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不是佛

第056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主題是〈阿羅漢不是佛〉。

在經典中,勝鬘夫人說了許多佛與阿羅漢在究竟解脫與涅槃證量上的差別,除了從佛具足證得四種涅槃的角度,來看待阿羅漢、辟支佛的方便證涅槃,說阿羅漢、辟支佛距離涅槃界非常的遠;又從佛完全出離分段死以及不思議變易死,來看待阿羅漢、辟支佛所出離的分段死,說二乘聖者證得解脫,那是如來的方便說、有餘說、不了義說。而佛祂已經完全斷盡煩惱習氣,二乘聖者還有習氣存在,在境界中現起相應習氣的身口意行,各種現象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其中很明確地顯示出佛與阿羅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但是 佛陀示現大般涅槃以後,小乘部派佛教中就出現了錯誤的見解了,認為「阿羅漢就是佛,佛等於阿羅漢」。文獻中這樣記載:【最後一家薩婆多人計,十地中始得阿那含,斷三界煩惱盡,金剛心後出分段生死,得阿羅漢即名為佛,入無餘涅槃,捨諸功德滅於身智,故說斷滅相也。】(《金剛仙論》卷9)有一些小乘部派佛教的學人認為,菩薩的修證內容是和他們一樣的。最後一家薩婆多部的學人認為,菩薩進入十地以後才證得解脫的三果阿那含,之後斷盡三界愛的煩惱,解脫心堅定不變以後出離分段生死,證得阿羅漢解脫果就稱為佛了,在捨報以後入了無餘涅槃,完全捨棄了所有已經修證的福德與功德,所有身證的解脫智慧也都隨著消滅了。這樣說菩薩所證的也是灰身泯智的法,本質上就是在說一切善惡因果最終歸於斷滅,也就是在說諸法的斷滅相。

如果菩薩所修、所證的內容與阿羅漢完全一樣,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那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說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當初 釋迦佛還在世的時候,座下有一千兩百五十位大阿羅漢,在所留存的四大部阿含,與大阿羅漢所寫的《阿毘達磨》以及《毘婆沙》種種論中,都沒有發現到說 釋迦佛有授記這些座下大阿羅漢已經成佛,更何況大阿羅漢座下都還有眾多弟子證得阿羅漢解脫果,也沒有發現到有任何紀錄在說那些阿羅漢已經成佛。已經流傳下來歷史文獻紀錄告訴我們,二乘人成就阿羅漢果的時候並沒有成佛。如果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那當 勝鬘夫人說:【唯有如來得般涅槃,為一切眾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樣說的時候,釋迦佛應當要馬上阻止並且更正,因為如果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那麼 勝鬘夫人所說的都與事實不相符合,就屬於違背法毘奈耶的大妄語啊!但是經典中在在處處都記載著:阿羅漢、辟支佛沒有斷除習氣,沒有斷變易死,沒有實證涅槃本際,沒有一切種智,沒有十力、四無所畏,沒有十八不共佛法,沒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第八識僅能稱為異熟識、不能稱為無垢識,沒有具足證得四種涅槃等等,都在告訴我們「成就阿羅漢時並沒有成佛」。

我們再進一步舉《法華經》中的事證,釋迦佛在《法華經》授記舍利弗、摩訶迦葉、大目揵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富樓那、阿難、羅睺羅等十大弟子,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還要再各別奉覲多少億乃至千萬億不等數量諸佛,漸漸清淨佛土了,具足菩薩道以後才能夠成佛。佛陀座下十大弟子各個都是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啊!如果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了,那麼為何這些十大弟子沒有向 佛陀抗議?沒有提出來說:他們已經與佛陀也有的阿羅漢證量相同,為何還不是佛?為何還要具足菩薩道?釋迦佛對十大弟子授記以後,也對一千兩百位阿羅漢授記多久可以成佛,其中的五百阿羅漢經 佛授記以後,悔過自責對著 佛陀說:【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妙法蓮華經》卷4)五百阿羅漢已經證得解脫果了,他們常常想著,認為已經得到究竟的滅度了,今天才知道自己這樣想,就好像沒有智慧的人一樣。為什麼呢?他們還有如來智慧還沒有證得,如來智慧需要具足菩薩道,成佛了才能獲得,而他們應當要繼續修證來獲得如來的智慧,結果卻以阿羅漢解脫果的狹小智慧,就以為已經是究竟滅度了,已經滿足了。所以要向 佛陀懺悔自己得少為足的過失。

