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餘涅槃界

第031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

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無餘涅槃界」這個題目,這個議題在修學上是屬於非常重要的知見。今天的探討內容,主要是在說明無餘涅槃的基本法義、以及讓大家確信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因此我們都有必要對這個法義作正確的認識。

一開始我們簡要說明「無餘涅槃」這個名相的意思,無餘涅槃簡單地說就是滅盡十八界;因此在無餘涅槃中絕對沒有十八界的意識跟意根自我存在,也就是說,把蘊處界等有為生滅法把它滅盡,僅餘本體如來藏獨存的狀態。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說,無餘涅槃的這個無餘的意思,它只是針對有為生滅法,所以在無餘涅槃中一定有第八識存在,絕對不是斷滅;那當然也有儲藏在第八識中的種子──包括無漏有為法的種子、還有阿羅漢的習氣種子。所以無餘涅槃界,它的這個「界」就是說仍然有種子,還有功能差別存在,絕對不是斷滅,所以無餘涅槃又可以稱為無餘涅槃界。從以上的簡單說明,我們就可以瞭解說:無餘涅槃就是修行人把自我意識跟意根滅除的狀態;因此說無餘涅槃是清涼而無熱惱,是寂靜、是滅度、是真實,這是小乘聲聞修學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接著我們來看在《阿含正義》第五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所以,無餘涅槃中並非斷滅空,而是仍然有其功能存在的。只是因為意根已經滅除了,沒有意根作前導,所以本識出生名色的種種功能不再現起了,……但是本識的界─祂的功能─種子並未斷滅,而是仍然保存在本識中的,所以無餘涅槃中仍然有界。】(《阿含正義》第五輯,正智出版社,頁1497。)所以從上面的概要敘述,我們就可以知道說,無餘涅槃是本識獨存的狀態,而不是斷滅,這是大家所必須要先知道的重要知見。另外,我們也可以從禪定的角度來理解無餘涅槃;禪定的層次如果越往上走,表示他要滅掉的法是越多的,相對的能取心就越寂靜,乃至能取心能夠完全滅除。

如果從欲界定開始看,欲界就是說他還沒有離開欲界愛,所以在欲界定裡面是六識具足;如果進入初禪的等至位,他是必須把鼻、舌二識滅除掉的,而且他也必須要降伏、或者滅除欲界的貪愛;如果再更往上進入到二禪至四禪的等至位,在這個狀況下前五識都不再現起,這個就是屬於無覺無觀三昧,也就是說在這個等至位,他是沒有五塵的覺觀;如果進入四空定,他就必須要再降伏或者滅除色界的貪愛;如果再進入滅盡定,就是要把前六識完全滅除掉,也要把意根的「受」跟「想」心所滅除,當然因為滅盡定是屬於出世間定,所以事先他必須要斷我見;如果到無餘涅槃他是要把七轉識全部滅盡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是要逐漸地把蘊處界等有為法滅除掉的,然而都只是滅除有為法。越往上面的層次,對於七轉識的滅除就越徹底,而無為法如來藏本來不生,所以就不會滅,事實上也不可能被滅除,沒有任何一位眾生的如來藏是可以被滅除的。

在《雜阿含經》卷12中有這樣的開示:【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所以從上面《雜阿含經》卷12中非常重要的開示,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裡面有兩種的法:第一類就是生滅的有為法,這些法它都是要靠因緣所生,所以它是有生、住、異、滅的體性;也就說它們是剎那生滅變異而不能久住,所以在無餘涅槃中,這些有為生滅法將會完全滅盡。而第二類的法是屬於不生滅的無為法,因為不生所以不滅,所以它是不可被破壞的;在無餘涅槃中它是仍然存在的──包括它的真實如如的體性,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所以在證無餘涅槃的修行過程中,是要把無為法如來藏所出生的蘊處界等有為法逐漸滅除。這也正是在《佛般泥洹經》卷2中開示的道理:【須拔曰: 「何謂無為之道乎?」佛言:「滅有、歸本,不復生死,謂之無為也!」】(《佛般涅槃經》卷下)所以這裡所開示的「滅有」,就是要把生滅之三界有為法滅盡;「不復生死」就是只餘本識獨存的狀態,所以也稱為「歸本」,也就是要回歸本識自住的狀態。所以由聖教中所開示的歸本,就表示說一定有本住法存在,這樣就不會落入斷滅空。阿羅漢因為信受有這個本住法的緣故,他才能心無恐怖,才能入無餘涅槃;而大乘菩薩也因為這個緣故,能夠成就安隱觀,能夠親證「生死即涅槃」的道理,能夠現觀輪迴與涅槃不二。這些都是因為菩薩親證如來藏的關係,菩薩因為安隱觀而能夠在三界中利樂眾生永無窮盡。所以如果我們看這個聖教裡面所開示的「歸本」,我們就可以確認說:一定有本住法存在;所以從上面的分析,大家就可以確信因為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才使得無餘涅槃可以成立。因此無餘涅槃絕對不是斷滅,因此又稱為無餘涅槃界。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些對於無餘涅槃常見的錯誤認知,包括有人誤認為無餘涅槃是滅盡一切法,所以他認為是斷滅,是灰飛煙滅;這個都是因為不承認有本住法的過失,這樣的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無餘涅槃一定有本住法存在。所以,有智慧的修學者一定不會接受把斷滅當成修學的目標,即使是斷滅見者,他的深心之中也不會接受,因為他仍然有我執的關係。

