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59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之探源」。我們今天所要演說的題目是「本際」,是相對應於 平實導師《阿含正義》第六輯,首頁開始的第三節「本際」。
說到本際的話,我們一開始會先幫它下一個定義,這一個定義的建立,我們大致上依據小乘以及大乘;小乘的部分我們會舉用《中阿含經》,大乘的部分我們舉用一論、一經,論是《中論》,經的話是《勝鬘經》。雖然有大、小乘經論上對於「本際」這一個名詞定義的不同,可是實際上我們先下一個結論:這個本際指的就是「涅槃本際」,所謂的「實際」,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不生不滅法。我們要證成這個是 佛所說法,前善、中善、後善,三轉法輪即使在字面表面的意義看起來似乎是不同於初、二轉法輪,實際上仍然是吾道一以貫之,佛演說法一樣都是依於圓成實性心,而來施設祂所說的不同教理。不管如何,從始至終都一樣以涅槃心真如實性,而來演說、貫串所有一切的,成就大乘佛法的義理。
那我們先來唸唸看,小乘經裡面的《中阿含》《本際經》是如何來定義本際的,我們唸一下經文:【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有愛者則有習,非無習。】(《中阿含經》卷10)這裡的本際,如果我們根據一些作梵文、巴利文研究的學者,來作一個直接字詞的翻譯的話,這個本際有時候就翻譯成前際,或是翻譯為最初點,或是說第一點。
在小乘經《中阿含》裡這個本際的定義看起來的話,似乎跟不生不滅法沒有關聯,這個部分我們先留到後面;先知道小乘的本際的定義,它只是依於生滅法的流轉。譬如說我們引用緣起「十因緣、十二因緣」來講說的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樣子的十二因緣循環無端,根本找不到一個最初點,小乘經《中阿含》所說的本際,它的定義似乎是在這裡。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小乘阿羅漢他只要能夠斷掉生滅法、生滅相,他不需要證得圓成實性心—所謂的涅槃本際如來藏—他一樣可以證入無餘涅槃,滅盡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證入寂靜、清涼、無餘涅槃。
那以大乘論《中論》我們再來解說一下,它對於本際的定義是如何?跟菩薩們預先說明一下,在《中論》這個定義它雖然是大乘論,可是它的定義好像跟前面的《中阿含》相當接近,難道說 龍樹菩薩不承認有一個涅槃如來藏嗎?它的本際為什麼跟小乘《中阿含》裡面所說的所謂的最初點、第一點、根本點一致呢?我們還是先唸完《中論》的論文,再把後面的《勝鬘經》的經文唸完之後,我們再來一起作一個融通,來說明一下。
《中論》在〈觀本際品〉,龍樹菩薩說:【問曰:「《無本際經》說:『眾生往來生死,本際不可得。』是中說有眾生有生死,以何因緣故而作是說?」答曰:「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中論》卷2)從《中論》 龍樹菩薩回答外人的質疑,他這邊所說的「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終」,很清楚的跟前面的《中阿含》所謂的小乘經似乎是一致,然而這裡並不代表 龍樹菩薩不贊同。後面的《勝鬘經》來講說,本際所指其實就是這個涅槃心如來藏,因為 龍樹菩薩在其他他所造的論裡面,他認同一切唯心所造,認同有一個入胎識的證據在;而且最重要的,《中論》的目的並不是在破斥大乘唯識,而主要是在對於《勝鬘經》裡面所說的這些空亂意眾生、或是執著身見的、或顛倒見的眾生。換句話說,《中論》所破斥的對象,主要是對於小乘的我無、法有,乃至大乘初學中一些顛倒、空亂意的大乘修行人錯誤地執著一切皆空;《中論》著作的目的是要來破斥對於生滅法、在生滅法的層次,就已經有顛倒錯誤見解的這一些大、小乘人。
