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意識是生命的根源嗎

第115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子題是「細意識是生命的根源嗎?」

平實導師《阿含正義》這套書裡,對佛法解脫道的内涵及實際修行與觀行的方法作了非常詳盡的解說,也舉出了很多經典證明阿含時期所說法,在於隱覆密意說有「本際」為名色之所由來,而主要修行結果則是在於親證二乘菩提;只要能信受且依之修行,要得證聲聞解脫果或者要證得緣覺果,其實都不是難事。但是這套書出版已經超過十年了,至今似乎還沒有人因為閱讀這套書而斷我見、斷三縛結,得聲聞見道。探究其原因可能有幾項:讀不懂;讀懂但不願意接受;讀懂也接受修行次第,但沒有實修;或者定力不夠,只有知見上斷我見,實際上卻似斷非斷,沒有真實受用,因此只得初果向,不能真得聲聞初果。而完全不接受的人應該也不少,這樣就不可能得聲聞見道了!除了因為慧力不夠,或因為往昔謗法惡業餘報未盡而讀不懂外,其他各種情況如果再深究其原因:僧衣崇拜,或者是不接受除了有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心以外,還有一個永不生滅的真實心如來藏真實存在,因而緊抓著覺知心放不下;這樣我見、我執,甚至我所執不斷,勢必無法證得聲聞初果,想求大乘見道更不可能。

我見是什麼?如果有人將五蘊中的色身、色蘊當成是真實我,或者能識別種種法的識蘊當成真實我,乃至將受、想、行蘊當成是真實我,這就是我見。再細一點來說,如果將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法中的某一個法當成永不壞滅的我,這也是我見。實際上,一般人是將覺知心當成真實我,尤其是將具有能夠思惟、分析、規劃、判斷等功能的意識當作真實我。世間人會這麼認為:這個色身死了還可以再去投胎受生,雖然色身不一樣了,但是能了知的心是不變的,還是同一個。這樣的常見者從古到今都有,因此斷我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並不容易。問題在哪裡呢?根本原因在於對五蘊十八界的內容沒有如實了知,如果能夠如實了知五蘊十八界法的內容,就一定會知道五陰或五蘊,以及十八界等法都是生滅不居的,在三界流轉生死中,除了六根中的意根是心法,可以前後世不斷之外,其餘五色根、六塵及六識等十七界都是會斷壞的,尤其在一期生命結束時,這十七界法都會壞滅。佛在《阿含經》中曾經開示說:【若法無常者,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何法無常?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雜阿含經》卷7)

經中佛說:「如果是無常的法應當斷除,斷除了那些無常的法之後,因為正法義理的饒益,即使在漫漫長夜的生死中也可以安樂無憂。什麼是無常的法呢?色陰是無常的法,受、想、行、識四陰也是無常的法。」這就是說,無常的五陰必須要滅掉,才能解脫生死之苦。滅五陰的意思,從解脫道來看,是要將對五陰的貪愛執著斷除,以使自己在捨壽時可以不再去投胎受生,也就是入無餘涅槃;如果從佛菩提道來看,也同樣要斷除對五陰的貪愛,但是將有用的五蘊身用來行道,成就自他的道業,而永遠利樂有情,永不入無餘涅槃。再說五陰無常,是因為五陰有生有滅、會變異、最後會消滅,而且是剎那剎那都在變異,當然就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說,也就不可能是真實法。如果將五陰中的任何一法,認為是真實的我,就永遠無法斷除對五陰我的貪愛,永遠不可能斷我見,要得聲聞初果的解脫也就不可能了。

不但五陰是無常的法,六根、六塵與六識等十八界法也如是,那麼由五陰十八界聚合而有的眾生,當然更是無常的法。如前所說,一般人可以觀察到色身的無常,對見聞覺知心則常常以為是永遠不斷壞的,這是由於對五蘊十八界法沒有如實知。而一般的修行人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也會認為六識覺知心是恆存的,而將六識覺知心當作真實法,以為這六識心可以到下一世去。其實六識覺知心不但不能去到未來世,甚至還每天都在上演著生滅的戲碼:早晨醒來現起了,中午午睡時便斷滅了,到了晚上睡著無夢時又斷滅了;不但如此,當我們因為一時氣憤,導致一口氣接不上來而昏迷時,六識心也就不存在了,其實一天當中有很多的狀況,六識心是斷滅不在的。這些面對六塵境的六識覺知心,還都只是粗顯的狀況。

比較細的覺知心又是怎麼樣呢?如果有人修得初禪在等至位中,還有意識及眼識、耳識與身識可以了知外境,如果進而修得二禪以上境界,那麼連眼識、耳識與身識都斷滅了,只剩意識在定境法塵中安住,如此直到三界頂的非想非非想定,雖然了知性已經非常微細了,還是意識在安住、意識在了知。由此看來,這意識覺知心在三界中,只要有知就存在,只要存在就必定有知。因此有人就認為這意識心有粗細之別,進而認為細意識是可以延續到未來世的。其實意識心不論多細,都是要藉其他的法才能出生,才能具有了知、了別的功能。

