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界與無為界(一)

第055集
由 正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從這一集開始,我們要為各位介紹「有為界與無為界」。在《長阿含》部卷8當中,有一部經典是這樣記載:世尊在某一天晚上,多說了許多法以後,就告訴舍利弗說:「今天晚上有從四面八方來的各位比丘聚集在這裡,大家都共同精進勤修,捨棄了睡眠。我今天晚上因為有背痛的關係,想要停止說法,要休息了,你現在可以為各位比丘說法。」

那麼在繼續講舍利弗怎麼為諸位比丘說法之前,我們先簡單為各位說一下佛的背痛的事。因為也許有些人還不太瞭解,認為既然已經成佛了,怎麼還會有病痛?然而這背痛其實只是 佛的示現,是 世尊藉這樣的因緣來告訴眾生因緣果報的道理,也在警惕大眾要善護自己的身、口、意行,千萬不要造作惡業。

佛陀背痛這件事情的原因,佛曾經在《佛說興起行經》中說過,內容是這樣子的:很久以前,在某個國家的節慶聚會當中,舉行了相撲摔角的比賽,那麼參加的兩個力士,一個是婆羅門種姓的力士、一個是剎帝利種姓。婆羅門種姓的力士就跟剎帝利種姓的力士說:「你不要把我撲倒,那我之後會給你很多財寶。」剎帝利的力士在比賽當中就沒有使盡全力,結果兩個人最後都受到國王的獎賞;可是這個婆羅門力士後來竟然沒有依照先前的約定,回報給剎帝利力士。之後又有一次節日聚會中,一樣舉行相撲比賽,這個婆羅門力士又再一次請求剎帝利力士不要盡力,也說他會回報的,但是他仍然爽約;就這樣同樣的事情總共發生了三次,那麼到了第四次,婆羅門力士說連以前的會一起回報,可是這一次剎帝利力士就不再相信他了,相撲時就將他給弄死,因此而得到國王的獎賞。佛接著就說:「那個剎帝利力士就是 佛陀的前身,而婆羅門力士就是提婆達多的前身。」又說:「因為剎帝利力士當時起了貪財之心以及瞋恚心,而殺了婆羅門力士,所以下墮地獄中好幾千年。」那麼現在雖然已經成就佛道,但是那個時候惡業的殘緣仍然導致今天的背痛,因此大眾應當以此作為警惕,要善護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造作種種惡業。

除了 佛的背痛,大家比較常聽到的是 佛的九難、九惱或者九罪報。譬如提婆達多從山上推石頭下來,砸傷了 佛陀的腳拇指等等。可是這難道表示 佛也有罪報要受嗎?其實不是的,因為 佛陀在經中已經說了,當時因為惡心、染心,殺了婆羅門力士之後就下墮了地獄,受了應受的果報。佛只是藉用這樣的因緣來教導眾生,佛陀是一切煩惱都斷盡、一切惡法也都斷盡的最究竟成就者,一切法都是純善、純淨,福德也都圓滿無缺,怎麼還會有罪報要受?沒有這個道理的,這都是為了憐憫眾生,方便度化,因此而故意藉這樣的因緣來示現,來教導眾生應當善護身口意,不要造惡,來世才能得安隱,修道也才能順利。所以不要讀到經論裡說,佛陀有種種的災患,就認為 佛陀也有罪報要受,這些其實都是 佛陀的慈悲示現,藉這樣的事情因緣來教導眾生。

那麼我們回到《長阿含經》來,因為 佛陀的背痛示現,所以就請舍利弗來為大眾說法。那麼接著舍利弗就告訴諸位比丘說:「在波婆城,有一位外道尼乾子,捨報後不久,他的弟子們便分為兩派,常常互相諍訟,都說對方的法不對,自己的才對,甚至互相對罵;那時候的人民對這樣的事情,都覺得非常厭惡。」然後舍利弗就說:「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再發生,我們應該將 世尊講過的法、律結集起來,來防止諍論和訴訟的事情發生,也使清淨梵行能夠長久安立,產生更多的饒益,諸天及眾人也能因此獲得安樂。」

