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觀如來(下)

第118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

這集繼續以維摩詰大士所說對於「如來的現觀」,有四個現觀來說明:離五蘊相、異三有身、順出世道、法與非法俱離。

先回顧上集所說「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這段話先就如來實義來說:不是指三十二大人相的那個色身,不是為眾生說法、善觀弟子得度因緣的如來意識,也不是一直在決斷的末那識;那都是自性如來應眾生緣所化現的有為法。即使是報身佛,也是自性如來依無量世福德智慧修為,這些功德所化現的莊嚴相,是利樂眾生的藉緣,還是屬於有為法所攝。

諸佛的報身、應身、化身,看起來都是本無今有,但那個背後都是自心如來所化現;自心如來沒有斷滅、變異過,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佛地稱為無垢識。維摩詰大士又說:如來「今則不住。」「住」就是心會安止在相上、所緣相;例如吃東西,心就會安止在食物上面品味,修定的時候,心就會安止在定境法塵上面不動亂;這個心是意識心,所以是有住的,就是有進、有止、有出的變化相。

在前面的學習中,佛陀由各種角度來說明菩薩不住無為的勝妙行。在事修上,初地菩薩就具有慧解脫阿羅漢的功德,可以入涅槃,但是不入;三地滿心已經有俱解脫阿羅漢的功德,可以修滅盡定,可以取無餘涅槃,但也不安住在其中;七地菩薩可以念念入滅盡定,所以有可能會被無餘涅槃的寂靜樂所吸引,佛就會加持他,引發他的如來妙智三昧,因為有了這樣的三昧,就可以次第地進修直到成佛,這就是有別於二乘,可住而不住的不可思議菩薩行。而諸佛都是離開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所以說諸佛都不住在生死中,又因為初入地時所發的十無盡願,所以永遠不入涅槃,所以也不住在涅槃中;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它就是如來無所住的實義。但是當菩薩證得如來藏時,就會發現實際理地中,如來藏本來就不住生死、本來就不住涅槃,所以維摩詰大士說「今則不住」。

接下來看維摩詰大士他現觀的第三點:離五蘊相。維摩詰大士說:【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乃至不觀識如、不觀識性;】(《維摩詰所說經》卷3)有關如來和五蘊的關係,在《阿含經》就清楚地分析了;在《阿含經》有這麼個故事:我們都知道焰摩迦比丘,他有一次跟別人說自己對佛陀開示漏盡比丘境界的認知。

他說:「我明白世尊所教導的法,煩惱已盡的比丘,當他身體崩解壞掉就斷滅消失,死後就不存在了。」其他的比丘一聽,不對啊!世尊不是這個意思。就跟焰摩迦比丘說:「你理解不清楚,不能這樣亂說,這樣亂說是不好的。」可是焰摩迦根本聽不下去,於是他們就去找舍利弗,請舍利弗幫忙。那麼舍利弗就去找焰摩迦,他對焰摩迦說:「你真的有說『我解知世尊所說的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後就一無所有』嗎?」焰摩迦也老實,就說:「是我說的。」舍利弗就開始問他:「我現在問你,你直接回答我,色法是常還是無常?」焰摩迦說:「無常。」「那無常是不是苦呢?」「是苦。」「那如果是無常、苦、變易法,多聞弟子會在這一個色蘊當中見到我或者是異我、或者是說相在嗎?」焰摩迦說:「不會!」舍利弗尊者就這樣次第地,繼續以受、想、行、識來問過一輪,焰摩迦都說:「不會!」

重點來了,舍利弗就問:「焰摩迦你怎麼看,色是如來嗎?」焰摩迦直接說:「不是。」「受、想、行、識是如來嗎?」「不是。」接著舍利弗就以「離開五蘊有如來」,或者說「如來在五蘊中」、「五蘊在如來中」,這樣的次第來問焰摩迦,焰摩迦都回答:「不是。」所以舍利弗知道,焰摩迦他了知如來和五蘊之間的關係,在這個知見上他已經建立起來了。於是舍利弗就說:「就是這樣啊!焰摩迦!【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雜阿含經》卷5)你能說『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焰摩迦一聽:「不能。」經過舍利弗次第地疏理,這時候焰摩迦知道錯了。

