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義菩薩已分證佛菩提智

第079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一書的導讀。

《勝鬘經》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的簡稱,這是屬於第三轉法輪的經典;經中闡述了唯一佛乘、成佛之道,尤其詳述了:屬於煩惱障的四種住地煩惱,以及屬於所知障的無始無明、無明住地上煩惱的内涵以及差別。而有一位導師級的法師,因為他不懂得大乘法的真義,因此在他所著的《勝鬘經講記》中對經文的註解有許多的錯誤。接下來,我們就繼續針對這位法師諸多的錯誤註解,分段來作辨正。

我們在上一次的節目最後,談到這位法師對經文中「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這一句的註解是:【這是「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所能斷的。】(《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66。)也就是說,這位法師在這裡加上了「大力菩薩」,但經文中此處原本卻沒有指涉大力菩薩,而是這位法師擅自加上去的。對一位具有正信的佛弟子來說,經文中的文字及意涵絕對不可以擅自更動或增減;這位法師在這裡擅自加上了大力菩薩,變成大力菩薩也如同二乘聖人一樣無法斷無明住地了!這樣就把菩薩拉下來跟二乘聖人一樣了,這就是這位法師的目的。這位法師一向認為阿羅漢即是佛,二者的證量是相等的,差別只在於福德多寡的不同;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其間的差異是大到無法比擬的。

這位法師不懂而裝懂,並且擅自增減經文中的意涵,作了過度的解釋而出了大問題。所以我們說,這位法師對這一句經文是甚解了;「甚解」就是解釋得太過度了。古人有一句成語說:「吾讀書,一生不求甚解。」甚就是太過度,太超過而變成不當了。譬如爬山,你說:「我要爬到頂點。」可是到了頂點就該停下來,卻還是繼續多爬了一小時,那就變成是下山而離開山頂了,結果是下到了半山腰,卻向人炫耀說:「我已經超越最高頂了,你們比我少爬一小時,當然是比較低。」同樣的道理,讀書、讀經也應該不求甚解;理解得太過度,就違背原來應有的真義了。這也如同畫蛇,本來一條蛇畫好就行了,如果偏要再加上四隻腳,那就變成蜥蜴了,這就是甚畫:畫蛇添足,畫得太過度就錯了。

同理,這位法師擅自加上了大力菩薩,意思是說:大力菩薩也無法證得佛菩提智,一樣是無力斷除無始無明中一絲一毫的上煩惱。這位法師正是在表顯這個意思,藉以貶低菩薩。為什麼說這位法師加上經文所沒有的大力菩薩,就成為甚解呢?因為這是大大違背經文及其意涵的。菩薩始從三賢位中的第七住位開始,就已經打破無明住地、無始無明了,這已就是二乘聖人所不知不懂的般若智慧,怎麼會說菩薩沒有能力斷除無始無明呢?菩薩再從第八住位開始,漸次破除無始無明,而到達初地入地心中,都是在斷無始無明的過程中進修,這都是二乘聖人所無法揣測的般若甚深智慧;菩薩再從初地心開始,分斷無始無明上煩惱而次第進向佛地,這些都是二乘解脫道的聖人所無法稍加臆測的。

所以說,無始無明住地,菩薩是從第七住位就開始逐漸斷了,並不是說從七住位開始,經過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等三賢位,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再從初地到七地,完成第二大阿僧祇劫;再又從八地到十地,乃至等覺、妙覺而成佛,總共將近三大阿僧祇劫中,都不曾斷無始無明,而直到佛地時才一次全斷。所以,這位法師註解說:「這是『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所能斷的。」是十分錯誤的說法,我們不應該信受。

同樣在《勝鬘經》第五章〈一乘章〉中的前一小段經文中,勝鬘夫人說的明明是:【無明住地力,……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所以這位法師實在不應該扭曲經文,把七住位以上的實義菩薩放進不能斷無明住地的名單中,因為菩薩們證悟後都有或多或少的如來菩提智。而這位法師卻把大力菩薩放進這段經文來等同二乘聖人,他的目的是要表示說:菩薩們是沒有如來菩提智,而不如阿羅漢、或等同阿羅漢。然而勝鬘夫人在這裡並沒有將大力菩薩放進來,是有重要的道理的。

因為無始無明——無明住地是唯有如來智、佛菩提智才能斷除的,而菩薩所修所證的正是如來智、佛菩提智,只是還未成佛,因此未如諸佛的圓滿究竟罷了,但卻是已經有分證佛菩提智、如來菩提智的,不能說實義菩薩完全沒有證得佛菩提智;而這個無始無明不同於四住地無明,無始無明是二乘聖人所接觸不到的無明,更何況是能打破或斷除無始無明呢?所以這位法師擅自在經文中加上八地的大力菩薩,將八地菩薩強拉進來與二乘聖人等視同觀,這是有大過失的。因為菩薩從七住位的般若根本無分別智開始,就已經是二乘聖人所不能臆測的了,何況再進修將近二大阿僧祇劫以後的八地菩薩,已經於相於土自在時所斷無始無明的境界,阿羅漢、辟支佛們又如何能夠作絲毫的臆測呢?

