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一)

第119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來說明「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觀如來是【觀於寂滅,亦不永滅;】(《維摩詰所說經》卷3)世間的法,沒有真正究竟的寂滅,任何修定的方法─初禪到四禪乃至四空定─意識心境界已經非常細微、已滅去前五識,但只能說是程度上深淺差別的世間漸次寂滅,屬於有生滅戲論的有為法。真正的寂滅是涅槃性,無為法的如來藏才是真正的寂滅;這個離開世間一切法的寂滅法如來藏,卻是不生不滅的法——從來不曾滅,將來也永不滅;一切染淨的萬法都由如來藏所出生,是真正真實存在的法。

尚未捨報入無餘涅槃的阿羅漢,所能證得最寂滅的境界是滅盡定,在滅盡定當中滅去了意識,已經沒有六識的存在,但仍然還有意根的存在,仍不能說是究竟寂滅。若要再進一步的寂滅,那就是進入無餘涅槃當中,因為聲聞涅槃的主要內涵就是斷我見、我所執、我執,最後斷盡五陰,不受後有;雖然說無餘涅槃中一切的苦都滅盡,連意根都不存在,更不可能有六識、也沒有六塵,並且會形成苦的因─煩惱障、見惑與思惑─都不會現行,只剩下如來藏寂滅的心體獨存,當然是究竟寂滅。但從證悟菩薩的智慧來看,無餘涅槃之中,同樣是如來藏的心體─因斷盡一念無明,已無生死煩惱的現行─將阿賴耶識改稱作異熟識;然而阿羅漢的異熟識之中仍有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存在、仍然有自心流注的現象繼續存在,雖然已無三界分段生死,但尚有變異生死,所以不是最究竟的寂滅。

然而對於迴心大乘的菩薩,才有機會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五十二階位的菩薩修行,終能圓成佛道;此時如來的如來藏稱作無垢識——已經沒有自心流注,不但沒有分段生死、也沒有變異生死,因此如來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寂滅。只有佛法三乘菩提的覺悟才能夠證得涅槃寂滅,解脫於世間法;而諸佛菩薩的境界已經證得了四種涅槃,才是究竟的寂滅。雖然究竟寂滅,但一切如來卻不會永遠住在無餘涅槃中;因為如來在菩薩因地時發十無盡願——大悲願以不斷的應身、化身示現在三界中度一切有緣眾生,永不入無餘涅槃。因此,就如同本經先前〈菩薩行品〉中 如來開示菩薩的:「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盡無盡解脫法門」,以深利智慧、廣大悲願的菩薩精神,到了如來究竟寂滅境界更是永不入滅;一切佛子應當這樣來觀佛。

還要觀如來是【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在實相法界中,一切法都不存在,不但沒有被分別的六塵境界、也沒有有情的五陰身心的存在,更沒有能分別六塵境界的六識;因此便沒有各個有情五陰身心的人我的差別,沒有彼此可言;會有所謂的此與彼的存在與差別,這是由於有情的五陰身心的存在,對六塵來作了別。而我們來看法身佛、自心如來的境界,無論是五陰也好、六塵也罷,六識、六根也好;無論是物質的色法,或者精神法的心法、心所有法,這一切法在法身實相境界中卻是不存在的。因此真實法界中沒有「此與彼」而究竟圓滿成佛,也更因早已轉依這個法界實相,自然也不會對眾生作彼此的分別。雖然法身如來藏心不對境界起分別,不會生起彼此相對的分別,但會在緣熟時,流注自己與境界相應的種子、或遇見其他有情,因為雙方如來藏的種子互相招感,相應種子便會流注出來;但相應的種子流注出來後,雙方的自心如來本身卻不在自、他的六塵境界上作彼此的分別;就好像鏡子一般,鏡子能反射映照一切的影像,但鏡子本身卻不對這些影像作分別。會對這些影像作分別的,會因分別而有彼此的差別,那是有情的意識心,所以如來說:「如來法身,無有彼此」,禪師則說:「如明鏡當臺、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意思是說,若是來了個胡人,明鏡就映現胡人的影像,若來了個漢人,明鏡就映現漢人的影像,而鏡子本身卻是不分別這究竟是胡人還是漢人?而是由領受影像的意識覺知心去作分別。自心如來正是這樣,所以沒有所謂的此、彼,然而這個空性的自心如來,雖然沒有此彼,但卻又不斷地運作。因為這個我們又稱作空、不空的如來藏真實心,有真實的功德,是出生世間一切萬法的法界實相,所以並不是空無斷滅之法、也不是施設之法。自己的自心如來運作、與別人的自心如來相應,所流注出來種子是由兩個人的五陰去相應,自心如來從來不作任何的了別,所以說:「不以此、不以彼」;自心如來也不去分別這兩個人的相應:「是我流注出來的種子」;菩薩雖與眾生有緣,仍不分彼此,不眷戀世間法。因此菩薩向來都是以悲願廣度無量眾生、攝受佛土,過去世的眷屬肯定是無量的;而菩薩救護無量的有緣眷屬於佛法道業的增長,一定不會毀壞世間法,更不許有違背世間倫理的事情。