南傳的這一段翻譯,舍利弗是直接地指責焰摩迦。南傳的翻譯是這樣說:「這裡,焰摩迦學友!在此生中,當真實的、實際的如來,未被你得知時,你適合對他們宣說『我了知依世尊所教導的法,煩惱已盡的比丘身體崩解而被斷滅、消失,死後就不存在了』嗎?」這一段南傳的翻譯,是直接指責了焰摩迦。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傳的阿含它們有著共通性,就是阿含期的修行證果人,對於如來真實常住、對於如來和五蘊有著不一不異的關係,是根本的入道關要。這個不論是在知見上、或者是在推理上,不但要能夠很清楚,還要能夠確定無疑,這樣才能夠入於聲聞菩提的見道位,乃至次第進入修道,否則肯定落在意識常住、或者是斷滅空的邪見,連初果見道都不可得,何況其他?

所以維摩詰這一段「離五蘊相觀如來」,玄奘大師的翻譯就很直白:【我觀如來色真如性,其性非色;受真如性,其性非受;想真如性,其性非想;行真如性,其性非行;識真如性,其性非識。】(《說無垢稱經》卷6)這裡就直接地開演出真如和五蘊的關係,也就是說要能在五蘊上看到真如,但是要得離開五蘊相;簡要地說,這個真如離開五蘊是找不到的,但是不能把生滅的五蘊相說是真如。

維摩詰大士現觀的第四點:異三有身。維摩詰大士繼續說他所現觀的如來:【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維摩詰所說經》卷3)這段話其實有五種現觀。

第一個、自心如來是不住在地、水、火、風四種功能中,祂也不是四種功能聚積而成。有人說第八識是由許多種子聚積而成,那就表示第八識沒有自己的自性,只是種子的集合體,那麼我們只要修行把種子清淨了,就成佛了;這等於變相地否定了第八識的功能。第八識有祂的體大、相大、用大的功德性,祂的功德性,不是和四大、五蘊、十八界混淆,不是色法,不是物質法,沒有一法能夠取代祂,這是唯證乃知的,如果沒有證得就永遠無法發起般若實相的智慧,無法真正地轉依修學佛菩提道。

第二點是說,自心如來的清淨體性像虛空一樣,能夠圓滿地顯現一切法,但是不著於一切法。有人說遍滿虛空大自在、或者說是虛空中的能量、或者說虛空就是佛,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其實虛空只是相對於色法,分別施設而有的假相法,沒有真實的自體,一切境相都是妄心的分別,如果離開了妄心、離開了分別性,又哪有虛空可說呢?所以不能把譬喻就當成是真實的。

第三個講:自心如來是藉著色身五根對外相應六塵,而有了外六入的相分,但這外六入的相分它不會聚積成一團、一聚地積聚起來;接著祂又藉著外六入的相分,顯現了內六入的相分,依然不是積聚的法,但如來藏卻完全不會漏失任何一法,因緣到了,祂就會為我們顯現出相應的相分出來。有人是這麼說,說這個如來藏會藉由我們的扶塵根去吸取外面四大的微細色法,再把這個四大的微細色法轉換為更細的四大微細色法,在我們的頭腦中顯現出來;那麼就變成祂是一個積聚的法,如果是積聚的法,那麼就表示如來藏是有增有減的;如果這是一個事實的話,一個人的頭應該一下變大、一下變小,因為有著四大的積聚以及捨離;所以這個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說這些法是積聚起來的話,我們真的要說起來,以整個須彌山那麼大的空間都是不可能儲存得夠的。因此維摩詰大士的現觀就說:六入無積。

