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6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子題是「細意識是唯識的根源嗎?」
有一位法師在一本專書中,針對唯識學進行了唯識源頭的探究,在這位法師的想法中認為唯識是一種思想,是大乘法的中心思想。不但認為唯識是一種思想,而且是經過演變的思想,更認為大乘法也是經過演變、演化而有的,尤其是後期大乘佛教更是經由部派佛教演變而來的。今天我們將以這位法師這本書中的大架構來探討他對唯識的探究結果,是否符合 佛陀的聖教,並探討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研究結果的原因,以顯示唯識的真正義理,最後再與阿含期的解脫道法的真正精神作一個會通,證明阿含諸經所說法只是解脫道法,並非 佛陀所說的成佛之道法;唯識並不是由部派佛教演變而來的,唯識也不是虛妄唯識,而是真實唯識含攝虛妄唯識。
這位法師這本唯識探究的專書分為上下兩編,各為「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以及「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在上編中首先要瞭解這位法師所謂原始佛教是指什麼?這位法師認為:【佛滅一百年以後,佛教才開始顯著地分化。一般人,稱這分化了的佛教為部派佛教,分化以前的佛教為原始佛教。】(《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2。)這位法師的意思是佛滅約一百年的時候,佛教開始分裂而有部派佛教形成,在這之前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另外這位法師也認為,曾經公開結集的經典只有聲聞乘的經、律,其餘的則是在某些區域私相傳授,而【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那就是雜藏(一部分)和大乘經。】(《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
很明顯,這位法師認為大乘法是在 佛示現入滅後才演化出來的,並非 佛陀在世時所說的佛法。但是在《增壹阿含經》卷45中,佛陀為師子長者開示供養如來聖眾的功德時說:【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在經中 佛陀清楚地開示了有聲聞乘、辟支佛乘及佛乘部眾的不同;既然有三乘之別,當然修學之法就有不同,否則就不需要分三乘了。這可證明 佛在世時確實有大乘佛法的開示,而且也確實有三乘部眾的存在了。
另外我們也知道,佛陀在《法華經》中開示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妙法蓮華經》卷1)很清楚地說了唯有一乘法,這一乘法就是大乘、唯一佛乘。但是為何 佛陀還要分三乘法來教導弟子們呢?這可以從三乘行者的所求而看出來,如妙吉祥菩薩答覆辯積菩薩所問:為何大迦葉於聲聞法中已得無畏,而不住於大乘法中?妙吉祥菩薩說:【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於此娑婆世界為諸眾生說三乘法。何等為三?所謂聲聞乘、緣覺乘、大乘,是名三乘。何以故?有諸眾生,起劣精進而求解脫故,佛方便開示三乘。】(《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2)佛陀之所以會有三乘法的開示,是因為有些眾生心性不夠堅毅,悲心也不夠,只生起了下劣的精進心,只願意為自己的出離生死而精進,只求自己能出離三界生死得解脫,不願意為眾生留在三界中。佛陀為這種心性的眾生,就開示了聲聞乘法和緣覺乘法,讓他們可以如願證得聲聞、緣覺果而不受後有。實際上聲聞、緣覺乘法還是包含在大乘法中,也是要依附在大乘法中才能成就的,因此本際法的開示,並不是只在大乘法中才有,二乘法也都一樣要有本際法為本,才不會滅掉五陰、十八界後成為斷滅空。同時因緣觀的推觀,也要先教導弟子如何推究出生名色的識,這個「識」就是本際法,是名色所依的入胎識。從這些都可以證明,大乘法不是由聲聞法或部派佛教演化而來的。
