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果與有餘依涅槃

第032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

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三果與有餘涅槃」這個題目。今天的探討內容主要是圍繞在解脫道中的三果。三果在解脫道中,是有它比較特殊的地位,與菩薩道的修習也是有密切的關聯。一開始我們簡單說明三果這個位階的意思:三果它就是說要從初果斷我見開始,也就是說要斷三縛結,然後從初果的見道位開始,進入二果的修道位;二果它必須要能夠薄貪、瞋、癡;如果再能斷五下分結,就能夠進入三果。這五下分結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要斷欲界愛,欲界愛最主要就是說,對於欲界的五塵、五欲他有貪著,欲界愛是以男女欲作為主要的代表,三果因為已經斷了欲界愛,所以說他能夠有初禪的證量,能夠成就梵行。因為能夠離開欲界愛,所以捨報的時候就能夠出生在色界之中,不來欲界人間,所以又稱為不來。這個欲界愛又稱為欲暴流,因為要斷欲界愛非常不容易,因為這個欲界愛會讓眾生在生死之中漂流、下墮,不得出離,因此必須要能夠精進不放逸,才能夠出離欲界愛、出離欲暴流。以上我們就簡單說明三果這個位階,因為欲界愛是三界愛中最粗重的,因此這個位階在解脫道中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實際上在解脫道中,實質上能夠真正稱為證涅槃的聖者,是從三果開始。也就是說除了斷我見之外,是否能夠離開欲界愛,便成為判斷三果的一個重要依據。

在《瑜伽師地論》卷67中,對於欲界愛有這樣的開示:【若生欲界,悕求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所受用事,欣於未得所受用事,諸所有愛是名欲愛。】也就是說在上述的論中,顯示出被欲界法所繫縛者會有幾種現象,包括說:對於這個已得之法,也就是對於已得的欲界五欲,他會喜歡受用;因為有貪愛、染著的緣故,他也想要繼續擁有;因為繼續擁有才能夠繼續受用,所以這個就是屬於被已得之法所繫縛,當然這個會造成無法出離。另外一種是對於未得之法,也就是說對於未得的欲界五欲,他想要擁有、追求;或者他對於已得之法,想要要求的更精緻、更微妙,當然這就會令他投入更多的時間,造成說心心念念都在這個五欲境界上,就會讓他的染著性、或者繫縛更加增強。因此追求欲界法、或者被欲界法所繫縛,是無法離開欲界的,當然會引生欲界的後有,造成說無法出生在色界之中。在聖教中也用「愛奴」這樣的一個名相,來形容說被五欲之貪愛所奴隸之人。這也表示說貪染欲界法是有很大的過失,這也是提醒我們,應該要盡速遠離欲界法的貪愛之執著,如果不能離開欲界法的束縛,當然就沒辦法進入三果。

這裡要留意的是說:菩薩要離開欲界愛,並不是說不能接觸欲界的境界,反而是要在欲界的境界中利樂眾生,而同時能夠離開欲界法的束縛。在《大集法門經》卷2中有這樣的開示:【謂有苾芻具多聞者,不能見苦,……隨諸欲境,起所欲心,……未能解脫;即以此緣,後復能觀所有欲境,起離欲心,欲心退沒,愛樂解脫,……解脫心起,乃能遠離不相應法,住無欲心。以是義故,由欲為緣,引生無漏。】也就是說,修行人如果能夠多聞,而且能夠具備正知見,知道染著五欲的種種過失,他就能夠在五欲境界中作正確的觀行。因為這樣的緣故,就可以逐漸離開五欲的繫縛。二乘人他就能夠做到說:由欲為緣、引生無漏,而能夠逐漸遠離五欲。菩薩是更進一步要在五欲之中利樂眾生,而不是要跟欲界的境界隔絕;這也正是在《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4中開示的道理:【如是菩薩所緣境界,無有一法不向菩提。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修習諸行,皆因外緣而得成立。如因慳嫉人,成就菩薩檀波羅蜜;因不知恩人,成就菩薩尸波羅蜜;如因惡性瞋恚眾生,成就菩薩忍波羅蜜;……因諸癡鈍,成就菩薩般若波羅蜜。】所以從上述經教中的開示,我們就可以瞭解說,菩薩的修行必須要歷緣對境,不能離開眾生。而在五濁惡世利樂眾生的過程之中,難免會接觸種種的五欲境界,所以菩薩必須要逐漸做到「火中出紅蓮」這樣的一個狀況。所以在《華嚴經》中也開示說:「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所開示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正確的菩薩之道,是不能離開眾生而行菩薩道,當然也絕對不可能一個人修行就可以成佛。