另外維摩詰大士的現觀說:自心如來是超越六根、六識的境界,意思是說這個如來不在三界法中。這可以從三個層次來說:一、由方便說,當一個人入了滅盡定,那麼他是不與三界一切法相應的,因為這個時候,只有意根的三個心所法繼續運作,呼吸、心跳都停了,方便說是出三界。二、是入於無餘涅槃,連意根都斷盡了,只剩下第八識自心如來獨住,不再應現法相在三界中。第三個是本來就出三界,這個是第八識的自住境界,對六塵諸法,如來藏不分別、不作主、無覺、無觀,是純無漏的法,所以祂不屬三界法所攝。這就是維摩詰大士的現觀,一切菩薩都也應該這樣現觀,才是真實如來的現觀。

第五點說:如來是遠離貪、瞋、癡三垢;貪、瞋、癡是凡夫眾生的三個根本煩惱,其實可以分邪、正兩個層次來說。如果是邪的三垢,眾生依於我見、邪見所起三界造作的事業,所以有著三界流轉不息的苦果。如果說有正三垢,要怎麼說呢?這個是依三乘菩提求解脫的正行而說,又有二乘以及佛菩提的差別,二乘的三垢是欣樂涅槃、厭患生死、迷於中道,也是有著貪、瞋、癡,但是是依修道而說;菩薩也是有三垢:廣求佛法是法貪,呵責二乘、外道邪見是法瞋,於究竟佛菩提道尚有不知、不圓滿,所以還有所知障的存在。在事上,佛陀的煩惱障,一切有漏法的習氣、法種都已經斷盡,所知障也已經全數斷盡,已經具足了圓滿一切種智,所以在事上,佛陀是已經完全沒有了煩惱障跟所知障。可是證悟的菩薩在實際理地上,可以現觀自心如來一向清淨圓滿,一向沒有煩惱障、所知障可說,所以菩薩的現觀:如來是遠離貪、瞋、癡三垢。

第五、我們講順出世道;維摩詰大士的現觀說:【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維摩詰所說經》卷3)這分三點說:

順三解脫門就是指「空、無相、無願」三解脫。二乘的「空、無相、無願」是他現觀蘊處界一切法都虛妄無常,而成就的一分的正智,但是大乘菩薩的三解脫「空、無相、無願」卻是轉依如來藏,而來看到「空、無相、無願」;所以三解脫,二乘和大乘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也因此說,大乘菩薩是真正的解脫──是本來解脫,二乘菩薩的解脫,不能算是真正的解脫,因為他對於五蘊十八界這些法還是心有恐懼的。

第二個、具足三明;佛地的功德具足圓滿宿命、天眼、漏盡三智,卻是以智來說,因此不會愚於過去、現在、未來,洞察三世一切法,這個部分玄奘大師的翻譯是:【隨至三明,非明而明、非至而至,至一切法無障礙際。】(《說無垢稱經》卷6)也就是說:在實際理地上,每個人的自心如來祂的明,不是意識修得無漏慧的明,是本具不妄不變的真實本覺真性;如來法身無身,為利樂眾生所以示現其身,非能到而說到;眾生的意識、末那識有任何一念,隨應即至,所以如來是流通於三世一切法、一切智,乃至流通於一切煩惱雜染,都沒有障礙邊際可說,所以說是具足三明。

第三點說:與無明等。因為第八識如來藏對於現象界法是從來不分別,從來沒有任何言說,所以也沒有任何貪瞋愛染的相應,因此如果以意識心分別的伶俐來說,對於現象界法,如來藏猶如是一個無明的顯現。因此玄奘大師在這段翻譯是比較長:【實際非際、真如非如,於真如境常無所住,於真如智恒不相應。真如境智其性俱離。】(《說無垢稱經》卷6)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連真如自己的境界、連真如自己所顯現的大圓鏡智,也都是不明不瞭、也都是離開的。

這個境界就是維摩詰大士他所生的現觀,希望對您有所啟發,這集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