還要觀如來是【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可以分成三個面向來說。首先,自心如來的種種法─也就是大乘般若的第一義諦了義法─可不能當作世間的學問來研究;以佛學學術研究的方法,想要用世間法的智慧來了知這個須要實證的義學、想要以研究就能夠獲得佛法修證的功德,這是不正確的。其次,要親證真實的佛法,這個不屬於世間法的法界實相的自心如來,不屬於十八界任何一法,當然也不能以世間法的識陰意識的體性來認知與推測自心如來。最後,我們必須理解一個道理:一切佛法覺悟的根本,是源自於自心如來本身的本覺,但這個本覺卻非世間的任何一法的知覺與認識了別,因此也不能用自心如來本有的本覺來證知自心如來。

許多人的想法是將自己的覺知心離念靈知而了知了自己確實也不起妄想,這樣便是佛法的智慧,但這是誤解了佛法的開悟,這不是佛法的本覺智。佛法中最重要的覺悟─大乘佛菩提是一切佛法修證的根本,就是菩薩親證人人身上皆有的本覺自心如來─第八識如來藏。因此所發起實相般若的智慧,稱作本覺智,又說是根本無分別智。為什麼說是本覺?這是因為自心如來,不是出生之後才有的,而是本來一直存在的能覺照的心體;並且這個自心如來的本覺,是離六塵上的分別,而本覺的「覺」卻能夠具足了知有情本身心中所想。

親證了本覺智,就是始覺位的菩薩,就是真正開悟菩薩聖者。自古以來誤解佛法的開悟,墮在兩個層次的過失;首先是誤會了無分別智的真實意涵,把稱作無分別心的真心錯以為是三界法當中一個完全無覺知的法;對於開悟的第二個層次的誤解,是妄想把虛妄分別的妄覺之心修成沒有分別的真心。若無分別的真心,果真是全無覺知的法,那這個真心豈不和石頭木塊沒有差別了嗎?那如何能叫作心呢?或者將這無分別心錯以為是虛空,以為這樣總是沒有分別了吧!但虛空無法—佛法說虛空是色邊色,以色法的邊際施設的法—非真實法,更何況能說是心,而且還能說它是真實心嗎?既然是心就一定有心的功能,如來藏既然是心,就一定有覺知性、了別性,而了別就是識,只是第八識的本覺的了別性、覺知性不在六塵上作分別,不屬於識陰六識生滅性的妄知與妄覺,所以說祂是無分別心,在般若經中說是非心心、無心相心。

所以真心的本覺不是妄覺,而是真覺,是有其他的了別性,有情在想什麼,自己的本覺都知道。證得了本覺,就有實相般若智慧生起,有了般若總相智就是獲得了本覺智;這樣菩薩修行,才能夠轉入內門深入佛法修習;但不是用第八識自己的本覺去了知實相、了知諸佛如來的境界,因為本覺都不在六塵中的法作分別,而修學佛法卻一定在六塵中修學——當然是由意識來修學,不是由第八識所有的本覺─三界六塵外的了別慧─來修學。所以才會說諸佛如來的境界不能用本覺的智慧來了知,而是要用意識心的別境心所法來修行,最後到達佛地仍然是由意識來了知佛地境界。

因此說諸佛如來是「不以智知」,又說觀如來是「不可以識識」。這裡第一個識說的是識陰,而第二個識說的是了別,這裡說明的道理是:佛地的境界是不可以用識陰的境界來認知,因為佛地的境界不是識陰的境界,是超過識陰的境界。佛地當然仍然有識蘊六識,但那時的六識已經不叫作識陰,而只能稱為識蘊,因為佛地的六識是沒有任何遮蓋,一切無明究竟斷盡,因此不能說是有陰蓋的,所以不能以識陰的境界,拿來當作理解、判斷佛地境界及自心如來的境界,所以才說「觀如來」是不可以識而識的。對佛法沒有真正的親證而落入自己想像的人,往往對這句經文「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會解釋成:「因為如來的境界太殊勝了,無法用凡夫的智慧來了知,也無法用意識的思惟瞭解。」 這樣的說法就如同某些人的主張「涅槃是不可知、不可證的,佛也是不可知、不可證的。」如果佛法的修證不能以智知、也不能以識識,凡夫眾生再怎麼努力修行,還是不能知、不能識;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修學佛法到底有什麼用呢?那麼 佛陀來降生人間傳法不是也不能讓眾生得度。

