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二)

第120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來繼續說明「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要觀如來是【不施不慳,不戒不犯,】(《維摩詰所說經》卷3)

從過去當菩薩時,乃至成佛以來,如來一直在布施佛法。佛世時,如來三轉法輪,說法四十九年,對眾生慈悲至極,不斷開示悟入佛法智慧,只要眾生來請法,佛陀總是歡喜而不厭其煩為大家說法,希望更多的人能得證解脫、證菩提。這樣看來,佛陀的確是不斷地在布施佛法;若有人極為困頓,佛陀也把身邊僅有的別人供養的財物、食物轉送給他。

阿那律尊者眼盲,因要縫補衣服,請別人幫他穿針線可植福,是 如來為阿那律穿針。《優婆塞戒經》說︰【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優婆塞戒經》卷5)為所需者讓他免去不便,這也是一種布施。佛陀功德已圓滿,沒有所需,但深知福德的力量最為殊勝,由於布施福德等六種如來所行的法才能夠成佛;如來成佛之後,也勢必繼續稱讚福德、實行福事。因此如來怎會成佛之後,反而把布施福德的福事捨棄了呢?更何況這樣示現,也是 佛陀為了教導弟子的緣故。

無論是財施、法施、無畏施,所有的布施以及其他種種的福業要能夠成就,都需要透過身口意行的造作才能夠成就。《大智度論》說︰【阿毘曇言︰「福者,善有漏身、口、意業。」】(《大智度論》卷33)並說︰【福略說三種︰布施、持戒、修定。】布施都是由 佛陀應現在世間的五蘊,透過身、口、意行來作的,而 佛的第八識無垢識沒有五陰的我,所以就沒有我所擁有財物等事。佛法及財物都是由 佛陀的色身、覺知心所擁有,自心如來並沒有擁有這一些,因此說自心如來沒有在作布施,要有意識心配合身根才能布施,但如來藏卻離六塵的分別,離開言說相、沒有語言文字。不為人說法,便不能說有法布施,既然說沒有布施,那麼是否意味著就是因為心有慳貪,死守財物、或者勝妙法,自己獨享而不願意放捨呢?龍樹菩薩說明布施時提到︰【有信、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名為檀。】(《大智度論》卷11)但這是依著有情五蘊取相來說的。布施不能離開布施者五陰對布施因果功德的信樂、不能離開受施者五陰的福田,也要有布施的財物,並且布施者要能在布施時心有捨離慳貪的心,這樣才是布施。

慳貪的煩惱是有情五陰的意識心才有的煩惱心所有法,但捨離慳貪也是有情五陰的意識心才有的,如來藏沒有五陰身心行布施,但同時也沒有意識相應的慳貪煩惱或者不慳貪的捨心可言,所以說「自心如來不施、不慳」。如來既無慳貪,不斷地在布施,因此有時經典中說,佛無時無刻在作法施,法布施沒有一刻停過。既然有法布施,表示一定在口說法時才有法布施,但事實上 如來在沒有上座說法時,也是不停地在說佛法,一直在法布施,一切時施。從凡夫或二乘聖人的智慧來看,佛陀是只在上座宣演佛法時才算是在說法布施,而他們所理解、所能見到的如來,無論是應身或者化身、甚至報身其實只是 釋迦牟尼佛從法身出生的五蘊,真正的佛其實是自心如來法身佛。因為沒有菩薩的智慧,所以無法聽懂,看不到如來一直都在布施,為他說法。如來的法身看起來從來沒有在作佛法布施,但其實每天都在作法布施,所以當然說祂是不慳──沒有絲毫保留不捨。維摩詰居士隨順凡夫及二乘人的立場,就說 佛陀本際無垢識不墮在五陰之中,確實從來都是離語言文字——言語道斷,因此從來不說法,所以說如來沒有法布施。但是如果進一步從證悟菩薩的所見來觀察,其實 佛的無垢識本際又是無時無刻不在說法的,所以說祂是不施也不慳。所以還要觀如來是【不戒不犯,】(《維摩詰所說經》卷3)

一般人而言,戒律是取相為戒的,以戒相當作依據持守戒律。但菩薩明心之後,由於證悟空性如來藏開啟了般若中道的智慧,便能夠於一切法與邪見住平等相,從此不著有戒、亦不取佛戒,不非戒取戒、非取相戒。所謂的非戒取戒,就是因為沒有智慧,因為信受外道法可以證解脫的邪見而隨從受外道戒。但證悟之後,可以透徹明白外道所施設的戒,是與解脫、開悟、證涅槃、成究竟佛道無關連的,因此佛弟子對外道的非戒確實應當不可以非戒取戒。

不取佛戒的道理,是以實相境界智慧來說的。因為凡是受戒、持戒,都是有情的五陰身心來受持,而受戒、持戒也是對一切有情的五陰身心來持守,因為一切有情的五陰身心的存在才有可能被侵犯。菩薩持戒的目的是不犯一切有情、不傷害一切眾生,但如果從不生不滅的清淨法身來對待眾生的法身、或者眾生的五陰,都是沒有戒可持的;因為清淨法身如來藏是永遠不會想要去侵犯眾生、也侵犯不到眾生的如來藏以及五陰,沒有犯戒的根本、方便與成已;因為能造作惡行犯戒的根本,是五陰的意識及煩惱的惡心所,而造作惡行的有情五陰的身口意行,才有方便及成已,都是五陰的事。依清淨法身如來藏來說,不會有持戒的根本、方便、成已等事相,有什麼戒可持呢!

