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盡五陰方是無餘涅槃(四)

第030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是依據平實導師所著的《阿含正義》來加以說明。今天將繼續上一集的子題「滅盡五陰方是無餘涅槃」。上一集已談到 佛在初轉、二轉、三轉法輪當中,用一切有情的真心來貫穿三世及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這個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但都是指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修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稱而已。這一集將談到:二乘人用什麼方法來斷結證果,最後滅盡五陰而入無餘涅槃;在修行的道路中,一定要有因有緣才能斷結證果,不可能無因無緣就能斷結證果,所以 佛在《雜阿含經》卷2曾開示:【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也就是說,不論是有情的五陰世間、或者是山河大地的器世間,都是要有因有緣才能成就及毀壞;如果是無因無緣,而能成就及毀壞這兩種世間,那一定不是佛法而是外道法。因此今天所要談的重點是:於初轉法輪的阿含時,聲聞人用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以及緣覺用十因緣、十二因緣,來觀察而斷結證果,最後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滅盡自己的五陰而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涅槃的寂靜境界中。

首先談聲聞人對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的觀察而斷結證果,也就是說:聲聞人是以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觀為觀行法門,八正道為實行的方法,因此斷除我見、疑見、戒禁取見的三縛結,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捨壽後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不見了,獨處於本際極寂靜的境界中。由於聲聞人聽聞 佛的音聲開示,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虛妄,因而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捨壽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名為聲聞菩提。又聲聞人觀察四聖諦當中的苦聖諦,所謂的苦,就是有情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所受的種種苦,這些苦可分為三苦、八苦,但是不論三苦或者八苦,最後都不離五陰熾盛苦。也就是說,聲聞人觀察在人間所受的種種苦,是因為有了名色所攝的色、識、受、想、行之五陰聚集在一起,能遮蓋有情的智慧,使得眾生有無明,因而有種種苦的出現、以及不斷地受苦;像這樣能使人在三界六道當中,不斷地輪迴、不斷地受苦,這是世間真實的道理,也是世間不變的真理,名為苦聖諦。接下來來談苦集聖諦,簡稱為集聖諦,乃是種種苦聚集原因的真實道理,也是聲聞人探究--為何會有種種苦聚集在一起,導致自己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不斷地出生五陰及受種種苦;探討的結果,是因為自己過去世無明的關係,造作了種種善惡業,導致今世後有的五陰出現,而受種種苦樂的果報。為什麼眾生會有無明?乃是過去世對五欲六塵的韻味起了貪愛,而妄造種種善惡業,導致今世受種種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又於今世沒有斷除無明,再一次造下了善、惡業,導致未來世繼續受種種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於是有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五陰,不斷地出現,也不斷地在受苦。聲聞人了知眾苦聚集原因的真實道理,是因為眾生有無明的緣故,能遮蓋有情的智慧,使得眾生枉受三世輪迴生死苦,這就是苦集聖諦。苦集滅聖諦簡稱為滅聖諦,是讓眾苦聚集原因消滅的真實道理,聲聞人觀察一切苦、一切苦聚集的原因,是因為有了五陰身,而這個五陰身乃是色、識、受、想、行和合運作所產生的虛妄體,它不是常住法而是生滅法。如果願意將自己的五陰身滅盡而自我消失,不再三界現身意,再也沒有未來世的五陰在受種種苦,像這樣願意將自己的五陰滅盡,而不再三界出現的真實道理,名為苦集滅聖諦。苦集滅道聖諦簡稱為滅聖諦,就是能使五陰不再出現的方法的真實道理;亦即聲聞人讓一切苦、一切苦聚集,以及讓五陰滅盡而入無餘涅槃,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法道、正確的觀行等等才能成就。

