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緣覺皆入大乘

第122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節目,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聲聞緣覺皆入大乘〉。

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明了阿羅漢、辟支佛「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的不受後有智,是因為斷除了對三界法的貪愛,並且至少有初禪以上定力,而能夠自知自作證「不受後有」。但是這樣的解脫生死的境界,並不是究竟的,仍然是有餘地的境界—還有所餘諸法應證、所餘煩惱應斷—這個蘇息地只是 佛施設的一個化城,他們將來仍然需要再修行才能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勝鬘夫人會這麼說呢?我們等一下接著來看。另外,我們也說明了解脫道的斷煩惱與證果,並非依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的次第斷與證,而是隨著各人修證的情況有所不同:有人悟了是慧解脫,有人則是俱解脫,也有人則是初果到三果。但是應具足修證的内容不可遺漏,才不會誤解而證不了解脫果。

接著看下一段經文:【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經文意思是說:當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的時候,可以得到不受後有的解脫;但是他們所觀察的,只是到達第一個可以蘇息的涅槃境界而已,那還不是最究竟的。我們上次說的那位法師,是如何註解這段經文的,他說:【得解脫樂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離生死恐怖,約現法心得安樂說;不受生死苦,約當來不感苦果說。又前句明盡智,次句明無生智。二乘於金剛喻定斷四住煩惱,於下一念得盡智,知生死已了。次念得無生智,知後不再生。】(《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86~187。)

針對這位法師的註解,書中 平實導師有兩點評論說:【連等覺菩薩之證境都不可說是金剛喻定,何況是二乘人?但這位法師處處以己意說金剛喻定的究竟法無我是三乘所共,可見他對大乘佛果的看法了!只因為本經正說二乘無金剛喻定,這位法師便只能隨順而說二乘無此定。】(《勝鬘經講記》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247。)從 平實導師的評論可以看出,這位法師連二乘法的盡智與無生智都誤會了!盡智是「我生已盡」的智慧,不是「離生死恐怖」的意思;因為凡夫如果心性剛強而樂著於三界法的話,都不會生起生死恐怖之想,死都不懼怕了,生也就無所恐懼,反而是樂於生而不喜歡無生;心性怯懦的人則懼死而不畏生,因此從小就是在學生而不學死,所以才有愛、樂、欣、喜阿賴耶。

實際上阿羅漢們都怕再有生死,而眾生從來沒有對生死真的恐怖過。如果真的要說有恐怖,只是對死有恐怖,因為不知死往何處,因此都是喜歡生;就像一般我們向來都只會慶生,不會慶死。由此可以知道「離生死恐怖」並不是盡智,是要具有我生已盡的智慧才名為盡智,顯見這位法師誤會了。所以盡智的「盡」是說後有永盡,以後不會再有出生了,因此盡智是說後有永盡的智慧。可是盡智只是聲聞十智中的第九個,這時還沒有無生智,他只知道把自己滅盡了就出「生死苦」:反正他就是不去投胎,什麼境界都不去,就是要把自己滅掉,是後有永盡,永遠不再受生。

但是有盡智不一定能為人說法,因為沒有解脫知見。譬如很有名的一位阿羅漢—周利槃特伽—受供之後,轉請舍利弗尊者為施主說法,自己不能說,因為周利槃特伽在受供當時只有盡智而沒有無生智;他只知道怎麼樣不再去受生,是後有永盡,所以有盡智。而「不受生死苦」,既是盡智境界,也是無生智境界,不可以像這位法師單單定位為無生智。那麼什麼是無生智?無生智是說能夠以不再受生的智慧為人宣說,也就是已經通達二乘無生的智慧而發起他受用功德,可以為人如實宣說了。就像上面說的周利槃特伽阿羅漢,早期唯有自受用功德,而沒有為人宣說生死已盡的智慧,那時只能說他具有盡智而非無生智,雖然生死已盡,也已離生死恐怖,然而仍缺無生智。

那怎麼樣可以有無生智?必須先親證「無生」。要證無生,就必須要先瞭解我執斷盡的原理,以及免除一切後有種子現行的道理,才能夠有無生智,不再受生死苦。這樣的阿羅漢就不一樣,不但有盡智的智慧境界,同時也有無生智的智慧,因為他不是只證解脫而已,他也有解脫知見的智慧。因此得盡智的人只證解脫,沒有解脫知見;但是得無生智的人,既證解脫也具足解脫知見,所以能夠為人宣說解脫之道。因此不可以像這位法師那樣,單單把它定位為無生智。所以我們應該瞭解,如果二乘聖人說「我不受後有」,那要看他是不是有無生智;如果他只有盡智,而說「我生已盡,不受後有」,這樣就還不能為人解說解脫的原理,那麼就是只有「盡智」的人。可見這位法師對這部分的差別,是還沒有分清楚的。

