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開悟與假開悟(上)

第067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這個單元,我們要來探討一下「真開悟與假開悟」。

佛法中所說的開悟,是有它的實質與內涵的,現在如果聽到有人在講「開悟」這件事情,那麼就要去探討說的是真開悟或者是假開悟。佛法的開悟是與證真如有關的,真如是第八識「人無我、法無我」所顯示的不虛妄法性,在意根末那識的遍計執中,是永遠沒有「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實理的。所以開悟證真如這件事情,就可以從這個道理中判斷:如何是真開悟證真如,如何是假開悟沒有證真如。

真如既然屬於第八識的不虛妄法性,那麼要能夠觀察與領受真如,就必須先找到第八識在哪裡;哪個是第八識?也就是所謂的開悟明心,破除無明開悟了,明瞭身中本來不生不滅的實相心所在。稱呼第八識為實相心,是要有別於因緣聚合而有的五蘊法,在現象界中生滅不已、不能常住;而五蘊法之所以能夠一世一世地出生了壞滅又出生壞滅,背後必定有真實法支撐著。這個真實法必須是不生不滅,必須具有能生五蘊法的功能,一定要本來就具有五蘊十八界法的種子,必須能夠受熏持種,必須能將業種的內容如實地呈現果報。又必須是具有能生色法功能的心,這個真實法就是五蘊出生、存續所依的實相心,就是第八識了。

第八識與所出生的五蘊同時同處、不一不異,所以才能夠藉由五蘊找到出生它的第八識。第八識具有能圓滿出生五蘊十八界法的功德法性,稱為什麼呢?稱為圓成實性。這個圓成實性也就是真如法性,真實不虛,而一向人無我、法無我地圓滿成就以及運行諸法。經典中 佛陀說到:【真如空不二,實際及法性;皆無有分別,我說是圓成。】(《大乘入楞伽經》卷6)佛說:真如「人我空、法我空」具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等中道法性,是涅槃的實際,具有能生諸法的法性。而祂不分別自體是人空、法空,不分別自體是涅槃,也不分別自體能生蘊處界諸法,這樣的真如法性就是圓成實性。

這一段經文在告訴我們:具有圓成實性的心才是實相心,也就是具有真如法性的心才是能出生五蘊的實相心,也必須找到了實相心才叫作開悟明心。因為只有找到了實相心,才能夠現前觀察領受真如法性,也才有證真如的證量可以說。圓成實性絕對不可以想像成現象界的緣起性空,因為必須要有圓成實性出生了蘊處界以後,才能夠從蘊處界的無常性、苦性、不自在性,顯示出生滅有為諸法沒有自性的這種現象。圓成實性在運行蘊處界諸法的時候,顯示出來的是真如性,而不是緣起性空;換句話說,緣起性空的現象不是真如的行相。真如的行相只有找到具有圓成實性的第八識如來藏以後,才能夠現觀得到。

佛陀對實證的部分也說得很清楚,佛說:【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大乘入楞伽經》卷2)什麼是圓成實自性呢?就是由於自內親證了離於名相與事相一切分別的聖性而生起了智慧,以這個自證聖智的現觀聖法所行的真如法相,大慧啊!這個聖法就是圓成實自性的如來藏心體。佛陀在這裡指出了一項非常關鍵的法義,那就是圓成實自性除了就是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以外,如來藏心體是遠離名相以及事相的一切分別的。名相指的就是六識以及六識相應的受、想、思等心所法與種種煩惱,事相指的就是五蘊世間與山河大地器世間。對名相與事相一向不分別,就不會生起我想、我所想,也就不會生起貪愛與執著,不會與煩惱相應。

這樣的一向不分別、本來不分別,與我們的七識心的一向處處作主,一向分別六塵,與我見、我執等煩惱相應,祂是完全不一樣的。由我們一向分別的七識心具足了般若正知見,斷我見以後參禪找到了與五蘊同時同處,一向不分別、不作主的如來藏心,發起了般若實相智慧,能夠現前觀察如來藏心,祂確實對名相與事相一切都不分別,人無我、法無我,真實不虛地運行圓成實性;也就是說,祂真實不虛的這種運行的這個圓成實自性的現象。我們以般若實相智慧觀照到如來藏的真如法性,就是證真如,也就是說自證聖智的本質,必定能夠現觀領受到,如來藏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所運行的真如法性。所以,如來藏心具有圓成實性,也就是真如法性,而如來藏心就是第八識。

