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乘滅諦與大乘滅諦

第033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二乘滅諦與大乘滅諦」這個題目,因為這個問題除了會困擾一些學佛者,同時它也是屬於佛法裡面的重要法義。

今天我們就來作一個基本的探討,一開始我們簡要說明與滅諦有密切關聯的「無生」這個名相。我們先來看在《法華經講義》第十一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二乘聖者的無生,是從未來世的蘊處界不再出生而建立無生,不是第八識真如心的本來無生,所以他們的無生是建立在生滅的蘊處界上面;然而蘊處界是有生之法,所以他們的無餘涅槃仍然不是真正的無生。】(《法華經講義》第十一輯,正智出版社,頁302。)因此,我們是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說明這個無生的法義:

第一種蘊處界滅盡之無生,就是說要讓這個生滅法寂滅而不再出生;也就是說原來有生之法,就是蘊處界在某種狀況下不再出生,這指的就是二乘人入無餘涅槃的一個狀況,也就是說在無餘涅槃之中,一切有為生滅法寂滅不生;這也就是說在無餘涅槃,能取的七識心跟所取的六塵境界全部滅盡,這個就是一般我們常聽說的「將滅止生」,是要把蘊處界有為法滅盡,僅餘如來藏這個無為法存在;二乘人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必須要依止本來無生的這個如來藏心,才不會落入斷滅空,這裡我們要稍微再留意的就是說:阿羅漢斷盡我執,也就是說他事實上是證這個五陰眾生空。如果從菩薩的智慧來看,可以方便說阿羅漢已證生空真如,可是這只是方便說,因為將來入無餘涅槃,他就僅餘真如獨存,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們也知道說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而且這個狀況也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這個「滅相真如」,不是以滅相不滅把它當作真如心,因為滅相只是蘊處界滅盡的形容而已,不是說真的有一個滅相之法而能夠不滅,所以滅相真如,通常是六識論者落入的邪見,這是我們所要留意的。

第二種是屬於這個本來無生,既然說本來無生,那我們就可以知道說這個本來無生,祂是有一個指涉的對象,這個對象是存在的,就是一般我們說的無生法,這個無生法祂從來沒有出生,原本就存在,也就是說本來祂自己就能夠存在;所以又稱為自在法,這個講的就是如來藏心,如來藏心因為沒有出生所以也不會滅,也就是不生不滅。如來藏是三乘菩提修學的基礎,因為如來藏祂是沒有原因的存在,也沒辦法用意識思惟祂存在的原因,所以說有些人他是沒辦法接受,就無法承認有這個本心存在,這是很可惜的。

我們必須知道這個如來藏,雖然是沒有原因的存在,但卻可以證明祂是真實的,這一部分諸位觀眾可以參考聖 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裡面所引的聖教實理的證明、以及平實導師的《真實如來藏》中的證明。我們必須理解說,這個如來藏必須是有善根福德者才能夠信受。在《大方等如來藏經》中,稱如來藏這個無生法為真金寶,可見得祂是三乘菩提修學的根本,如果因為信受了邪見而把祂否定掉了,那真的是非常可惜!因為祂是三世諸佛成佛所依,如果把祂否定掉了,就等於是否定掉了佛法的根本。

我們也可以從聖 龍樹菩薩一句非常有名的開示,來瞭解本來無生的道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卷1)這裡就是說被出生之生滅性的諸法,不是自己出生自己,如果是自己出生自己,那這個連世間人也不能接受,也不是從真如心以外的法出生、或者共生,更不是無因生,而是從無生法真如心依緣而出生;另外,如果我們把這些被出生的生滅性諸法,攝歸無生法如來藏心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說諸法也是不生。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瞭解說:四不生必須從本來無生的知見來解釋,本來無生之如來藏才是出生諸法的根本因。如果以十二因緣來說明,那在十二因緣裡面的十二支都是屬於生滅之緣生法,也就是說每一支都是因緣所生法,前一支它能夠引生下一支;可是我們只能說前一支,它是引生下一支的緣因,而不是根本因,真正的因是本來無生之萬法的根本因如來藏,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瞭解說,根本因的知見是非常重要,它是理解十二因緣法義時極為重要的知見,如果忽略根本因將造成極多的錯誤,這一部分諸位觀眾可以參考本節目中有關「十因緣與十二因緣」的相關主題。

另外,我們再來看一般念佛人想要往生極樂世界而「花開見佛悟無生」,這裡的無生最起碼也是要證悟本來無生之如來藏,乃至更進一步獲得以如來藏為基礎之地上菩薩的無生法忍;可見得本來無生之法,也是念佛人現在或者未來所必須要親證的。