另外有些人,他是想要用意識心入無餘涅槃,很明顯地這個就違背了前面我們所說的無餘涅槃是滅盡十八界的。因為意識心是屬於十八界,所以不可能以意識心入無餘涅槃;我們也要瞭解說這樣的錯誤知見,其實它是跟我見相應的,可是這卻是許多人的錯誤觀念。

也有人他把禪定的境界誤認為是涅槃,譬如把欲界境界、乃至四禪的定境當成涅槃;這一些都是屬於五現見涅槃所攝,同樣是不離我見,因為禪定跟意識是相應的;在前面所引《雜阿含經》中有出現說:「相續滅滅,是名苦邊。」也就是說,要到達苦邊是要滅盡五苦陰的相續,事實上要能夠作到這樣,他是要連滅相的了知、或者作意也需要滅除的。

因此如果有人建立「滅相不滅」的概念、或者「滅相真如」,那這絕對不是無餘涅槃,因為無餘涅槃中已經沒有蘊處界,哪還有依這個蘊處界所建立的滅相呢?同樣的,如果把四空定當成涅槃,並向別人宣說已證涅槃,也會落入妄語之中,而得到不可愛的異熟果報。譬如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的開示:【外道邪師修定亦爾,不近善友、不聞正法,邪求解脫,獲無色定謂得涅槃,壽盡之時趣地獄報。】(《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卷8)所以這也是大家要特別留意的,千萬不要把禪定當成涅槃。

有知見的學人,他就不會落入錯誤的涅槃知見,可是他的先決條件是說,一定要信受八識論,才會跟斷我見的知見逐漸相應,也才能夠逐漸離開我見所衍生的種種邪見。我們還要能夠親近善知識,然後漸漸離開種種錯誤的知見,這樣才能夠瞭解涅槃的真實道理,如果能夠這樣,就不會認為涅槃是很神祕、或者無法理解涅槃的道理;如果是無法理解,通常是受了邪教導的關係,因為許多眾生都是跟我見相應的。

因此在經教中特別要再提醒,如來藏知見之難信與重要性,在《大寶積經》卷119中有這樣的開示:【世尊!如來藏者,非有我人眾生壽者;如來藏者,身見有情、顛倒有情、空見有情,非所行境。】也就是說,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無我之法,如來藏本身是離開四相的--也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落入身見、我見或是有四倒的人,就不容易信受;乃至落入否定第八識之一切法空邪見者更難信受,這些都會導致無法信受無餘涅槃的正確法義。因此修學者一定要信受八識論的正知見,漸漸離開與我見相應之四相、四倒,以及離開六識論之一切法空邪見,這樣修學才不會唐捐其功。而無餘涅槃是四果人所證,因此對於往生者,如果沒有實際的證量,不應使用涅槃、圓寂等用語,以免誤導眾生並引生出其他的過失。

上面我們瞭解了對於無餘涅槃常見的錯誤之後,我們再從其他的幾個角度來瞭解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前面我們有說明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它尚有如來藏,還有如來藏含藏的種子存在,因此在某些狀況下,是有可能使意根再度出現,而令種種法再衍生出來,因此由這個現象也可以讓我們確信: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譬如在《起信論講記》第六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什麼時候能離開無餘涅槃再修佛菩提道?沒有機會了!除非你的善根真的很夠,透過以前所熏習而曾經生起欣樂之情的阿賴耶(異熟)識裡面的佛菩提道種子的自心流注,可能在三大阿僧祇劫後,……才有可能促使意根種子流注出來而再度出現了意根。】(《起信論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92~93。)因此我們可以確信及瞭解:既然意根可以有機會再現起,表示無餘涅槃中不是斷滅,仍然有本識跟界的存在,因為不能無中生有的緣故。無餘涅槃中意識跟意根不現起,所以在道業上是完全沒辦法進步,所以說對菩薩來講是完全在浪費時間;因此菩薩不應該入無餘涅槃,因為對眾生完全沒有幫助,因為無餘涅槃中沒有五陰,所以不可能自利利他;這也完全違背了四宏誓願,而且是四個願都違背了。

