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

第059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這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副標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佛教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講述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共六輯作為範本,由教團親教師分配章節依序來宣講。

本集節目要從《維摩詰經講記》第三輯,平實導師演述《維摩詰經》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中,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菩薩:「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就是在前面問完了去探病的菩薩應該怎麼作之後,接著問被探望的菩薩-也就是生病的菩薩-應該怎麼樣安住自心?這一大段經文的【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這以下的講記部分,開始進一步來解說。

《維摩詰經》是《維摩詰所說經》的簡稱;因為內容有一大部分是記載金粟如來倒駕慈航,以等覺 維摩詰菩薩的身分來娑婆世界,協助 釋迦世尊教導佛弟子的開示;而經文最後〈囑累品〉中,釋迦世尊依維摩詰菩薩開示的意旨,說這部經也可稱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因為三乘佛法都是在教導眾生得解脫;釋迦世尊的意思就是說:維摩詰菩薩教導佛弟子的,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而維摩詰菩薩是以什麼方法來為佛弟子們開示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經中記載維摩詰菩薩【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維摩詰所說經》卷1)就是利用國王等人來探望、慰問他疾病的機會,為這些來探病的人說法;藉機就開示了這個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但是在《維摩詰經》前面的〈弟子品〉和〈菩薩品〉中,我們看到了舍利弗等十大弟子,甚至彌勒等幾位菩薩都向 世尊稟白,認為自己無法堪任前往看望、慰問維摩詰菩薩的疾病。直到了這一品〈文殊師利問疾品〉,才由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帶領了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及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隨從前往看望、慰問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看望了維摩詰菩薩就問:【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所說經》卷2)

維摩詰菩薩當然就說說疾病的根本在哪裡?他說:【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維摩詰所說經》卷2)意思就是說:「攀緣」就是眾生一切疾病的根本。攀緣什麼呢?攀緣於三界。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都是講眾生身外的器世間世界?這跟眾生身上的疾病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眾生對三界的攀緣就是一切疾病的根本?

平實導師解釋說:【由於攀緣於人間的人身,所以就有病;如果不攀緣於人類這個色身而生欲界天中,就沒有這個病。為什麼會攀緣這個人身呢?是因為煩惱──貪愛欲界人間的煩惱,不想生在欲界天中,喜歡繼續當人;由這個煩惱而起了攀緣,就攀緣於人身。】也就是說,當眾生貪愛欲界人間的境界時,相對於眾生的六識覺知心,人間這個器世間無非就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而能了別五塵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是「內識」,都是不能直接接觸外五塵的心;那當然就必須要有能接觸並攝取外五塵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也就是說,當眾生貪愛欲界人間的境界時,就必定會去取一個人類的色身,來作為他領納人間境界的工具。

以平實導師在講記中所舉──董永與七仙女的神話故事來說:七仙女中最小的織女本來生在欲界天,但是欲界天的欲觸比較細,男女間的貪愛也比較微細,而她因為欲貪粗重,不喜歡這種微細的男女欲愛;反之人類夫妻間相對粗重的欲愛,她看了就既羨慕又喜歡,於是愛上了董永,就想來人間嫁給他;這時得要下凡來人間,取得一個人類的色身,才能與董永生活在一起,受用與董永間的欲愛以及人間的五欲。說到欲界天男女的貪愛,是比較人間要來得輕微;我們都知道三界中的欲界之所以稱為「欲界」,就是因為這些有情眾生,都貪著於色、聲、香、味、觸,或者是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其中尤以對男女色的欲貪最為普遍、也最粗重。但是欲界中有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眾生,其中餓鬼和地獄眾生,都是因為過去生造作了重大惡業而受報出生去受苦報的,根本無暇受用男女欲;而畜生與人類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下,基本上可以同樣來看待牠。那麼以欲界天的天人和人間的人類來比較──欲界天的天人,他們男女欲都比人間淡薄,就是說欲界六天和人間雖然都仍有男女欲,但貪著淫樂之心則有輕重、厚薄之分,以人間為最重,越往上升則越輕。

人間的淫欲樂觸,必須男女二根交合達於性高潮,才能暫時滿足人類的貪欲;欲界六天中四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仍然有二根交合,到達性高潮時,淫根中有風氣流出,以此來滿足貪欲;第三的夜摩天,是以男女互抱來滿足貪欲,已經不需要男女二根交合了;到了第四天兜率陀天的天人,則只需要互相牽牽手就已完成性事,滿足他們的貪欲心;第五天化樂天,連身體接觸都不需要,只要男女互相看望、進而互相微笑,就可以滿足欲貪;最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則只需要男女對看一眼,便滿足淫欲了。所以在欲界人間和欲界六天,越往上升男女互貪的貪求心越淡薄,而二根交合的淫欲樂觸只到第二天忉利天為止,第三天夜摩天起就已經沒有二根交合的淫觸樂受了;但是不管滿足男女貪欲的形式如何,只要仍攀緣於男女欲,就不離欲界輪迴生死。像攀緣於人間的境界取得人間的色身,就會有病菌的感染、流行感冒等等多種病苦;就算生到欲界天也還是有病,貪著欲界諸天的五欲以及五衰相現,這就是他們的病、他們的煩惱;同樣情形,攀緣色界、無色界,就有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不同境界的煩惱病,色界天就是瞋與定境變異的煩惱,而無色界則是仍有無常行苦的煩惱。平實導師開示說:【大約來講,欲界的大病就是貪。而色界的大病就是瞋:只要你不恭敬天主,他就脾氣大發。可是生到無色界還是有個大病,不單是無常,同時也有愚癡,正是阿含道中說的有漏與無明漏。】