這位法師在書中進而認為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緣起,他說:【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因為四阿含是大小乘共信的,……。】(《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四阿含確實是大小乘共信的,但是這位法師並不如是信。他只接受四阿含的部分為佛說,才有原始佛教、根本佛教的區別,因此接著又說:【「四阿含」所開示的法門,好像是很多,但自有一貫的核心,這便是緣起。】(《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5。)這位法師認為佛法法門就是以緣起為主,緣起能貫串一切法,緣起能顯生命流轉、還滅二門。實際上緣起只是世俗法中所顯現的一個現象,緣起只是如來藏藉眾緣生起現象界諸法,然而眾生因為無明不能看到出生緣起法的真實相,只看到現象界中所顯現的藉眾緣而有生有滅的無常諸法。這樣以緣起為成立一切法的根本,這是錯將緣起當作真實法,也不解緣起真義,更是否定本際如來藏真實存在的錯誤說法。
另外,這位法師推究大乘唯識思想,在書中也曾引用《阿含經》有關十因緣的教示,但對 佛陀推究十因緣所推究出「名色由識生,緣識有名色」的聖教卻誤解了,甚至認為大乘唯識思想是根據本識思想產生的。這位法師認為唯識只是思想,因此他是將唯識當作思想看待,當作思想在作研究,因此一直都無法親證唯識的根源。他這麼說:【識與名色,是同時相依而共存的,……名色支中有識蘊,同時又有識支,這二識同時,似乎不是六識論者所能圓滿解說的。後來大乘唯識學的結生相續,執持根身,六識所依的本識,就根據這個思想,也就是這緣起支的具體說明。】(《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19~20。)能結生相續的識一定是不生不滅的識,因為這位法師認為意識能夠結生相續,因此就將根塵和合的識——名色的識稱為粗顯的識,而識支的識則稱為細意識,而且這個粗、細意識是不一樣的。上次節目中我們已說過了,意識不論多細,都至少須要有意根、法塵的緣才能出生,因此不論粗意識、細意識都是意識,都不出意、法因緣生的範疇。針對這位法師所說的這句話:「名色支中有識蘊,同時又有識支,這是六識論者所無法解釋的。」我們來看真正因緣觀的識支,是哪一個識?
如果十因緣中的識支如這位法師所說就是名色中的識蘊,那麼每一世的名色如何由識支出生?各位菩薩不妨想想看:縱使粗意識與細意識的體性不同,細意識是清淨的,粗意識是有染汙的,其實都還是意識;既然都是意識,怎麼可能清淨的細意識可以出生有染汙的粗意識?這樣就違背了《中論》所說的「諸法不自生」的中道義理了。因此十因緣中能出生名色的識,一定是先於名色而有,而且是不生不滅的法。其實十因緣中的識支,正是結生相續的識,並不是十二因緣中的識支;十二因緣中的識支與名色,是前後世的識蘊,但都是識蘊。可知十因緣中的識支與後支名色支中的識蘊是截然不同的。這麼單純的法,只要信受 佛說有名色所依的本際,接受入胎識第八識是出生名色的識,也是十因緣的識支,問題就解決了;是否有親證這個本際,是其次的問題,至少要相信 佛說有本際、有入胎識,是每一世出生名色真正的根源。
而在這部經中 佛陀推究為何會有每一世名色的出生?是因為有一個本來就存在的識,由於有這個識才能夠入胎、住胎、出胎,而有出生後種種苦,這就是本識。本來就有的識,不須他法為依而出生存在的識,這個本識怎麼會是從緣起思想變化而來的呢?而本識在這位法師所接受的阿含部經典中早就出現了,不是後來才根據這個結生相續執持根身的思想,才有本識的出現。本識是本來就存在的識,才能成為諸法的所依,沒有本識就沒有一切法的存在,也沒有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可修可證,這位法師深深誤會 佛所說法的意思。