還要觀如來是【無晦無明、無名無相,】因為諸佛的境界沒有暗晦、也沒有光明,沒有受想行識、也沒有種種法相。有形物質色法的明暗,是由於色法的六塵有質礙通塞差別所造成,而心識所認知及覺知的光明與晦暗也是識陰對塵境的了別;這些都不離世間有為法——生滅無常、非常住法。無論是自心如來的自性清淨涅槃境界、或者是諸佛如來圓滿佛地的境界,都不落入明暗無常的境界。未值遇佛法之前,無明晦暗的眾生於菩提不曾覺悟、無所了知,所以從無量久劫以來,住在生死的漫漫長夜之中,不知苦的本際、不得出離;而諸佛的境界已經究竟圓滿-四智圓明、離兩種生死、究竟解脫-沒有這種黑暗可說,然而諸佛的境界卻也沒有光明可說,因為諸佛離取、捨二邊,也離明、暗兩邊,所以不能說諸佛如來有暗夜及光明兩邊。其實光明只在因地才說,諸佛如來的佛地境界二障究竟斷盡,轉依究竟涅槃境界時沒有晦與明可說,因為不依五陰的境界作為依止,所以說觀諸佛是無晦、無明。

觀如來還要能觀如來無名無相,「名」是相對於「色」而說名,名所指的是非色法,五蘊當中色法是色蘊,受、想、行、識則說是名所攝的四種無色蘊,名的相也就是受、想、行、識存在時,不同的法相。相的意思,龍樹菩薩說:「易知故名相,如水異火,以相故知」,物質的色法能夠明顯所見到其色相,不同色法之間的差異很容易在色法的形相上被理解分別;但因受、想、行、識,四非色蘊的法不是物質法,沒有物質色法的形色,只能用名稱來表明它們各自的不同,所以稱為名。名運作的種種心行所顯示出來的心的法相就是名相,落入了名相當中,於是就有在世間法五蘊上種種的分別。但是自心如來沒有五蘊,而諸佛不依受想行識、以及其顯現的法相境界作為佛地境界,諸佛的境界不依世間法的種種分別為真實,因此說無名也無相。

還要觀如來是【無強無弱、非淨非穢,】所有的眾生身中的法身、法身佛、自心如來,沒有強弱、沒有垢淨可言,只有自心如來流注種子;而在五陰上顯現出來時才會有強弱與淨穢可言。有情的五陰身心是有情造作業所承受的異熟果的正報,既然在無量的過去分段生死中造作了善、惡、染、淨業,有情的五陰身心在壽命、色、安樂、力、辯才等等的異熟果報的顯現,便有強弱、淨穢的差別。而因智慧與煩惱的差別也影響身口意行的清淨、或者染汙造作的差別,強弱、淨穢的差別,都是五陰身心上的顯現。六道眾生乃至十法界,所有的有情自心如來都沒有強弱與淨穢的差別,因為永遠都是真如法性,從來都不曾變異-絕無差異-永遠都是離淨穢兩邊。我們看待如來也應當這樣看待──無強無弱、非淨非穢。

還要觀如來是【不在方不離方,】自心如來如來藏到底有沒有所在,如來藏不是色法,無形無色,是沒有方所的,怎麼能說祂在方呢?但另外一方面來看,如來藏和有情五陰身心同在一起,有些人就會這樣想,我現在正處在娑婆,所以我的如來藏應該說是也在娑婆,由這樣看來,如來藏又好像在方、不離方。但若更深入地思惟觀察,當念佛人在娑婆世界發願往生西方世界用功念阿彌陀佛時,他的如來藏會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變生一朵蓮花,作為你將來往生的依託,如來藏雖與你現在的五陰身心同時同處,卻又一直是與那朵蓮花相應,那究竟如來藏應當說是在哪裡?是在這裡,還是在他方世界?既然如來藏不在方,那是否應當就是離方了呢?如果如來藏是離方的話,為什麼想要親證這個法身時離了方所就找不到了。六祖說:「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然而當你找到了自心如來的自性淨土,能現前觀察,這時便明白:不能夠說祂是有方所的,因為祂無形無色,無形無色的法如虛空一般,如何能夠說祂有方所呢?只有物質的法才能有方所可說,才能說它在哪裡;六識雖然也是沒有物質色法的形相,因為隨著能了別六塵境界的方所而有轉易,有住有出。自心如來不在六塵上了別,因此說如來是不在方;反觀自心如來在不離方的情況之下,卻又有真實性,而出生祂在三界中依託的五色根、也出生了六塵境界;既然物質的色法都是由如來藏自心如來所出生,有形有相的物質色法是有方所的,所以你又不能夠說:自心如來是離方的,所以應當如此觀如來「不在方、不離方」。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的說明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