以上簡單說明從兩個面向來看「無生」這個名相,我們必須要從論述或者文章的前後文來判斷是屬於哪一種無生,才不會產生誤解。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瞭解上述的法義,我們再來看在《實相經宗通》第七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譬如《阿含經》裡面說:由於河空的緣故說為空,不是無河;而是河中無水,施設為空,河還是在的。……譬如說,阿羅漢入了涅槃說之為空,但不是斷滅,因為他們的空性心如來藏還在,只是五陰滅了而使如來藏中空無五陰,所以說為空,……。】(《實相經宗通》第七輯,正智出版社,頁118。)因此阿羅漢把五陰滅掉而入了無餘涅槃稱為空,這相當於是蘊處界滅盡之無生,也相當於上述譬喻中所開示的「河水乾枯」,這時如來藏中空無五陰,但如來藏本身還是存在的,因為祂是本來無生,所以不可能被滅壞的。如來藏就如同上述譬喻中的河,因此從上面的譬喻,相信大家就比較容易理解「蘊處界滅盡之無生」與「本來無生」之差異,因此二乘蘊處界滅盡之無生,是滅盡蘊處界而不再出生有為法;而大乘之證悟的標的,則為本來無生的如來藏心,祂是不生不滅之無為法,這兩種無生剛好顯現出有為法之生滅性與無為法之不生滅性,對於菩薩來說都是應該要正確瞭解的。譬如在《阿含正義》第五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所以菩薩們對有為與無為都是清楚了知的;這樣具足了知有為與無為以後,才能說是已經親證真如法的賢聖。但這不是二乘聖人所能了知的,因為二乘聖人是未能、也是不必實證這個本來清淨心的。】(《阿含正義》第五輯,正智出版社,頁1519。)

接著我們來看二乘之滅諦與大乘之滅諦的差異,首先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9中開示:【取蘊永盡故名為滅,有為相息故名為靜,是善是常故名為妙,最極安隱故名為離。】這裡就是以滅、靜、妙、離,四行相或者四個面向來解釋滅諦;第一個、滅行,證滅諦就是要永遠滅盡一切的煩惱,包括我見跟我執,這個就代表是苦集的滅盡,也就是說要滅盡種種三界法之執取,這個就相當於是取蘊永盡,這樣子就能夠永遠不會再因為煩惱而引生眾苦。第二個是說靜行,也就是說一切有為相的熄滅,就是蘊處界要把它永遠滅盡,這是將來要證入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面是沒有能取、所取,是絕對的寂靜、是沒有任何的叢鬧,這個講的就是無餘涅槃中第八識如來藏的獨住境界,這境界是超越四禪八定、超越滅盡定的,因為滅盡定中尚有意根及其相應的心所法存在,因此並不是絕對的寂靜。第三個就是妙行,也就是說證滅諦,它必須要滅盡一切的煩惱跟苦,能夠超越苦跟集,也就是說能夠超越一切世間的境界,不再落入三界輪轉,所以稱為是善、是常,這個是不迴心二乘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他能夠不出生後有。第四個、離行就是說,修行人他最後的證果能夠永遠出離三界,他不會再有任何不安隱的因素影響他,所以說這個是最極安隱。

所以以上就是用四個面向,使我們能夠更加瞭解二乘滅諦及蘊處界滅盡之無生的內涵,在《瑜伽師地論》卷55中開示:二乘之「滅諦」是由滅除四種愛所顯示出來的法,包括說要滅除:第一種是對自體、自我的貪愛,這裡面比較微細的就是我慢的部分;第二種是要把後有的愛滅除掉,也就是說不能有愛樂未來自體能夠繼續的存在,這一類的貪愛也必須要滅除掉;第三個稱為喜貪俱行愛,也就是說對於已得或者現前五塵的貪愛,也必須要滅除掉;第四個稱為彼彼希望愛,也就是說對於未得的所求的境界,也必須要滅除掉。

二乘滅諦是連自我存在的執著都要加以滅除,所以說這個跟一般人想要用意識心進入涅槃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在二乘中的道諦的成就,他也必須要基於對滅諦的如實瞭解之下,才能夠簡擇正確的道諦之修學方法、才能夠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說,對於修學的目標,也就是說這個滅諦的內涵,要能夠如實瞭解。譬如說要知道意識是虛妄生滅的,住在意識的境界中不是涅槃等等,這樣才能夠抉擇正確的方法,來斷除我見乃至我執;再來就是說,他要能夠信受無餘涅槃中是有本際存在而不是斷滅,這樣子才能夠離開於內、於外之恐怖,這樣子道諦的修行才能夠成就。因此在《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2中開示說:【夫醫王者,謂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狀,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藥。如來亦爾,為大醫王如實了知苦集滅道。】也就是說苦集滅道的次第,好像醫病的道理一樣,醫生必須要先瞭解病況以及探詢與判斷病因,接下來要知道這個病能夠醫治到什麼期望的狀況,如此才能尋求對治的方法跟正確的良藥。所以道諦在苦集滅道四聖諦中,它是在滅諦的後面,而事實上這裡面要瞭解滅諦,最重要的關鍵便是要依於八識論的正知見;如果以六識論去認識滅諦,是絕對無法正確瞭解滅諦的,因此也會造成無法正確履踐道諦。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大乘法中的滅諦,首先我們來看在《阿含正義》第二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滅除了我見、我執、所知障中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就可以成為不受生死輪轉的清淨八識心王,一切苦就滅了,這就是大乘法中的苦滅聖諦。】(《阿含正義》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618。)

