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品(下)

第088集
由 正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所說的〈佛道品〉。這個單元主要是在告訴學佛人:如何通達佛道。而這一品進行到這裡,接著就是要為這一品作一個總結。

我們先來看經文是怎麼說的,《維摩詰經》卷2〈佛道品〉說:【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劫中有飢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飢渴,却以法語人;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心,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于彼,勉濟其苦惱;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因為這段經文比較長,經文就先唸到這裡,我們先底下大略地作個說明。

第一句「世間眾道法」,這「世間」兩個字就表示說,外道所說的種種法都是世間法,屬於世間的有漏法,不能使人出離世間,不是無漏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外道法不能使人斷我見、斷我執,不能使人證得無漏果,所以說外道法不是無漏法,本質上就是世間的有漏法。而在娑婆世界人壽百歲的年代,也就是五濁的年代,如果最後身菩薩要來示現成佛,祂會先示現把外道法都學過了、證得了,也會證明那些都是錯誤的,然後再示現究竟成佛。這就是說,菩薩會示現學過外道法,然後再把外道那些錯誤的地方,為眾生一一舉示出來說明;也就是用從外道那裡學來的外道法,來破斥外道法,為了救護眾生不落入外道的邪知邪見裡面。

而菩薩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完全是出自大悲心,為了救護眾生不要被外道的邪知邪見所誤導。所以經文說「菩薩能解除眾生的疑惑,能使眾生不墮入邪見」,這是只有大悲心的菩薩才做得到的事情。而且菩薩不會把佛法拿來作人情,因為眾生的法身慧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有人說的法是正確的,完全符合 佛說的聖教,菩薩就會護持他;可相反的,如果他說的法跟 佛說的聖教是相違背的,是會誤導眾生的邪知邪見,菩薩就會破斥他。可破斥以後,菩薩還是會促使他聞熏正確的法義,使他能夠回歸正道,菩薩就是會這麼做,才是有慈悲心的菩薩。

有的時候菩薩為了度眾的因緣和方便,所以有的時候也會示現為月神,有的時候示現為太陽神,有的時候示現為初禪天的天主,有的時候示現為地神、水神、火神、風神等等;可不管是什麼樣的示現,都只是度眾因緣的方便示現,完全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了攝受眾生可以成就未來的佛土。乃至疾疫劫來臨時,如果出現了瘟疫流行,菩薩也願意示現作藥草,就像《法華經》中的藥王菩薩、藥上菩薩那樣,如果有人把那個藥草摘下來,煎煮以後服用了,疾病就可以清除,那麼瘟疫也就解除了。

這就是說,成佛不單單是依靠讀經、靜坐、法義思惟來成就的,因為單單依靠這些,佛土還是無法成就,還要依靠利益眾生來攝受眾生,未來成佛時的佛國淨土才能圓滿成就。這也就是說,菩薩就是要不斷地作種種示現,來攝受無量眾生。所以當飢饉劫來臨時,菩薩也願意示現為食物給眾生吃。譬如 釋迦佛往昔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有一回因為大飢荒,釋迦菩薩就示現作一隻特大號的大魚,牠就故意靠在岸邊,讓眾生來挖牠的肉吃。大菩薩就是要這樣子示現,這樣子利益眾生,跟眾生結下很深很深的緣。

那如果遇到了刀兵劫,菩薩也會為了眾生生起了慈心,來教導眾生住在無諍的地方。那麼這個「無諍」,我們可以從世俗法、從事相上來說。可如果從佛法來說,就是要使得眾生悟入法界實相,因為實相中沒有絲毫的爭執;所以證悟實相以後,轉依了實相境界,那麼就無所爭執了。如果遇到了大戰陣,菩薩就以等力來建立,就是使得雙方都看到彼此的實力差不多,雙方才願意和解,這樣就可以避免戰爭帶來的傷亡。可有的時候呢,菩薩在戰陣中也會示現威勢來降伏眾生,使眾生的心平靜下來,消除掉戰鬥的心。

又有的時候,大菩薩還會去地獄,去勉勵地獄裡面的苦難眾生,去救濟他們的苦惱,這最有名的就是 地藏王菩薩。又有的時候呢,菩薩也會去畜生道投胎,去度化畜生道裡面的有緣眾生。這在《本生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到 釋迦佛在往昔行菩薩道時,受生為各種不同身形、不同身分的許多事跡。所以說,如何修菩薩道?如何行菩薩行?就是要這樣去修、這樣去行,一世又一世不捨眾生,一世又一世不斷地利益、安隱眾生,或為了救度眾生的危難、或為了求法,不斷地精進勤行種種的善業功德。

天魔波旬他有一條繩子很厲害,他可以用那條繩子牢牢地綁住欲界一切眾生,那條繩子就叫作五欲繩。譬如在人間,每個人每天都要受用五欲,不可能有人不受用五欲的。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譬如每個人在人間生存,是不是要吃食物呢?是,一定要吃食物,這是不是味塵欲?是,那麼所吃的食物是不是會飄香?「嗯,好香!」這是不是香塵欲?也是。總不會有人說:「我吃飯時,我就故意把鼻子摀起來不聞。」不會吧!再說,每個人每天一大早起床,眼睛一張開,是不是就看見眼前的景象?耳朵是不是就聽到聲音呢?這些是不是色塵欲以及聲塵欲呢?是。那麼工作忙了一整天下來,晚上洗個熱水澡,這是不是觸塵欲?也是。也許有人說:「我就洗冷水澡!」可那也是觸塵欲,因為不管是冷是熱,隨個人喜好,都屬於觸塵欲。您看,這樣子「色、聲、香、味、觸」是不是統統都有了,這就具足五欲囉。可菩薩雖然示現每天生活在五欲之中,卻無妨照樣示現行禪,不會被五欲的繫縛所綁住,不管是般若禪或四禪八定,菩薩也都能示現證得而超越魔的境界;可菩薩卻又繼續住在魔所掌控的欲界境界裡,想要度更多的人離開魔所掌控的欲界境界,這就是魔最煩惱的事情。