要有五根身才能夠打人、罵人。如來藏是心,不能夠造作犯戒的身口意行;如來藏心也沒有犯意,因為是非心相心,沒有識陰六識的心相,不分別六塵境界,也不與貪瞋癡等種種煩惱心所相應,所以沒有犯戒的根本。所以轉依如來藏清淨性的菩薩,當可不取佛戒、不取戒相。佛戒是對凡夫菩薩或者聲聞弟子所施設的,不是對自心如來—如來藏—所施設的;菩薩戒是傳給受戒菩薩的五陰,不是傳給如來藏,一切戒相並不能約束你的如來藏,只能約束你的五陰。因此從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待戒法,其實是沒有戒可持的,也沒有戒可犯。

不論是外道的非戒取戒或者佛施設的佛戒,實際理地所說的不持戒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而凡夫時的如來藏不持戒,佛地如來藏同樣沒有戒可說,所以菩薩悟後不取相戒、不取佛戒。禪門中說: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所說的佛不持戒便是自心如來,只有持戒的人才會犯戒,不持戒的不會犯戒,所以自心如來是不持戒、是不犯戒的。戒律中說:「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持戒而有犯的是菩薩的五陰身心,而如來藏從不持戒,也都不犯戒,因此也可方便說如來藏就是外道。

因為佛教修行的有情眾生住於佛法內法的知見之中,修證內法如來藏,實證內明之學,才是內道的菩薩。可是內法的如來藏自己本身又不修這個內道,祂從來不曾修行,也不會修行;既然如來藏從來沒有修過內明之法,當然也可方便說是外道。雖然如來藏從來不受佛戒、從來無戒可犯,但祂又是一切佛法內明之學所證悟的標的,又從來不緣六塵外法而出生無明、貪、瞋的煩惱,常住內法之中,所以祂同時又是內道。

常常有外道也批評佛教界的法師持戒不清淨,但這些外道連受佛戒都沒有,也就是連佛戒都不敢受,連持戒都不敢的人,那怎麼有資格批評持戒的人犯戒與否;不曾檢點自己——雖不受持佛戒,仍在身口意行有種種的過失,竟也宣稱無戒可犯。但不因為外道不受持佛戒,就表示不會有相應於佛戒當中所施設的性罪,若造作了傷害眾生、染汙心性、違背人天善法的行為,雖不受戒,仍要承受真實的因果業報,並不是不受戒就可以免脫於因果酬償。不管出家、在家的佛門修行者,在事相上若是偶爾犯戒,才是真實菩薩,因為菩薩確實在持戒啊!但從實際理地來看,外道的如來藏本體也不持戒,從都不學內明之學;外道的如來藏也是外道,我們學佛的菩薩的如來藏也是外道,也是從來不修內明之學,所以同樣都是無道人,也都不持佛戒。正因如來藏不持戒,所以不會犯戒,犯戒的都是五陰,如來藏從來不持戒,怎麼可能犯戒!證悟真心的菩薩看待佛時,應當如是觀自性如來不戒、不犯,現前觀察自己的如來藏,從沒有持過戒、也從不犯戒。

還要觀如來是【不忍不恚,】(《維摩詰所說經》卷3)忍辱有好幾種層次差別,其中生忍主要是說對眾生種種不良的心性及行為能夠安忍,不生起嫌惡、瞋恨的心。龍樹菩薩說︰【生忍,名眾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大智度論》卷6)需要修忍的對象,不但有讓自己不歡喜的有情及境界,會因為現前引起順心的境界也能夠忍住不隨之歡喜;五陰眾生才會有忍與不能忍。而自心如來不是五陰,便沒有因為有眾生所引發的種種境界的覺受而有安忍或不安忍的心行。

法忍是對於佛法的種種道理的接受、安忍,於甚深法中心無罣礙。二乘解脫的聲聞法,是對五陰的虛妄無常性能夠接受;五陰、十二處、六入、十八界,這一些都是緣生緣滅法,本身都沒有常住不壞性,若是有這種現觀的見地而心得決定,就是聲聞菩提的見道,成初果人。見道後再進一步的修道過程當中把我所、自我的貪著減少,薄貪瞋癡就是二果人。再斷五下分結成三果,斷五上分結成四果阿羅漢,這就是二乘聲聞菩提的忍。二乘的無生忍,就是能忍於無我,忍於現觀五陰十八界的一切法中都是無常、苦、空、沒有真實我,而願意滅掉五陰自己,不再出生;大乘的無生忍,要從明心開悟,親證現觀心真如第八識後覺悟心真如本來無生,再以心真如本來無生的智慧照見蘊處界的自我是虛妄、無常、苦、空、無我。當眾生有情的五陰身心不斷出生時,另外還有一個本來無生的法同時與有情五陰存在;若是能現證本來無生的自心如來,有現觀的智慧而心得決定,便是大乘無生忍。