第八識在凡夫異生位階段稱為阿賴耶識。經中 佛陀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因此要證真如,你就必須找到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所在,開悟就是找到阿賴耶識這個如來藏心,這才是真開悟、證真如。那什麼是假開悟沒有證真如呢?經論中的佛菩薩說:具有圓成實性的如來藏心,才有真如法性,所以你只要找到的不是具有圓成實性的如來藏心,那就是假開悟沒有證真如。假開悟的種類非常多,多數都是將意識心在六塵的了知功能與境界,誤認為就是真如。例如有追求一念不生的,有追求離念靈知的,有追求大地落沉、虛空粉碎這種身覺境界的,有追求身根受樂當作證空性的,有追求看空住於無記中等等。這些五花八門以為是開悟的種種追求,都是不離五蘊法中意識心或者六識見聞覺知心的功能以及境界,完全都是屬於因緣所生法。你必須藉著六根觸六塵才出生的覺知心,既然是被出生的,必定不離無常與壞滅,那是有漏法的本質,就不可能說祂會具有圓成實性,也不可能說祂有真如法性。就算六識心經過斷我見、除我執成為無漏心,也仍然改變不了祂是要藉著六根觸六塵才出生的法性,絕對沒有任何可能變成具有圓成實性的真如心,這是法界不變的定律。因此說,只有找到了本來離名相與事相一切分別,本來就人無我、法無我,本來就具有圓成實性的如來藏心——第八識阿賴耶識,才有證真如的自證聖智的證量可說。

大乘佛菩提的修證,只有開悟證真如所獲得的聖智,才有功德可以對治意根末那識的遍計執。無著菩薩在《顯揚聖教論》中就說到了:【圓成實自體者,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為欲證得極清淨故,為令一切相及麁重二縛得解脫故,為欲引發諸功德故。】(《顯揚聖教論》卷6)這一段論文在說,能圓滿成就一切法真實不虛的自性,指的就是能生諸法與諸法同時同處運行,而顯示出來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如法性,這是超越名相與事相分別所行的聖智境界,聖智所緣的就是真如。自身親證緣於真如的聖智,是為了要證得最清淨的法,是為了要讓一切顛倒遍計的五蘊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繫縛得到解脫,以及讓依止於相縛而生的粗重煩惱繫縛得到解脫,為了要引發所有無漏法的功德以成就佛果的緣故。

論中說到相縛及粗重縛,其中「相縛」指的就是意根無始劫以來,緣於阿賴耶識遍計執所產生的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種煩惱;意根常恆不間斷地與這四種直接由種子起現行的煩惱相應,在一切時,四種煩惱都一起現起沒有斷絕過。所以對色受想行識五蘊一直執著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就是相縛。因為相縛而產生人我執、法我執的結果,就對五蘊生起受用的貪愛煩惱,貪愛、瞋恚、嫉妒、憍慢這些煩惱就稱為粗重煩惱繫縛。而這種相的繫縛以及粗重煩惱的繫縛,只有在自己親證了第八識阿賴耶識,現觀阿賴耶識在五蘊諸法中運行的真如法性,通達了五蘊諸法原來都歸屬於實相法界阿賴耶識;也就是說,五蘊實相指的就是阿賴耶識的般若中道法相,通過所發起的般若實相智慧,能夠了知到阿賴耶識的真如實性,祂是不與煩惱相應,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祂是本來無漏、無相、清淨、解脫的;了知到意根因為顛倒想嘛,普遍地計著執取,導致被五蘊外在的相縛所繫縛,也被內在的粗重煩惱所繫縛。在這樣如實了知以後,才能轉依緣於真如的聖智,對治意根遍計執的相縛;也只有在解脫了相縛以後,那些依止於相縛而產生的粗重煩惱繫縛才得以解脫。這都是要真開悟、證真如以後,歷經了真修實證有所斷、有所證的過程才能到達的。

如果是假開悟沒有證真如,那會是怎麼樣呢?雖然錯悟者自己認定已經證真如,但是因為找到的不是真實的如來藏心——第八識阿賴耶識,而是意識心的境界,或者是意識心與心所法在境界中產生的一種變相;那這些都有著覺知心的心相,有著對六塵的了知相、領受相、造作相、反觀自我的覺觀相。在不知道意識心虛妄的情況下,就必定與無明相應的,會將意識心當作真實我,產生我見;因此就會有我相,也就有眾生相、壽者相。呈現出來的完全是相縛的煩惱,並且又與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相應,在我見具足之下誤解、誤認了真如了,完全沒有功德可以察覺我見貪愛的煩惱與過失,怎麼可能說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可以說去斷除相的繫縛與粗重煩惱的繫縛得到解脫呢?

在經中,佛陀這樣說:【若見實諦不離相縛者,不應得解亦不得脫煩惱之縛;以不離彼二種縛故,不應得彼無上清淨涅槃之樂,亦不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深密解脫經》卷1)佛說:若是所親見的真實義理,也是具足人相、我相、覺知相、領受相、造作相等相縛,沒有離開相縛的,不應當能夠解開相縛的繫縛,也不能脫離煩惱的繫縛;由於不能脫離相縛與粗重煩惱繫縛,不應當能夠得到無上清淨涅槃之樂,也不應當能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菩提果。這段經文說得非常清楚,開悟所證的實相心是無相的,沒有生滅相;沒有覺知心在六塵中的分別、領受、了知、造作的心相,不分別名相、不分別事相,所以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見到沒有相縛的真實法如來藏心——第八識阿賴耶識,祂是五蘊的根源與實相,才能夠遣除遍計執著的虛妄法相,才得以解開相縛而得到解脫啊!因為確實明白了煩惱就是來自於相的繫縛,所以歷經了解開相縛的過程,也就能脫離煩惱的繫縛。

