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的根源—大乘經典

第127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單元。

這一套《阿含正義》是以《唯識學探源》作為副書名;那是因為在《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的這一套書當中,都是援引初轉法輪的四阿含經典當中的原文所談到的「唯識學」的種種法相,所以就以《唯識學探源》作為這一套《阿含正義》的副書名。也藉此來證明,在阿含部的經典當中有許多的法義,其實是二乘聖人以及凡夫學人他們在 佛陀開示大乘法的當時,確實都是有親聞到大乘法的法義而集結成為四部《阿含經》,所以在四部阿含的經典當中,處處都可以看到有第三轉法輪諸經當中所講的唯識增上慧學的影子。只是聲聞僧眾在集結阿含經典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邀請在家菩薩以及出家菩薩們來共同參與。因此在第一結集的時候,他們本來就已經定位這是聲聞人的經典結集,主要是以《長阿含》以及《中阿含》為主。而 佛陀在進入第二轉法輪以及第三轉法輪的時期,聲聞人他們也有一起聽聞 佛開示般若諸經以及唯識諸經,所以當他們在結集聲聞經典的時候,必定會有人陸續地誦出他們曾經聽聞到的大乘法義當中和解脫道有關的部分,因為這個緣故,在僧眾們紛紛雜誦出來的情況之下,結集成為《雜阿含經》。但是《雜阿含經》在原本預定的篇幅完成之後,仍然還有一些聲聞人把他們所曾經聽聞到有關於大乘經典的部分口誦出來,當然他們只能記住的是和解脫道有關的部分。就這樣子,不斷的有人陸陸續續的雜誦出來,因此一增再一增,增加到十,仍然還沒有誦完,所以十又增一,一增再增,就成為這一部《增壹阿含經》。

事實上《雜阿含經》以及《增壹阿含經》本來就是大乘的經典,只是聲聞人他們並沒有親證般若,他們並沒有親證種智,所以他們對於大乘經典的憶持,就只能記住和解脫道有關的部分,而沒有辦法記住般若以及種智的部分,因此這些大乘經典就被聲聞人結集成為聲聞解脫道的經典。

由上面的所說就可以知道:唯識學的根源是大乘的經典,而不是阿含部的經典,因為四阿含經當中唯識學的內容本來就是屬於大乘的法教,而不是四阿含經典所講的聲聞法的法義。阿羅漢與 佛在智慧上的差別,正是沒有實相般若智慧與有實相般若智慧的差別,以及沒有唯識種智增上慧學與有唯識種智增上慧學的差別。因為這樣的緣故,如果有人主張說唯識學的根源是四阿含的聲聞法教,而不是大乘法教,那就和事實不相符合。而在參與結集《阿含經》的二乘聖人以及凡夫們,他們雖然沒有辦法聽得懂三轉法輪當中大乘種智唯識的正理,但是其中和解脫道有關的部分,他們是具有念心所的,所以在四阿含部的經文中,就有大乘唯識正理的出現,這就可以證明《阿含經》其實本來就是大乘的經典,只是被聲聞人結集成為解脫道的經典。

在《雜阿含經》卷8第213經記載:【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等演說二法,諦聽!善思!何等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這是說,識陰六識都必須藉由根與塵這二法才能夠生起。眼識祂是眼根和色塵這二法相觸為緣而生起的生滅法,耳識則是耳根和聲塵這二法相觸為緣而生起的生滅法,乃至於意識是意根與法塵這二法相觸為緣而生起的生滅法,所以說六識都是生滅之法。而六識生滅之法也並不是無因、無緣就能夠自己生起來,而是必須要有本識、要有外緣。就譬如意識心的生起,就必須要有本識還要有外緣,才能夠有意根、法塵這二法;有了這二法,才會有識陰的生起。但是眾生往往都是墮在識陰之中,卻以為意識是常住不滅的,因此就生起了我見和我執,這是唯識學所講的真實義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證明說,解脫道其實只是唯識增上慧學當中的一個極小極小的部分。而唯識學的內涵就是成佛之道當中一切種智的內容,一切種智那是非常深妙的法,絕對不是專修解脫道的二乘聖人他們所能了知的。

