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成就八法

第107集
由 正仁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說明了《維摩詰經》〈香積佛品〉的內容,今天我們繼續要說明〈香積佛品〉的最後一段經文。

這一段經文是這樣子說的:【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維摩詰所說經》卷3)

以上這一段經文意思是這樣子的:一開始的時候,這些從眾香國佛土來的菩薩們就問說:「菩薩完成了幾個方法,在這個世界能夠行無瘡疣(也就是說,修行的時候都很清淨、沒有疾病),然後以後能夠生於眾香國佛土的淨土?」眾香國的菩薩們為什麼會這樣子問呢?這是有它的背景的。因為在眾香國佛土那個地方,環境是非常的清淨、非常的舒適;所以,當這些眾香國的菩薩們來到了娑婆世界,看到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這麼的汙穢、不清淨,然後菩薩竟然能夠在這個地方修行,所以他們就覺得很奇怪,才會這樣子問 維摩詰菩薩。

維摩詰菩薩他就回答說:「菩薩成就了八法,所以在這個世界能夠修行非常的清淨,沒有疾病,那以後又可以生於佛國的淨土。這八個法是哪些呢?第一個,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也就是說,以悲心來幫助眾生,但是不求眾生的回報。

第二個法是「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也就是以悲憫心,代替眾生來承受種種的苦惱。菩薩在這樣子的一個過程當中,他不會躲在深山裡面獨自修行,而是積極地入到世間與有緣的眾生生活在一起,眾生有什麼樣子的苦惱,菩薩們就代為他們承受。

第三個是「所作功德盡以施之」:也就是說,菩薩他所修、所證的種種功德,他會把這些成就布施給眾生,期望眾生跟自己一樣能夠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上面快速地進展。為什麼菩薩要把這個功德布施給眾生,期望眾生和自己修行一樣快速呢?因為菩薩知道攝受眾生就是攝受佛土,在未來成佛的時候,如果沒有這麼多有緣的眾生來當自己的佛弟子的話,這個佛土就不稱為佛土了;所以,菩薩積極地攝受眾生,期望眾生跟自己一樣地修行快速。

第四點是「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菩薩知道有緣的眾生,他們都一樣有如來藏,這個如來藏和自己以及諸佛的如來藏,都是一樣平等平等的;所以,看到這些菩薩們都有跟自己一樣的如來藏,以及眾生都是一樣的如來藏,菩薩不會對眾生有高下的慢心。舉同修會為例子:同修會裡面,不管是作布薩法會或是大悲懺法會的時候,最後一定有一個儀軌—就是要禮謝主法和尚—頂禮三拜;但是在我們同修會當中,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我們上從導師、下到親教師們都不接受禮拜的,所以我們的回覆都是:「禮佛一拜。」也就是大家雖然是頂禮三拜,但是我們不接受禮拜的,我們都是禮佛一拜,因為這個都是 佛的功德。菩薩對於其他的菩薩他們在修行,為什麼都會認為他們都是以佛這樣子來看待呢?那是因為菩薩一旦走到修行佛菩提道的這一條路來,不論時間的長短,終究都會成佛的,差別只是時間的快慢而已;所以,菩薩看到這些修行的菩薩們,都把他當作佛來看待。

第五點就是「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第五點這一個法就是說,對於所未曾聽聞的經典,菩薩們要聽了以後不要起疑心,懷疑說這一部經典裡面的內容。但是它有一個前提:就是這一些經典的內容,它是不能夠與聲聞的解脫道相違背的。佛在說法的時候總共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二乘聲聞的解脫道,它的內容主要就是在《阿含經》;第二個階段就是《般若經》;第三個階段就是方廣唯識經;第四個階段是在色究竟天說法,這是 佛的報身(報身佛)在色究竟天說法,針對的對象是初地以上的菩薩。無論這四段說法的深淺有別,但是它都不能夠與最初說法的二乘聲聞解脫道互相違背。

那二乘聲聞解脫道它主要的內容是什麼呢?它主要的內容,就是要破斥意識的常住不滅。這是外道的思想,認為意識是常住不滅的;但是在解脫道裡面,佛一再地開示,這個意識祂是生滅法,祂是屬於五陰十八界裡面的;五陰十八界都是生滅無常、虛幻的法,都必須要破除。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在這個破除虛幻無常的五陰十八界的過程裡面,菩薩要能夠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以及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都要能夠捨棄他的貪愛執著。也就是說,聲聞解脫道它最根本的內容,就是捨去貪愛執著,以及破斥意識不正確的、常住不滅的這樣子的一個看法。

不管是在哪一段的說法裡面,菩薩當聽到 佛新的開示、更深妙的開示的時候,那一定都是所未聞經,聞之要能夠不疑——不能夠產生懷疑;因為佛菩提道是甚深極甚深,每一個階段到後面一個階段的時候,更上一個層次的階段,他所聽聞到的內容都是所未聞經的。但是這各個階段所聽到的所未聞經,它的前提一定是一致的——就是不能夠跟初轉法輪的時候,佛所開示的二乘聲聞解脫道互相違背。

我們另外舉一個例子,譬如說在《大正藏》裡面,有一些假的經典就是偽經;譬如說,《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這些經典的內容,都是以意識的常住不滅當作是修行的對象,然後實際修行的方法,它是以無上瑜伽的實修,也就是能夠去親證男女雙修的這樣子的一個境界的樂空雙運,當作是它修行實際上的內容跟標的。這樣子的一個修行的內容跟標的裡面,它有什麼樣子的內容?它是以意識覺知心來領納男女雙修時候的觸覺,這樣子一個極樂的境界,當作修行最後成佛的最高境界。這樣子的內容,其實它已經跟二乘聲聞的解脫道互相違背了;因為執持這個意識常住不滅,而且把男女欲望這樣子的一個最高的樂,當作是佛菩提道修行成佛的境界。所以要分辨真的還是假的經典,不是說從來沒有聽過的經典,他要聞之不疑,而是他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這一個內容,它是不能夠與聲聞來相違背的。所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這些經典,它所講的成佛的修行內容實在是非常奇怪的,在佛的經典裡面從來沒有出現的;但是這個所未聞經,是假的、是偽經,它的原因就是它與聲聞的內容相違背。

