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證如來藏而斷諸漏者,為未具佛法

第060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這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副標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佛教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講述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共六輯作為範本,由教團親教師分配章節依序宣講。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金粟如來倒駕慈航示現為等覺維摩詰菩薩,協助 釋迦世尊教導佛弟子,再以方便示現色身有疾,利用眾人來探望、慰問他疾病的機會,為這些來探病的人開示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當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承 釋迦牟尼佛意旨,前往探望、慰問維摩詰菩薩時,向維摩詰菩薩問到:「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菩薩回答:「眾生之所以會生出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對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境界有所攀緣。」而之所以攀緣三界境界難以止息,平實導師解釋說,是因為眾生未能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

我們也引述了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中,對於聲聞解脫道行者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成為慧解脫、俱解脫乃至三明六通大解脫阿羅漢的開示;就是說這些大阿羅漢都已經斷盡了欲漏、有漏、無明漏,然而諸漏斷盡之前,先要斷一個法叫作見惑,見惑是指邪見、是不如理作意而產生的無明,這純粹是解脫道中見地上的事。譬如說色陰是不是真實我?是否常住不壞呢?又譬如說受、想、行、識,或者最有代表性的意識覺知心-譬如離念的靈知、有念的靈知等等,以及定中的靈知、定外的靈知等等-是不是常住我?首先在這個部分要先弄清楚,確實了知五蘊的內容,並且也確實了知每一蘊全部都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所以五蘊裡面沒有一法是真實我,這純粹是依智慧而在見解上經由現觀而斷除了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或戒禁取見的五利使,加上未到地定的定力配合,見惑斷除了;這並不是在說世間法見解上面的迷惑,而五利使斷了就表示身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三縛結斷了,成為證得解脫道的初果人;這時只要再經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已經可以稱為我生已盡了。

因為這樣現觀而斷三縛結,是有未到地定的依持、是真確而深入的體驗,不僅只是一種知識而已,而是見道──見道跡,就是十分篤定出離三界之道從何開始,將不再永無止盡地在三界中生死輪迴了。見惑真的斷了,接著才是斷有漏,有漏指的是「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而欲界有斷了,就滅除對欲界五欲-尤其男女欲-的貪著,就會發起不退的初禪──斷離欲漏,這就是所有解脫道中,三果人必定都有的梵行已立,已經可以行清淨梵行,但卻還不是解脫道極果阿羅漢的證境;接著斷離色界有,就證得四空定中的空無邊處,那麼證得四空定以後,又斷盡了對四空定的境界愛,就是無色界有斷除了,這時五下分結斷盡,就成為頂級的三果人;可是這個有漏已盡的三果人,還不能出離三界生死,因為還有個無明漏;所以乃至證得八解脫、以及部分已證得滅盡定的聲聞聖人,都還要再修不放逸行,因為他們還有無明漏未盡。那無明漏是指什麼呢?無明漏是喜愛於非非想定中,極微細的覺知心繼續存在,在《阿含經》中 釋迦世尊說這叫作「我慢」,這不是一般人講的我慢,一般人講的我慢是相對於別人而生起慢心,其實那只是慢、或者說過慢、慢過慢。

《阿含經》中 世尊講的這個我慢是說喜樂於無色定中的自我繼續存在,由於這樣的自我存在而心生極微細的喜樂,這叫作我慢。這時候他的境界就是我能捨三界有,這就是我慢相,他還有個捨心在,由於還有這個捨心在,意識就會跟著存在,意識存在他就無法出三界、不可能入無餘涅槃,所以這個時候連捨心也要捨掉,斷盡五上分結,這時解脫道應修的法、應斷的結都「已修、已斷了」才是所作已辦,成為四果阿羅漢,然後就不樂於受生,這樣才能夠十八界滅盡「不受後有」,就是不再出生中陰身,永住於無餘涅槃中。所以連這個捨心對自我存在的喜樂相,那個喜樂雖然外表看不出喜樂的模樣,可是對這個自我存在的喜樂仍然存在,這個也要斷除,這個我慢斷除了就是無明漏已斷盡,這樣才能夠說「有漏已盡、無明漏已盡」,才算是諸漏已盡的阿羅漢。這樣的阿羅漢捨壽就斷盡一切法,出三界入涅槃,當然就除去一切病苦的煩惱了。