所以嚴格講《中論》的話,我們剛剛所引用這個論文,雖然看似相應於、相同於《中阿含》所說的本際,是以最初點、一個根本點、一個前際而來說這個本際,可是實際上 龍樹菩薩真正的本意,特別是如果我們引用他的這一個四生偈,所謂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卷1)從以前我們單元裡面所說過的,也可以證實在十八界生滅法當中,找不到一法能夠出生這一些生滅法;生滅法如同海浪波濤不息,您當然找不到一個原始點、一個最初的本際、一個根本,祂所出生之處;這一定是要依於二轉法輪已經逐漸地顯說,乃至到三轉法輪究竟圓滿顯說的這一個涅槃心、如來藏、第八識,才能夠如實地來圓滿三乘的前後的義理。
好!那《中論》之後,我們再來引用大乘的一本非常重要的經典──《勝鬘經》;《勝鬘經》關於本際的講法,那可以底定了。《勝鬘經》〈自性清淨章〉:【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後面又說到了:【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裡還有一句重要的:【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如來藏者,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如來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換句話說,真正要講本際的真實義,那一定是要依於如來藏而來建立。
如來藏是一切法出生之所依,這一個圓成實性心如來藏,三自性裡面的不生不滅法,祂能夠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生滅法。而眾生卻又在這一個生滅法上面,依於這樣子的顛倒、身見乃至所謂的空亂意,而錯取了生滅法上面的一法,而建立了我執相、法執相;而錯解說這一個本際是不存在的,而建立蘊處界裡面,特別是以意識心乃至意識心的種種變相,而來說為是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根本實義。譬如就像有些人以緣起性空,乃至喇嘛藏密的話,以意識心住於樂空不二的境界,而來說是能夠成就報身佛。這些都是《勝鬘經》勝鬘夫人向 佛稟白,而蒙 世尊應許她所說是正確無誤的經文,已經明顯地作了一個明白的駁斥。
好!解說完這樣一個小乘對於本際的定義,還有大乘一論《中論》、一經《勝鬘經》對於本際的定義。觀眾菩薩們或許還是會有一些質疑,因為就您現在所修學的佛法來講,「大乘非佛說」這樣子的錯誤見解,就要根據我們前面所說的這樣子的小乘、大乘的定義,再藉由我們以前已經約略講述過的,而現在是要用一個比較有次第的,把它濃縮在一起而再來證成。
以兩個原因來證成,為什麼只有《勝鬘經》所說的這個本際的定義,才是真實正確無誤、才是 佛的究竟的本懷?我們要依據的兩點,之前大概都有斷斷續續地分布於各個單元已經講說過了,這裡的話我們把它濃縮成還是兩個:第一個,我們要以「阿羅漢非佛」作為第一點,來證明大乘所說才是正真無誤。第二點,我們要依於大乘是佛說,就是引用《成唯識論》卷3,彌勒菩薩為我們這一些大乘的修行者提出了七個建立的理由或根據,來證成大乘是佛說。
再總成這兩個,小乘阿含只是成就阿羅漢、緣覺之道,它並不是能夠讓阿羅漢的智慧等同於 佛;再加上《成唯識論》的聖慈氏,就是 彌勒菩薩的七個證據,我們總結在一起,要來證成小乘所說的義理,比諸於大乘成佛之道,那是遠劣、卑淺於後者。基於這樣的理由,當然我們不會以《中阿含》這個經文表面的字義-這樣子對於本際的定義-為準,而應該要依於《中論》背後所影射的,有一個無生之法在這蘊處界之外,能夠讓蘊處界生滅法雖然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可是又是不無因生,當然也能夠順便就成立了《勝鬘經》所說,如來藏才是一切眾生的生死本際,也是阿羅漢入於無餘涅槃之後,不成斷滅所依的真實法。