第六個法的內容是「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也就是說,出家的菩薩們,他們不嫉妒其他的師兄弟所接受到的供養。其他的師兄弟接受到的供養很多,他不會嫉妒;自己接受到許多的供養,他也不會覺得很高興,或是覺得很傲慢,他會把這些接受到的供養,來分送給其他的師兄弟們,不會自己留著單獨享用。這是第六個法。

第七個法是「常省己過,不訟彼短」:也就是說,菩薩在修行的時候,常常要反省自己的過失,如果知道說,自己有某一方面的過失的話,立即就要懺悔,然後把它改正過來。另外對別人、對其他出家的修行人,他不會去傳播這些修行人的身口意過失。也就是說,即使這些出家的修行人,他的確是有過失,但是菩薩不應該對外面的人來傳播這些出家人的過失;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私底下跟這一個有過失的修行人講,希望他能夠改正過失,而不是說到外面去跟無關的人,到處傳播這個出家修行人的身口意過失。

但是不傳播出家人身口意過失,它有一個例外,就是如果這個身口意過失,它的內容是有關法義部分的錯誤;也就是說,這一個修行人他所傳播的法義是違背佛經典的教義,這時候就要公開地來破斥這一個修行人他所傳播的法義。為什麼這時候必須要公開而不是私底下呢?因為這一個錯誤的修行人,他傳播的這個錯誤的法義,他是對其他很多的有緣眾生傳播的,所以如果只是限制於私底下糾正他的話,沒有辦法來救度那些被他誤導的眾生們。所以,菩薩針對法義部分的錯誤必須要公開地指正,讓這樣子一個錯誤的法義,使它能夠廣為散播,讓有緣的眾生都知道這樣子的法,它錯誤是錯誤在什麼地方,這樣可以使大家能夠非常完整而且徹底地來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

第八個法,最後一個法就是「恆以一心,求諸功德」:這些功德它分為世間跟出世間的功德。世間的功德,一般的世俗人他都可以獲得;但是只有在佛法裡面,才有出世間的功德。菩薩在修行的時候,他們都是在世間的功德以及出世間的功德上面齊頭並進,讓自己的福德資糧在福跟慧上面都能夠得到充足的圓滿。

為什麼求諸功德會這麼的重要呢?因為菩薩他發願生生要再來這個娑婆世界廣度有緣的眾生,所以菩薩未來世一世一世所要來的環境,都是娑婆世界。那要來到娑婆世界,他要投胎受生的時候,就必須要在未來投胎的那個環境裡面,能夠有一個很容易幫助自己修行,很容易來廣度眾生的這樣子一個環境。如果菩薩投胎再來那一個世界,根本就沒有機會讓他來弘揚正法、修行佛菩提道的話,那這樣子菩薩再來就沒有意義了。所以,菩薩必須要審慎地選擇自己未來世投胎受生的環境。

未來世投胎受生的環境要怎麼決定呢?這個就有一點類似大專聯考;大專聯考,大家都知道成績考得好的學生,他可以選填志願,上從台大、清華、交大這樣子一直填下來;如果他的成績是最高分的話,他就可以選擇最高的第一志願。以此類推,在菩薩重新投胎受生的時候,他的情形也是一樣的;如果這一位菩薩,他在這一世修行的時候,他累積了非常多的福德資糧,這麼多的福德資糧,就等同於大專聯考的考試總分,他的福德資糧大,可以選擇未來投胎受生的環境,他的優先權就會高。所以,菩薩可以因為自己這一世所累積的這麼多福德資糧,在未來世投胎的時候,好好地選擇自己下一世受生的環境—這個環境能夠讓自己好好地修學佛法,以及廣度有緣的眾生—所以為什麼福德資糧的累積是這麼重要的。這個八法就是菩薩在娑婆世界裡面,能夠「行無瘡疣、生于淨土」它主要的內容。

維摩詰跟 文殊師利菩薩於大眾中說這個法的時候,有百千的天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古時候的印度,它最高數字的單位就是千,所以千以上的話,就必須要用百、用十來代替它,這個地方百千的意思,就是一百個一千,也就是十萬個的意思。這時候有十萬位天人或是人間的菩薩們,他們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願要修學佛菩提道來究竟成佛。有十千位菩薩,也就是一萬位菩薩,他得到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意思,就是進入到了初地位——佛菩提道修行裡面的初地位。

所以,我們從這樣子的一個結果裡面可以發現:在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裡面,他的修行是非常非常的快速;因為有這麼多五濁惡世的眾生,來讓自己歷緣對境的時候面對他們。這時候,菩薩他很多的種子,比如說瞋心的種子、貪心的種子等等,才能夠現行;這些種子現行了以後,才能夠對治、然後去除它。那在同樣的環境裡面,也是有這麼多的五濁惡世眾生,能夠讓有緣的菩薩們來布施,跟他們結緣。菩薩一方面能夠去除自己的習氣性障,一方面又能夠跟有緣的眾生多結善緣,這個是五濁惡世修行能夠快速進展的主要原因;這也是在五濁娑婆惡世裡面修行,跟在眾香佛土的清淨佛土修行,它主要的差異。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明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敬祝諸位菩薩: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