因此聲聞人透過四聖諦、四念處、八正道等法去斷結證果,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再三界出現。因此能夠如實了知及實踐,而不讓未來世的五陰出現的法道,名為苦集滅道聖諦。又聲聞了知四聖諦的真實道理以後,詳細去觀察蘊處界的虛妄,尤其是意識的我、色身的我真實虛妄,因而斷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初果的須陀洹,又名預流--預先入於聖流,於捨壽後,欲界天、人間七次往返,最後一次返回人間,取證阿羅漢果而入無餘涅槃。又聲聞成為初果須陀洹以後,知道意識我的虛妄性,不再將意識我當作真實,所以漸漸地將自己的貪、瞋、癡加以淡薄,也就是將性障的貪、瞋、睡眠、掉悔、疑加以降伏,尤其是欲界的男女貪愛降伏得很淡薄,但仍有一分的欲界愛未斷除,仍未發起色界的初禪。像這樣將性障降伏得很淡薄,但仍未發起初禪的人,名為薄貪瞋癡的二果斯陀含,又名一來,也就是聲聞二果人;於捨壽後,可以欲界天、人間一往返,最後在人間取證四果的阿羅漢,而入無餘涅槃。又成為二果斯陀含以後,再將欲界貪、欲界及色界的瞋,色界的我見、疑見、戒禁取見的五下分結斷除;主要是將欲界最重的男女貪愛斷除,因而發起了色界的初禪,成為三果的阿那含,亦名心解脫的三果人。所以,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第四輯曾開示:【阿含解脫道中,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也沒有不證初禪的慧解脫阿羅漢。】(~《阿含正義》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206。)像這樣的三果阿那含,於捨壽後上生色界天,於色界天究竟解脫,亦名為不還,也就是不再回來欲界,而在色界般涅槃。又成為三果阿那含以後,聲聞人再將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的五上分結斷除;主要是將無色界的微細意識斷除,尤其是非想非非想天--樂於自我存在而不願意消失的我慢,祂很微細,只是眾生很不容易覺察到而已。三果人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再將這微細的我慢加以斷除,就可以成為四果的阿羅漢而自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中阿含經》卷22)這是因為三果人將最後一分的思惑,也就是最微細而不反觀自我的意識心,加以斷除,於捨壽後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再三界出現。

由上面說明可知,聲聞人是相信 佛的音聲開示,透過四聖諦等法去觀察蘊處界的虛妄,因而斷除了三縛結,而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而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不見了,獨處於本際極寂靜的境界中。這也證成了 佛在經中所開示三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的道理。

