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界」的意涵(四)

第054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繼續和大家談談「略說『界』的意涵」第四集。

雖然這樣子的觀察,可以使學人成辦了出離生死之法;然而,若是一個個學佛之人,修學佛法之後,都只是為了出離三界生死,而說這個叫作佛法,那麼這樣子的佛法,其殊勝性就不免令人懷疑了。所以同樣是從十八界、三界這個名相,我們再從界差別觀的另外一個層次來觀察,讓學人了知說真正佛法的內涵,也顯示出菩薩修證佛法的尊貴之處。

同樣先來看看十八界。一般人所瞭解的十八界,就只是一個總相,也就是說只能瞭解十八界概括性的輪廓。而二乘人是從十八界的生滅相來觀察,而大乘親證以及圓滿,是不能離開前二者的,但是又遠較前二者更為深廣,而是從諸法本母來觀察的。譬如說,在《雜阿含經》卷第1中,有這麼一段經文:【佛告羅睺羅:「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受、想、行、識。」】

這一段經文是 世尊所開示的是五蘊之法,這裡就不再從五蘊來說界,而藉著 世尊所開示的「色法」,來說明十八界之法。也從這一段可以明白,其實阿含諸經中 佛之所說,本來都是大乘法,只是二乘人於大乘法的念心所不具足,所以集結出來的經典,就呈現出偏重於解脫道法之相貌。世尊開示說:「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為什麼 世尊要比丘觀察得這麼詳細?或者是比量去思惟,若過去、若未來……的諸所有色,乃至是以神通力去觀察,若過去、若未來……的諸所有色。因為佛法之中,菩薩修證的最後階段,是要成就一切種智的;也就是說,如來藏之中所有諸法的功能界限,都要完全不漏地如實親證。然而一般而言,我們觀察、瞭解自己的身體,都只是概括性的,醫生雖然因為工作的性質,比一般人瞭解的還多,但仍舊是不及佛法中的深細,因為菩薩隨著其智慧、定力修證的差別,觀察上述所說的「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等等等等」,其內涵深細廣狹的差別,其實是非常大的。

那麼我們可以進一步來觀察,先來看六根,「若內」的六根等部分就不在這裡討論,單就一般人從外觀上可以看見的六根來舉例說明,到底又有哪一些的功能差別?眼根,且說人類就有藍眼珠、黑眼珠等差別,所以就有人說:「唉呀!我比較喜歡藍眼珠等等。」而人的眼睛是長在臉的同一面,魚或者其他的動物眼睛,是長在臉的不同一面,那是隨著有情受報的差別,而滿足其「看」的功能;人的眼睛是一個之中就只有一顆眼珠,有一些昆蟲牠的眼睛是一個之中就有很多個小眼,叫作複眼。耳根的部分也有種種的差別,人類就有耳垂的長與短、厚與薄等的差別,就說某一個人是比較有福相的;人的耳朵是長在臉的兩側,而兔子等動物的耳朵則是長在臉的上面;人的耳朵的大小,相對於兔子、狗等動物的耳朵而言,都是比較小的。其他鼻根、舌根、身根上的差別,也就可以比類去了知其繁複的狀況。最後說說屬於心法而不是色法的意根,醫學上就有所謂的自閉症、過動症、躁鬱症、憂鬱症等等,而顯示出來每一個人心中的狀態。再者,人們為了謀生,常常是汲汲營營,而狗常常是趴在地上而無所事事,乃至烏龜更常時是在睡覺;那麼這一些狀態就都已經顯示出意根所安住的差別。