除了這個以外,如果把具有相縛的法當作是真實法,例如意識細心、或者意識極細心、或者直覺、或者身覺境界等等;或者把意識心所想像的虛空能量、冥性、自然性、造物主當作是真實,當作是能生五蘊萬法的源頭,因為都是沒有離開相縛的法,所以是沒有理由可以解開相縛的繫縛的。一旦不能解開相縛的繫縛,當然緊密相依的煩惱繫縛就不能脫離了。由於相縛與粗重煩惱繫縛,都是有漏的煩惱,都是造作生死業的根本煩惱,所以沒有道理說,依著不離兩種繫縛的法,而卻可以得到無上清淨涅槃的法樂;單純的解脫都到不了,更何況佛菩提的無上究竟解脫呢?

我們來舉個禪宗祖師所說的,呼應經典中佛說的法義,在實證的層面應當呈現出來的道理。明朝無異禪師說:【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身心看破,純是假緣。其中自有一物往來,能動能靜,無形無相,於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散則遍周沙界,收則不立纖塵。向這裏一認認定,不肯起疑情,不肯參究,便謂了事人。此是生滅心,非禪也。】(《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卷2)明朝無異禪師又稱為博山和尚,他點破了許多參禪人疑情發不起來的關鍵點,其中有一點說:參禪的人將身心都看破了,沒有一項是可以常住不滅的,純粹是假有緣起性空的法。可是其中自有一物能往來,能動能靜、無形無相,在六根門頭放光見聞覺知,把心散出去可以遍周沙界,向內收攝則可以不受五塵、不沾纖微塵垢。對這個靈知心的境界一認就認定了,不肯起疑情、不肯再向上參究,就認為已經了結參禪的事了。但這個靈知心是生滅心,不是本來不生、不入不出的真如心啊!古今不知道有多少參禪人,都落在博山和尚所點破的生滅心中,但是卻仍然固守沉痾,而無法拋棄生死的杻械枷鎖。於六根門頭放光的呢,正是見聞覺知的識神功能,能把心散出去有遍周沙界覺受的,也正是見聞覺知心在定中的靈知心境界,把心向內收攝安住於不染著五塵的定境法塵,同樣的是靈知心所安住內守幽閑的定中境界。

這個在六根門頭放光的見聞覺知心,在定境中可收可放的靈知心,那正是五蘊中識蘊所含攝的六識心,都需要藉由六根觸六塵才能現起。具足了境界中的這個領受相、了知相、造作相、分別相,也具足了生滅相;一向都與我見相應的,所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具足了相縛的要項了,因此博山和尚說這是生滅心,不是禪。中國禪宗所參究的禪,並不是打坐修來的定心或者境界覺受,禪指的就是一向不生不滅,離見聞覺知,沒有出也沒有入,沒有相縛、沒有煩惱縛,本來自在真如無我的心。這個心就是如來藏,祂出生了有情的五蘊世間,與五蘊世間同時同處在運行著。祂自身的法不被五蘊世間所染汙,具備了入世間又出世間的般若解脫功德,從意識心的角度解釋這種寂靜自在解脫的智慧境界,因此就把如來藏稱為禪了。參究如來藏就稱為參禪,已經開悟找到如來藏,也能夠幫助學人找如來藏的老師呢,就稱為禪師。我們從真正開悟的禪師祖師所說的道理,對照 佛陀所開示的經典字句,呈現出了什麼呢?法與教及貫徹法教的修證是完全吻合的。生滅心不是禪;說的就是有生有滅的心,絕對不是如來藏,只有如來藏才有資格稱為禪。

《金剛三昧經》就提到了,菩薩找到了如來藏,能夠在理上現觀如來藏心的清淨與如如,就是入如來禪。經文這麼說:【入如來禪者,理觀心淨如,入如是心地,即入實際。】入如來禪所說的,就是能夠現觀所證悟的如來藏心清淨與如如,與理上所說的完全一樣,能夠契入如來藏心清淨如如的境界,也就是契入了諸法的實相以及涅槃的本際。佛陀所說的「如來禪」與禪宗祖師所說的「祖師禪」,指的都是如來藏,因為禪宗就是以開悟找到如來藏為宗旨,所以才叫作禪宗嘛!由禪宗祖師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那就稱為祖師禪。而一般世間所修的禪定,都僅僅屬於意識心境界的世間禪定,把世間禪定當作是開悟的話,那就是假開悟沒有證真如,那就如同博山和尚所說的,是生滅心不是禪。

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平實導師在1997年出版的《真實如來藏》,2004年出版的《真假開悟》,2005年出版的《識蘊真義》,以及最近2018年出版的《涅槃》,以及二十年來講經改寫成著作出版的這上百本的著作,都在深入或者淺出的層面上,依據他所證的現量、以及至教量與比量,都是一以貫之如實地論述,從未改變過。所以對什麼是真開悟?什麼是假開悟?那麼有心的人應該要弄清楚;或者把這些剛提到的著作,一一的再拿出來仔細地閱讀,看看說所說的是否有道理。

那麼我們今天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