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6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今天我們這個單元要繼續説:「釋迦如來如何隨宜説法攝受眾生?」
釋迦佛得要對娑婆五濁惡世剛強眾生作種種苦切的教化,才能讓聽聞受教的弟子們入於清淨法的規範中;相較於眾香國 香積如來,僅以種種香就能讓所有天人,入於清淨法的律行中。眾香國的菩薩們聽了教化的差別以後,感慨良深地説:【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維摩詰所說經》卷3)對眾香國的菩薩來説,那樣的苦切教化是未曾見過的,是很稀有的。像 世尊釋迦牟尼佛這樣地隱藏起祂無量自在的威德力,為了度化缺乏善根、缺乏大乘殊勝善法的眾生,以他們所喜樂的解脫道小法來度脱他們。娑婆世界的菩薩們也能夠刻苦耐勞用謙虛的心態,以無量的大悲心出生到這個佛土中來。釋迦佛與十方淨土佛國的如來一樣,具足了十號、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福慧圓滿的無上功德,能如意地示現種種淨土,如意地示現種種相好;一切諸法名字及種種言教文句都能了知如意地正説,證得平等智,而對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取一切法如意無礙。
但是在娑婆卻將這些無量自在力都隱藏起來,好像《法華經》中所説的:【長者於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語令勤作:……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妙法蓮華經》卷2)那位長者從門窗的空間,經常見到從小走失又找回來的兒子,正在做著除糞的工作,他心裡面念著這個兒子,愚癡又心志低劣,只是樂於作這些粗俗的事情。於是長者換掉他富貴奢華的衣服,穿上了簡陋汙垢的衣裝,手上拿著除糞的器具來到他兒子工作的處所,對著一起工作的人説:「要勤快的工作,不要懈怠。」以這樣的方便來接近他的兒子。又説著:「你應當勤快工作!」這樣苦切剛強的言語以後,又用柔軟語氣告訴他:「我就像你的父親,不要憂慮!你若常常勤快的工作,沒有欺怠、瞋恨、怨言,都沒有看見你有這些惡習,從今以後,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了。」長者有大智慧,漸漸地誘引這位貧窮心志下劣的兒子能夠接受,勤快工作,出離懈怠、瞋恨等惡習。家裡的金銀珠寶,財物的入出也都讓他知道。經過了二十年,他持續安住自己貧窮的本分,做著家裡的事務。長者就是在譬喻 佛陀,長者的兒子就是譬喻娑婆世界在 佛陀座下修學解脫道的聲聞阿羅漢,不知道自己也是能夠續佛法脈,荷擔起 佛陀家業,最後能夠成就佛道的這個菩薩眾,以為自己僅是聲聞阿羅漢而已。
在《法華經》中,將阿羅漢的修道方便,譬喻為除糞的工作,而對於自家裡的如來藏珍寶,雖然經由 佛陀解説展示,聽聞了卻不經意,也不認為自己能夠成就那些菩薩的功德與果證。也就是説,所謂的貧所樂法,指的就是求自我解脫的法而已,而殊勝妙好的大乘般若一切種智妙法,這些能夠修學成佛的珍寶——珍貴法寶,不屬於剛強苦切之語,聽在菩薩的耳裡是微妙語、甚深語、甘美語、可愛語、巧妙語、柔軟語。菩薩在獲得大法寶藏以後,卻能夠刻苦耐勞,謙虛地生到娑婆世間,護持著並協助著 釋迦佛,以剛強苦切的法攝受眾生。這種情況,對於同樣得到大乘法寶藏的眾香國菩薩來説,真的是不可思議的事。