好!我們就來看看第一點「阿羅漢非佛」,這以前講過很多,我們現在很簡短地一個一個地把它帶過去。第一點,我們之前說過了,如果阿羅漢是佛,那 世尊的十號具足,阿羅漢也應該十號具足,而不應該只有 世尊十號當中的阿羅漢;沒有一個阿羅漢敢說他是天人尊,敢說他是無上師,敢說他是佛、世尊。第二點,佛有十大弟子,各個有他所專長、獨勝的部分,譬如舍利弗的智慧第一,目揵連的神通第一,迦葉尊者的苦行頭陀行第一,乃至阿那律尊者的天眼第一,阿難的多聞第一等等。從十大聲聞弟子各個所證,上下殊劣有所不同,我們也應該可以了知,諸佛如來所證必定皆等,因為都是究竟無上正等正覺;可是十大弟子這些阿羅漢卻各個所證有所高低上下,當然由此可證阿羅漢絕對不是佛。
另外之前也已經有提過了,我們曾經引用《中阿含》卷28的《瞿曇彌經》,經文裡面講到 佛跟阿難說:【當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及轉輪王、天帝釋、魔王、大梵天者,終無是處。】換句話說,佛在這裡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佛十號裡面的調御丈夫,乃至 佛三十二相裡面的馬陰藏相,雖然 佛其實不是如同欲界的凡夫一樣,真正有一個不淨的男根相,可是這一個殊勝的馬陰藏相,它譬喻的我們之前有講過,它實際上是一個殊勝的法會相,是以蓮花而為呈相。不是世間還墮落於淫欲貪愛境界的欲界男子相應的所謂的馬陰藏男根相。不管如何,從這一個 佛的十號乃至這個《瞿曇彌經》,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必定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女人成佛──沒有女佛,這個其實在大乘經《楞嚴經》也已經破斥過了。男佛、女佛都不是正確的講法,因為 佛早就遠離男女欲,佛早就已經不可以男女身而來說祂,更何況真正的佛是法身佛,是無形、無相、無所住而能夠出生萬法,住於涅槃如如境界的真實佛。
既然 佛不可能是女人能夠成就,問題是在 佛當世的時候,有沒有阿羅漢比丘尼?很顯然的,非常眾多!乃至 佛在十大聲聞弟子,剛剛所說的阿羅漢比丘之外,佛也有在這個〈弟子品〉經文當中,一一地為大眾講說了祂的阿羅漢比丘尼弟子當中,各個有哪一些是多聞、哪些是福德、哪些是修學禪定第一。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反證過來,既然女人不能成佛,女人有五事不能成就,而依這個《瞿曇彌經》,阿羅漢卻是有女眾阿羅漢。反過來證明就可以知道「阿羅漢不是佛」。
好!再來,我們曾經也引用過《雜阿含經》卷30(第830經)裡面的話,迦葉尊者雖然也是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可是他對於 世尊制定戒法,然後極力地希望弟子們來遵守所立下的戒律來自淨其意,來讓自己的修行能夠圓滿(雖然只是小乘法),迦葉尊者對於 世尊這樣子的作法,卻是有所不滿;可是終究已經是三明六通大阿羅漢,遠離我愛執藏,沒有煩惱障現行了,而且了知 世尊對於這些二乘聲聞無學的大恩德,所以他托缽乞食回來之後,他洗手足,然後 佛前頂禮。那我們之前也說過了,如果阿羅漢是佛,三明六通的大迦葉不應該跟 佛頂禮,舍利弗、目揵連這樣子的阿羅漢,也不應該跟 佛頂禮,因為佛佛都是相同的──所證圓滿。很清楚的,單從阿羅漢必須向 佛這樣子的師父和尚頂禮,我們就知道阿羅漢不是佛,而迦葉不僅是向 佛頂禮,他還說了很重要的幾個字,請菩薩們記得,迦葉【白佛言:「悔過!世尊!悔過!善逝!我愚我癡,不善不辨!】(《雜阿含經》卷30)請看清楚,這裡迦葉尊者跟 佛懺悔,說他自己愚癡,沒有正確的知見而來懷疑 佛制戒,而懷疑 佛為什麼要弟子眾很努力地來修持這樣的淨戒,從這裡我們也可以證明,阿羅漢不是佛,雖然佛一定是阿羅漢。