再說本識不是思想,是真實存在、可以親證的法,就是眾生都各自獨有的如來藏,到佛地則轉名為無垢識,這不是這集節目要談的內容,就略而不談。而在因緣觀中結生相續的本識,是緣起法背後的根源,是顯現緣起法的正因,不是像十二有支,前支為後支生起的因,但只是緣因。如平實導師所說:「萬法生起的根本因即是因,其他的助緣(譬如山河大地、四大物質、無明)以及外緣的父精母血,全都只是緣;而助緣或外緣也都是先已從自、他有情的第一因中出生了,然後成為助緣而間接或輾轉出生其餘諸法,所以一切緣也都是從第一因中出生的。」(《阿含正義》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376。)
這裡第一因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因為先有第一因如來藏含藏了無明、業種,以及出生了四大、五陰與山河大地等眾緣,才有其他一切法的出生。因此在十二因緣法中,無明習性含藏在第八識中,當眾生遇到貪愛的境界時,由於不知所貪境界只不過是自己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個影像,而執著境界真實,起貪愛或厭憎就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因此一般人總是認為無明支是行支出生的因,無明滅了諸行也就滅了。實際上是因為第一因如來藏藉無明的緣因,而顯現出眾生被自己的無明煩惱所覆蓋,不知五欲及六塵諸法不實,而造作善淨、染惡的身口意行出來。所以是第一因如來藏藉著無明出生了諸行,並不是無明能出生身口意行,因此而有「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現象顯現。
那麼什麼是唯識?各位菩薩一定都聽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意思是三界世間,不論是器世間或五陰世間,都因為有心才能造就,因為物不能生心,而心能生心,心也能生物。這個心當然不會是有時存在、有時斷滅的六識見聞覺知心,也不可能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也要滅掉的意根末那識;而眾生最多只有八個識,因此可知這個心就是第八識心——阿賴耶識。因此眾生生存的器世間,也是依第八識所出生的,但是並不是某一個特別有能力或大勢力的有情或他的如來藏所出生,而是由這個器世間的共業有情的第八識所變現,讓眾生可以在這個器世間生存與受報。因此三界唯心是指眾生及器世間都唯依第八識而有,依第八識心而變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那萬法唯識呢?當識入胎時,同時有在三界中恆不斷滅又處處作主的意根,當母胎中的五陰形成時,就有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心,接著就有百法、千法、萬法,無量無邊的法出生。因此第八識出生了意根,又生現了六識覺知心,八識和合就有萬法的出生,故說萬法唯識。這個「唯識」是指八識心王和合,但是總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根源在於第八識,由第八識出生前七識,八識共同運作,萬法才能顯現出來。這也就是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二者和合而生顯萬法。
看到這裡,各位菩薩一定很想知道這位法師對唯識的定義是什麼?以及他認為的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又是什麼呢?這位法師在這本書中又說:【唯識的定義,「即是識」,「不離識」,論師們有不同的解釋。究竟唯有什麼識?有的說是八識,有的說是阿賴耶,有的說唯是真心。這些,都是唯識思想的一個側向,是唯識學的一流。】(《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28。)如同這位法師所說的,唯識是即這個識,不離這個識,這就表示有一個識是唯一,是眾生不能離祂而存在的。不論這個識諸論師們有不同面向的不同的解釋,或者說為八識,或者說是阿賴耶識,或者說唯是真心,都在顯示有一個真實的識與五陰不離,但又不是五陰。為何這位法師卻執意否定這個唯一的識真實存在,而要另闢邪徑去將這個識建立成為一個不可知、不可證的虛妄之法,而成為一種思想,而且是由多個思潮合流形成的思想?原因無他,只因為這位法師從年輕就信受應成派的六識論思想,在深心中徹底接受六識論的思想,而無法將應成派的錯誤知見與觀念抛棄,也沒有因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再加上自恃聰明而有慢心,因此一開始就錯,到捨壽仍無法改正。