以上大致瞭解了斷除欲界愛跟三果的密切關係之後,我們再來對於三果跟有餘涅槃的關係,來作一個簡要的探討。有餘涅槃在經教中是可以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四果人他已經斷盡思惑,因為他在捨壽前尚有五陰及微苦存在,所以這樣的一個狀況稱作有餘涅槃;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是:三果人因為他還有思惑煩惱尚未斷盡,所以除了這個中般涅槃之外,三果人都必須要在捨報後往生到天界,在天界才能斷盡思惑,這一類也是屬於有餘涅槃。我們來看在《雜阿含經》卷27中對涅槃有這樣的開示跟分類:【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終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在上面這一段聖教中的開示,它就把涅槃分作七種的果證,前兩種是屬於四果阿羅漢所證,後五種就是屬於三果人所證的有餘涅槃。會有這樣的分類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三果它是斷除欲界愛、斷五下分結的,四果是斷三界愛。從三果到四果中間,事實上還有五上分結的存在,五上分結就包括說有: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結、慢結、癡結。結的意思就是說,這些煩惱能夠跟相應的境界結合、會與苦跟過失和合引生未來的苦,所以如果沒有好好去對治的話,未來世一定會再等流出來。也就是說三果到四果之間的五上分結,它的多少跟厚薄不一,就會造成三果人未來入無餘涅槃會有種種的差別。因此在上述的聖教中,將三果跟四果之涅槃就分為七種。雖然一般說四果未捨報前證有餘涅槃,但是從上述所引經教中,我們也可以瞭解說,三果人也是可以說他是有得有餘涅槃的。所以我們必須要以經教的前後文來作判斷,不應該隨意說法以免遮障道業。

七果中的前兩種就是說,它是分別相對應於四果捨報前之有餘涅槃、與捨報後之無餘涅槃,這一部分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說法。三果的有餘涅槃的部分有五種,依據上述經文所開示的次第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跟上流般涅槃;依這個次第我們就可以瞭解說,越後面的代表他所須要斷除之剩餘的五上分結就愈多,也就是說他需要更多的時間或者努力,才能夠入無餘涅槃。那如果從菩薩道的角度來看,反而後面的不見得不好,因為他會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迴小向大,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見得不好。

底下我們就對三果這五種有餘涅槃,來作稍微的探討,這也可以讓諸位觀眾對於三果的內涵有多一分的認識。因為菩薩如果要入地,在解脫道的證量也得要有頂級三果的層次,所以跟大家還是有密切的關聯。第一種就是屬於中般涅槃,也就是說他所剩餘的五上分結極為微薄,而且他的根性猛利,所以在捨報之後,在中陰階段,就可以斷盡五上分結而取證涅槃,這個稱為中般涅槃,也就是上述所謂的頂級三果。第二種稱為生般涅槃,也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須要等待捨報後往生到色界天,才能夠斷除五上分結中所剩餘的我慢而取證涅槃,這個稱為生般涅槃。第三類稱為無行般涅槃,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捨報後往生到色界天,他必須要稍作一些觀行,然後獲得無漏道的功德力,這樣才能夠進斷五上分結而取證涅槃,這個稱為無行般涅槃。第四種有行般涅槃,就是說捨報後要往生色界天,他必須要發起加行及作大功用,而且必須要精勤修行,才能夠斷盡五上分結而取證涅槃,這個稱為有行般涅槃,這個就是跟上面無行般涅槃的一個對比。第五種稱為上流般涅槃,這個是屬於比較遲鈍的三果人,必須要再經歷色界或者無色界中,幾處的受生之後,才能夠斷盡五上分結而取證涅槃,這個稱為上流般涅槃。