從平實導師開示這些聲聞解脫道行者,經由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而斷除三界攀緣,能自知自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那當然就已經除去了眾生疾病的根本。但是維摩詰菩薩並不認可 釋迦世尊座下那些慧解脫、俱解脫、乃至三明六通大解脫的阿羅漢弟子,因為維摩詰菩薩說:「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維摩詰所說經》卷2)意思是說:假使一個人堅決執著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並無實相心如來藏存在,純粹從緣起性空來證空,他就依著聲聞解脫道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的行門,只是觀察世俗法的五塵及法塵全部都是緣起性空,並不存在真實的六塵諸法可以為六識覺知心所領受;然後就以不存在疾病中痛苦的「六塵諸法」被「六識覺知心」領受的這樣的見地來安住在法上,繼續在人間領受-包括疾病、苦痛在內的-一切六塵覺受。然而即使他這樣的見地,並不違背解脫道應斷離諸漏的認知,但是他仍然不是真正具足佛法的人,縱使說他悲愍眾生-不滅掉五陰在人間的種種受-依著悲願而繼續受生於人間,永不入涅槃;那也只是大乘通教斷我見的見道菩薩、或者是通教的阿羅漢菩薩,不是大乘別教中的真實義菩薩。因為他修的法仍然是世俗諦解脫道法,未證如來藏,不是佛菩提道,所以不是真正具足佛法的佛門修行人。平實導師就依據上述維摩詰菩薩開示的真義進一步說明,所以真悟的菩薩真具佛法,他既不滅「受」而同時領受種種受,因為於五塵六入諸受當中還有另一個不受六塵境界受的本識如來藏,他已親證而入般若實相智慧中,是別教中的見道者,才是真具佛法的菩薩;不像通教菩薩只修習二乘解脫道而無法證得如來藏。導師說當你證得如來藏時,現觀如來藏不受一塵、不受一法,卻無妨證得如來藏的你,見聞覺知心照樣在領受六塵,這樣才是真具佛法的菩薩,亦不滅受而取證也!這時所取證的正是阿羅漢所不知的涅槃中的本際,卻無妨仍有覺知心的六塵受存在,而不違背涅槃寂靜的聖教。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來看看假藏傳佛教喇嘛教那些上師、活佛,根據宗喀巴兩部《廣論》中的邪教導,要以男女二根交合雙修來成就所謂「即生、即身成佛」的報身佛果證,甚至妄稱這就是《華嚴經》散財童子五十三參當中,所參訪的婆須蜜多尊者教導的清淨妙法;殊不知婆須蜜多尊者早已是明心見性親證無生忍及無生法忍的地上菩薩,雖是以男女情欲為方便,卻是以斷欲漏、斷有漏的方式,教導學人深觀一切情欲及覺受都是極為低劣的貪欲境界──不離欲界有,可以說正是維摩詰菩薩開示的眾生病本中最為粗重、都是修學時應該要滅除的。而婆須蜜多尊者在教導學人的時候,更會觀察因緣、引導學人親證實相心如來藏,這樣既有解脫道、也有佛菩提道,才是真具佛法真實義的大乘別教菩薩,他所作的教導也才是真具佛法的如理、如實教導。反觀那些假藏傳佛教喇嘛教上師、活佛們,都是否定第八識實相心如來藏的應成派中觀六識論者,已成為維摩詰菩薩所說未具佛法者,而他們又執男女二根交合中的樂受,乃至領受此一樂受中無語言文字的靈知心為真常、為清淨的樂、為實我,完全落在身覺及意識境界中,本質是對最低劣欲界六塵的貪著,不離欲漏,更遑論對有漏、無明漏有所了知而斷離。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就是:假藏傳佛教喇嘛教根本不是佛教,而喇嘛教那些上師、活佛根本不是佛教的僧人。