有漏與無明漏就是解脫道中說的上漏,再加上欲漏,合起來總稱為「諸漏」。這三種漏,可說就是眾生之所以攀緣於三界的原因,也可說是把眾生綁在三界生生世世-欲界、色界、無色界間-來來去去不得解脫的三條大繩。以維摩詰菩薩回答文殊師利菩薩說:「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那麼要除去攀緣三界的病本,就必須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所以聲聞解脫道中說:「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欲漏是修學解脫道第一個階段必須要斷除的,然後才是斷有漏,最後才是斷除無明漏。欲漏是什麼?就是對欲界法有所貪愛。欲界中的五塵以及對於男女欲的貪愛,就是欲界中的失漏法,使人們的解脫功德不斷漏失,這個欲界漏是修道位中要先斷離的第一個部分。可是,修道位之前先要斷我見,先要發起見地成為初果人──那是見道,不屬於修道。斷我見後接著才是修道;在見道位中努力修道,還沒有斷盡欲界漏之前就叫薄地,是薄貪瞋癡的意思。這是說,由於欲界愛而引生的貪瞋癡已經淡薄了,就稱為二果人。

但是在真正的解脫道中,二果人還不算是聖人,雖然有努力在修行,可是還沒有斷盡欲漏,他的心境還是留在欲界法中。說到斷除欲漏,並不是自己想要斷就能斷,也不是自己認為已斷就是真的斷,是否真的斷了,要以親證為憑;什麼是親證為憑?就是從心中確實斷除了。當心中確實斷了的時候,初禪就會自動現前;必須以此作為證明,以此作為驗證,就是要以欲愛的現行斷了,初禪發起了作為證明,要以初禪的不退作為驗證,才能叫作已離欲漏。所以聲聞道中真正聖人是指三果人,他們已經斷除欲界愛,也就是永遠離開了欲漏,於欲漏得解脫,於欲界愛得解脫,這樣才是真正證得離地──離欲界境界的三果人。因此平實導師說: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這是解脫道中的第一個修道位,所要斷離的就是欲漏,欲漏斷離了便成為三果人。

接下來要斷有漏。有漏是指什麼呢?是指色界有、無色界有,這全部都是有漏;因為,如果不能斷離有漏,就會繼續受生在色界或無色界中,依舊不免輪迴生死;所以繼續保持未來世的色界有、無色界有的存在,就會漏失解脫功德,稱為有漏。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中開示:【已斷欲漏之後,接著要實質上去理解:三界有到底是什麼內涵?欲界有已經斷除了,色界有是什麼?無色界有是什麼?都要去瞭解;並且能夠確定自己不會再受生於色界有、無色界有之中,這樣才是斷除了有漏。可是這個斷有漏是要在初禪發起之後,自己實際上去體驗、去進修第二禪,然後以第二禪的證境就可以推論三禪、四禪以及四空定境界中的名色有,對色界有及無色界有就可以推知出來。】

經過這樣推知色界及無色界的境界,自己可以確定不去受生,五下分結斷除,就是真的斷有漏。但是雖然斷了有漏,自己確定不受生了,是否就能不再受生?其實不能,因為還有無明漏沒有滅除。導師解釋說:【那個無明漏就叫作慢,是「我慢」,但不是指一般所說的與別人相比較而引生的慢。這是因為欲漏、有漏斷除之後,剩下的最後一分有漏──另外稱為無明漏;但這個無明漏並不是因為他沒有執著就滅除了,而是因為他心裡面還有我慢;這個慢是說他還有一個想,那個想叫作了知;了知什麼?了知「我已不受生死」,他還有這樣的捨心存在。當他有這個捨棄五陰的捨心存在時,他就會繼續出生在上二界中。如果他只有初禪,那他死後還會生到初禪天去;如果他具足四空定,死後會生到非非想天去;是因為他還有捨心,死後就無法隨即入無餘涅槃,得要受生於上二界中,然後在那邊捨壽時才能取涅槃,這表示他的無明漏還沒有斷盡。】這意思是說:縱使這個解脫道的修行,已經斷除欲貪證得初禪,乃至進一步斷離有漏,證得離地的三果阿那含的證量;但是由於仍然有這個微細的我慢未斷,他捨壽後就必須生到色界乃至無色界之中,去上流般涅槃,乃至多生歷經色界、無色界諸天上流處處般涅槃的過程。

導師說:【當他把這個捨心給斷除了,我慢就不存在了。這個我慢,不是跟人家比較說「我比你行,你比我差」那個我慢,而是還有一點點自己感覺不到的「喜樂微細意識自我的存在」。為什麼他這個捨心還會存在呢?是因為微細意識的自我還在,自我的那個覺想就是自我的了知,這個了知還願意繼續存在,就是還沒有斷盡無明漏,這叫作我慢。所以,當他最後發覺到這一點,而把這一個我慢也斷盡的時候,就是無明漏斷盡了,五上分結才算是全部斷盡。】

從上面平實導師的開示,可知依聲聞解脫道的修習是可以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而斷除三界攀緣,也就去除眾生疾病的根本。但是維摩詰菩薩為什麼不認可 世尊座下那些慧解脫、俱解脫,乃至三明六通大解脫的阿羅漢弟子?維摩詰菩薩的「不可思議解脫」,究竟是什麼樣的解脫?生病的菩薩又該怎麼樣安住自心?時間的關係,這就得留到下集再來為大家進一步說明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