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為上首

第034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涅槃為上首」這個題目,主要就是在提醒我們說,要特別留意修學的目標,先要把目標確認清楚,在修學上才不會唐捐其功,所以對大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來看在《瑜伽師地論》卷20中聖 彌勒菩薩的開示:【云何涅槃為上首?謂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為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又緣涅槃而聽法者,有十法轉,涅槃為首……。】這裡面生圓滿就是說:修學者本身之基本條件已經具足了,而且外面的修學環境也具備了;那這裡的開示是大家都要非常留意的,這裡面涅槃為上首說的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上要先確認的前提--也就是說我修學到底要達到什麼目標;有了目標、有方向才能夠簡擇,才能夠選擇正確的方法,才能夠精進勇往前進,所以這個是在修學時首重、首要的事情,所以稱為上首。

事實上無論是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是一樣的道理,一定要把目標先確定,我們看在四聖諦裡面,滅諦也是放在道諦前面,因為滅諦是道諦成就的目標,所以說修學三乘菩提它所要證的標的可以用四種涅槃來作一個代表,二乘法它要證的就是有餘跟無餘涅槃,大乘法就要具足四種涅槃--也就是前面說的有餘、無餘涅槃、再加上本來自性清淨以及無住處涅槃,如果以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來說,是菩薩們所希望成就的目標。

譬如在《起信論講記》第三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因為諸佛早就斷盡分段生死了,又進斷大阿羅漢所不能知、不能斷的變易生死了,所以又是不住在生死之中;這樣不住在三界生死中,而又不住在無餘涅槃中,一無所住,這就叫做無住處涅槃。】(《起信論講記》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164。)因此依無住處涅槃能夠達成,如四弘誓願或者十無盡願中所希望成就利樂眾生永無窮盡的目標。上述所開示有十法轉,也就是說這是達成涅槃為上首所不能離開的十種法。這十種法裡面的第一種到第六種,它是可以讓我們非常直接地理解它的必要性,【第一種說的就是信實有性,第二個是信有功德,第三個是信己有能,第四個是思所成智,第五個、無間方便,第六個是殷重方便。】一開始我們就是要確定所欲達成的目標是否是存在,而且是不是自己要的,就是要確信它的實有性,也就是說要確定我們所要達成的目標是存在,而且是可以達成的。再來要確信它是有功德的,也就是說達成目標、或者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說它是有解脫生死煩惱的這樣的功德,或者能夠讓我們的智慧、福德逐漸圓滿;如果沒有這樣的功德,我們就要留意是不是走錯路了,所以必須要確定才不會走冤枉路。

這十法裡面的第一個稱為信實有性,也就是說要先確認所要達成的法,它是確實存在的;譬如說上面所談的這四種涅槃,它一定要真實存在,才是我們所證的一個標的,為什麼這四種涅槃真實存在呢?因為它都是依這個真實法如來藏而才能成就的,所以我們就可以確定說,這個目標確實存在,而且它也是吻合經教,這樣子才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所以菩薩修學的目標,就是要成就佛地的四種涅槃,而能夠利樂眾生,永無窮盡,而不是要入無餘涅槃。

本節目中已有極多關於如來藏是真實法的開示,為了加深諸位觀眾的印象,我們再引《大寶積經》卷119中的開示讓諸位參考:【世尊!死者諸受根滅,生者諸受根起,如來藏者則不生不死、不昇不墜、離有為相。世尊!如來藏者常恆不壞。】這裡經文已經非常明顯地開示與七轉識相應的苦、樂、憂、喜、捨等等有為法,它都是有生有滅的,而如來藏卻是不生不死、常恆不壞之法。相信大家都能夠信受如來藏是真實法,同時能夠信受此真實法者必得大利益,而現在末法時期有許多錯誤的法它是無法令修學者成就的,我們簡單列舉如下,供諸位觀眾參考。