跟隨真悟善知識努力參禪,而終於開悟後會有兩種現象發生︰一種人是善根福德深厚的菩薩種性,便能安忍,知道所悟的阿賴耶識確實是如來藏、是人人身中皆有的法身佛、是未出生時的本來面目,因此般若智慧就開始生起,並且知道開悟後,仍有許多更深妙的法尚未明瞭通達,需要在佛菩薩、善知識的攝受下,繼續進修般若的別相智慧,這就是大乘的無生之忍;而另外一種人悟後不能安忍,相對來說,就顯得善根福德以及菩薩種性較為不足。因為不能安忍所悟的內容,也就是不能夠接受甚深的法,於是便會毀謗、誣謗阿賴耶識,說這不是如來藏;或者有些人因為善知識的幫助而開悟,卻不能夠安忍禪門的開悟,只是別教七住位的菩薩,一心只妄想著自己一悟成佛、或者以為一悟即是初地,因此生起了增上慢;或者懷疑自己所證是否為真,心中對法的聖教量、對所證的現量有疑,而又不能接受善知識的教導攝受,心不得決定,便不得大乘無生之忍,於是退失了菩提。

但無論是不忍或者能忍,都是有情眾生的五陰,自心如來從來不理會這些事,因為祂什麼都不管,所以如來藏永遠都是自在的。雖然眾生每天煩惱不斷,數不清的苦痛,住在眾生身中的如來藏卻都不苦痛、也沒有煩惱,所以如來藏不需要安忍,只有眾生五陰十八界才需要安忍。

凡夫大師慣用意識心作為中心,當作佛法智慧的覺悟,想要把意識心轉成沒有妄念的狀態當作是開悟。但這樣的修行方式,基本的思惟:還是因為不能夠接受意識的虛妄性,不肯滅去意識,只有在打坐時心能暫時不起瞋,下座後仍然煩惱不斷;當意識心忍久了,無法再繼續忍下去,自然瞋就現起,因此便常常犯瞋,脾氣越來越大。真正佛法智慧不用強忍,所以就不必犯瞋,因為佛法不是這樣以意識相應的境界當作證悟的智慧;佛法的修行是在講「理」,以法界實相的理作為佛法修行的核心。

理就是指實際理地的如來藏,祂從來不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就不必隱忍而心中有氣,因此就不會再起瞋。菩薩因如此現觀自身亦瞋亦不瞋,瞋中有不瞋的,不瞋中有瞋的,漸漸地轉依不忍、不恚的自心如來藏,因此煩惱越來越少,心性越來越好。凡是需要忍的心,同樣也都是會起瞋的心,都是意識心,面對逆境都必須要壓制自己、或者是用種種世俗想法去疏導自己,而藉此可以安忍下來,永遠都是會起瞋的心,因為都是意識心。如果因盛怒下造作了惡業,在惡道受苦,不得不要忍耐,但受苦有情的如來藏照樣是沒有忍。忍受苦的也還會再生氣,這都還是有情的意識,而他的如來藏從來不必忍,現在不必忍,所以都不用生氣,一切有情自性如來,莫非如是不忍、不患恚。

還要觀如來【不進不怠,】(《維摩詰所說經》卷3)法身佛自性如來也是不進、不怠,絕對不會落到兩邊之中。精進與懈怠是兩個相對待的法,一個是善法、一個是惡法。精進是心所有法當中十一種善心所有法之一,而懈怠是心所有法中二十種隨煩惱心所法之一;既然精進與懈怠都屬於意識心相應的心所有法,都是恆依心起,與六識心相應,繫屬於六識心,因此精進與懈怠,是五陰的識陰意識心才會有的法。三界中一切法都是一體兩面,沒有單單只有一個面向的,只要是會生歡喜的心,就一定會生起厭惡;與惡法相應的心,也一定會有時與善法相應。因為與善惡相應的就是識陰六識,如懈怠的隨煩惱心所及相對的精進的善心所。

主張努力精進而不打妄想的覺知心就是真心,這說法不正確;因為需要每天努力才能夠達到精進境界,是從較不精進漸漸變成精進的狀態。如有人將知覺性保持住而不暫斷—不睡覺修不倒單—結果經過不斷地努力精進,還是不能夠永久地維持,這種精進的心一定有懈怠的時候,不會常住在精進的狀態,既是如此,便不是常住的真心;必須不屬於三界法的才可能離開兩邊,所以真正離精進與懈怠兩邊的心,只有無為法——人人身中的自心如來,意識覺知心—無論是有念靈知或者離念靈知—都是無法離三界而存在的。另一個角度來看,有情需要什麼種子,如來藏就無私無怨馬上供應給有情——真正的從來沒有懈怠過;過去世所造作的善、惡、無記業而成就後世的異熟果的果報種子,只要緣熟便會流注出現;如來藏這樣的不懈怠,從來也都沒有停止過,如來藏才是真實的不進、不怠,我們應當這樣的智慧來觀如來。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的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