也就是說在大乘法中的滅諦,除了滅除煩惱障之外,也必須要滅除所知障,這樣才能夠成就佛地的智慧福德究竟圓滿,也能夠成就不受生死輪轉的清淨八識心王。所以這裡說的是八識心王,也就是說,這個清淨的八識能夠繼續利樂眾生,而不是僅餘第八識住於無餘涅槃,所以說佛地的蘊處界跟無量無邊的功德才能夠具足顯現,這一些也都能夠攝歸於本來無生的無垢識--這也是依於本來無生之如來藏心、修學的菩薩所需要逐漸成就的現觀。因此,大乘實相四聖諦是非常深奧的,在菩薩進入四地、五地,這個時候還要再根據他的無生法忍,來對於這個四聖諦作最更進一步深入的觀行,才能夠進入菩薩之六地心;而大乘滅諦的具足成就,就是要滅除分斷生死與變異生死,因此也只有到達佛地才能夠稱為「善逝」,這個也就是佛的十號之一。

因此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說,二乘跟大乘的滅諦有兩個很大的差異,就是雖然兩者都是要滅除煩惱,但是其中一個就是說:二聖滅諦的目標是要「有為相息」,也就是要把蘊處界有為法滅盡,只餘第八識獨存,這個當然是無法利樂眾生的。而第二點、大乘的滅諦,它是要滅除煩惱跟所知障,並且要讓如來藏本具的無量無邊功德能夠開發出來,所以才能夠盡未來際利樂眾生,這才是真正的大乘法。

接著我們再來探討二乘跟大乘之「無生智」,二乘的無生智說的就是慧解脫、或者俱解脫的阿羅漢的智慧,對於解脫道的法義他已經能夠完全瞭解-包括解脫知見以及苦集滅道等-他都已經通達;並且他也知道煩惱障的詳細內涵,也知道說自己的煩惱不會再現起、確定不會再受後有了,當然這個是超越「知道自己的煩惱已經滅盡」的盡智。那大乘的無生智呢?是說菩薩證悟後,能夠現觀無生法如來藏而逐漸出生種種智慧,並且能夠現觀如來藏心無生,卻能夠直接或間接出生一切法,而且這些法也都能夠攝歸無生之如來藏。如果是八地菩薩的無生智,那他就要斷盡思惑而不取無餘涅槃,能夠繼續常住世間,利樂有情,八地的解脫果,它雖然跟斷盡煩惱障之阿羅漢的解脫果一樣,但實質上是更超勝的,也就是說八地菩薩他已經斷盡色、受、想三陰的習氣種子,而且於相於土自在。因此無論是二乘或者大乘的滅諦,都是要把一些法滅除掉的。

而我們必須要瞭解底下的幾點:二乘法中要滅除的是障礙解脫的法,又稱為煩惱障;而大乘法要滅除的是障礙成佛的法,包括煩惱障與所知障。無論是二乘或大乘之修學所達成的目標,絕對不會是斷滅,因此二乘之滅諦或者大乘之滅諦,都是要依止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才可以成就。另外我們要瞭解的就是說,達成滅諦的目標是有次第性的,修學者必須要可以檢驗,自己已經達到哪一個階段了?另外我們也要留意說,大乘法跟二乘法它都有使用「滅諦」跟「無生」這一些名相,但實際上它的意義並不相同,因此我們在閱讀經教的時候必須要留意,千萬不可以因此而毀謗聖教;雖然大乘滅諦字面上有一個「滅」,但事實上它實質的意義反而是要讓眾生本具之無量無邊功德顯發出來,因此不可以執著表面的文字而產生誤解。而證得大乘的無生智,實際上也是要讓菩薩的智慧開顯,乃至到達佛地之四智圓明;因此對於菩薩來說,這個名相是必須要作正確的瞭解,才能廣利有情。

最後,我們作一個簡單的結論:無論滅盡蘊處界之無生或者本來無生,都是要以如來藏為根本。二乘滅諦的目標是滅盡一切有為法,而大乘滅諦的目標卻是要滅除煩惱障跟所知障、以及讓這個本來無生法如來藏之無量無邊功德能夠顯現,這樣子才能夠盡未來際利樂眾生。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阿彌陀佛!


點擊數: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