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11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個單元,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 平實導師所寫的《勝鬘經講記》〈如來真實義功德章〉。
上一集我們說到,出世間的爾焰裡面談到不知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真實義;不知道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百千三昧乃至不知道如來的真實義,這就是爾焰。二乘修行人因為不如實了知聲聞、緣覺解脫道的修證內容,所以會障礙有餘、無餘涅槃的發起;大乘修行人因為不如實了知佛菩提道的修證內容,所以會障礙無住涅槃的發起。因此菩薩若不知一切爾焰,就不能如實了知一切出世間境界的真實義。其實這一切出世間的境界,正是自己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還滅相,對此不能如實了知,心就會有無明,因此自心如來的功德就不能具足圓滿的現起,所以會障礙菩薩成就佛道,這個就是爾焰。因為諸佛具足了知一切爾焰,具足了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境界的真實義;能永斷一切爾焰,在一切境界中能遠離妄想、無有顛倒;不會被一切境界束縛,而障礙了真實義智慧的發起,能在一切境界得大解脫、大自在,所以說 佛陀智慧身自在。
智慧為什麼有身?是因為祂有作用、有行相。行相的行,是指心行的行、行為的行;由於智慧有作用、有行相,就稱為智慧身。又譬如四阿含中有說六識身、六想身、六思身、六受身,也是這個意思。就是說有六種識的作用,也有六種識的行為過程的法相,所以稱為六識身。同樣的道理,六識裡的六種思,也就是作決定的那一個心態,祂是確實存在而且有在運作,所以叫作六思身。同樣的道理,眾生有智慧的時候,這個智慧是會伴隨著心的運作,祂是有作用而且有運作的過程,所以稱為智慧身。修行人因為有智慧伴隨,他的身口意的心行作用也會不同於凡夫的身口意的心行作用,所以稱為智慧身。
譬如,你斷我見以後,不會再掉入三縛結當中,不會再有異生性,因此你的覺知心跟智慧相應的時候,就能知道斷我見有什麼見地,也能對各方大師有沒有斷我見,都可以檢驗而不會有疑惑,也不會因為解脫道上面的疑惑,而造作使自己會再出生於三惡道的惡業。對於各方大師跟外道為弟子所施設的禁戒是否如法?那些禁戒是否能幫助受戒的人達到解脫?你都可以判斷,不會被誤導,不會落入戒禁取見當中,因此能夠顯現斷我見所得的智慧已經對你產生作用,這證明智慧是有作用的,因此稱為智慧身。
佛的智慧身是自在的,因此能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因為佛具足了知一切爾焰,智慧身圓滿自在,因此能夠攝持一切法。攝持一切法,講的就是念心所的具足圓滿。有了念心所的具足圓滿,才能具足佛法的總持。對一般學佛人來說,五別境心所法裡面─欲、勝解、念、定、慧─當中的念心所,看來好像跟修行無關;很多學佛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但是念心所其實是學佛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法。念心所的具足圓滿是在佛地、在等覺以下都不具足圓滿,能夠攝持一切法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念心所的圓滿而完成的。念心所要如何才能具足圓滿?就是要有聞、思、修的熏習,首先要多聞熏習真實善知識的說法和閱讀真實善知識的著作;然後自己要常常加以思惟整理,並且如理而行地去實修;實修以後念心所仍然不具足,還要有親證;親證以後才能對善知識所教導的那一個法有體驗,能夠加以現觀,然後你就會對那一個法具足理解。具足理解就稱為勝解,有了勝解,你對這個法的念心所就具足了。