維摩詰菩薩接著對眾香國菩薩説:【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維摩詰所說經》卷3)生到娑婆世界的菩薩,面對五濁惡世中的眾生,想要拔除他們生死苦的大悲心,非常的堅固,就像眾香國的菩薩所説的那樣。但是在娑婆的菩薩,一生中饒益攝受眾生所造作的菩薩行,比起眾香國的菩薩在眾香國百千劫中所成就的菩薩行功德還多。因為如果行善的人多,造惡業的人少,需要被饒益攝受的人就不多,那麼功德與福德就不容易成就,因為福德是要從如何讓眾生獲得實質上的利益中去成就的。例如貧窮的人需要飲食或者金錢來看病,因為有了飲食讓色身獲得力氣能夠安隱,然後能轉勸他人布施向善;或者色身病痛得到了藥物治療,免於恐懼斷除命根中夭而能夠延續壽量。這些眾生所獲得的實質利益,才是成就布施者的福德依據。這些福德,還會因為布施者的無所得心量,或者説受施者在佛法中的解脫證量,而成為無量無邊的福德。
娑婆世界中的菩薩,所造作的一切饒益眾生的福德與功德是非常殊勝的,在《佛説無量壽經》中曾經説到:【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怱務未甞寧息。】
佛説在娑婆世界修布施等善法十日十夜,勝於在他方諸佛國中造作善業一千年。因為他方佛國中,造作善業的多,造作惡業的少;他方佛國中的果報、福德都能自然享用,不需要去多求、強求,所以五欲自然能夠滿足,沒有讓人造惡業的因緣存在。而在娑婆世間造惡業的人多,也沒有自然受用的福德,世間中的有情要受用五欲,都必須勤苦的去追求,還會互相欺詐傷害,心境非常的勞累,身形被所追求的五欲困住了。吃眾生肉,破壞山河大地,過度的追求五欲、受用五欲,形成了飲苦食毒戕害身心的情況,在短暫的一生中沒有停息過。
所以娑婆的眾生容易在追求受用五欲中,與貪瞋癡煩惱相應,造作互相欺騙傷害的惡業。在這種環境中,能夠端心正意,忍辱精進,輾轉教化,為德為善,減少傷害眾生的惡業,增進善根、善法的長養,同時又能教化他人;比起淨土佛國有自然福德,國中的天人沒有造惡業的境界,缺乏修行布施或者忍辱的對象,在自身的功德與饒益他人所獲得的福德方面,當然會出現説,在娑婆的菩薩修善業,殊勝於他方佛國的情況了。
而在娑婆修十善的情況呢,其他淨土佛國卻沒有那個境界可以修。維摩詰菩薩説:【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説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維摩詰所說經》卷3)
在娑婆世界所修的十種善法,其他的淨土佛國是沒有這些事情可以修善法的。有哪十種呢?首先説的是【以布施攝貧窮,】(《維摩詰所說經》卷3)在娑婆世界五欲上的受用,沒有自然而有的果報福德,眾生隨著個人過去生是否有布施的因緣,在世間通過勞力獲得相對應的貧富差別來受用,所以菩薩在世間能夠運用布施的方便,在生活所需方面,以資財幫助貧窮的有情。菩薩布施通常都是不求回報的,並且會以方便來攝受眾生信受三寶,相信因果。獲得布施受到利益的眾生身心得到歡喜與安隱,因為感恩菩薩無私無我的布施,也因為菩薩的身口意行與佛法的清淨解脫相符合,對於菩薩所引薦的佛法,就會生起信心。這是娑婆世界能以布施攝受貧窮的善法因緣。在淨土佛國,因為所有的五欲受用在果報上都屬於自然的福德,國土中的天人只要起念就能夠受用,不需要去追求,每一位有情對五欲都沒有貪愛心,所以不會出現五欲缺乏的貧窮人,當然就沒有布施攝貧窮的事情可以行善了。
第二,【以淨戒攝毀禁,】(《維摩詰所說經》卷3)在娑婆的眾生,因為對五欲的受用貪欲很重,所以殺生、偷盜、邪淫、飲酒、妄語的惡業無所不造,也因此要承受三惡道的苦果。倘若再回到人間了,除了增長貪欲以外,惡業的餘報,以及往昔造惡業所結的惡因緣,福報缺乏也不容易獲得,讓眾生在人間處處受到障礙,極為不自在。所以 釋迦佛在人間所制定的在家五戒、出家聲聞戒、在家出家菩薩戒,讓眾生對於造惡業受三惡道的果報產生畏懼,對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信受了,願意接受清淨的佛戒,懺悔責備,改過所犯的不善業過失。而受了清淨佛戒的菩薩,他遠離殺盜淫妄的這些慈悲身口意行,清淨的戒德能夠讓眾生無所畏懼,因此能夠攝受造作不善業的人樂意求受佛戒、遵守佛戒。但是淨土佛國的天人,因為不需要去追求五欲而能夠自然的受用福德,在國土中不會因為貪求五欲而產生殺生、偷盜、邪淫的惡業;同時,淨土佛國的天人都有報得的五通,所以只要起了心念,其他天人就會知道,因此沒有造作妄語的機會與環境存在。既然沒有人會造作不善業,當然就不需要制定戒律了,所以才說,以淨戒攝毀禁這件事情,在其他淨土佛國是沒有因緣可以行善的。