再來這位法師說「二乘於金剛喻定斷四住煩惱」。二乘聖者雖然有斷四住地煩惱,但二乘聖者其實不得金剛喻定,因為他們尚未證得金剛法性的如來藏。不但理證上如此,在本經後面的〈無邊聖諦章〉中,也如是說:【世尊!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世尊!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諦智是第一義智。】(《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以金剛為譬喻的智慧,是實證本識如來藏而發起的實相智慧,這個才是實相第一義智,並不是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也就是無始無明)的初聖諦智是第一義智。初聖諦是指四聖諦,因為四諦智是修學佛法最基礎應修的四聖諦的智慧,故說初聖諦;之後還有菩薩所證的第二種般若智,以及諸地菩薩所證的道種智。從四阿含諸經中也可以看出聲聞、緣覺聖者,由於信受佛語的緣故,可以在對五蘊十八界等法的虛妄觀行完成後,斷除對五蘊十八界諸法是真實有的錯誤見解,而斷三縛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等,並發起禪定,甚至具足修而證得解脫道極果,這所顯示的是證阿羅漢者,並不需要證得入胎識。由此也可以顯示這位法師是有意地高抬二乘證境,有意讓人以為二乘所證與大乘一樣。

而這位法師會這麼說:「二乘於金剛喻定斷四住煩惱。」是因為他對三乘法教的錯誤判教所導致的,他一貫的說法是「成佛之道等於聲聞解脫道」。那麼成佛時既然有金剛喻定,當然二乘人成為阿羅漢時,就是證得金剛喻定,所以就認為俱解脫阿羅漢得滅盡定時,就是發起了金剛喻定。這就是這位法師處心積慮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位法師絕不承認有佛菩提道,他只承認有解脫道,而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因此他說二乘也有金剛喻定。而這位法師的二乘金剛喻定是斷什麼煩惱呢?就是斷四住地煩惱。換句話說,就是斷見惑與思惑,這就是這位法師對金剛喻定的定義。

然而問題是:二乘聖人並沒有得金剛喻定,阿羅漢也不是佛。因為他們都沒有證得金剛法性的如來藏,怎能說有證得金剛喻定?如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如此說:【此地於法雖得自在而有餘障,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斯佛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故集論說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大涅槃大菩提故。】從論中很清楚知道: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俱生微細所知障及任運的煩惱障種子一時頓斷,入如來地。所以金剛喻定是如來所證的境界,是須要斷除極微細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極微細的所知障隨眠,才能成佛;金剛喻定猶如金剛般的智慧現前了,才入如來地,所以成佛了才有金剛喻定,這不是阿羅漢與辟支佛不斷微細所知障與煩惱障種子的智慧所有的。

接下來一段經文:【彼先所得地,不愚於法,不由於他;亦自知得有餘地,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是說聲聞、緣覺他們以前所證得的境界,是不會愚癡於諸法的,也就是不會被諸法所影響,繼續流轉於生死中,而這個智慧是透過自己聞法之後去觀察而獲得的。阿羅漢與辟支佛確實知道他們所獲得的生死解脫的境界,仍然是有餘地的境界,也就是還有所餘諸法應證、所餘煩惱應斷,因此他們將來還必須再繼續修學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勝鬘夫人如此說呢?這是因為聲聞乘與緣覺乘的一切修行者,最終都會進入大乘法中,而大乘法其實就是成佛的法要,就是成佛之道。由於這個緣故,勝鬘夫人說三乘其實就是一乘,也就是佛乘。

聲聞、緣覺雖然不受後有智,不如諸佛,甚至諸地菩薩,但是他們在解脫道實修實證所得的解脫境界,是基於智慧而證的,並不是單以禪定伏除煩惱而證,因此說對於解脫道應斷、應證的種種法,他們是有智慧,不愚於這些法。由於是親修實證的,雖然是聽聞 佛陀說法開示加以思惟、觀察、確認而證,但還是自己親身經歷走過來的,所以說不由於他,他們可以自知自作證。

我們來看舍梨子尊者的例子:【世尊問曰:「舍梨子!若諸梵行來問汝言:『尊者舍梨子!云何知、云何見,自稱說得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耶?』舍梨子!汝聞此已當云何答?」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若諸梵行來問我言:『尊者舍梨子!云何知、云何見,自稱說得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世尊!我聞此已,當如是答:『諸賢!生者有因,此生因盡,知生因盡已,我自稱說得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世尊!若諸梵行來問如此,我當如是答。」】(《中阿含經》卷5)