這位法師認為唯識學有很多的解釋,想要作一個整理,釐清唯識學是如何來的,因此在書中接著說:【本人的態度,是想在複雜的唯識思想中,發見主流與共義,廓清宗派的偏執。所以先從大乘唯識學中,指出幾個不同觀點的解說,再去考察它與原始佛教的關係。這不同方面的解說,都是唯識學,是唯識學的多方面的開展;唯識學,也可說是幾個思潮的合流。】(《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28。)
唯識學是思想嗎?是幾個思潮的合流嗎?以下我們簡單來辨正一下。
佛陀在《阿含經》中處處說眾生不知五陰虛妄,為五陰而有種種造作,被這些不實的法所矇蔽,不知本際、不到本際,因此無法出離三界生死,不得解脫。也開示有「不離身識」,或者有時單說一個「識」字。如前面所舉《長阿含經》卷10所開示的:【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不論是「本際」或「不離身識」,甚至名色所緣的「識」,都很清楚地開示了:眾生除了五陰之外,還有一個識是生死的根源,與五陰不相離,但卻是出生五陰名色的識。眾生是五陰和合而有的,五陰就是名色,五陰中的識陰,或者名中的識陰,都是虛妄和合的假法,都不是本際法,當然更不是識陰自己能緣自己,而說識陰中的識為名色所緣的識,這是矛盾的。
佛陀更開示有「取陰俱識」,就是說有一個執取五陰,與五陰同時存在的識。本際、不離身識、名色所緣的識,或者取陰俱識的識,這背後的真正意涵是什麼呢?各位菩薩不妨想想,我們用幾個公式來解釋:我們知道眾生其實就是有色身以及心識,如果以佛法來講的話呢,眾生就是色陰加上受、想、行、識這四陰;結果就可以看出來,名色就是名加色,也就是受、想、行、識這四陰加上色陰;這樣推究出來的結果就是:眾生就是五陰,也就是名色。但是本際、不離身識,或名色所緣的識,或取陰俱識的識,並不包括在五陰中,也不包含在名色中,很顯然另有一個法,是出生名色五陰的法,而這個法是心、是常住的心、是不生不滅的,是本來就存在的。佛在《阿含經》中稱這個法為「本際、不離身識、取陰俱識」,甚至其他名稱如「所知依」。既然根塵和合而有的六識心,只是識陰中的一個法,不論有多細,畢竟還是要根塵相會合才能有的法,因此可知細意識、微細識,或者意識細心、極細心,都只是因緣和合而有的法,絕對不是唯識的根源。我們再從阿含聖教來證明。
佛在阿含時期所說的法,主要在於讓弟子們能證得解脫果,而二乘修行者可以解脫的重點,在於不貪愛三界一切法,乃至連五陰中的每一個法都不貪愛,都可以滅掉,才能在命終時沒有讓自己再出生的絲毫作意,而可以不受下一世的果報身。那麼名色、五陰、十八界都滅掉了,入了無餘涅槃還有什麼呢?沒有蘊處界諸法。那就不存在任何一法了嗎?不是!還有一個真如法。如《雜阿含經》卷44所記載:【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世尊初成佛時思惟這個一乘道能夠清淨眾生,讓眾生度脫諸種憂悲,滅除眾苦及煩惱而證得真如法。這個真如法就是涅槃的本際、諸法的實際,也就是如來藏。會有苦、煩惱的心是識陰六識心,真如心是不會有苦與煩惱的。因此在《阿含經》中「真如」這個名稱,也是 佛陀用來指稱與五陰不即不離的真實心。
從以上說明,相信各位菩薩已經知道,唯識就是三界一切法唯阿賴耶識而出生,萬法也依包含前七識的八識心王才能現起,唯識的根源在於如來藏阿賴耶識,不是粗意識也不是細意識。這位法師對唯識的探源,不論從他所說的原始佛教,或真正阿含期的經教中所探究的結果都是錯誤的,原因在於他不相信有第八識真實存在,這個癥結在於年輕時就相信喇嘛教的六識論錯誤說法,導致一世修行唐捐其功,更誤導了他的隨學者。真是可嘆!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