對於每一個法都要經由聞思修證,然後起勝解;因為你有體驗、有了現觀,就不必用記憶、用死背的方法來具足念心所,記憶跟死背的方法都是會忘掉的。這意思是說,如果學法沒有親證、體驗、現觀那個法的境界,那最多就只有聞、思、修;只到修為止,還不能親證。念心所的具足,一定是經過聞思修並且親證,親證以後不斷地深入加以一一體驗、領受、觀察。在法上能親自證實而觀察以後,他就不必用記憶的方法來為人解說,因此對於所要說的法,都已經加以體驗領受過了。既然有親自體驗領受就不會輕易地忘掉,因此他對法有了念心所,便可以攝持法了。佛陀對一切法的念心所都具足,所以能攝持一切法;具足攝持一切法的人就是 佛,因此 佛的智慧當然已經圓滿具足。勝鬘夫人說:「由於『知一切爾焰,智慧身自在;攝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禮。』,這三個緣故,所以我勝鬘夫人,如今敬禮釋迦牟尼佛。」
第三個偈頌【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裡講的敬禮對象是 佛的法身功德。過稱量意思是說不可以用輕重大小來稱,也不可以用長短方圓來量。是什麼法才能超過稱量?絕對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或者如來示現的應化身,因為這些都是可以稱量。那世間有什麼法是超過稱量的?大概只有一個法可以勉強說是超過稱量,那就是虛空,只有虛空是不可稱、不可量的。
在法界中也只有一個法是「過稱量」的,祂叫作如來藏。眾生的如來藏就是第八識,在因地時稱為阿賴耶識,斷盡我執以後改名為異熟識,成佛的時候改名為無垢識,宇宙中就只有這個法是實際存在而不可稱、不可量的。阿羅漢跟辟支佛的解脫境界都是可思議、可稱量的;因為都是以世俗的蘊處界來作觀行的對象,所觀行的對象都不曾超過三界世俗法;三界的世俗法都是可以稱量、可以思量的,也都不能及於法界的實相──碰觸不到萬法背後的實相。只有實相法是不可稱量的,蘊處界萬法都是從實相法中生起的,有了可思量的蘊處界萬法,才有可思量的緣起性空,才有可思量的二乘涅槃法,所以初轉法輪的解脫道─阿羅漢法及緣覺法─都仍然是可思量的。假使如同藏密應成派中觀或依《妙雲集》修學的人,他們的見解,認為阿羅漢所證的解脫道即是佛菩提道、就是實相法,那麼第二轉法輪以及第三轉法輪的經典,也應該是可稱量的、是可思議的世俗法,那麼般若的道種智和一切種智就都成為戲論。所以他們認為解脫道即是佛菩提道的立論基礎是很薄弱的,也是虛妄的說法,不僅違背法界的實相,也跟真實的成佛之道互相違背。
既然《妙雲集》在解釋這些經文時說:「佛是超越世間而到達究竟的,然而世間的凡夫跟聖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所證的法與道,是可以和佛一樣相等的。」那已經顯示 佛並不是只有因地不入涅槃而生生世世不斷度化眾生的福德而已,應該是在所證的法上還有另外別的功德,是阿羅漢所不能知道。而《妙雲集》書中卻主張:佛跟阿羅漢的不同,只是不入涅槃而生生世世不斷度眾生,在法上的實證則跟阿羅漢沒有不同,同樣都是實證蘊處界的緣起性空,這就是實相的實證。這樣的修證不須要依蘊處界出生的根源,不須要依如來藏便可修證完成,因為如來藏是後人創造發明出來的,不是成佛之道的根本所依,不是佛的聖教。這樣的說法,就跟大法師自己註解這段經文的說法互相矛盾。
這位大法師的說法,你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正確的,但其實是似是而非,一般人都不會注意到他的問題所在。似是而非便是《妙雲集》、《華雨集》最主要的特色,所以有很多智慧不夠的人會越讀越相信。時間久了,中毒太深,不僅無法見道斷我見,也無法證悟如來藏發起擇法眼,想要把他們救回正道中來——想要救他們回歸正法,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正好因為他有註解《勝鬘經》,正覺教團 平實導師就可以藉這一部經的宣講,順便把他註解中的錯誤拿來作比對;藉由正確與錯誤的一一比對,讓佛弟子可以很清楚地把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的分際,以及兩者間互相的關係,都可以很清楚的說明,讓大家理解。在作法義辨正比對的情況下,當各位菩薩把 平實導師這部《勝鬘經講記》的解說聽完,你對佛菩提道的義理就能真實瞭解,真正懂得成佛之道,從此就不會落入二乘法中,錯把二乘阿羅漢法當作是成佛之法。
