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畏中當依如來

第076集
由 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了「菩薩行無隱慈,直心清淨」的道理,我們講到說《楞嚴經》裡面有些人誤會了,用誤會的意思來毀謗 平實導師,其實那樣子是有嚴重過失,因為他傳播了錯誤的佛法的知見。我們其實在《楞嚴經》裡面是可以知道,所謂:【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那句話重點是在「不可以泄漏密因」,因為《楞嚴經》講的就是如來的密因修證嘛!而這個真如佛性的密意最為關鍵。所以人是可以講「我是真菩薩、真阿羅漢的」,而且 佛陀也是這樣自己宣說,也跟弟子這樣講,因為這個是直心清淨嘛!

《楞嚴經》後面還有一段是同樣的道理,都在講大妄語的問題:【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這裡有談到直心道場,顯然 佛陀就叫我們修行人要直心道場。就是修行的時候就是要很直心,什麼樣的證量就講那樣證量,什麼樣的理解就那樣講,不可以妄稱。所以 平實導師說他得道種智,然後解說那麼多的佛法義理,那也是如實而說啊!可是這個第四個清淨明誨所禁止的是說,那麼有人說他是法王、說是活佛,那就叫作大妄語。如果一個人真的明心講明心可以,真的見性講見性可以,真的得道種智,就講他得道種智,可以呀!可是不可以說,他根本沒有真實的證量,然後說他是活佛、他是法王。所以《楞嚴經》是在禁止這件事情。因為自稱活佛、法王的,他沒有那個真實的證量,他不可以說他是佛,不可以說他是法王,因為法王就是佛啊!所以這裡有說「況復法王如何妄竊」,法王這個名稱不是可以隨便亂偷的,其實要批評的是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要知道菩薩「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其實有時候眾生不喜歡的,因為很多眾生喜歡被籠罩。如果有人說他是活佛、仁波切,哦!他很高興!他都不質疑,因為他們不講真實的佛法實證的道理;可是善知識真的行無隱慈,把真實的證量的標準講出來,眾生不喜歡,因為那顯示其他人沒有證量啊!所以說,菩薩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有時候眾生不一定喜樂。我們如果想要修學佛法,我們應該要領受菩薩行無隱慈,直心清淨的行為,因為菩薩轉依如來藏的時候,因為如來藏也是無隱啊!沒有任何的隱覆,對眾生沒有任何的彎曲,也是直心清淨。

好!那我們接下來看【行深心慈,無雜行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就說菩薩行深心慈,什麼叫深心慈?他對於度化眾生行菩薩道,他有很高的熱情,而且他不夾雜,他就一直這樣作。不會說:「哎呀!我是不是要入無餘涅槃去呀?我是不是要在世間法上面,獲得名聞利養?」他不作這些事情。他就是一直很熱情地度化眾生,幫助眾生回歸正法,然後在佛法上能夠有所實證,而且他不會懈怠,細水長流持續不斷,這樣叫作「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還有【行無誑慈,不虛假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也就是說,如來藏本來祂就是沒有欺誑於眾生啊!法界該怎麼樣,祂是如實顯現;因果該如何報償,祂也如實顯現。所以菩薩行無誑慈的時候也是一樣,有實證就有實證,沒有實證就沒有實證,這是不需要妄語的,那這樣才叫作「無誑慈」。

另外【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這裡在宣說一件事情,要讓眾生獲得諸佛的快樂。可是諸佛的快樂的獲得,一定要先從修大乘法開始,如果只是修聲聞法,不能獲得真正的「安樂慈」。因為聲聞法或是辟支佛法,他不能通達到佛地的境界,因為他們是小乘法;只有菩薩之法,才可以令眾生最後獲得佛樂,然後最後能夠得到安樂之行。那這樣子所有的這一些,維摩詰說了那麼多對眾生行慈的方式,都是【菩薩之慈為若此也。】(《維摩詰所說經》卷2),這麼多都是菩薩在行種種慈的方式。

