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85集
由 正嫺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要談的是〈佛道品〉眞實的佛法,直接來談論吧!
在法會中,有一位菩薩稱爲普現色身,問說︰「什麼是眞實的佛法﹖應該怎麼修行?」到底什麼是眞實的佛法呢?眞實成佛之法是應該普現色身。而這個普現色身又是應該怎麼普現?這得要請_維摩詰居士來開示,不然跟隨 文殊師利菩薩而來的這些菩薩與聲聞們,怎麼能聽到更勝妙的佛法呢?所以這時普現色身菩薩就出現故意請問︰「居士啊!你的父母妻子、親戚眷屬、以及爲你做事的人,乃至爲你提供意見的人,到底都是何人?」因爲進到他這個房間來,一直都無人來服侍,只有空房間。所以接著又問︰「你的奴婢僮僕以及象馬車乘,又都到哪兒去了呢?」這是特地提問,要讓維摩詰菩薩詳說成佛之道︰佛道是應該如何普現色身呢?不是一念不生什麼都不做而能成佛的。所以故意這樣問。
維摩詰菩薩當然也知道這是幫他作個引子,有機會可以詳說︰佛道是要怎麼進入修行過程中來成佛。所以就開始以下說明:【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維摩詰所說經》卷2)我們來說吧︰以智慧而度彼岸,所以智慧是菩薩的母親。您問我的母親何在,我就告訴您:「我的母親就是智慧,讓我能到彼岸。」智慧到彼岸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所以「智度」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菩薩的母親。然而光有般若波羅蜜也無法成佛,得要有種種方便──運用善巧才能明心、才能見性乃至得一切種智,所以說方便是菩薩的父親。換句話說,菩薩在世間法中的父母親是提供菩薩一個色身及成長的環境,但是成佛不是靠世間父母,是靠般若波羅蜜──也就是智慧到彼岸;也靠種種方便,如果沒有種種方便,不能夠發起般若智慧,就沒有究竟的波羅蜜。所以一切諸佛、十方三世諸佛,都要從智度菩薩母及方便父才能夠出生;假使沒有智度母、沒有方便父,就沒有一切已成的諸佛。
提點一下喔!智母或度母,不是西藏密宗講的明妃、佛母、綠度母、紅度母;方便父也不是他們講的︰有下體金剛杵堅硬不壞,而稱爲金剛行者。那都是他們的邪淫妄想,與眞實佛法無關。智度指的是般若波羅蜜,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爲母。在二轉法輪般若經中也說「般若是菩薩母」。般若的證悟是從親證如來藏之後而發起的,未證如來藏就沒有實義般若可說,最多只是意識理解上的相似般若;般若是法界萬法本源的智慧,沒有任何六塵中的觸覺。所以菩薩母只有般若,菩薩父只有學法時的方便善巧,也就是如何方便善巧教導眾生親證如來藏、眼見佛性、乃至修證一切種智,這些方便善巧才是菩薩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再下一段︰【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不但有妻子,而且都有兩個妻子——女菩薩們也都有兩個丈夫。換句話說,男眾菩薩們說:「我既然當在家菩薩,我家裡當然有個妻子,可是在佛法中,我另外有個妻子叫作法喜。」女眾菩薩們也一樣:「我家裡有個先生,可是佛法中我另外有個先生,叫作法喜。」到底什麼叫作法喜?很多人到處去寺院裡作義工,或是有勸募就去幫忙,一天下來身體很累,可是回到家還是很歡喜,家人問說:「你爲什麼快樂?」他說:「因爲我法喜充滿。」然而法喜充滿,是什麼法讓他歡喜到充滿身心?可就說不上來了。難道可以說:「我去那邊作義工,作義工的法使我法喜充滿」嗎?或者說:「我去勸募,今天勸募到一百萬,好歡喜喔!所以法喜充滿。」然而那是什麼法?是世間法,可是世間法的歡喜,不是佛法中的法喜,因爲眞實佛法的歡喜,並沒有得到,得到的是世間法的歡喜。所以,今天「法喜充滿」四個字已經被濫用了。
眞實的法喜有兩種︰第ㄧ種、我聽到聞所未聞法,而那個法沒有可以懷疑的地方,不能推翻它,是眞實佛法,所以我很歡喜;我終於知道佛法之道要怎麼修、成佛的路該怎麼走──終於知道了,所以法喜充滿。外面常常有人打電話來感謝說:「我學佛學了十幾年,不知道什麼是眞正的佛法,正覺同修會、正智出版社的書,我才讀兩年,終於知道佛法是什麼了,雖然還沒有悟,但至少我已經知道該怎麼走成佛的路,所以很歡喜,謝謝您!」這樣才叫作法喜;從此以後不讀天下糟粕書,因爲大師們的著作讀後感覺:「哎呀!這都是講世間法嘛!」讀不下去了,他已經知道什麼是眞正的佛法,這是第一種法喜。