舍利弗便開始講述 如來講過的種種一正法、二正法、三正法等等,一直講到十正法。其中講到二正法-也就是兩類正法-的時候,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復有二法:二因二緣,一者有為界,二者無為界。諸比丘!是為如來所說,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長阿含經》卷8)意思是說:還有兩個法──二因與二緣,第一種因與緣是有為法上的功能界限、第二種因與緣是無為法上的功能界限。諸位比丘!這就是 如來所說的法義,應當共同撰寫結集起來,防止諍訟,使梵行能夠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那麼舍利弗講完各種的兩個法之後,接著又說種種三個法、四個法等等。但是由於我們這裡主要是要為各位菩薩解說「有為界與無為界」,所以其他種種的分類,就不在這裡為各位詳細說明了。

雖然剛剛已經為各位簡單語譯了「有為界、無為界」的意涵,但是在詳細說明什麼是有為界、無為界──也就是有為法、無為法上的功能界限之前,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什麼是界以及法界。

「界」在《成唯識論》中說是種子差別名,又說種子是功能差別,所以「界」其實就是在說功能差別。那麼「法界」就是每一個法,都有它的功能侷限,與其他不同的法都有功能上的差別,所以才叫作法界。我們有時候會聽到某些修行人將修行的功德迴向法界,其實這是沒有意義的,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都是因為對「法界」這兩個字的意涵不清楚所導致的。這不只是發生在一般的人身上、乃至古今佛教界的修行人,甚至所謂的大師-也就是凡夫大師-也都因為不瞭解,而誤會這兩個字的意思。那麼我們就來探討看看,所謂「法」,譬如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身口意、一切事、一切物,統統都是法。這些法也都是由本識如來藏所出生的,乃至山河大地也是由共業眾生-各自的本識所含藏的業種-共同合力所出生的法,來作為受報及造業的舞台;所以一切法都是由本識所出生。

再來凡是法都有它的功能,既然有它的功能,那麼就必定會有界限、侷限,不可能單獨由某一個法來具足一切法的功能;除了萬法根源的實相心以外,都是不可能具足一切法的功能。所以一切法的功能當然就都有界限,一切法既然都有它自己的界限而不能函蓋其餘諸法的功能,當然一切法就會被稱為法界。所以法界的意思就是在講「諸法功能的界限」。

那麼我們再以大家熟知的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來說,欲界法的功能,只能侷限在欲界中出生以及運作、領受,譬如男女之法、飲食之法,是只有在欲界才有;色界、無色界就都沒有這些法,因為色界都是中性身沒有男女相,無色界則是沒有色身的。色界以上都是以禪定為食,不需要飲食;所以像這些男女之法、飲食之法,都只能存在於欲界,所以都有侷限。同樣的道理,色界法乃至無色界法也都是一樣,這些法的功能也都有各自存在的界限,所以才被叫作欲界法、色界法、無色界法。

再譬如十八界──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比如眼識來說,眼識只能了別色塵,不能拿來聽聲音或聞香臭,所以有它的界限,因此叫作眼識界;同樣的道理,耳識乃至意識,也都是有自己的功能界限。六識是這樣,六根、六塵也是一樣,比如眼根只能攝取色塵,不能攝取其他五塵,因此都是有各自的功能界限,不能跨越,所以才分為十八界。