接下來,文殊菩薩又繼續問 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維摩詰所說經》卷2)前面已經談完了慈,慈談非常多,所以後面的悲、喜、捨,其實同樣的道理。可是也要在問答裡面把總綱提出來,所以說,文殊菩薩又問 維摩詰菩薩說:「那什麼是菩薩的悲呢?」維摩詰大士就說:「菩薩所作的功德都要與一切眾生共之。」也就是說,菩薩的悲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換言之,菩薩的所作所為,都是要從利他而行,然後最後才利益到自己,然後自他兩利之後,來圓滿他的菩薩道的修行,這樣是菩薩的悲憫。

那什麼是喜呢?喜就是「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也就是說,菩薩對於眾生施予種種的利益饒益他。譬如說,平實導師以前幫助很多人明心,甚至見性,可是有的因為種種的因素退轉了,可是退轉之後,平實導師還是一樣歡喜無悔,從來沒有後悔說當時幫助他們,沒有!只可惜說:「唉呀!他們走錯了!」所以他要寫很多的著作,來救度他們能夠不要毀謗,然後最後可以懺悔回歸正道。所以這樣子對於眾生,只要有所饒益,他就歡喜而沒有任何的後悔,因為也沒有希望說,眾生一定要如何回報,這樣才是菩薩的喜。

那什麼是菩薩的捨呢?「所作福祐,無所悕望」。也就是說,菩薩作那麼多饒益眾生的事情,其實他作就是在捨棄自己的慳貪嘛!財施、無畏施、法施統統是這樣子。行於財施就是對於錢財不再吝惜,把自己的吝惜之心去除掉,而且不求眾生能夠有任何回報,因為菩薩只是在對治自己的慳貪之心。所以眾生是不是要回報於菩薩,菩薩不在乎,乃至行種種的法施、無畏施,也沒有希望眾生要如何回報。如果眾生想要回報,他也很高興,可是他不會回報到自身,而是把這個護持正法的功德來供養佛,來作法供養,這才是菩薩的捨啊!

好!那菩薩的慈悲喜捨已經說完之後,接下來 文殊師利又跟 維摩結菩薩又問了問題:【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維摩詰所說經》卷2)講了慈悲喜捨,好像菩薩都很自在啊!可是,不是每個菩薩都一開始修行就很自在啊!所以 文殊師利菩薩就代我們後世的菩薩,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啊!說:「我們對於生死還有畏懼的菩薩,那我們要依靠什麼啊?」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有些人會認為 平實導師都要人家留在娑婆繼續度眾,都不教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這是錯誤!其實 平實導師在我們的迴向文裡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行」,而且還排在前面;可是「迴入娑婆也行」。所以並沒有說,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沒有這樣子。

只是在道次第來說,去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純一清淨世界,對於菩薩修行比較慢,雖然安逸,可是它比較慢;可是在娑婆修行,雖然很辛苦,可是快。如果要在娑婆世界留下來度化眾生,雖然很快,可是我們要依靠什麼啊?這是所有對於生死還有畏懼的菩薩所面臨的問題。文殊菩薩問了這個好問題,維摩詰大士祂就說:「這個是要依靠什麼呢?依靠如來功德之力。」也就是說,我們還有隔陰之迷,還在娑婆要繼續來修學佛法的時候,我們只能依靠 佛陀,因為如來的功德之力,其實不是世間人想像的啊!給我們什麼樣的資財,其實不是如來的功德之力,在於幫助我們這些生死有畏菩薩,能夠安排生處,說你要生到哪裡去?到哪一個家庭去?將來如何跟善知識能夠結緣?如來作這個安排。而這樣的安排,不是所有外道的善知識可以作得到的,只有 佛陀,因為祂了達了眾生的業跟這個緣,祂才能作這個安排,這樣才能夠顯示出諸佛祂的功德之力啊!