第二種、就像去禪三道場,諸位得證如來藏回來以後︰《心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都是自家物,從此不必背誦了。因爲《心經》的意思就是您心裡面,已經都知道了──那《般若經》原來是這樣,乃至更深的方廣經典請出來,有許多也能讀懂,在法上非常的歡喜,沒有更歡喜的了,這才是法喜充滿。如今有哪些菩薩能有這種法喜之妻、法喜之夫呢?還眞找不到幾個人。所以菩薩以法喜爲妻、爲夫,才是眞實義菩薩。
然後以慈悲心爲女,菩薩的慈悲心就從這裡來︰因爲有眞實法的親證,滿心歡喜之後回頭看看眾生,一個個跟著大師們走入岔路去。又深入再去看,這些藏傳佛教的法,每一個法都是教人走入外道法中;您看到之後不會發起慈悲心嗎?一定會發起的。菩薩的女兒就是這種女兒——以慈悲心爲女。所以菩薩要說法度眾生,把眾生救護回來,不要讓他們繼續走入岔路,要遠離外道法。
可是菩薩所說的法是從純善之心來說,而且是誠實說法,不籠罩眾生、不打誑語。菩薩所養的兒子就是這樣子,他叫作善心誠實男,所以善心誠實就是菩薩的兒子。可是,菩薩雖然有法喜妻、有慈悲女、有善心誠實男,他對這些卻沒有執著,一天到晚都很平靜。他歡喜是在心中很深沉、很深沉的地方,永遠存在而不退失,那才是極喜;極喜不會浮現在表面上,是深藏著的,所以也是不可能被影響而退失的。這樣來救護眾生,他心中沒有貪著,這叫作畢竟空寂舍。
菩薩的心境是這樣住的,不會向外攀緣,一天到晚去找人泡茶,結果都變成在搞眷屬,後來就一個個結夥退失於正法了。可是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爲心沒有住於畢竟空寂境界中,沒有轉依成功。如果能夠轉依如來藏成功了,他會常常住於空寂境界中,沒有任何的所求;如果有所求,就只是爲眾生求,不爲自己求。所以菩薩雖然有法喜妻伴隨,養了慈悲女、也有善心誠實男,這樣在利益眾生,可是他的心境仍然畢竟空寂。如果問他︰「你住在哪裡?」「我住在畢竟空寂舍。」這就是眞正住於畢竟空寂舍的菩薩,才是眞正的菩薩。
好!下一段:【弟子衆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有哪些弟子啊?菩薩的弟子多得不得了,每天都有弟子在服侍他。難道你們沒有弟子嗎?有!你們都有弟子,每天在塵勞中忙碌的,就是您的弟子。禪門中也講侍者,有一天,兩個禪師遇見了,其中一位禪師說:「你怎麼沒有帶侍者來?他說:「有啊!我有侍者啊!」不過今天不講那個密意,只在這裡跟您說塵勞也是侍者,眾弟子就是眾塵勞。塵勞弟子隨意所轉,您要怎麼運作祂,都隨您的意;所以維摩詰居士看來好像沒有弟子,但其實每天都有弟子服侍。至於他的善知識又是誰呢?他又沒有師父,怎麼能夠成爲大菩薩?總得有個師父,他的師父叫作三十七道品。不過這不是二乘法中的三十七道品,而是大乘法的三十七道品,這就是維摩詰菩薩的善知識。由於有塵勞弟子能夠隨意所轉,加上三十七道品的善知識以後,他就可以成正覺,菩薩就是這樣成就等正覺的。
再下一段:【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維摩詰所說經》卷2)他的房間裡面空無一人、空無一物,但維摩詰菩薩其實有伴侶。菩薩的法伴,一般都說只有六度,但那是遠波羅蜜多的階段所修的,可是從近波羅蜜多及大波羅蜜多開始,也就是進入第二大無量數劫開始,就講十度波羅蜜了,也就是六度波羅蜜再加上七地的方便波羅蜜、八地的願波羅蜜、九地的力波羅蜜、十地的慧波羅蜜,合稱為十度波羅蜜。諸菩薩以這十度法等萬法作為他的伴侶,因為只有這十度法才能夠伴隨著成就佛道,所以諸地菩薩永遠都要以十度波羅蜜為伴侶。
當然,菩薩當然有伎女,也要這伎女來娛樂他,那麼誰來當菩薩的伎女而娛樂菩薩呢?是以什麼法來娛樂?以四攝法。菩薩是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當伎女,這四攝法伎女時時刻刻伴隨著娛樂他。伎女伴隨著他,當然得要有音樂;用什麼當音樂?是歌詠及唱誦種種法的語言。歌詠是編成偈來唱,種種法言都可以用唱的,就像誦經一樣誦出來,這就是菩薩享受的音樂。所以菩薩永遠不會覺得無聊,無聊的是世俗人、或是學佛以後還在凡夫位中,不知道要做什麼而無聊;菩薩悟了以後不會無聊,如果悟了以後還會無聊,表示他的悟一定有問題。悟了以後常常會有:這個法如何、如何…,然後就深入去整理。都沒有人在旁邊陪著,一個人獨處終日也不會無聊,因為法無量無邊,一個法出現去思惟整理以後,又觸及到另一個法,就這樣無止境地延續下去,次第增上。菩薩有諸法伴侶、有四攝伎女,也有歌詠法言的音樂,怎麼會無聊呢?所以菩薩獨處終日都不會無聊。
