常住不壞不變之意也!】(《燈影》,佛教正覺同修會,頁326。)既然阿賴耶識是第一能變識,能變生萬法,包括第二能變識意根與第三能變識之六識心也是祂所變現的,因此就不可能還有一個更屬根源的心能夠變生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已經是第一的緣故,沒有法能夠再超過祂了,也就是不能過彼了。
第四點是有關「意根為意識之細分識」之錯誤知見,因為那會變成意根的體性攝屬於意識。然而就是因為意根的體性與意識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是屬於兩個不同的心,因此才會分別屬於十八界中的「意識界」與「意根界」;而「界」就是功能差別或界限,因此絕對不能把這兩個界混為一談,而說意根為意識之細分識,因為這樣就違背了十八界的聖教了。譬如意識與五十一個心所法相應,而意根只與十八個心所法相應;而即使相應同一個心所法,其心所法之體性亦有明顯之差異,這部分得要菩薩在百法上面慢慢接觸及深入後,才能逐漸了知。因此,如果把意根錯誤地歸攝於意識之中,那修行人就會忽略了意根界-包括瞭解意根默容十方三世一切法、恆審思量等之體性-而造成修學上的不完整、錯誤與不能實證。除了在十八界的法義需要注意之外,聖教中也開示:「一切粗細意識皆意、法為緣生。」也顯示了意識與意根之存在是有次第性的,有意根觸法塵才會有意識出生。因此把意根攝屬於意識,便會衍生出極多的過失,因為許多法義都是有關、環環相扣的,錯了一個,就會再衍生出許多其他的錯誤。同樣的,如果主張「有第九識與第八識並存」,也是會衍生出許多問題;因此,這也可以知道在〈略說第九識與第八識並存……等之過失〉一文中,雖然已經條列出一百九十種過失,但仍屬於略說之性質,因為實際上過失無量無邊,舉之不盡。
第五點是有關「阿賴耶識為現識」之錯誤知見,因為意根才是《楞伽經》中所開示之「現識」,這樣才會與意根之遍計所執性吻合。因為意根對於三界法有執著而產生作意,才會使某些法種從阿賴耶識中流注出來,譬如在〈略說第九識與第八識並存……等之過失〉中開示:【七識心種子及諸法相之所以會從阿賴耶識中流注而起者,皆由意根之作意使然;……由於意根有如是令六識心及諸法相現起之作用,故說意根是現識。】(《學佛之心態》,佛教正覺同修會,頁284。)故修行人主要還是透過意識的修行而來轉變意根對於染汙法之執著性,這樣就會令修行人漸漸地離染得淨。而如來藏是真如體性,不緣六塵境界,因此如來藏絕對不是《楞伽經》中所開示之現識。如果誤把阿賴耶識當作是現識,那修行人就會想要去對治阿賴耶識中根本不存在的對於六塵之執著性,那無疑是弄錯對象了;因為意根才是執著最重之心,祂是有覆無記性,能跨越三世並具有常相續之俱生我執,而如來藏是無覆無記性,具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涅槃體性,二者有極大之差異。同時從這裡我們也知道否定阿賴耶識與意根的修學者,他們只能以識陰的體性來觀察諸識,因此修學之路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實證的機會,除非能轉而信受八識論。
第六點是有關「阿賴耶識為現識之錯誤知見而引生的修證」問題,因為如果如來藏是《楞伽經》中所開示之現識,那也違背了無餘涅槃的法義,造成入無餘涅槃之後,諸法會再因如來藏之緣故而現行,那就會變成不迴心阿羅漢所證的「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成為不可能。而因為阿賴耶識是恆而不審的緣故,因此絕不可能是現識,因為違背聖教量及現象界之觀察的緣故;也就是滅除現識意根之後,僅餘如來藏獨存之自住境界才能稱為無餘涅槃。另外必須要瞭解的是:雖然有時候稱某識的現行為現行識,或簡稱為現識,但也不會特指現識是阿賴耶識。因為,如果從現行識的角度來解釋現識,那現識有八個可能,也不會專指阿賴耶識為現識。相對的,在《楞伽經》中開示的「現識」就一定是意根,而「分別事識」指的就是能夠了別六塵的前六識,「真識」當然就是阿賴耶識了,因此這八個識才會說是「一切最勝」之八識心王。如果在八識心王之外,還有更殊勝的心來出生阿賴耶識或七轉識,那顯然比八識心王還要殊勝,那就違背八識心王是「一切最勝」的法義了;因為顯然這個能夠出生八識心王的心更殊勝,那八識心王就沒有資格稱為一切最勝。如果這樣能夠成立,那天親菩薩所造的《大乘百法明門論》豈不就是要改寫了嗎?
我們再利用一點時間來說明今日所談有關「分別事識、現識與真相識」是屬於佛法中非常核心的法義,這些法義如果偏離了,就會屬於惡見所攝;那基本上就會使得修行的努力受到侵蝕,或者唐捐其功,乃至下墮,因此是我們所應當要特別留意的。在《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三輯中 平實導師開示:【這個「惡見」配合了各種煩惱就會產生大作用,這個「惡見」是其他各種煩惱的首領……惡見作祟的緣故,最容易使人毀謗三寶,毀壞自己與他人的法身慧命,因此是應該首先滅除的怨賊。】(《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三輯,正智出版社,頁120。)也就是說,如果發現了違背聖教的知見,就必須要慎重地對待,要好好將之釐清對治,不然它就變成侵蝕自己法財的怨賊。同時我們必須要留意的:在百法的分類之中,惡見是屬於心所法,因此在因緣具足之下,它就會與心王相應而損害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說它真的是我們修行路上的怨賊。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作幾點簡單的結論:今天探討的內容,由其中我們所引出的一段聖教開示,我們可以把八個識分作三類,分別是真識、現識與分別事識;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法義,可以讓我們掌握這八個識非常重要的三個特性,掌握了重點之後,在修學上就可以快速進步。第二點是如果不知道這三類識是分別對應至阿賴耶識、意根與前六識,那在理解方面就會產生許多的問題;但事實上,如果稍具佛學正知見,就可以發現這些產生的問題是不難察覺的,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思惟,以及尋求經教比對或善知識的指導,相信是可以更正原先的錯誤知見。第三點是從這裡我們就知道養成思惟、簡擇法義之習慣的重要性,這樣才能避免受到誤導,這也是在聖教中開示的:修學者必須要具備聞思修-也就是思慧-它是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多作幾個角度、面向的法義抉擇、思惟,就更容易發現是否有法義的問題存在。第四點是八識心王的正理是存在的事實,無論增益成九識或損減成七識或六識,都將可能引生無量的過失,這是我們所應當要特別留意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