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74集
由 正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上一集,我們講到 維摩詰菩薩回答 文殊師利菩薩的提問:「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我們已經講解了所回答的前半段,講到「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接下來,維摩詰菩薩又說:【行無等慈,斷諸愛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無等是說,沒有哪一個法可以和祂相提並論,講的正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不是三界裡的法,所以沒有法可以來跟祂比較。只能說所有有情的如來藏都平等,但不能說另外有某一個法是跟如來藏平等,所以祂是無等。為什麼祂無等?因為祂無愛,只要有愛就有等。像有些喇嘛主張說:佛法講的就是要博愛,意思是要普遍地貪愛眾生;背後的意思,其實就是要度所有的眾生都和他們合修雙身法,要每天住在淫樂第四喜中,所以他們才要講博愛。可是愛就是染,有愛就有染,有愛就不可能無等地行慈;因為,凡是有「愛」這個心行出現,就表示那是意識心。如來藏沒有絲毫的愛,何況是博愛?而且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跟祂相提並論,祂是絕待的,所以無等。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發覺如來藏不貪愛任何一法,從來都沒有一絲一毫的愛,從無始劫以來就如此,所以祂是斷諸愛的。菩薩證悟如來藏以後能轉依祂,所以行無等慈,不需要去作任何的比較,隨著眾生的因緣,就以慈心去幫助對方。
那麼接下來,維摩詰菩薩說:【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只有究竟地拔除痛苦才是真正的大悲。世間人的悲都是相對的,譬如世間的醫生能除眾生的病苦,但都不究竟;因為世間苦拔除了以後,無量世的生死輪迴之苦還在,生死病才是有情無量世以來的大病。人間的色身,有種種大家熟知的苦,即使生到無色界天,也還有死苦、壞苦、行苦,而這些苦只有佛法能斷;所以,阿羅漢能幫眾生斷生死苦,而阿羅漢的生死苦則是由佛來幫忙斷除。可是阿羅漢的悲心不廣大,只度少數人離苦,只能稱為小悲;阿羅漢所行的慈也不究竟,因為他得要把眾生滅了才是得度。可是大乘法卻是眾生不滅就得度了,不必死就已經是涅槃了,這只有大乘法才有;而且菩薩是生生世世永遠不離眾生,一直都在人間利樂眾生的,不像阿羅漢只有一世利樂眾生。
菩薩要讓眾生還沒有捨報就已經現觀無餘涅槃中的本際,不必斷盡思惑就能現觀無餘涅槃裡面是什麼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大悲慈。而這種大悲慈必須靠大乘法來引導,結果會使親證的人,不再想要入無餘涅槃,他會生生世世不斷行菩薩道,不斷利樂有情。這樣三大阿僧祇劫下來,能利樂的眾生是無法計算的,這種悲心所起的利樂眾生的慈心,才真是廣大;而且這種導以大乘的法,還能夠使被度的人未來可以成就究竟佛地的功德,所以這個悲才叫作大悲。以這種大悲心所行的大慈來度眾生,就是菩薩行的大悲慈。
接下來說【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度眾生,只要是跟他有緣的,他都要隨分而度。雖然不能幫他悟入,至少也教他歸依三寶;雖然不能教他歸依,至少也教他修人天善法;雖然不能幫他開悟般若,也可以教他證禪定;所以菩薩不厭惡一切眾生。但是菩薩也會有暫時不攝受眾生的時候,是因為觀察因緣而認為:在這一世無法攝受這個人,要等未來世再來攝受他。就像《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裡頭所說的:由於因緣時節的緣故,賢天菩薩暫時放棄了不思議光菩薩,但是終究還是要度他的。