再下一段︰【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假使買了房子安住下來,只是一層公寓,也許您會問他:「怎麼住得這麼小?這麼簡陋?」菩薩其實住得不簡陋,因為他有總持的園苑。您若是遇見他了,故意問:「你的園苑在哪裡啊?」他就把〈正覺總持咒〉唸給您聽──「這就是佛法的園苑。」然後就一一為您解釋為什麼是一切最勝故,接著開始講五蘊十八界等法。您聽下來︰「這個佛法總持園苑還真的是廣大,原來不是這麼小小的三十坪公寓。」因為他出口時與以前不同——因為他有了總持的園苑,他搬家了,搬到總持園苑裡面住了。他這個園苑為什麼廣大?因為他的總持園苑有無漏法林樹;本來不知道,跟他談話以後才知道他以這個總持園苑,函蓋了有漏法及無漏法的無盡林樹。在總持園苑中不會重視世間的樹,當然每一棵樹都是無漏法樹。這些樹—無漏法樹,也會開花,開什麼花呢?綻開了覺意淨妙華。因為這是證悟之後,從始覺位而進漸覺位,背塵合覺而發起的真實心境,所以心境不會在世間法上去貪染。一般人都是背覺合塵,乃至很多自稱開悟的人也說是背塵合覺,其實都正好是背覺合塵。您說這句話他們還不信,還罵您:「你毀謗賢聖!死後要下地獄。」可是等到菩薩用覺意淨妙華的心境為他宣講,他才會知道自己錯了,保證要嚇出一身冷汗。因為真正的覺悟是要離塵的,離塵才是真覺。可是現在大師們或居士們所謂的覺悟,都是一念不生、離念靈知。一念不生是注重打坐,離念靈知就是平常保持無念;現在要請問他們︰「一念不生或者平常離念,有沒有跟六塵相合?」有啊!離念靈知也是跟六塵相合啊!一念不生也是跟六塵相合,都是必須依賴六塵才能存在的,不能離六塵而獨存,那叫作合塵,合塵就是背捨真覺而與妄覺相合,那表示他們落在妄知妄覺中;只有一向離塵的心才是真覺,因此說,所悟錯的心若是在六塵中的覺知心,就是合塵背覺,合塵背覺的心境就不是覺意淨妙華的境界。所以當您說︰「你這個離念靈知是妄心。」他一定會生氣,因為他不是覺意淨妙華,時時與聲塵、法塵相應而生氣;他沒有覺意淨妙華,他的華是世間的薔薇花、木瓜花,那不是覺意淨妙華,因為無法住於六法塵外或定境法塵外。
覺意淨妙華所結出來的果實才可能是解脫智慧果。一般大師們都想要用這個離念靈知進入無餘涅槃,那正是輪迴愚癡果。因為意識心不能進入無餘涅槃境界中,得要把意識心滅了,再進一步把意根也滅了,才是無餘涅槃。結果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解脫,都要把意根、意識去進入無餘涅槃境界中,那是不能解脫的,因為那個境界是三界中的境界;只要意識與意根存在就是三界中的境界,就不是解脫;以這種三界中的境界當作解脫境界的人,就是愚癡,不離輪迴,所以說他是輪迴愚癡果。菩薩卻知道無餘涅槃中是什麼,也知道怎麼進入涅槃,所以了然分明、無所不知,絕對不落於六塵中,心不與塵合。對涅槃完全知道以後,有了解脫的智慧果實,所以他的園苑、林樹、妙華、果實,都不是世間人、不是那些悟錯的大師們所能知道的,因此說佛菩提道真實而勝妙,非諸凡、愚所知;這個愚指的是阿羅漢。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在人間總得要沐浴,除非他沒有色身;既然在人間要沐浴,當然有沐浴之法。可是菩薩另外還有一種沐浴,是以八解脫作浴池;八解脫就是解脫於七種識陰的住處,超越過識陰七種住處便成就八解脫。八解脫已經親證了,所以菩薩有八解脫的浴池;換句話說,他已經四禪八定具足,並且超越四禪八定而證得滅盡定了,所以他就有了正定的定水充滿於八解脫池,在這八解脫池中散布了七淨華──以七種清淨財來裝飾八解脫池的定水,就用這樣的浴池、定水、七淨華,來沐浴沒有汙垢的菩薩行者身。無垢人每天都如此沐浴,證悟以後如此,沒有證悟的人也是每天有這個八解脫的浴池「定水湛然滿」、加上七淨華在沐浴,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可是當您悟了以後發覺︰其實真我不需要八解之浴池,也不需定水湛然滿,真我也不需要在定水裡面布以七淨華,因為真實我本來就是無垢人;可是這個人卻又無妨由祂所生的意識心來擁有八解脫的浴池、擁有定水湛然滿;水中的七種淨蓮華,無妨全部仍舊擁有,每一世都富有資財而邁向成佛之道,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