從以上的舉例可以知道,成就阿羅漢果並沒有成佛,阿羅漢不是佛。接著我們再來探討:為什麼小乘部派佛教的學人說成佛等同於證阿羅漢果這樣的說法那就是在說斷滅相呢?因為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以後,再也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三界中了,對三界五蘊因為無明顛倒所產生的我見與我執都滅盡,完全解脫於三界生死的繫縛了;後有五蘊出生的煩惱因都滅盡了,所有通過身證獲得的解脫智慧,也會隨著五蘊不再現行而消失。對於涅槃的本際如來藏來說,本來的所具有的自性就是清淨無我的涅槃性,不再出生任何一法而處於無餘涅槃中,永遠不再有三界法的出生與現行,這是證得解脫果的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的狀態。

如果說,成佛的那一世捨報以後,也與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一樣就灰身泯智,那麼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在斷除分段生死以後,花費極長的時劫來修道清淨佛土,具足所應修證的菩薩道果,斷除變易生死,修集圓滿的福德與智慧,最後成佛,成佛那一世捨報以後卻是灰身泯智等同於斷滅,那麼成佛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這是值得我們仔細思考的問題。

根據《法華經》的記載,釋迦佛並不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經文說:【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妙法蓮華經》卷5)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成佛了,壽命可以到達無量阿僧祇劫,可以常住不滅,依據入地之前所發的無量大悲願,祂可以一直教化勸導、利益眾生永無止盡。為什麼呢?因為成佛就是要斷盡所有繫縛在三界的煩惱與習氣,要斷盡所知障、斷變易生死,要實證第八識所含藏一切種的功德,要能夠發起真如用,要具足證得四種涅槃,要具足福莊嚴的圓滿以及慧莊嚴的圓滿。

阿羅漢、辟支佛除了斷除煩惱障的現行以外,其他的修證都還沒有涉及到,所以他們在出離世間以後沒有能力自在的入於世間,只有將成佛之前應當具足的菩薩道如實修證完成了,才能夠作得到。所以 佛又說:【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妙法蓮華經》卷5)佛陀在具足修證菩薩道的期間,修集了布施眾生身命財,以及布施眾生法身慧命法財的無量無邊福德,那麼這些福德的果報成就了無量無邊的清淨解脫身壽量,還沒有用盡之前,又因為成佛以後不斷地教化利益眾生,清淨解脫身的壽量又更加倍於成佛前在菩薩道中所成就的壽量。現在要入大般涅槃,並不是真的像阿羅漢一樣要取滅,是為了與眾生同樣在人壽百歲有生有死這個事相,以這個方便來教化眾生,精進修學佛法,所以才對大眾說將於什麼時候滅度。