第一種是說有些人他是否定這個不生滅法,他只承認因緣所生的生滅法,那這個當然會讓他的修行無法究竟成就,譬如說六識論者他否定不生滅法如來藏,當然他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即使他有任何成就也都是屬於生滅法,將來還是會滅失的;或者有人想要將生滅法修成不生滅法,這也不可能成就。第二種就是說有些人他的說法是沒有聖教量的依據,或者違背 佛世尊的開示;譬如說有些人落入意識思惟的虛妄想,他的說法完全是他個人的想像而已,沒辦法被檢驗、或者沒辦法被驗證可以成就,或者說有些人否定第八識而卻想要去探究以第八識為根本的中觀,這些都是沒辦法成就的。第三種是說他的方法或者理論是錯誤的,譬如說有些人他的說法是違背因果,譬如說有些苦行外道他想要泡在水裡,採用這種苦行而想要生天,這個當然是不可能成就,因為違背因果的關係;或者有些人他想要修行,讓這個色身能夠長生不老,這個當然也是不可能成就的,因為有生必有滅;或者有些人他的修學是沒有次第,譬如說想要即身成佛,這當然也是不可能成就的妄想。第四種是屬於錯誤的本體論,譬如說認為眾生的生命本體是可以合併、或者分割、或者是共有本體,或者他認為本體是具有意識之了別性,或者他認為生命本體是色法等等,這些都是錯誤的知見,這也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因為正確的生命根源的知見是修學的根本。第五類是傳法者的知見錯誤,那他就會造成他的徒眾盲修瞎練的現象,譬如有些人認為意識可以到未來世,或者有些人將心法跟色法混淆在一起,這一些都會造成修學無法成就。

接著我們再回到剛才所說的十法的第二種,稱為信有功德,也就是說我們要去確認:我們採用的修學方法在修學過程中,是不是有讓自己的煩惱能夠逐漸減輕;或者我們要去看看,自己的智慧是不是有逐漸增上,能夠逐漸有這個觀行的能力--能夠培養起來、或者能夠越來越瞭解經教的道理,也能夠讓定力逐漸增長,和五蓋能夠逐漸降伏,是不是有這一些功德上的受用,這是我們所必須要去確認的。這裡講的功就是自受用,德是他受用,也就是說如果修學的法是正確的,那他一定能夠自利利他,譬如在菩薩的五十二位階,每一個位階都有它相對應的修學內涵跟功德,這個是讓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去作驗證的。 有關於四種涅槃的功德,諸位觀眾可以參考本節目中有關四種涅槃的相關內容,我們就可以瞭解說,錯誤的法如果去修學,那是沒有任何功德的。

在上述十種法中的前兩種,也就是信實有性跟信有功德,這個是極為重要的,雖然尚未實證或者深入修學的人,我們還是可以利用世間的邏輯智慧作一個初步的判斷,因為有許多錯誤的修學法門,它們是有很明顯的錯誤,甚至違反世間邏輯,因此修學者應該要作初步的判斷跟確認。

這十法裡面的第三種跟第四種,稱為信己有能跟思所成智,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說:我們必須要透過一些方法讓自己能夠相信說,我們的修學能夠成就,包括說要能夠親近善知識、學習正確的知見跟修學方法,也包括要發起大願、修除種種的障礙,也要在聽法之後作法義思惟整理,建立法義的分辨能力,這就是屬於思所成智的範圍。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法義,要能夠作正確的連貫、要建立簡擇能力,這一部分也是我們本來應該要做的事情;相信諸位觀眾都已經多分或者少分在做了,實際上佛法修學沒辦法成就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知見或者方法有誤,所以在聖教裡面開示說:「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這個乃是真正的關鍵之言;尤其在末法時期,我們更是要留意這個知見跟方法的問題,如果能依止真善知識,那是最有效率的。

另外佛法的基本知見,事實上並不是跟大家想像中一樣這麼困難,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被解說錯誤了,這個是大家都沒想到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培養思所成智,而不須要對自己喪失信心,自己要相信說:自己本具有無量無邊功德之如來藏心,也要確信眾生皆可以成佛。所以如果我們設定了正確的目標,也配合正確的修學方法,那一定是可以成就的。這裡我們引用平實導師的開示,可以再次顯示親近善知識與抉擇法義的重要性,在《法華經講義》第八輯中,平實導師開示:【所以成佛之道真的是險難惡道,因為這條險難惡道,有時候一走上岔路,直接就是個懸崖;也許正道是要在那裡來個一百八十度轉彎而繞回來,才能繼續正確的道路,可是大家都看不見那個懸崖。】(《法華經講義》第八輯,正智出版社,頁151。)也就是說成佛之道真的是不容易,而且有許多的岔路,我們必須要非常小心謹慎抉擇法義,並且正確選擇善知識,才能夠在成佛之道順利前進;乃至現今末法時期,連修學正確的二乘解脫道法義都已經是不容易的事。

另外在十法裡面的第五個跟第六個,就是無間方便跟殷重方便;無間方便就是說:我們必須要相續精進,能夠不間斷,這個並不是說其他事都不要做了,而是說我們必須要心心念念在正法上面,能夠心不放逸,這樣子就能夠增加修學的速度;而且也要做到殷重方便,就是說對於修學的態度要能慎重、要殷重,而且各個面向、細節都要去留意,這樣子才能夠確保我們的修學,是吻合佛菩薩的教導,這一些也是本來應當要留意的事情。所以我們就可以瞭解說:能夠精進的原因是必須要對自己所修學的目標、方法,能夠作事先的確認、而且能夠相信自己是可以成就的,這樣就能夠精進地往前進。在《顯揚聖教論》中開示說:「夫放逸者是生死迹」。這個意思就是說由眾生生死的軌跡,通常可以判斷他是放逸所造成的,所以這個也顯示說不放逸的重要性,因為在五濁惡世裡面染著的因緣是特別多,所以說我們必須要不放逸,才可以確保修學能夠穩定的向前邁進。