接下來談緣覺對十因緣、十二因緣的觀察,而斷結證果;也就是說,緣覺思惟及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因而斷除了三縛結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而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了,獨處於本際極寂靜的境界中。由於緣覺是聽聞 佛的開示以後,自己去思惟、去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虛妄,因而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捨壽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名為緣覺菩提。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先從十因緣開始觀察,而不是先從十二因緣來觀察?因為如果不先從十因緣去探究有一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經中所開示的入胎識,更是緣覺入無餘涅槃,而獨處於極寂靜境界的本際。-如果緣覺不事先推究,而了知有這個識的存在,當他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及捨壽時,豈不是成為斷滅空?為什麼?因為緣覺最後所證的無一不是虛妄法;所以緣覺一定要先從十因緣下手,來證明入無餘涅槃,並不是一切皆無的斷滅空。當緣覺聽聞 佛在《雜阿含經》卷12的開示以後,於空閒處、於樹下等寂靜的地方,開始觀察十因緣,並從老病死的純大苦聚往上逆推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老死跟著出現了,又是什麼法的緣故使得老死出生了,就在正確思惟生這個法的時候,有了如實、不間斷的正知見出現;因為生的緣故,使得老死的現象出現了,因為生的緣故,老死就出現了;接著再觀察思惟:生的原由是有,有的原由是取,取的原由是愛,愛的原由是受,受的原由是觸,觸的原由是六入處,六入處的原由是名色;接著再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名與色出現了,又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使得名與色出生了;正確而且不間斷思惟的結果出現了:是因為有一個「識」的存在,所以名與色就出現了,因為有這個識存在的緣故,才會有名與色出生了,這樣思惟的結果,到了這個識就必須退回來,不能再往前推究而超過這個識。因為緣於這個識,才會有名色的出現,緣於名色,才會有六入處的出現,緣於六入處,才會有識陰六識對六塵觸的出現,緣於六塵觸,才會有三受或五受的受的出現,緣於三受或五受的受,才會有十八界貪愛的出現,緣於十八界的貪愛,才會有取的出現,緣於取,才會有後有種子的有的出現,緣於後有種子的有,才會有未來世生的出現,緣於生,才會有老病死種種苦的出現,於是種種的大苦就聚集起來了。由上面說明可知,緣覺是從十因緣的老病死一一往前推究,推究到這個識為止,再也無法往前推究了。因為有了這個識的緣故,才會有後來的名色出現;有了名色,才會有後來的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出現。也就是說,緣覺不論是從還滅門往上逆推、或者是從流轉門往下順推,知道有一個識的存在,才會有名色等法的出現;因為有了這個識的存在,出生了名色等一切法,所以這個識就是一切法的根本;當緣覺滅盡自己的蘊處界以後,就只剩下這個識存在了,那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接著緣覺開始觀察十二因緣,也是如同十因緣一樣,從老病死等純大苦聚往上逆推,經過了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接著又往上推究及思惟,什麼法滅除的緣故,使得識陰起的行得以滅除?什麼法滅除的緣故,識陰的行就跟著滅除?正確思惟的結果:因為無明滅除的緣故,識陰的行也就跟著滅除,識陰的行滅除的緣故,後世識陰六識也就跟著滅除,識陰六識滅除的緣故,名與色也就跟著滅除,名與色滅除的緣故,六入處的十二處也就跟著滅除,六入處滅除的緣故,六塵的接觸也就跟著滅除,六塵的接觸滅除的緣故,苦、樂、不苦不樂的三受,也就跟著滅除,三受滅除的緣故,對自我的貪愛也就跟著滅除,自我的貪愛滅除的緣故,取也就跟著滅除,取滅除的緣故,後有的種子也就跟著滅除,後有的種子滅除的緣故,後世的生也就跟著滅除,後世生的滅除的緣故,老病死等苦也就跟著滅除,純大苦聚的五陰也就跟著滅除了。

由此可知,緣覺推究十二因緣之一一有支--那都是無常可滅之法,沒有一支是真實的。從緣覺十因緣、十二因緣推究的結果,得到一個結論:若不是緣覺自己推究十因緣,有一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無餘涅槃的本際,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當他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及捨壽時,因內無恐怖、因外無恐怖,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剩下的僅有這個識存在,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而十二因緣所推究的識,那是識陰六識,因為識陰六識有無明的緣故,於是有情造作了種種善、惡業,導致有了未來世的名色等法出現,乃至有老病死等純大苦聚出現,因而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這也是緣覺要先思惟十因緣以後,再來思惟十二因緣的最主要原因;否則只思惟十二因緣的結果,沒有推究到「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也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當他滅盡自己的蘊處界以後,就成為一切皆無的斷滅空了。

最後綜合這一集所說,作個結論如下:聲聞人用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以及緣覺用十因緣、十二因緣來斷結證果,最後證得四果的阿羅漢,並於捨壽時,由於聲聞相信 佛的開示,以及緣覺自己思惟而了知: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所以願意滅盡自己的五陰而入無餘涅槃,從此在三界中消失不見了,獨處於涅槃寂靜的境界中。像這樣願意滅盡自己五陰入無餘涅槃,而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這才是 佛在三法印所開示的涅槃寂靜的道理。如果不符合這樣的條件,而說他已證得涅槃寂靜的境界,乃至說他在男女淫慾當中成就報身佛境界;那都是大妄語人,不僅無法入無餘涅槃,而且捨壽時會下墮三惡道中,久劫受苦無量,因而延後自己入無餘涅槃的時程,乃至成佛的時程,那可就不好了。所以說修行者應該以 佛陀的開示,來作為修行的準則,以免在三乘菩提道路中,自以為是而走錯了路,那可是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啊!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