【文殊菩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維摩詰所說經》卷2)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依靠如來的功德之力,那你憑什麼要 佛陀來幫助你呢?維摩詰菩薩就說了:「有!有個方法,就是度脫一切眾生。」因為我們的四宏誓願裡面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是諸佛永遠不能完成的,後面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統統可以完成。可是就是四宏誓願的第一願,諸佛成佛之後,照樣永無窮盡的必須依循下去,因為那個願是無窮無盡的,佛陀就依於這樣的願,來幫助生死有畏菩薩能夠修菩薩道,因為有菩薩在人間、在五濁惡世,才可以繼續幫助眾生,也滿了諸佛菩薩祂的本願。所以如果要依靠如來的功德之力,就要住於度脫一切眾生這樣的心境。

接著 文殊菩薩又問了一長串的問題:【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維摩詰所說經》卷2)這段經文其實有點長,文殊師利菩薩又問說:「如果想要度化眾生,那要教眾生作什麼事情呢?要除掉什麼事情啊?」維摩詰菩薩就答說:「要度眾生要除掉眾生的煩惱。」可是這個煩惱不是世間的煩惱,所指的煩惱是佛法所說的見惑、思惑跟塵沙惑。見惑就是見解上的錯誤,好比說我見要斷除,就是見解上面的煩惱的斷除。思惑就是我執上面的煩惱,要把它去除掉,就是對於生命的執著,對於五陰自我的存在的執著性,要把它去除掉。可是這樣還不夠,還要把塵沙惑,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如何生成,一切因果律如何執行,所有的細節全部了達,這樣才能夠把塵沙惑去除掉,這樣子才能夠說,幫助眾生除掉了煩惱。可是要除掉這個煩惱,應該要怎麼樣作?維摩詰菩薩就說:「就要行於正念」。可是什麼是菩薩行於正念呢?因為正念大家都知道啊!名稱很簡單啊!可是它的內容是什麼呢?有人說我行於正念,那我要解脫、我要斷我見啊!可是這樣講都沒有講到正念的核心。

所以說 維摩詰菩薩在 文殊師利的追問之下:「那什麼是行於正念呢?」維摩詰菩薩就說:「當行不生不滅。」也就是說,什麼是正念?要把正念放在不生不滅這件事情,不生不滅其實就叫作永恆。可是這個不生跟不滅,也可以把祂拆成兩個,可是其實他的意思就是,眾生如果因為有生、有輪迴,那一定有一個本體不生不滅,作為輪迴的主體,這個輪迴的主體,就叫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或叫阿賴耶識。所以 維摩詰居士就說:「要行於正念,就要行於不生不滅,行於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所謂的行於正念。」如果菩薩不行於這個不生不滅的正念,其實他就偏離了他的菩薩行;聲聞人他不是行於不生不滅,因為他行於滅諦,因為苦、集、滅、道。聲聞人就是要滅,要把一切的生滅法把它滅盡,然後獨餘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聲聞人他的正念,不是行於不生不滅,他是行於滅。可是菩薩就要行於不生不滅,這樣子時時刻刻去安住於他的正念在不生不滅法這個上面,才是他的實證、他的轉依,所以這個才是菩薩的正念。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維摩詰所說經》卷2)文殊菩薩繼續追問:「那什麼是不生不滅呢?是什麼不生、是什麼不滅呢?」維摩詰菩薩就說:「惡法不生,可是善法不滅。」表面上是符合聲聞的說法,表示惡法不要讓它出生,善法不要讓它消失,可是其實在菩薩法裡面,聲聞法也是不善法。為什麼?因為聲聞法會讓人入於無餘涅槃,他就怎樣,他就不能成佛了。所以所謂的「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其實要把二乘法的錯誤,也要把它去除掉,這樣子才能夠真正達到說,不善不生跟善法不滅的道理,而且這樣子才符合,所謂正念是行於不生不滅的這樣的正念。所以前後的問答,全部緊扣在菩薩法裡面。

【「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維摩詰所說經》卷2)文殊菩薩又問:「所謂的善或不善,是以什麼作為根本呢?」維摩詰菩薩說:「就是因為眾生有一個身體嘛!」可是身體不是只講我們的肉體而已,其實它還涉及到六受身、六想身跟六思身、六識身。也就是說,它不是只講這個色身而已,其實它還涉及到心法的身,這樣才能夠具足了知眾生所依的這個身。那個根本是什麼?那又問說:「那什麼是這個身的本呢?」身的本就是因為有貪欲,也就是說,因為人有種種貪欲才導致有色身,跟六受身、六想身跟六思身等等。

好!因為今天講座的時間已經接近了,我們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邊,希望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