好!再來我們引用一些新的資料。在《雜阿含》卷22(593經),這裡有幾個偈文:【一切世間智,唯除於如來,比舍利弗智,十六不及一。如舍利弗智,天人悉同等,比於如來智,十六不及一。】換句話說,這裡告訴我們,即使是十大聲聞弟子裡面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以他這樣的智慧,即使普天下的天人,還有人間的世俗人他的智慧都跟舍利弗一樣,而總共加起來的智慧,仍然跟 如來所證得的智慧比較起來,尚且不及十六分之一。當然這已經是客氣話的講法了,就我們大乘弟子所知,佛的十力圓滿,而單獨就這其中的天眼通、宿命通來說,即使是三明六通大阿羅漢,他的所證比之於 佛仍然是極為有限。
這個之外,我們再來舉用一下《雜阿含》卷3(第75經):【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後面的經文,時間的關係,我們先簡略過去;簡單講,佛跟阿羅漢最大的差別就在於 佛是無師自悟,而阿羅漢卻都得是聲聞人。即使所謂的辟支佛這樣的緣覺人,他所修學而能夠實證的緣覺乘法,必定也是從 佛或是從菩薩那一邊聽聞得來,絕對不是無師自悟,無師而成為阿羅漢、無師而成為辟支佛。
再來我們再舉用一下《雜阿含》卷15(第404經),之前我們有說過了,這一部經有另外一個翻譯叫作《升攝波葉喻經》,佛用這個升攝波樹整個大樹林的樹葉,跟祂手中從地上抓起的落葉,祂問弟子們(這些聲聞比丘弟子們),問他說:「我手上的葉子多呢?還是這整片大樹林裡面的葉子多?」這毋庸置疑,當然大樹林裡面的葉子多。可是重點來了,佛是如何來形容這個大樹林的葉子,而來說這個是祂成佛所自知自證的正法,卻不為聲聞人說的呢?我們來看一下經文:【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
這裡的話,一般這一種否認大乘真的是佛說、否認有不生不滅法第八識如來藏存在的修行者或學者,必定於此難以來作一個前後能夠文義通達的演說,因為這裡明明經文是說「佛自知的正法,卻不為聲聞弟子說」。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一些是阿羅漢,他要入無餘涅槃,他不需要了知、不需要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因為阿羅漢如果是定性聲聞人,他悲心小、他願力小,他只求自己解脫三界煩惱。三界煩惱無外是所謂的煩惱障、所知障;當中的煩惱障,相應於分段生死,而不相應於成佛所需要斷除的法我執,或是所謂的無始無明,或是所謂的所知障。因為只有證得一切種子識──阿賴耶識如來藏,再依於這一切種子識,證得一念慧相應之後所成就的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依之而上修增上戒、增上定(增上心),然後增上慧學,滿足十地所需的福德智慧功德——所謂的六度、所謂的四攝——才可能成就佛道。那阿羅漢既然不是佛,阿羅漢的目的既然只是要解脫自己,他只是要解除這一個蘊處界,能夠讓他不再繼續流轉生死,他當然只要能夠滅掉依他起的蘊處界,乃至在依他起上面所建立的我愛執藏相,人、我、眾生、壽者相,所謂的遍計執性、遍計執相;他當然於三自性當中,成佛所必須要實證的不生不滅法圓成實性心,他是不需要實證的。就是因為他不需要實證,所以 佛已經實證的,祂成就佛道必定早就在七住位滿足實證的自知正法,就是這個如來藏正法、這個涅槃本際法,祂所自知而依之。而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道之所依的這一個涅槃心如來藏,祂當然不需要為這一些只求以聲聞法、或是說以緣覺法而來證得二乘解脫的這一些弟子們來演說。
好!那在最後一個,《中阿含》卷30〈大品福田經〉,這裡面有說到:【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這裡《中阿含》的〈大品福田經〉裡面,有講到兩個名相「思法、退法」,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等到下一個單元再來為菩薩們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