從這段經文可以很清楚看到,舍梨子尊者對自己此生為最後生,梵行已經建立了,該修行的也修行完成了,可不再受後有,是有智慧可以自己了知,不須 佛陀為他印證。由於這種境界的親證了知,對於 世尊的詢問,他是如此回答,甚至以後如果有人再質問是如何知、如何見的,而自稱已得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慧,還是會如此回答;顯示阿羅漢是清楚知道自己是不是阿羅漢,能不能不再受後有的出生。所以說不愚於法,而且自知自作證能不受後有。

接著來看:【亦自知得有餘地,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聲聞、緣覺聖者們自知雖然已證第一蘇息涅槃境界,可是之後如果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有所應修證諸法、所應斷的煩惱。這就是說,只要不是決定性的聲聞、緣覺聖者,都會迴小向大,都會迴入大乘法繼續修學,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什麼是三乘?就是聲聞小乘、緣覺中乘以及菩薩大乘,或說唯一佛乘。

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在《妙法蓮華經》卷2如來如此開示:【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大、中、小三乘都經由 佛世尊聞法、信受、精勤修行,都可以出離三界火宅。但所求不一:求速出三界者,為自求涅槃,叫作聲聞乘,如經中只要羊車的小孩;而求自然慧,樂於獨善其身,處於寂滅境界,且深入了知因緣法的人,叫作辟支佛乘,如經中喜好鹿車的小孩;另外求一切智、佛智等等,利益、安樂無量眾生與天人者是大乘,就是經中喜歡牛車能有大作用的小孩。佛所說三乘法,都可以令眾生出離三界火宅,因為 如來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十力、四無所畏等諸法的寶藏;而三界眾生都是 如來的孩子,因此如來平等給孩子們諸佛佛法寶藏的大乘法,不會讓有些眾生獨得滅度,而其他眾生不能得滅度,而且都是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如《法華經》中的一段經文說:【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妙法蓮華經》卷2)所謂如來滅度是說:如來讓眾生得度的方式,不像二乘的滅度是將五陰、十八界全部滅盡而說度到解脫彼岸,而是不僅讓眾生度到生死的彼岸,而且還可以世世受生,有每一世的五蘊十八界繼續在三界中,以大悲願力及方便善巧,斷盡思惑的現行與習氣種子,永遠不中止地利樂眾生。因此,如來滅度與聲聞、緣覺的滅度是不一樣的。

從這裡可以很清楚看出來,佛所說法是唯一佛乘的大乘法,唯有大乘法才能令人成佛,聲聞乘與緣覺乘是 如來為了心志比較薄弱的眾生所施設的法教,讓眾生可以在中途稍事休息的化城,這就是勝鬘夫人所說聲聞、緣覺所得的初聖諦——第一蘇息涅槃地,但不究竟,之後還是要聲聞、緣覺行者再轉入大乘法中,求得無上正等正覺。聲聞乘與緣覺乘是大乘法中的一部分,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四聖諦的智慧只是初聖諦智,接著還有般若智與道種智,這三者具足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只要證得初聖諦智,就能出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而出離三界不再受生,這是不必證得般若實相心、不必發起般若慧,也不必修足圓滿道種智成就一切種智。

因此 佛說法雖有三乘之別,實際上只有一佛乘析分為三,所以二乘皆入大乘,其實是因為二乘法只是大乘法的一部分,所證智慧只能出離三界生死,所證解脫境界也只是暫時的蘇息處,不是究竟的蘇息處。二乘聖者如果不入涅槃,必留在三界繼續受生,有朝一日一定會發起菩薩性而往大乘成佛之道邁進。再說佛有無邊慧、十力、四無畏諸法之藏,能夠給予一切眾生大乘之法,由於眾生根性不同,有的能接受聲聞解脫道法,有人愛樂緣覺法,有人則一開始就愛樂大乘法;因此佛以方便力,將一佛乘法分開來說有三乘佛法,其實真正能成佛的只有大乘法,因為大乘菩薩雖親證第一蘇息處的本際,但永遠不會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中以方便善巧與大悲願力利樂眾生。佛初始弘法時,雖然以三乘法引導眾生,終究還是會以大乘法度所有眾生,不論是三乘皆歸一乘,或者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實際上三乘就是一乘,就是大乘成佛之道法。由二乘皆入大乘也可以知道,只要不是決定性的聲聞行者,終將迴小向大留在三界中繼續自度度他。這也是 佛的悲心與方便善巧。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