我們從四阿含經文當中的法義就可以知道,四阿含經所結集的內容都只是意識、識陰六識的內容,講的都是如何藉緣生起、為什麼祂是生滅法的道理?以及在了知識陰是生滅法之後應該要如何解脫等等,這一些都是和解脫道相關的法,而這一些法都是沒有涉及到佛菩提道所應該親證的本識心的部分。同時這一些法也完全沒有涉及到大乘,以及阿含所講的本識常住不變妙法的安隱觀要如何的去實證?如果修學者想要親證佛菩提道,他必定是對於本識如來藏的親證有所愛樂;而如果是想要親證聲聞解脫道,無論是斷我見或者是斷我執,他也必須要對於本識如來藏的實有,以及對於本識如來藏的常住要有絕對的信受,否則他一定會因為恐懼、害怕墮於斷滅空而沒有辦法確實的斷除我見;如果對於如來藏妙義存有排斥的心態,那麼就應該要來探究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而有會排斥如來藏本識妙義這樣的心態。概括的來說,會因為聽聞到本識如來藏妙義的了義究竟正法,而會生起煩惱,而無法斷除我見,大約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像阿含諸經所記載的,是因為不知道無為法的本識是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的,因此就會於內有恐怖而無法斷除我見;假使能夠知道有為法的蘊處界全部都是生住異滅的生滅法,而在蘊處界完全滅掉之後仍然是有無為法的本識是不會生、住、異、滅的,對於這一個部分如果能夠確實的了知,那麼才會於內無有恐怖,我見才能夠斷除掉而成就因緣觀。這就是十因緣法當中,所講的「名色緣識生」,而「名色本」,就是本識。在《雜阿含經》卷12第293經,經文中記載說:【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則有)行,緣行(則有)識,緣識(則有)名色,緣名色(則有)六入處,緣六入處(則有)觸,緣觸(則有)受,緣受(則有)愛,緣愛(則有)取,緣取(則有)有,緣有(則有)生,緣生(則有)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矇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是在講一切法相續的真實道理,也就是這十二種緣起法相續的緣故,就會使得眾生流轉三界之中生死,而永無盡期。但是流轉門的這十二因緣法,都是依於「本識」而有流轉,所以必須要先知道本識是常住的法,本識不曾有生、不曾住於世間法、不曾變異、也不曾剎那斷滅過,也要知道本識是無為性、是常住性、是不變異性的,這樣子才能夠確實的去斷除我見,否則一定會有恐怖而不能夠斷我見。如果否定了本識,而說自己能夠斷我見、斷我執,在解脫道中是絕對沒有這種事情存在的。

如果是「先不得」而心中作「得想」,先「不獲」而心中作「獲想」,先「不證」而心中作「證想」的人,那就是未證謂證、未得言得的人。就像是經文中所說的「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矇沒、障礙」,對於真實而能夠令人斷除我見的聖妙法義,卻在心中生起了猶豫以及懷疑。這都是因為自己曾經誤會了解脫道的義理,因此「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卻又去向別人自稱說自己已經實證了二乘菩提、已經證得了初果,乃至於證得了四果等等;或者自稱說自己在大乘法中已經實證了真實心、已經是開悟的聖人了。結果一定會被已經實證佛法的菩薩所勘驗,證實那是沒有斷我見、沒有證得初果、更沒有實證真實心、沒有開悟。就因為這樣的緣故,他在心裡面就生起了憂苦、悔恨;但是又為了顧慮到面子的問題,以及自己名聞利養的問題,因此始終不肯公開懺悔來滅除掉過失,反而是一心一意去遮掩之前「未證謂證、未得言得」的過失,而不肯斷除掉邪見,那麼就一定會使得解脫道的智慧、般若實相的智慧繼續被矇沒、繼續被障礙,當然就沒有辦法斷除我見、沒有辦法證得初果解脫的功德,更沒有辦法證悟大乘般若。

所以說,凡是抗拒解脫道正理而又繼續認定意識心是常住法的人,都是屬於這一類的。而有智慧的人,當他一聽聞到真正解脫道所闡述的蘊處界無我的正理,以及滅盡蘊處界之後並不是斷滅空,而是有本識獨存的非斷滅的境界,那麼有智慧的人,一旦聽聞到這樣的佛法正理的時候,莫不歡喜自己現在真的是有幸得以值遇正法,而可以得解脫果的親證。當他能夠現觀離念靈知心的虛妄與緣生緣滅,那麼我見就可以斷除掉,能夠親證初果的解脫分;既然已經發起了解脫道的見地,三縛結也已斷除了,那怎麼可能再會以私心而去誹謗真正解脫道的法義呢?所以如果遇到了正法以後而仍然繼續在妄加誹謗的人,那就可以非常的確定他是沒有斷我見,沒有分證解脫果功德的凡夫。而這一些沒有斷我見、沒有證得解脫功德的凡夫,卻自稱說能夠傳授別人斷我見的正法,那是絕對不可能成立的事,這是一切有世間智慧的學人都能夠體認到的道理。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