第三,【以忍辱攝瞋恚,】(《維摩詰所說經》卷3)娑婆世界的眾生在五欲上貪求,互相欺騙傷害,容易有怨家憎恨的惡因緣產生;那瞋恨、嫉妒、惱害的煩惱在境界中現起,造作熏習長養,又會造作更多惡業與惡因緣。釋迦佛教導菩薩,要以慈憫心來饒益怨家與惡緣。由於慈憫它是以讓眾生得到安樂的利益為根本,能夠對治因為在違逆境界中所產生的怨懟報復眾生的瞋恚煩惱;由於修慈憫成就忍辱,就能夠攝受瞋恚的眾生消除怨懟,消除惡因緣,減少瞋恚的眾生造作惡業。在娑婆修忍辱還有一項特別的因緣,就是眾生崇尚大名聲、大排場以及神通境界。眾生總是喜好求意識境界有所得的法,因此容易信受貪愛名聞利養的邪師,對於無所得、本來解脫、沒有境界的大乘法不能信忍,所以若遭遇到菩薩依照自己實證的智慧,引用經論宣說斷我見,開悟證般若的無我、無所得法,影射了眾生所追隨推崇的是邪師、假名善知識,那眾生就會生起極大的瞋恚煩惱。而這個時候的菩薩真善知識,他必定能以他實證佛法的慈憫心,將經論的意涵,運用譬喻解說得更清楚了,攝受那些因為不能信忍 佛陀正法而起瞋恚煩惱的眾生。而這種以忍辱攝瞋恚的情況,在淨土佛國是不會出現的,因為生到淨土佛國的天人都是被那一佛國的如來所攝受才往生去的,所以必定信受如來所說的正法;同時也沒有違逆的境界,沒有怨家、沒有惡因緣可以修忍辱的。
第四,【以精進攝懈怠,】(《維摩詰所說經》卷3)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為都被五欲的受用所繫縛,所以多數的人盡其一生都在追求五欲的滿足,而對於五欲愛樂不捨,所以對於受戒修身養性、修練禪定,或者發起斷我見的智慧,或者般若實相的佛菩提智慧,相對的就懈怠放逸了。那麼 釋迦佛憐憫娑婆世間的眾生懈怠放逸於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受用中,經常淪落三惡道中不能出離,因此說布施的殊勝福報因緣,持戒生天的人天善法,受到善神與天人的擁護愛戴。接著再說三界的生死過患,出離生死的法要;以人天善法及出離生死苦誘引眾生發起精進,對治懈怠;再以究竟的出世間、入於世間得自在的佛菩提殊勝功德,來對治懈怠於求證佛菩提的二乘聲聞。但是在淨土佛國環境中,香、光或者宮殿、花、鳥、樹木都在說法,每一位佛國中的天人時時刻刻都能聽聞到佛法,所以沒有懈怠的事情需要運用精進去對治的。
第五,【以禪定攝亂意,】(《維摩詰所說經》卷3)娑婆世間的眾生,由於在五欲中貪愛、追求、攀緣,容易與貪瞋等煩惱相應,所以心意都散亂在外五塵境界以及外我所的攀緣上了。如果要發起智慧斷我見,或者參禪證般若,散亂的心意絕對無法勝任,無法發起這個功能與功德。因此,釋迦佛教導弟子們五停心觀的方法,對治攀緣散亂的心意,修學禪定作為助道法。但是在淨土佛國的天人,沒有生活上五欲受用的煩惱,心意都純粹專注在佛道上的菩提分法上用功,所以不會有散亂意需要對治、攝受的這個事情出現。
第六,說【以智慧攝愚癡,】(《維摩詰所說經》卷3)娑婆世界的眾生對於造成生死輪迴的因,他是愚癡不知的,所以就不知道要如何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那當 釋迦佛以苦切之法度脫二乘人解脫了生死之苦;二乘人他卻不知道證得解脫果僅是佛道上的方便而已,不是究竟的無上解脫。對於涅槃本際、諸法實相的內容不知、不證、不解,因此需要 釋迦佛以及所有地上的菩薩運用究竟解脫的佛菩提智慧,來攝受愚癡無明的凡夫眾生,以及對佛菩提愚癡的二乘聲聞。生在淨土佛國的天人,譬如極樂世界,最少得要破除我見的無明以後,才能在淨土佛國中見佛、見菩薩,聽聞佛法,所聽聞的多是一佛乘的法,因此就沒有像娑婆一樣,以智慧攝愚癡的事情出現了。