也就是說,兩千五百多年前 釋迦佛示現入大般涅槃,並不是像阿羅漢一樣入無餘涅槃灰身泯智了,不是將所修集的廣大莊嚴無量無邊福德與智慧,就那麼丟失了、斷滅了。佛陀已經證得無住處涅槃,這個無住處涅槃是由斷除分段死與變易死的第八識,到達了究竟清淨常住不變所顯示的;而具足圓滿證得的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與妙觀察智,是經由修道過程究竟轉依第八識真如法性所獲得的。所以說,佛陀示現捨報入大般涅槃,與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是一樣,那就是諸法斷滅的理論,完全沒有良善的因果關係可以依循,會產生許多問題的,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在現代出現一個這樣的例子,有一位出家的大學教授,她追隨了一位被稱為導師的師父,那位師父已經捨報了。在她的師父還沒有捨報之前,大約在2004年寫了一篇論文,想要探討關於三乘究竟以及一乘究竟的問題。她的目標是:要以緣起性空論去證成一乘究竟的可能性。在文章的論述中她談到,她曾經請問她的師父以下的問題:【解脫之後,因為心依於身,所以還是有餘依涅槃;若已灰身滅智,便是入無餘依涅槃,爾時『不受後有』。既沒有後有之身為心所依,又當如何發菩提心?心要依於何處而發菩提心?】(〈「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這位教授所說的問題就是:證得解脫以後還沒有捨報之前,心還是要依於色身而安住,所以她就稱那樣的解脫屬於是有餘依涅槃的狀態;那假如捨報以後色身壞滅了,不再受後有,不再有五蘊身出生,就說那樣是入無餘依涅槃。這位教授心裡所產生的問題是:沒有下一世的後有身可以成為心現起的所依,又要如何來發菩提心呢?心到底是要在哪裡現起,而得以發起成佛的心呢?這個問題,她的師父並沒有回答她,只是笑著說:「還是一乘究竟。」

她這個問題主要是來自於她師父的理論,因為她師父主張說二乘人在任何階段都可以迴小向大,他說有的二乘人也有入了無餘涅槃再發大心的。她的師父曾經在註解《勝鬘經》時他說到:「入無餘依涅槃的阿羅漢、辟支佛,即生起了意生身,以那個意生身受變易生死。」這表示說她的師父認為,發了大心要成佛的阿羅漢、辟支佛,入無餘依涅槃的時候,其實並沒有灰身泯智,因為還有意生身存在,而延續著可以發大心。結果當這位教授徒弟研究出來說,所謂的入無餘涅槃,就是灰身滅智不受後有,心已經沒有所依可以現起了,如果說還有意生身,那麼意生身不就是後有嗎?有了意生身就等於受後有,不就是沒有入無餘涅槃嗎?意生身與無餘涅槃是不可能同時存在啊!因為在無餘涅槃狀態,不可能還有意生身存在,若出現了意生身,那表示沒有入無餘涅槃,結果她的師父當然無法回答她的問題。會出現這樣前後矛盾不能貫通的問題,就是師父的理論出了問題了,因為她師父的理論不認同有個涅槃本際如來藏,不認同大乘法是 佛親口所說,認為佛性或者如來藏僅是空性的方便說,認為佛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佛。因此就主張說,只要專注在緣起性空上就可以成佛,也就是到達成就一乘究竟的可能性。

那這位教授她自己說:「【諸法性空而因緣生起,因緣生起而無自性空,如來依此而成佛,也依此而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這樣的理論,當然就是她的師父傳下來的主張諸法性空而因緣生起,其實本質上是無因論的,因為眾生造作善惡業的業因,並沒有能生後有五蘊的自體與能力;若真要說諸法性空而因緣生起的道理,那麼業因僅僅是五蘊生起的緣而已,沒有真實能生五蘊的法為第一因的話,那其實就是屬於無因論。如果沒有能生諸法的因存在,那麼諸法將成為無因有緣無因而生,要不然就會成為什麼呢?諸法自性空而能夠自生,要不然就會成為說諸法自性空而共生,可是這些都是 龍樹菩薩所破斥的諸法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完全不符合無生的中道法。

因為諸法的實相,就是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諸法的實相就是什麼?就是五蘊的實相。五蘊不能自生,也不是業因所生,當然也不是只是父母緣所生;五蘊更不是業因以及父母緣可以一起共生的,五蘊也不可能說沒有任何業因或者大悲願的因,會突然被出生。所以五蘊是由本來具足蘊處界功能法種的第八識,藉著業因、父母緣所出生的;第八識具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中道法性,只有第八識如來藏具有真實無生的中道法性。五蘊諸法是因緣所生起的,沒有自體性,所以五蘊諸法是無真實自性的無自性空。但是這種無常、苦、空、無我的無自性空,不是般若空,不是能生萬法的空性,而是一種有生有滅的現象空,沒有真實性、不能常住;所以不是能生萬法的真如法性,不可能是運行萬法的佛性。