接下來,我們也可以對比在無色界中的有情,其實無色界有情是可以化現色界天身到色界聽法的,這也代表:雖然他在無色界,但是其色種並沒有消失。譬如在《楞嚴經講記》第十一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無色界天固然沒有色身,但他們若是想要聽經聞法,就會變出色界身來人間聞法,因為上地能做下地事,所以無色界天在深妙法的聚會中出現也是正常事。】(《楞嚴經講記》第十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8~29。)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無色界有情如果他還沒有斷我見,他是不出三界輪迴的;這就代表說,他捨報後通常會再墮落欲界中,墮落欲界中也代表著他的色法會再度被出生,因此無色界有情只是色法沒有現起,並非把色種滅盡。同樣的道理,無餘涅槃雖然滅盡蘊處界法,可是並不是把這個蘊處界種子滅盡,因此絕對不是斷滅。

接下來,我們再從滅諦的法義來證明「無餘涅槃並非斷滅」,首先我們來看在《瑜伽師地論》卷68中的開示:【何等法滅故名滅諦耶?答:略有二種:一、煩惱滅故, 二、依滅故。煩惱滅故,得有餘依滅諦;依滅故,得無餘依滅諦。】所以這裡面開示就是說:有餘涅槃它是把煩惱障滅盡,可是尚有此世的色身及覺知心存在;如果是無餘涅槃,它除了要滅盡煩惱障之外,也要把此世的色身跟覺知心滅盡。所以從上面「滅諦」的開示,我們也瞭解說,滅諦所說也都只是滅盡有為法而已。另外在《雜阿含經》卷2中也有開示:【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這裡的開示就很清楚了,也就是說在無餘涅槃中,識陰六識不再出生,第八識也不會到東西南北,或者任何一趣。

在聖教裡面也開示了無餘涅槃的四個特性:第一個是寂滅,也就是說無餘涅槃之中無能取、所取,也就是無覺無知,當然是寂滅的;第二個是清涼,因為無餘涅槃中沒有七轉識,所以不可能有任何熱惱,所以是清涼的;第三個是清淨,因為無餘涅槃中僅餘本識存在,而本識跟煩惱無明不相應,所以當然不可能有任何染汙法,所以是清淨的;無餘涅槃的第四個特性是真實,也就是說有本際存在,是真實而非斷滅,所以稱為真實。既然是寂滅、清涼、清淨、真實,哪有可能是斷滅呢?如果是斷滅,何必用這些名相來形容呢?因為斷滅就是不存在的意思。所以二乘四聖諦之滅諦,它是要滅盡一切煩惱,也要滅盡有為法,因此它不是斷滅,滅除的只是有為生滅法;因此,如果能夠信受有不生滅的如來藏心存在,那這樣就不會落入斷滅見之中,因此這個知見在修學上是極為重要的。

如果我們再從涅槃的這個名相它的翻譯來看,涅槃是它的音譯;因為在古代很難用大家熟悉的概念,來直接翻譯出「涅槃」所希望達到的一個狀態;因此在翻譯上多採用梵語來直接音譯的方式。第二個是用意譯來看,如果是以意譯來看,就是說以意思上來作翻譯;那常見的意譯是翻作寂滅跟滅度,既然是寂滅就表示說,要把一些法把它滅除掉,滅度就是說要把一些法把它超越,超越這些種種的束縛。如果從二乘法來看,就是要把自我、連同種種的煩惱都斷除掉;如果從大乘法來看,除了要滅除種種的煩惱無明,也要能夠親證本來就超越一切法的如來藏心;這個如來藏心,實際上祂才是四種涅槃的根本。

另外我們也要瞭解就是說,要能夠正確理解跟接受涅槃的道理,必須要先有八識論的基本知見,否則就有可能會覺得很玄、或者落入誤解之中。會覺得很玄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聽了不同的解說,這些解說之間它的說法不同,因此會產生混淆,所以無法正確理解,所以他就會認為很玄;另外一種產生誤解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落入常見之中,想要以意識心進入涅槃,這樣的話,連我見都無法斷除,何況是入涅槃?因此在修學的過程中,絕對要自己作一些初步的思惟簡擇,才能夠保護自己跟他人。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