所以,菩薩從三賢位中的七住位開始,一直到等覺位、妙覺位,都有分證如來的佛菩提智;因為都已經或多或少分斷無明住地——無始無明了,怎麼能說八地大力菩薩完全沒有斷無明住地呢?所以,顯然這位法師的目的是要把八地菩薩貶抑下來,貶抑之後阿羅漢就等同於佛,沒有佛菩提道可以修,就只有解脫道可修;如此一來,阿羅漢就等同是佛了!這就是他的居心所在。由此可以瞭解,這位法師是居心叵測地想要破壞大乘佛教的。

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段經文:【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於彼彼法不知不覺;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以不斷故,名有餘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餘清淨,非一切清淨;名成就有餘功德,非一切功德。以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勝鬘夫人說:「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被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所覆障的緣故,所以對無始無明中的種種法,有的還不能了知、不能覺了;由於不知不見的緣故,所應斷的煩惱沒有斷盡,而且即使有斷了,也是不究竟的。由於不斷的緣故,所以就叫作仍然有過失留存的解脫,不是離一切過失的解脫;所以就稱為仍然有餘不淨的清淨,不是一切究竟清淨;所以稱為成就了有餘的功德,不是成就一切功德。由於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的緣故,只知道有餘苦,只能斷有餘集,只能證有餘滅,只能修有餘道,所以就說他們得少分涅槃;得到少分涅槃的人,就是向涅槃的人。」這以上說的是二乘人及最後身菩薩。

世尊在經文中接著說:【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於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為護為依,何以故?法無優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段經文所講的則是佛的境界相了,經文的意思是:「如果能了知一切苦,能斷除一切集,能證得一切滅,能修一切道,對於無常必壞的世間,對於無常而有種種疾病的世間,能夠獲得常住涅槃,也就是不必出離三界外,而住在無常壞世間裡面就已證得常住的涅槃了,不是如同二乘聖人斷滅五蘊的涅槃;也在無覆護的世間、無依的世間之中,作為這些世間的保護者,作為世間的依止者。為什麼呢?因為法沒有優劣的緣故而得到涅槃,因為智慧平等所以得到涅槃,解脫平等所以得到涅槃,清淨平等所以得到涅槃;所以說,涅槃其實只有一味,只有平等味,也就是解脫味。」

這段經文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為什麼說涅槃是一味、等味而叫作解脫味呢?涅槃的一味與等味,當然是解脫味。我們也常常說這位法師把解脫道當作是佛菩提道,如果是從經文表面來講解脫,這位法師的這個說法也算是正確的;但是若從實質上來講,這位法師否定了第八識而說的解脫道,就全然不符合 佛在四阿含中所說的解脫道;不但不符合二乘菩提解脫道,就連大乘菩提的究竟解脫也都不符合;因為這位法師錯誤的解脫知見絕對不可能使人證得解脫的。

假使從廣義來說解脫道,其實勝鬘夫人所說的解脫道才是究竟的解脫道;這是因為二乘聖人所證的解脫道,只是知有餘苦、斷有餘集、滅有餘法、修有餘道,所以他們的解脫道有餘而不究竟,所以不是真正的解脫道;因此說,二乘法的解脫道不具足、不圓滿、不究竟,而大乘證悟多年以後的賢聖菩薩們都是可思議、可明瞭的。佛陀的解脫道則是成佛之道的解脫道,這才是具足圓滿而且究竟的解脫道,也是二乘解脫道聖人,所無法思惟與議論的。

但是因為二乘法本身就已經是解脫道了,就已經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苦了,所以說二乘聖者的解脫道是絕對沒有錯誤的,只是不究竟。凡是有錯誤的,永遠都只是誤會二乘解脫道的凡夫們;譬如古時候的安慧、佛護、月稱、寂天、宗喀巴,以及今時的達賴和我們談論的這位法師等人,他們全都誤會二乘解脫道法義的理論與事修,都無法稍稍遠離三界生死。因為相對於能究竟成佛的大乘法,二乘解脫道只能出離三界生死,而不曾涉及實相、不能使人成佛,所證的涅槃也是可思議的,因此才說二乘菩提是解脫道。相對來說,能使人證知實相,能使人成就究竟佛果所證的無住處涅槃,是二乘聖人不可思議的大乘法,則稱為佛菩提道。

這意思就是說:其實成佛之道並不是二乘法所能達成的,而實證二乘法以後所入的無餘涅槃,假使八地菩薩乃至諸佛也同樣地入了無餘涅槃,其實在無餘涅槃中是完全平等而沒有差別的;因為涅槃只有一味,也是平等味。譬如說,八地菩薩乃至諸佛,如果也像二乘聖人一樣進入了無餘涅槃,都同樣是滅盡十八界法,五陰、十二處、六入都滅盡了,那就沒有諸佛可說,也沒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可說了;所以進入無餘涅槃以後,其實是完全相同的,因為同樣都是第八識如來藏獨住的境界,因此涅槃其實是同一味,也就是解脫味。

而如果入了無餘涅槃以後,無論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或是諸佛,也都同樣是滅盡一切蘊處界,沒有任何一法會再出生。既然如此,都同樣是諸法滅盡,只剩下如來藏獨存,那當然也是平等味;這時就不可能再有諸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的差別了,四聖的差別既然已經完全泯除,當然是平等味;而這樣的一味、平等味,都是解脫生死的法味,平等無二,並無差別,當然也都同樣是解脫味。以上是從無餘涅槃的境界來說的解脫與平等,所以永遠都是一味,永遠是平等味,永遠是解脫味,無二無別。

但是,如果是從佛菩提智、如來智來看待涅槃的話,如果從不住於無餘涅槃而為眾生說法,不住於無餘涅槃而區分所證的大乘涅槃的智慧,不住於無餘涅槃而觀本來性淨涅槃,那就絕對不是平等味了,而是不平等當中卻有平等。譬如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菩薩們的般若智慧,因為沒有證得第八識諸法實相,因此無法想像般若智慧的證境內涵,只能臆想、猜測;然而已經實證第八識的實義菩薩,對二乘無學聖者所證的涅槃,卻是完全能了然於心的。這是因為上地知下地,下地不知上地的緣故。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