第七,「【說除難法度八難者,】(《維摩詰所說經》卷3)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容易生到地獄道、鬼道、畜生道,或者生到長壽天人中;生到人間也因為福德煩惱遮障的關係,容易生到邊地,毀謗賢聖,或者盲聾瘖啞,或者世智辯聰成就邪見,或者不能值遇佛法。因此,釋迦佛教導眾生要勤勞的修學八聖道,遠離邪見;要求受佛戒,修十善業道,遠離惡法;依止能真說清淨解脫善法的師長,發起正願,遠離學法之難;要修持對三寶的正信這些善根,遠離邪見,以幫助生於八難中的眾生除掉修學佛道的八難障礙。但是在淨土佛國中沒有三惡道,每一個處所都有如來說法的施設方便,因此沒有八難的眾生,淨土佛國的如來與菩薩也就不需要為眾生說除八難的所謂的法了。
第八,【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維摩詰所說經》卷3)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除了生老病死苦以外,還有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等苦。這些苦苦的領受,就算是在五欲上追求樂受,本質上也是無常的壞苦;修一念不生放空的無記法,也仍然屬於諸行無常的行苦所含攝。所以解脫道的小乘法,很容易讓想要脫離種種苦的眾生愛樂修學。但是解脫道它並不是佛道的終極目標,也不是佛法的核心價值,而僅是讓眾生信受佛法,能夠實證的方便道而已。因此,釋迦佛將一佛乘的大乘法分為菩薩道、緣覺道、聲聞道,以三乘菩提在娑婆度化眾生,本質上其實是一佛乘的大乘法,這是為了度化娑婆剛強難化的眾生所施設的方便,而淨土佛國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第九,【以諸善根濟無德者,】(《維摩詰所說經》卷3)娑婆世界的眾生,由於煩惱熾盛、毀犯禁戒,心性弊惡、剛強難化,在家沒有品德,出家沒有戒德,所以缺乏福德,缺乏慚愧心、恭敬心、信因果等功德。釋迦佛在娑婆世間托缽乞食,祂接受眾生的種種供養,並且讓修證清淨解脫法戒德清淨的僧團來接受眾生供養,祂其實是讓無德的眾生來培植善根與福德的。但在淨土佛國中,福德自然而有,國中的天人他皆具有善根,諸佛如來僧眾就沒有所謂托缽乞食,讓眾生植福的事情了。
第十,【常以四攝成就眾生。】(《維摩詰所說經》卷3)釋迦佛說:「娑婆世間假如沒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攝受眾生的事情存在的話,那麼對於母親的恩惠,子女他會因此忘了要孝養報恩的,也會失去對父親、兄長、師長的尊敬,不懂得要以謙下的心來奉事左右。因為孝養報恩即是布施,謙下尊敬即是愛語,利行就是奉事,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世間的倫理道德不會失壞。」因為四攝法的事項是隨順於世間善的緣故,所以菩薩能夠以四攝法入於世間的各種角色、社會各種層面,以世間的四攝事為基礎來攝受眾生;再增上以出世間的四攝事來成就眾生的善根,入於佛法中成為實義菩薩。以極樂世界為例,極樂世界中的天人都是中性身,沒有男女差別,所以沒有欲界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角色,也就沒有世間倫理道德、孝養報恩的現象,所以不需要以四攝法來成就眾生。
那麼以上的十法,釋迦佛為了悲憫我們娑婆世間的眾生,所運用的這些方便善巧,都是其他淨土佛國所不可思議的。因此菩薩在娑婆一生饒益眾生的功德,確實是多於眾香國等淨土佛國中百千劫所行的功德。
好!這個單元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