菩薩跟二乘聲聞人有所不同,二乘聲聞人學法,他得要設法離開五塵、離開五欲,斷我見、斷我執以及斷我所執,證得四果阿羅漢以後,捨報時就把五蘊十八界全部滅盡,入無餘涅槃。可菩薩卻是要在眾生五欲之中來成就道業,菩薩不能捨棄眾生,菩薩得要攝受眾生來成就未來的佛國淨土。所以二乘人修禪定,他要到深山那裡去修;可菩薩卻住在市區裡照樣證得禪定,因為菩薩雖然示現在五欲境界中,可菩薩不會被五欲牽著走。所以二乘聲聞人出去托缽,走在路上,眼睛就只能看著前面幾尺的地面上,去到人家門口,當主人把食物送出來,放進他的缽裡,他不能看主人的臉,只能看著缽,而且心裡也不能想說:「今天的飯菜好不好?」等供養完了,祝願幾句之後,轉身就走,不能看主人的臉。可是菩薩無妨,因為就算看了也不會動其心,因為菩薩就是要在五欲之中也能夠行禪。菩薩的般若蓮華、解脫蓮華,就是要在五欲火中出生的,這就好比在火中出生清淨的蓮華一樣。所以經中說:菩薩在欲而行禪,就像火中生出蓮華一樣,非常稀有!非常難得!

所以有的菩薩甚至也會示現為高級妓女,就是先以欲鉤牽,然後再把眾生引入佛門中修行。就譬如《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婆須蜜多,她其實是一位大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作了方便的示現。又有的時候,菩薩也會示現作一個村落或一個鄉鎮的主人;又有的時候,示現作商人的導師,知道哪裡可以賺什麼錢,就教導跟隨他的人去賺錢;又有的時候,示現作皇帝的老師,或示現作皇帝的大臣,就這樣示現作各種不同的身分,這樣方便護祐、方便利益眾生。所以有的時候,菩薩也會示現擁有無窮盡的財富,用來幫助貧窮眾生,就在幫助眾生的時候,勸導眾生發菩提心。又有的時候,遇到慢心比較重的人,菩薩就會示現作威武雄壯的大力士,來消伏對方的慢心,然後再勸導他安住在佛道上。又有的時候,有人正在恐怖的境界,菩薩就會前往救濟他的恐怖,先作無畏布施,先幫助他消除恐怖的心情;譬如快要餓死、凍死,或被害死的恐怖,等到他的心安定下來以後,再為他說佛法,使他發起修道的心。

也就是說,菩薩的示現是多樣化的,為了想要圓滿成就未來的佛土,就要攝受不同種類的眾生。什麼樣的眾生都要去度化,因為未來的佛土就是需要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眾生來共同成就。所以有的時候,菩薩示現作一個五通仙人示現神通境界,來度化對神通有興趣的眾生,然後再開導他,要持戒行善、要修定、要有慈悲心、要安忍等等人乘以及天乘的善法。又有的時候,看到可以度化的人,他的家裡什麼都不缺,就只缺一個僮僕來幫他做事,在這種情況下,菩薩也會示現作僮僕,去他的家裡當僮僕去伺候他,使他滿心歡喜;然後再以善巧方便來啟發他的道心,使他可以進入佛門中修行。

所以說,一個真實義的菩薩,他不會把自己包裝得高高在上,不會想要去獲取眾生的恭敬供養禮拜,反而踏踏實實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世又一世來人間,不斷地濟度眾生,不斷地為佛教正法做事。因為真實義菩薩轉依實相心如來藏以後,從如來藏的境界來看,沒有所謂的高貴或卑賤可說,一切眾生平等平等。所以有的時候,菩薩為了度化有緣眾生,他也願意化現作僮僕。

最後維摩詰菩薩又開示,作為〈佛道品〉這一品的結語,祂開示說:【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讚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大意就是說,像這樣的佛菩提道,它是無量也無邊,所以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來修。根據《華嚴經》所說,菩薩道有五十二個位階要完成,才能究竟成佛。明心開悟只是七住位,在佛菩提道上只是剛入門,才開始進入內門,開始悟後起修,那後面還有2又30分之23大阿僧祇劫要修,才能究竟成佛。因為成佛是福慧兩足尊,所需要的福德非常廣大,並且佛土的成就,也需要很多的眾生共同來成就,所以就是得要三大阿僧祇劫來圓滿成就佛道。所以說佛菩提道無量無邊,菩薩行也沒有邊際;也就是說,菩薩依佛道次第不斷地往上修學以後,智慧無邊無際,又以無邊無際的智慧,來度脫無量無數的眾生。像這樣的菩薩,假使諸佛如來以無量億劫的時間來讚歎他的功德,也是讚歎不完,因為這個功德廣大無邊,無法測量。

各位視頻前面的朋友,當您聽聞了這麼廣大勝妙的正法之後,是否也發起了菩提心?是否也想要修學佛菩提道?歡迎您一起來正覺、學正法。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