這並不是只有少數人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佛教界百年來的大問題;所以當代有很多人修大乘法去參禪時,當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開悟見道,都不是以菩薩階位來印證,而是用聲聞果位來印證自己;雖然後來也已經證明他們都是因中說果,但是佛菩提的修證果位難道就只有聲聞果嗎?假使真的只是聲聞果的話,那就不應該有《華嚴經》所說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的佛菩提,世尊就不該另外再轉二轉、三轉法輪來解說如來藏等八識心王的妙法,也應該說全部的佛法只有「阿含」的解脫道,阿羅漢也都應該是已經成佛而非只是阿羅漢,佛陀入滅以後,也應該有阿羅漢紹繼佛位來率領僧團,也不該會有阿羅漢被菩薩訶責不懂佛法中的般若跟種智。所以依《妙雲集》修行,以解脫道來取代成佛之道,否定以如來藏為中心的佛菩提道,是完全不正確的說法。
四阿含經中所說的只是阿羅漢道跟緣覺道,只是聲聞法跟緣覺法,其中雖然也有許多本來應該是大乘的經典,卻被阿羅漢結集成為只說解脫道的經典,所以經名跟大乘法中的經典相同,那只是因為阿羅漢在第二、第三轉法輪的時候,聽不懂大乘經中的實相法義,只能聽懂大乘經中跟聲聞法有關的解脫道,當然他們結集時就只能結集成為解脫道的經典,這就是四阿含中有些經典的名稱跟大乘經相同的原因。但是那些存在大乘經中原本有的實相般若道理,阿羅漢是聽不懂的,所以被他們結集到四阿含的時候,當然也就只剩下解脫道的部分了。
實相的般若智慧是不可思議的,假使四阿含經中所說的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那麼第二、第三轉法輪的大乘經典,應該只有解脫道而沒有佛菩提道,也不應該有實相般若的道種智及一切種智是阿羅漢所不懂的。實相般若的道種智及一切種智的義理是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而其他一切法都是可以稱量,因為都不會超出三界世俗法的範圍。也許有人會說:覺知心也是不可稱量的。但是我說覺知心還是可以稱量的,譬如說細菌的覺知心,祂能瞭解什麼?祂所瞭解的範圍就只有一點點,這就是可以衡量。一隻螞蟻或者一隻蟑螂,牠的意識覺知可以瞭解多少?都是可以稱量!祂的功能範圍就是有個定量,牠們意識覺知的法界,功能通常不會太廣。
如果以人來說,古代人的意識覺知,因為科學知識不發達,他們所瞭解的就只是人間的事情;現代人的意識覺知,因為科學知識的發達,法界定量就比較寬廣,可以瞭解到地球萬物更多的現象,乃至宇宙太空的探討。現代人的意識覺知因為透過知識的學習,經驗的累積,法界的量比較大,甚至可以有更多的創新發明的想像、構想。如果未來能有機會找到其他星球的生命體,能接觸其他世界的眾生,那意識心量又會增大,所以現代人意識心的法界定量比古代人更大。但是不管如何大,眾生的意識覺知心就只能瞭解到物質世界的現象法界而已,這仍然是可以衡量的。
譬如說你證悟以後,遇到一隻小狗,你大概可以瞭解牠的覺知心的法界定量寬廣的範圍。你如果遇到一個凡夫,也可以瞭解他對斷我見的境界,是不能如實瞭解的;遇到阿羅漢、辟支佛,你也知道他們對法界的實相也是不知道的,他們意識心的法界定量,都是你可以測量、可以衡量的。如來藏是法界的實相,祂能出生世間萬法,對菩薩,對所有阿羅漢、辟支佛、世俗聖人及凡夫來說,如來藏法身都是超過稱量的,只有諸佛才能完全稱量如來藏。這個如來藏你要用什麼來譬喻祂?要把祂歸位到哪一類中,才能夠完整地描述祂,使沒有證悟的人能夠確實瞭解?這都沒辦法。所以如來藏這個法,祂有許許多多的名相。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