如來祂是什麼呢?依真實無生的中道法而成佛,真實無生的中道法就是涅槃本際第八識如來藏,因地又稱為阿賴耶識、入胎識、異熟識。空性是第八識專屬的法性,離開了第八識,法界中其他所有的法都不可能存在,也沒有任何一法說它能夠具備能生萬法的空性,因為唯有第八識是本來無生的法,法界中其餘的法都是被出生的,都是有生有滅的法。如來是依於第八識本來具足的真如法性,而來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這樣的法界實相真實佛性、真實佛法,這位教授與她的師父完全都不信受,結果僅僅在現象界無常空的法中,想要尋求成佛的法,就猶如緣木求魚,永遠求不得。因為諸法性空因緣而生起這樣的論述,其實已經觸及到實相與現象這兩個層面了;說到諸法性空,就表示五蘊諸法都沒有自性,當然包括了見聞覺知意識心,就算是細意識或者極細的意識,都屬於五蘊中識蘊的意識心;沒有自在性與真實自性,就表示一定是被因緣所生起的。那麼最重要的邏輯就是:到底自性空的五蘊諸法是被什麼法所出生?如果說五蘊諸法的自性空可以聚合因緣出生五蘊諸法,那這是邏輯不通的;因為在五蘊生住異滅不能常住的情況下,它的自性空才可以被顯示出來,那個自性空並不是本來自在的不生不滅法,而是依附於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所顯示的現象,怎麼可能說反過來可以去出生五蘊呢?

所以能夠出生五蘊的法,絕對不是一種現象,必定是實相,也就是六百卷《般若經》所說的「五蘊實相」,五蘊實相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因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從第八識所出生的。如果不信受有第八識,僅僅要以意識覺知心在五蘊的表相上研究或者分析,那麼想要探討出生五蘊的來處,就會落在錯誤的想像與推測裡面。六識論的學人就會以諸法自性空,因緣生、因緣滅、無自性空,在這種表面的現象來立論,主張那就是如來成佛的究竟法,說那就是眾生皆有的佛性。結果就是理論會前後產生矛盾,在沒有辦法實證佛教的清淨解脫的情況下,導致師父不能解答徒弟的問題,徒弟在無明的迷霧下,也只好跳下師父所挖的坑洞裡面。

我們再回到前面那位已經往生的導師法師所說到的,說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再發大心這件事情,到底無餘涅槃中有沒有那個能發起菩提心的心存在?答案就是完全沒有。為什麼那位法師會這樣說呢?因為以六識論為中心思想的情況下,所認定的解脫,就是覺知心自我必須單獨存在不受後有,在理論上認定只要覺知心在定境中不分別有我,或者不反觀有我,那就是解脫了我執,就有能力不受後有。因此在六識論的理論架構中,會認為無餘涅槃是意識心單獨存在的狀態,所以才會主張阿羅漢他可以在入了無餘涅槃以後,然後再發起要成就佛道的大心。這樣的理論非常荒謬,表示出什麼呢?表示出這些作研究的人,對佛法知見是嚴重的不足,必定這個師父的理論被徒弟研究出來說有出現矛盾。因為能夠發起菩提心的是覺知心,入了無餘涅槃也都滅了,才能叫無餘涅槃;是什麼都沒有,五蘊十八界都沒有,才能叫無餘涅槃。僅存在是什麼呢?第八識,不生起任何一法,單獨住在無餘涅槃中。如果說無餘涅槃都沒有法、是空無,那還不能叫無餘涅槃,那叫斷滅。

所以是第八識不生起任何一法,單獨存在,叫作無餘涅槃,這才是佛法的真實道理。因為涅槃本際只有一個,就是第八識;五蘊實相也只有一個,就是第八識。阿羅漢不證五蘊實相第八識如來藏,阿羅漢沒有斷除變易死,所以我們才會說阿羅漢不是佛。

那我們這個單元就到這裡了。阿彌陀佛!


點擊數: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