又譬如十法界──也就是四聖六凡法界。四聖法界是由於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等四類聖人的功能,各有其不同的界限,才這樣劃分的;四聖都至少有斷我見的解脫功德及智慧,才能稱為聖。所以譬如聲聞聖人有可以度人解脫的功能,但是聲聞、緣覺聖人本身沒有證得諸佛菩薩所證的法界根源的本識如來藏,因此當然無法讓人也證得本識,所以也有侷限;乃至諸佛有廣度人、天成佛的功能。但是祖師有時也說:「諸佛也有無緣不度等三不能」。就像這樣來說有四種聖人法性的界限,叫作四聖法界。那麼六凡法界也是同樣的道理,六凡是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是還沒有斷我見的凡夫境界,可是每一個法界也都有他們各自的功能界限,不能互相跨越,所以稱為六種凡夫的法界,乃至其他種種法的功能,也都是各有他們的界限,這就是法界的意思。

那麼各位也許會想:一切法的根源如來藏,應該就沒有界限了吧?即使是一切法界根源的入胎識如來藏,祂的功能其實也還是有一些限制條件的;萬法雖然都是由祂出生,但是也不能單憑祂一個因,而不藉其他種種助緣就直接出生萬法。祂也得要以祂自己的心所法來運作,才能出生意根;有了意根,然後才能出生五色根;有了這六根才能再出生六塵,之後才能再出生六識;這樣才能具足十八界法,然後才能再出生世間、出世間等等萬法。所以祂也是有祂的次第限制與條件限制,才能出生萬法的,不能夠不藉種種助緣就直接出生萬法;這也是入胎識的法界,表示這個本識法也有祂功能上的界限。但是一般來說,入胎識本識不攝屬法界之中,因為所有法界都是從祂直接、間接、輾轉出生的,所以祂不攝屬於法界,而是法界攝屬於祂。所以才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大乘般若的真實義,不是二乘聖人所能現前知見的。

但是以上所說的都是有為界,都是在十八界法,以及由十八界法作為助緣而輾轉從入胎識中出生的一切法,這些是有為界。有為的意思是說有功能作用,這些法都是有它們的功能差別的,所以也都是有功能上的侷限,所以都是三界中的有為法,叫作有為界。

那麼什麼是無為界呢?無為界是說不住於生死輪轉的法中,也就是說無餘涅槃的本際第八識如來藏。既然叫作無為,就表示沒有功能作用,因此無為界本身是沒有功能性的,所以無為界不能使人產生有為法上的功用;譬如說不能使人在三界法中產生行來去止、飲食增長等等有為法上的功用,只能顯示祂的清淨等等的體性,譬如顯示真如無為、不動無為、虛空無為等等的無為法。但是無為界也有它另一方面的功用,所以也不可以完全說是無為的,所以才說它為「界」,稱為無為界;因為無為法既然是界,當然也是會有功能差別的,可是如果有功能差別,似乎又不該說它是無為法了,但是因為它們能顯示無為法的清淨、解脫、常住、涅槃等等的體性,使佛法中的修行人可以依止而進修成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無為法在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上面,其實也是有它功能差別的,所以就被稱為界。

譬如本識的無為界,可以使眾生由於實證而出生了解脫的智慧、般若智慧乃至於種智;實證解脫及智慧,就是本識所有的無為法的功能差別,所以叫作無為界。無為界的種種功能差別,雖然不同於世俗法的有為性,可是不能因為本識的這種無為界,沒有世間法上的功能、沒有世俗法上的有為性,就說這些智慧沒有功能差別。因為如果無為法在出世間法上也都沒有功能,那麼就不應該會有三乘菩提的種種差別了,也正因為無為法的功能差別有所不同,才會有三乘菩提的不同。因此在大乘法中的《金剛經》才會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大乘律部的《優婆塞戒經》中,佛也說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的三種不同,所以證得聲聞菩提的人會成為初果乃至四果聖者,證得緣覺菩提的人會成為辟支佛聖者,證得佛菩提的人會成為賢位、聖位菩薩,乃至成佛,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無為法其實只是在三界有為法中沒有功能而已,但是在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修行上來講,其實仍然是有它的功能的,只是不在三界有為法上有所作為罷了!因此無為也可以稱之為界:也就是無為的功能差別,就叫作無為界。

我們今天這個單元就為各位說明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