話說回來,維摩詰菩薩雖然說不證如來藏而僅在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世間法上去修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聲聞解脫道的這些佛門修行人是未具佛法者,但他卻又說:【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維摩詰所說經》卷2)五蘊、十八界等不斷生滅變異的我,為什麼和不生不滅的涅槃本際如來藏平等呢?平實導師解釋說:【明心證悟如來藏後,就可現前觀察、確認蘊處界這個我只是在如來藏心的表面出出沒沒而已,都屬於如來藏;所以我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我,所以五陰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五陰。】導師結語說:「我其實與如來藏是同一個、是不可分離的。」導師的意思就如同說:鏡子本來就具有能不斷顯現影像的功能,所謂「漢來漢現、胡來胡現」,這些影像在鏡子表面不斷起起落落,並且不停變化,看似有生有滅,但是影像的生滅變異其實都是鏡子本有的功能運作的結果;也就是說顯現影像的功能是跟鏡子一起存在的,只要鏡子存在,這種功能就會一直存在著。因此在鏡子不壞滅的前提下,那就不能說鏡子顯現影像的功能是何時生、也不能說何時滅;這也就是說對鏡子來講,這種顯現影像的功能是無有生、也永不滅的,而且所顯現的影像又從來不曾離開過鏡子,這樣子來看影像在鏡子上面不斷地生滅變異,既然都是鏡子本身功能的運作,可以說就是鏡子的一部分,那鏡子中的影像不就和鏡子不可分離,平等如一了嗎?

另外,像我們過去曾經舉過的例子:許多人小時候曾經把玩過的萬花筒,萬花筒是一種圓筒形的光學玩具,主要是由圓筒一端用玻璃密封的眼孔往筒裡面一看,就會看到裡面出現了一朵美麗的花樣,將它稍微動一下又會出現另一朵花的圖案,不斷地轉動圖案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叫作萬花筒。把玩的人看待萬花筒,可說蘊含著無限變化的可能;每轉動一次,筒內的圖案隨之改變,看到的圖案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然而單單看萬花筒裡面呈現的圖案,雖然覺得它不斷在生滅變異,但是如果從整個萬花筒來看,其實就無所謂生滅變異了,因為萬花筒的結構是在圓筒內放置三個玻璃鏡子組成一組三稜鏡,兩端以玻璃密封,再把有鮮艷顏色的實物,像彩色玻璃碎片之類的東西放到圓筒一端的三稜鏡之間,另一端則開一個眼孔,然後觀察的人從眼孔看進去時,就可以看到三稜鏡之間的彩色碎片,藉由三面玻璃鏡子把光反射的作用就呈現出對稱的美麗圖案,看上去時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朵一樣。可是這許許多多美麗圖案的不斷生滅變異,它本身就是萬花筒功能運行的顯現,不出於萬花筒之外,可以說生滅變異就是萬花筒本身功能的一部分,而這種功能,從萬花筒存在就已經存在了,只要萬花筒永遠不壞,它的功能也就永遠不會壞失。我們可以萬花筒來譬喻如來藏,萬花筒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那萬花筒不斷變化呈現種種美麗圖案的功能,也就跟著不生亦不滅,就像只要如來藏在三界中顯現,祂就會不斷地生出或顯現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生滅變異的法。從萬花筒來看,生滅變異的圖案其實就是萬花筒本身的一部分;同樣地從如來藏來看,不斷生滅變異的蘊處界我,正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其實與如來藏同一而不可分離,平等平等。

時間的關係,這一集就解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點擊數: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