以上大致說明三果人五種般涅槃的情況,會有這樣的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於他所剩餘的五上分結,它的厚薄有異,以及也有根器上的差異所導致的。在《中阿含經》卷2中,佛世尊也用打鐵的火星的大小來譬喻這幾種般涅槃的差異,火星的大小就代表說,他所剩餘煩惱的多少:【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從上來還,未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得中般涅槃,……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煙若燃;燃已便燒村邑、城郭、山林、……或至道、至水、至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得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也就是說,以打鐵噴出來的火星大小來說,如果這個火星非常小,它還沒有落到地面就熄滅了,這個稱為中般涅槃;如果這個火星稍微大一點,也就是說他的煩惱稍微多一點,要等到火星落到地面上才會滅,這個稱為生般涅槃;如果這個火星再大一些,它落到地面上還不會滅,而且會引燃附近的草,這一類是屬於無行跟有行般涅槃;如果這個火星比較大,落到地面它還會引燃附近的村邑、城郭等等,這個稱為上流般涅槃。可是無論如何這個火最後都是會滅盡的,也就是說最後這個三果人,他都能夠不受後有而出三界輪迴。

從上面所引《雜阿含經》中的開示,諸位菩薩就可以發現這七類的涅槃,都只是三果或者是四果人的取證,不包含初果跟二果。譬如在《阿含正義》第五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無餘涅槃的種種取證,都只是三果與四果人的取證,都不涉及初果與二果人;所以初果到二果,都不可以說是已證有餘涅槃,因為他們都還沒有證得心解脫,都還不能超過欲界境界,……都必須再還來人間,所以不能說是已得有餘涅槃的聖者。】也就是說三果他是已經證得心解脫,已經解脫於五欲的繫縛,而遠離欲界的受生。因為初果他最主要也只是斷我見,所以他的貪、瞋、癡還不能稱作淡薄,一般我們稱初果人為預入聖流,也就是說把他預先算是聖人中的一分子,他最慢是可以七次人天出三界,所以稱為預入聖流。二果人也只有薄貪瞋癡,還沒有離開欲界愛,還沒有得到心解脫,所以不能算是解脫道中真正的聖者,可是因為他已經在修道位中,已經有薄貪瞋癡了,所以可以方便說為聖者。所以只有三果跟四果,才能算是解脫道中真正的聖者。以上可以顯示說,斷除欲界愛的重要性,這個是大家所須要努力的目標,即使是修學菩薩道,入地前也有一個條件必須要具足,他才能夠進入菩薩道中的通達位。譬如在《法華經講義》第十三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至少要證得慧解脫果而起惑潤生,或是證得頂級三果而留惑潤生,才能進入初地。所以想要圓滿十迴向位的功德,就是要具有初分的道種智,還要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對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對眷屬、對一切都沒有執著,現行已經斷除了,……。】而此處的「頂級三果」,指的就是說要具有「中般涅槃」的能力,只是菩薩是有能力而不入無餘涅槃。

雖然今天我們談的主要是圍繞在三果,但是大家要留意,事實上在末法時期,要取證初果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因為首先得要有斷我見的知見、以及信受八識論。因此如果各位觀眾,能夠好好觀看本節目單元、以及閱讀平實導師的《阿含正義》,相信要具足證初果的初步條件應該是不難的。如果我們再看三果所須要斷除的五下分結,那這個就可以顯示說,斷除五下分結的內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啟發:首先是說五下分結其中的三個,就是跟斷我見有關的,斷我見當然是非常重要,包括身見、疑見、戒禁取見,這是三果所斷的三結的內涵,它的斷除當然會比初果更加深細;五下分結的另外兩個,就是欲界貪跟欲界瞋,剛好在五蓋裡面也有貪欲蓋跟瞋恚蓋。因此雖然此世不一定能證三果,但是嚴重的貪、瞋對於道業來說,都是很明顯的遮障,因此是我們平常所須要留意去對治的。還有就是說不同於斷我見--它是屬於見所斷,貪、瞋是屬於修所斷,因此必須要在歷緣對境中分分去斷除。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瞭解說:證果不是用跳躍式的,這樣的道理是三乘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瞭解說:對治煩惱是修學的過程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避免雖然持續在累積福德、功德,但又同時持續在漏失,造成修行原地踏步的現象。因此我們應該選擇最嚴重的煩惱來優先對治,也就是說重病先醫的道理。對於菩薩來說,這五下分結中的瞋恚是大忌,因為會造成眾生不樂於接近,使得菩薩道的進展緩慢,而且起瞋的原因是比貪還要廣,所以這一定是我們必須要留意的。我們可以從三果所斷的五下分結得到一個啟示,就是說這些煩惱我們必須要努力對治,這樣才能夠逐漸接近涅槃的體性。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