譬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張十年前的照片,知道這是曾經去過的地方,而我們能夠這樣了知是因為眼睛觸到這張照片,藉由眼睛的觸而有眼識將照片的影像作一個概略的了別,再加上意識的了別以及回憶而有的;當然這中間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條件的配合,才能成就我們了知照片在腦海裡所呈現的景象。因此意識要能運作是須要有其他種種緣的配合才能成就,而最基本的條件,也是我們最容易觀察到的就是:眼睛看到了,意識回憶起來了。佛在阿含經典將這個情形解說為「根塵觸生識」:眼根觸色塵而有眼識的了知,再加上同時有意根觸法塵而有意識的了知;其他耳、鼻、舌、身識與意識配合的了知也是這樣。

由此可知,粗意識、細意識的了知功能,一定要有根與塵先存在了才能完成,這正是 佛在經中說的「諸所有意識皆意、法因緣生」,不論多粗顯的意識心,或多微細的意識心,都要有意根與法塵存在的緣而有。為何說意根與法塵只是「緣」?又意識現起乃至存在與運作時需不需要「因」呢?要的!因為在經中 佛又開示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2)這裡說的世間是指五陰世間,因為在欲界中五陰世間面臨的煩惱,如貪愛財、色、名、食、睡,以及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法,也就是對欲界法的貪愛,會讓我們一直在欲界乃至三界流轉,因此修學佛法首先要淡薄的煩惱就是對五欲法的貪愛。

話說回來,既然意根與法塵只是意識現起的緣,那麼意識現起的「因」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回憶未成佛時觀行因緣法,觀察眾生為何會有老病死等等苦時,一再地推究的結果是:因為有每一世的名色的出生—名是指受、想、行、識這四陰,色是指色陰—因為名色五陰的出生,就會有六塵法的顯現,而有六識的觸知領受苦、樂、捨受,由於貪愛這些受,進而為這些無常的六塵境有所造作,有造作就有導致未來世再出生的後有業,下一世再出生就不可避免的有老病死等苦要承受。而名色為何會不斷出生呢?佛陀推究的結果是因為有一個本識,將我們每一世所造的業種、無明種等收藏著,在因緣成熟時就兌現果報。我們過去生由於無明不知道五陰不實,而為五陰的生存與享樂造作了種種的業,這些業不論是善業或惡業,乃至世間技藝工巧等無記業,在業緣成熟時就由本識藉著父母的緣呈現出果報,也就是一世一世的名色的出生,讓眾生在三界中不斷地流轉。由此可知,本識就是因緣法中所說集世間、滅世間的因。

進一步來看其他經典的聖教,在《佛本行集經》卷23〈勸受世利品28〉中說:【若人愚癡,耽染五欲,不知本際,沈淪生死,被煩惱縛,不能得解,如遠行人,困苦疲極,乃飲鹹水,更增其渴。如是如是,受五欲人,不知其患,亦復如是。】經文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因為愚癡而耽染於五欲境界中,不知五欲都是虛妄不實的法,更不知生死本際、生命實相,而沉淪在三界中生死不斷,被五欲及無明煩惱所繫縛著,不能得解脫出離三界生死,就好像出外遠行的人,非常的困頓、辛苦又疲倦,眾生沉淪生死不知以佛法甘露法門來解渴,就如同這個遠行的人口乾舌燥不知飲用白開水,反而飲用鹹鹹的海水更增加乾渴。就是這樣子啊!貪受五欲法的人,不知五欲法的過失與災患,也同樣是這樣的。

經文中所說的「不知本際」,意思是說:眾生不斷地在三界中流轉,就是因為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如此不知生死的本際,而一直將能見聞覺知的五陰當作真實法,不斷為五陰去領受、貪愛五欲法,不知五欲法只不過是自心影像的覺受。不知要證得本際法才能得解脫,反而為貪五欲法的領受而造作種種業行,進而導致未來世必須再承受不可愛的果報。這個本際就是名色之所從來的入胎識,如《中阿含經》中 世尊曾三問阿難尊者識入胎的事。一問:「如果識不入母胎的話,胎兒會形成嗎?」「當然不會。」再問:「如果識入胎就出胎,也就是識入胎,因為種種因緣使得胚胎不能住胎,那麼胎兒可不可以形成?」「還是不可以。」三問:「胎兒足月出生了,還在嬰兒的階段,如果這個入胎識是會斷壞的,不再住於嬰兒身中,那麼這個嬰兒可以成長嗎?」答案:「還是不會。」很顯然的,這個入胎識是名色以外的另一個識,因為名色中的「名」已經有識陰六識了,如果是名色中的任何一個識,就會成為母親出生母親自己一樣,不但在理上不對,也是違背現實世界所看到的情況。所以入胎識不是剛入胎時的意根,也不是色身成就後才有的識陰六識心,當然就不是細意識囉!