但菩薩所行的無厭慈,其實是從「觀空無我」而來的,因為不管是多麼惡劣的眾生,也只是暫時惡劣,終究不是真實的惡劣;即使十惡不赦的眾生,過去世也曾經當過大善人,只是因緣際會、因瞋而謗賢聖,使他這一世成為不被攝受的惡人。但是菩薩看待這些善人、惡人的五陰,其實都是空幻不實,都沒有真實我性,都是被如來藏變化而生出來的,所以叫作幻化人;既然是幻化人,當然是空無我性。既然善人、惡人都是這樣,都是空無我性、都是幻化人,那又何必厭惡?如果他現在的因緣不適合被攝受,那就等將來因緣改變了再來度他。這就是說,菩薩因為觀空無我,所以能夠行無厭慈,而這個觀空無我產生的無厭慈,是要從親證如來藏的智慧來的。
接下來說【行法施慈,無遺惜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不斷地在作法布施,並且從來都不吝法。世間法常常會有遺惜,就好像武術界,師父會暗中留下最後一招,預防將來被徒弟幹掉,這是世間法的正常現象。可是菩薩如果有這種心態,他是在障自己的道,也表示他很難再進步。但是菩薩傳法雖然無遺惜,卻有個前提:要觀察因緣。菩薩必須遵照 佛的告誡:哪一些法要在什麼因緣下才能放手,不能濫慈悲,以免徒眾謗法。因此,關節處必須遵照 佛的告誡而保密,讓大家保有將來體驗的機會。
因此,在大乘法中,行法施慈而無遺惜的時候,某一些部分仍須要依照 佛的告誡善護密意。所以行法施慈,並不是無限制地濫傳,而是要觀察因緣,否則 佛陀乾脆在經中全部明講就好了,何必再來一個教外別傳、直指人心呢?又何必講了諸地的現觀名稱之後,卻不明說出來?所以,無遺惜的意思是說:菩薩固然不會遺漏而故意不講,或者珍惜而不傳給眾生,但關於現觀實證所得的密意,還是得要善觀因緣而不許明傳,必須由徒弟們自己體驗,才能出生智慧獲得受用。這才是行法施慈。
接著說【行持戒慈,化毀禁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會毀犯禁戒的都是妄心,不論是犯重戒、輕戒;可是如來藏從來不犯戒,無始劫以來都沒有犯過戒,因為祂本性清淨。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因為祂沒有受過戒。如來藏是無覆無記性,又離見聞覺知,你為祂講戒相,祂也聽不懂,你叫祂持什麼戒?是五陰才能受戒,而菩薩是五陰來當,所以菩薩會犯戒,會犯戒的才是菩薩,不犯戒的就不是菩薩。
如來藏從來不持戒,可是祂也從來不犯戒;既然從來不犯戒,祂才是最有慈心的,找到祂以後,現前觀察到祂這個心性,就轉依祂;轉依以後,戒行就清淨了,這樣來行慈心,才是真正的「行持戒慈」。轉依了如來藏以後:如來藏不殺人放火、欺騙眾生,我就不殺人放火、欺騙眾生;如來藏不貪愛錢財、眷屬,我就不貪愛錢財、眷屬。這樣的話,就是轉依如來藏而化除毀禁;化除毀禁以後,就是行持戒慈。
接著經文又說【行忍辱慈,護彼我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修忍辱的是我們的五陰,尤其是妄心。可是等你找到了如來藏,會發覺祂才是真的最能忍辱,因為祂從來不起瞋、從來不回罵,所以你也不會氣祂,這樣兩方面都保護住了:保護了祂自己,也保護了五陰的我。然後你再來觀察共相:所有有情眾生的如來藏也都如此。既然是這樣,我又何必傷害祂?其實縱使我想傷害祂,也傷害不到祂,因為祂不是三界中的法;即使把祂出生的五陰自己殺了,祂又會出生另一個五陰;既然如此,就不必殺害我五陰自己,不起殺心,也就不會染汙了祂的種子,這就保護了祂,也保護了五陰我,彼我皆護。對自己如是,對眾生也如是;這樣看來,就變得好像什麼都可以忍了,都無所謂了!因為報復了仍然等於沒有報復,又何必報復?那就一切都可以忍。一切可忍就能行忍辱慈,如來藏就是有這個功德性;由於能護彼我故,所以菩薩行忍辱慈。
接下來說【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在二乘法中,是在斷我見和我執上面精進;但在大乘法中,是以荷負眾生而說是真精進;所以菩薩行於慈心,不是從自己的利益上來考量,而是在擔負眾生的道業上面來考量;這樣努力而沒有私心地作,才是真精進。所以成佛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成佛就表示要為眾生作種種擔待。