十法裡面的第二個部分就是第七到第十個,包括說【第七個修所成智、第八個見道、第九個修道、第十個證涅槃。】第七個就是說修所成智,也就是說除了聞思之外,透過觀行去驗證法義--這個是必要的,因為這個才可以使我們在深心之中能夠接受,能夠接受的話才能夠轉變身、口、意行,所以說修慧是修學者所不可忽略的,否則修學是無法落實,那只是落於知識上的瞭解,而沒有解脫受用。在《十地經論》卷1中,把聞、思、修慧用了巧妙的譬喻讓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它的道理:【如水不嚼隨得而飲,如是聞慧初聞即受隨聞受持。如食咀嚼身力助成,如是思慧嚼所聞法,智力助成。如服良藥藥行除病,如是具聞思慧,隨順正義如法修行,遠離一切煩惱習患。】所以真正要修行成就,是必須要有聞、思、修的過程,一定要把佛菩薩的教導,經由思慧之思惟整理咀嚼之後落實於身、口、意之中;也就是論中所開示的如法修行,才能夠真正產生解脫受用、或者得到真實之轉依。

十法裡面的第八、第九、第十個,就是見道、修道跟證涅槃。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它顯示說修學是有次第性的,絕對不是即身成佛--是有分見道位、修道位跟究竟位,那這個無論是二乘法或者大乘法,都會有這樣的位階;譬如二乘的四向四果、或者菩薩的五十二位階。所以我們就瞭解說,修學絕對是不能用跳躍的,不能說成就後面的位階再回來修前面的,所以這樣的一個正確觀念,也是我們在抉擇法義的時候所必須要留意的。

在《攝大乘論》卷2中對於見道、修道、究竟道,有如下精要的開示:【見道謂如理通達故,修道謂能對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謂出離障垢最清淨故。】也就是說見道位就是如理通達,對於修學的道理已經真正能夠瞭解與實證。譬如說聲聞初果的見道,他對於蘊處界我的虛妄,已經心得決定,因此能夠成就無退法,也就是說,他在七次人天之內一定可以出三界。菩薩見道就是說從實證自心真如開始,進入七住的位不退,乃至到初地的見道通達位,這一些都是屬於無退法或者位不退等,才能夠往修道位前進而不退轉。所以說三乘見道位都是修學上的轉捩點;也就是說,他們在理路上已經確認及親證無誤,所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修道位就是對治一切障,也就是說必須要修除到達究竟位的一切障礙,這個當然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尤其是大乘法,他也要包括對治習氣種子跟所知障--這一些就要依靠精進跟發起大願,才能夠比較快成就。究竟道就是說出離障垢最清淨,也就是說三乘之究竟位,包括二種或者四種涅槃;這也就是對應到最前面,我們所探討的涅槃為上首。一開始一定要將目標跟方法確認清楚、確認正確,才不會落入聖教中所提醒的「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那這樣能夠確認好,才能夠一步一腳印往前邁進,因此配合以涅槃為上首的依據,來確認修學目標及簡擇修學的方法是非常重要。

而上面的十個法是我們在修學過程中所必須要一一留意、確認與修學的,絕對不能輕忽其中任何一個,這樣就能確保修學能夠一步一步往前進而不會唐捐其功,乃至修學到錯誤的法而甚至倒退。一般人大多是發了善心而想要好好修學,而沒想到世間卻有這麼多錯誤的法魚目混珠,讓這麼多人雖然發了善心,卻因為遇到了惡知識而斷送了法身慧命,這真的是非常冤枉的事,因此聖 彌勒菩薩的開示,剛好是提醒我們要留意及正視這個問題。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來作一個簡單的結論:第一點就是說,我們一定要設定好正確的修學目標。第二點是要確定這個目標確實是自己要的,而且是有方法可以成就的。第三點就是說,要在理路上確認自己有達成目標的條件,因此能夠生起信心。之後就是第四點,我們就可以採用正確的方法,往目標精進前進。第五點就是說,前進的時候它是有次第性的、是不能跳躍,而且我們也可以逐一的檢驗說,自己是走到哪一個位階。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阿彌陀佛!


點擊數: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