另外,世尊也開示說:【阿難!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所以者何?緣識故則有名色。】(《中阿含經》卷24)佛告訴我們:「應該要知道,名色的因、名色習氣的收藏者、名色的根本,以及名色的所緣,就是這個入胎識,緣於這個入胎識才有名色。」由此可知,入胎識不是細意識,細意識是緣於入胎識才有的名色五陰中的意識心。

那為什麼會有這個細意識的誤會呢?某位佛教導師在所寫的一本書中這麼說:【如實的說,沒有識,名色就不能增長;沒有名色,識也不能繼續存在。心色和合是名色支。名是受、想、行、識的四蘊,色是色蘊。名中的識,是粗顯的六識,不是微細的細心。】(《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頁530。)這位法師的意思是說:沒有名色,識也不能繼續存在。可見他將無形無色且無生無滅的入胎識當成三界中法,認為入胎識須要有名色才能存在,入胎識須要依名色這個他法才能存在。這樣就不符合《成唯識論》所說的四種涅槃中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此的入胎識就不具「本來性」,不是本來就存在的。本來性也表示這個入胎識不像識陰六識,是需要因緣和合才能出生、存在與運作的。這是對入胎識體性很嚴重的誤解。

而這位法師又說:「名中的識,是粗顯的六識,不是微細的細心。」意思是:微細的細心不是六識中的意識。我們來看這樣會有什麼問題,而他認為的細心又是哪一個心呢?如果像這位法師所說的眾生只有六個識,那麼將只要有名中的識陰就已經足夠了,眾生就可以生存運作了。因此這位法師在書中這麼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意思是說,只有依眼等六根而有眼等六識,其他沒有,所以說:【哪裏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頁109。)由此可以看出,這位法師是不認為六識心外,還有第七識、第八識。

前面我們說過,意識是因為入胎識出生了名色、色陰之後,才因為意根與法塵的緣而出現的。意識不是永遠存在的心,也沒有能力出生其他的心或分裂出其他的部分,怎麼可能會有所謂意識細分出現而成為第七識、第八識?而這個情況又是 佛陀所不知道的,反而是教導弟子要去觀察「意」,之後還教導弟子們要證悟名色的本際第八識,而這個「意」及本際卻讓後世未證七、八識的學佛者在爭論不休呢!可知這位法師並未親證這個入胎識,才會將被入胎識藉緣出生的意識認為是能夠入胎的第八識。

這位法師又說:「名中的識,是粗顯的六識,不是微細的細心。」如果有人只有六個識,那麼這個微細的細心又是什麼心?是不是意識呢?如果是意識,那就是根、塵為緣所生的意識,依然是因緣所生法,絕不是真實心。如果不是意識,然而他明明只承認眾生唯有六個識,而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哪裡會有七識、八識?」各位菩薩,您認為這位法師說的眾生只有六個識,到底對還是不對?

我們來作個結論:佛陀雖然說眼根、色塵因緣生眼識,乃至意根、法塵因緣生意識,不表示眾生只有這六個識,因為這六個識都是因緣生滅的法,如何可以連貫三世?如何能夠成就受熏的功德?如何能夠收藏六識本身造作的業種而不失壞?又如何能夠支援眾生的有根身而讓眾生在六塵境中受苦、受樂呢?而意識心不論多細,只要在三界中一定不離六塵之一的法塵,縱使在三界頂的非想非非想天,依然有意根存在著,也還是有法塵顯現著,而這兩個緣就足以讓入胎識—本際真實心出生意識,讓意識不再反觀自己的存在,而安住在這樣的定境法塵中,不觸也不知其餘五塵;這也因為非想非非想天的有情已經把對色身的貪愛執著捨棄了,但是還不知道應該捨棄能覺知定境境界的意識,然而對三界法的貪愛已經非常淡薄了,由於此時的意識心了知性非常微細,才是真正的意識細心,但終究還是意識心。所以意識心、意識細心都是意識心,都是意根、法塵為緣所生的,細意識最細也只能存在於非想非非想天,依然不出三界;不出三界就是生死之法,就是有生有滅的法,絕不是真實心。

從今天所舉這位法師所說的法,我們可以知道,這位法師認為眾生只有依眼耳鼻舌身意根而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又將意識心分為粗意識與細意識,粗意識是名中的識,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能思想的意識心;而細意識則是這個粗意識的細分,與粗意識不一樣。這樣其實就是我見未斷的常見論者,執著識陰中的意識心為真實心,不信 佛說的「意法因緣生意識」的聖教,更與 佛唱反調,否定了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本際識的存在,自行創造意識細分,而將意識細分當成是生命的實相。各位一定要記住:意識心不論多細,都是藉著意根觸法塵的緣而生起的心,絕對不是生命的根源。這部分我們下次節目再來探討。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