譬如未來 彌勒菩薩成佛時,龍華三會的阿羅漢各有九十幾億人,至於菩薩就更多了,所以當然需要很多人來共襄盛舉,彌勒成佛時化度眾生的緣才能圓滿。所以那時 彌勒佛要荷負很多眾生。雖然距離 彌勒菩薩成佛還有一段時間,可是他得要一直不斷地忙著安排法緣及幫忙大家完成道業,準備在未來他成佛時,可以配合他來化度眾生,這可有得忙了;否則將來成佛時,他座下豈能有許多人來作事情?他就是這樣不斷地行精進慈。
其實,證量越高的菩薩是越忙的,但都是為了眾生而忙,這就是精進慈。正是因為要荷負眾生,所以才行精進慈;若不是將來成佛時要荷負眾生,就不必這麼辛苦精進行於慈心了。可是行精進慈而荷負眾生時,還是要依靠如來藏來荷負;不論是 釋迦佛或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或是你我一切有情,都是由如來藏來荷負五陰眾生,如來藏都是很精進地照護諸佛及眾生而示現精進慈。因為五陰等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依附於如來藏的,菩薩這樣現觀而轉依,當然也要效法如來藏的精進慈而永無止盡地荷負眾生了。
接下來經文說:【行禪定慈,不受味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禪定的慈就是不要貪三界法的味道。禪定的修持對自己很重要,對眾生也很重要,所以證得禪定之法以後,也要教導眾生。自己不貪味,也要讓眾生一樣不貪味;貪什麼味呢?貪五塵之味,乃至貪定境中的法塵的味道。禪定中的韻味都是三界味;為什麼叫三界味?因為這都不離識食。凡是對於禪定中的韻味有所貪愛,都是識食,因為意識、意根都以六塵為食,才能長養色界的天身、無色界的受想行識,所以也屬於識食;只要有識食,那仍然是三界味。
但是要叫眾生突然就離開三界法味的貪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教導他們證禪定,證禪定而發起初禪,就離欲界五塵的貪。所以,行禪定慈就是不起三界九地境界的法貪,也要教導眾生先從禪定的修證而離開欲界貪、色界貪,乃至最後不受一切定境法塵的韻味,這就是不受味,這樣才叫作行禪定慈。可是禪定是包含禪思與定境的,這兩個法是牽涉智慧與定境的;而背後其實還是依靠如來藏對法界運作的了知而產生的,但是如來藏卻對一切三界味、法界味,都沒有執著;所以真實的禪定慈,其實仍然不外於如來藏實相心,菩薩轉依了祂以後,就能不貪一切味而行禪定慈。
接下來說【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諸佛菩薩在人間恆時行於智慧慈,這有兩個方面:第一、如果想要宣揚某個層次的法,要先觀察時節因緣,不能莽莽撞撞就去弘揚。第二、在用人方面也是一樣,也要知時。譬如,在我們這個時代弘法,必須先從禪與定開始,否則就無法度人。接著就是要辨正法義的對錯,因為你不說別人錯,人家卻說你錯,因為所悟的內容不一樣(人家是悟得離念靈知意識境界,我們悟的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就必須辨正。法義辨正時大家不一定都聽得懂,那怎麼辦?得要提升大家的智慧,所以接著要講唯識增上慧學,所以 平實導師才講很多第三轉法輪方廣唯識的法,這就是說弘法要知時。
可是在弘法過程中,必須要用很多人來分擔越來越多的工作;但是哪些人該在什麼時候用?也要懂得時節因緣,否則弘法事業就會像曇花一現而不見了。這樣就沒有辦法成其功、竟其業,眾生又能得到什麼短期及長遠的利益?所以應該要有智慧,要能知時、知人。你能夠有智慧去作,才能讓正法可以永續流傳,這就是行智慧慈,也就是要從知時而來。
那麼以上這一大段,是 維摩詰菩薩針對 文殊菩薩所問:「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所作的回答。但因為時間關係,後面還有一小段,要由下一位老師來為各位解說。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