接下來,舉例說明六塵的差別相貌。色塵上有青、黃、赤、白等差別,有山河大地、草木鳥獸等差別,有金、銀、銅、鐵等差別,有粗細、有劣妙等等差別,有著種種的差別。聲塵上有男女聲等差別,有有情聲、無情聲等差別,有大小聲等差別,有高低音等差別,有著種種的差別。香塵上有男香與女香等差別,有飲食香、宮室香等差別,有根莖花果等差別,有自然香氣與化學合成香氣等差別,有著種種的差別。味塵上有酸、甜、苦、辣等差別,有麥、稻、穀物等味的差別,有酒、非酒等差別,有蔬菜、水果味等差別,有著種種的差別。觸塵上則有冷、熱、痛、癢等差別,有摩、打、揉、觸等差別,有堅、濕、煖、滑等差別,還有行住坐臥、男女觸等顯示出來的種種差別。

那麼這一些差別的相貌,只是舉例而言,若是依於 世尊的開示:「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那就是有更多、更多的差別了。一般人不會去瞭解這麼多,因為或者是沒有想到,或者根本也不想要去瞭解。定性聲聞也不需要去瞭解這麼多,因為其目的主要是要出三界,於三界、十八界的虛妄性的部分,觀察到一定的程度即可。只有菩薩為了成就佛道,要親證一切種智,所以要一世一世地隨緣去觀察這一些法的差別相貌。

法塵上的差別相貌,那就更是無量無邊了。從五塵上顯示出來的法塵,從初禪等持位以下,緣於五根而顯示在自心之中,自己就可以加以觀察。此外,每一個人自己心中思量的種種事情,或者是觀察從心中出生的種種法的境界,乃至是眠夢之中的種種影像;又加上二禪等至位以上所接觸的塵境,是不緣於五根、五塵而來的,這樣子想想看,法塵上的差別相貌,那不就是真的是無量無邊了。

接下來簡略說明六識的差別相貌。人的眼識差別,就已經有所謂的遠近視、青光眼等差別;老鷹、狗等動物,緣於其業報所得的眼根,其眼識的境界與人類,就已經大有差別。人的耳識就有生聾、耳背的差別,也有可以聽到高低音範圍不同的差別,還有調音師的音準的差別;而其他動物對於聲塵的敏銳度,也與人類是大有差別。人的鼻識、舌識,會隨著身體的健康與否產生差別,而品酒者的鼻識與舌識,也比一般人來得敏銳;其他的動物的鼻識、舌識的敏銳度,也與人類有很大的差別。人的身識差別也是有很多的,譬如說中醫在指尖上的身識,會比一般人來得敏銳;而海洋中很多動物,其身識是遠比人類要來得敏銳的。意識相應的境界差別,會隨著士農工商各有不同;隨著這個人所修學、所親證的法而有差別。而三界的境界相,前面已經簡略說明了,所以十八界的境界相,或者是功能差別,其實是很多、很多的。

然後回頭再來看看經文,世尊又開示說:「彼一切非我。」因為十八界的境界相不是真實的我,所以定性的聲聞可以滅除之而入於無餘涅槃。可是大心的菩薩一想:既然十八界是生滅之法,為什麼會有生生滅滅的十八界一直不斷地出生?而滅除了十八界之後,還有什麼呢?總不會是空無一法,而成為斷滅的境界。

最後 世尊總結而開示說:「……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我們轉一個念頭想一想,既然這一些六根、六塵、六識的相貌有這麼多這麼多種,然而「彼一切非我」,所以說都不是真實的我,只是暫時說是我,或者是為我所有、為我所用。那麼 世尊開示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這麼多,很多很多的種類,難不成說是每一個人生生世世,都有不同的眼根、耳根等等,也看到或是聽到不同的色塵或聲塵等等,而能夠產生這麼樣不一樣的眼識或是耳識等等的覺知,為什麼又可以有這樣的狀況?那是因為這六根、六塵、六識雖然「彼一切非我」,但是卻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如來藏,而這十八界都是從如來藏之中直接、間接、輾轉而出生,其實也是繫屬於如來藏,所以才說「不異我、不相在」;如來藏才是真我,但是如來藏又是無我性的,這樣子的觀察才是「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同樣的都是在十八界的內涵,也正因為只有菩薩才有這種不同於一般人、不同於二乘人的觀察,菩薩親證了世出世間法,轉依如來藏的無我性,卻又不會如同二乘人一般,想要把自己的十八界滅除,才能夠盡未來際在三界之中示現,乃至一直到成就佛道。

以這樣的觀點,再來看看三界。學人在人間-也就是在欲界之中-分證了四禪八定,而說這個人捨報之後,有資格可以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然而也可以說,這個人在欲界之中分證了四禪八定,也就是在他自己的身心之中,有了禪定的境界。換句話就是說,在他自己的身心之中,現起了色界、無色界的境界,那麼難道可以說色界、無色界是在欲界之中嗎?而前面所說,三界的境界都不是真實的,不真實的欲界,竟然可以出生色界、無色界之法,這個道理是說不過去的,因為不真實、被出生而會壞滅的欲界之法,不是出生色界、無色界之法的源頭。色界、無色界之法,乃至欲界之法,三者都是從如來藏之中所出生,如來藏才是真實之法,如來藏出生三界之法,然而如來藏本身卻是無生之法;出生與無生都落於一邊,轉依如來藏之後,則是無生、無不生,而這樣子的觀察,才是「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此外,還有一些法的功能差別,會緣於十八界、三界而現起,有時候會說,這一些法是否為出世間法,但是卻一定要在世間之中,行者才能夠去確定。舉例來說,行者若是斷了三縛結而分證了解脫道,他看到外道依然持著水戒、火戒等,乃至是自苦其身,而認為說要以這樣來還債,那麼他以他親證解脫道的見地,他就可以知道那都是非戒取戒,因為知道那是與出離生死的法是不相應的。學人熏習、修學佛法多世以後,他也會知道而且也相信,若是證得禪定之後,是可以生到色界或是無色界天,而布施修福是可以生到欲界天,反之毀戒造惡就會下墮三塗;因為法的運作,祂的功能差別就是這樣。又譬如說,假如有人說自己證得初禪,但是平日之中,還是離不開貪錢財、睡眠、男女之色等相,那麼我們就要說,他所證的初禪一定是戲論,因為與證得初禪、離五欲的功能差別是相違背的。又譬如說,假如有人說自己是三果人,但是平日依然不離貪錢財、睡眠、男女色相等等,那麼其所說的也一定是大妄語,因為證得三果,也一定會證得初禪,而二果人就已經是薄貪瞋癡了,這也是證了法,顯示出來的不同的功能差別。再者,又好像《優婆塞戒經》中所說,布施於畜生、外道持戒者……,乃至一直布施於聖人,他所得的果報差別互異,這是 佛以其智慧之眼,觀察於法的運作差別,而為我們所開示的;其中因果差別之相的究竟了知,是 佛與佛才能夠通達的,因為諸佛都得到一切種智的緣故。

因此三界與十八界都有其「界」的施設,都有其「功能的差別」,而一般人落入三界與十八界為實有法,這就落到了世間法的界,落到了偏有的一邊,落了世間法之後,就不免繼續輪迴生死。而二乘人因為因地所發的願,輾轉以其智慧來觀察,最後實證了三界與十八界都是虛妄的,但這又落入了出世間法的界,落入了偏空的一邊,落入出世間法之後,就不會出現在三界之中,而繼續再有其十八界的現行。而菩薩也因為因地所發的願,當然是有別於二乘人,經過無量劫的福慧修證之後,終於現前證實了:三界與十八界雖然都是虛妄的,但其背後卻有一個真實法,叫作如來藏、阿賴耶識、本際;因為這個真實法及其他因緣,而能夠使十八界盡未來際不斷地現前運作而有了三界,這就成就了世出世間法的界,不落入有、也不落入空的兩邊,這就叫作中道。只有親證了實相法界的中道,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菩薩才能夠成就佛道。

所以,「界」說的是法的功能差別,世尊是真語者、實語者,如 世尊開示所說的:「當知諸界,其數無量。」在這裡舉出三界與十八界來作簡單地說明,大家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今天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