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所俱斷方是解脫(上)

第017集
由 正文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繼續再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我們「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所依止的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

在這個單元裡面,我們要跟各位繼續說明的是「我與我所俱斷方是解脫」;也就是說,必須要斷盡了我、還有我所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解脫。真實的解脫就是要斷盡這兩種執著,斷盡這兩種執著:一個就是我執、一個就是我所執。而我執的部分,其實有極微細的部分,這極微細的部分其實是攝屬於我慢。因為我執的範圍非常的廣,從斷了我見以後、斷了三縛結以後,進入二果的薄貪瞋癡,斷三果的五下分結,乃至於斷四果所應該要斷除的五上分結,其實全部都是攝屬在我執裡面。但是這裡面有粗有細,最微細的部分,最微細的我執,其實就叫作我慢;那這個我慢其實是為今日諸方大師所不能理解,為今日諸方大師所誤解的。

第二個必須要斷除的是兩種的我所執。我所執有兩種:一個是五陰身內的我所的執著,那個就是對於內五欲了知的(了知性的)這種執著;另外一個是身外我所的執著,也就是說對於外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一部分)的執著。所以真正的解脫必須要斷掉兩種執著,一個就是我執、一個是我所執;而我所執又函蓋了兩個,函蓋了五陰身內的我所執,還有身外的我所的執著。我們就一一地來為各位作說明,什麼是兩種我所的執著?後面再來說明最微細的我慢的部分。

我們現在說明五陰身內我所的執著,在《中阿含經》卷49裡面,佛這麼開示:【復次,阿難!有五欲功德,可樂,意所念愛,色欲相應: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若比丘心至到,觀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所以者何?無前無後;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

那這五欲功德是在指什麼呢?這五欲功德是在指「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也就是說這五塵受的這樣子的一個情形,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對於色、聲、香、味、觸領納的了知性。所以說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在這樣狀況的時候,五欲跟前五識的見聞覺知性,其實是同時存在的;也就是說觸受生起的時候,我們的五欲、還有五識的見聞覺知性其實同時存在的。因為五欲功德它其實是與覺知心無前無後、同時同處存在的,那這個就是大乘法裡面所說的(所謂的)五俱意識。也就是說,當我們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觸五塵的時候,五識在這個地方領納的同時,在領納這五欲功德的同時,我們的意識覺知心,其實是無前無後、同時同處的同步與這五識在領納這五欲的覺受;那在領納這五欲的覺受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叫作五俱意識。所以在我們明了位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處於五俱意識存在的時候。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裡面,眼觸色、耳觸聲、鼻觸香、舌觸味,乃至於身觸觸塵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其實五識在這個地方了別,同步同時都必須要有意識覺知心同時在這個地方領納,所以對於五欲的領受還有貪愛,其實是識陰六識同時同處存在的。這個五欲功德的領受,它的本質其實正是在識陰六識的心所法運作下而領受的;五欲功德的領受,其實已經落入了識陰六識的我所當中了。識陰六識這個六識心的心所法,其實就是識陰的內我所;也就是說識陰六識跟識陰六識自己本身的心所有法,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乃至於善十一,還有種種的煩惱法相應的時候,這個其實就是屬於心所有法。那這個心所有法其實是屬於識陰的內我所,由內我所而產生的眼見性、耳聞性乃至於身覺性、意識了知性等等的我所,這個全部都是攝歸於內我所。

所以修學解脫道應該要先滅除對於五欲功德的貪愛,因為五欲法使人產生貪著;因為貪著的緣故,所以就必須要世世的入胎受取人身,繼續保有五陰,因為保有五陰的話,才能擁有五欲的功德;保有五欲的功德,就必然要同時接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乃至於五陰熾盛苦。所以因為想要保有這些東西,就必須要在八苦的苦集裡面,不斷地蒐集這些苦,不斷地在這個地方去輪迴。所以不能斷除無明,其實就是因為想要保有五欲的功德。修學解脫道的人,都應該要先滅除「身內我所」的五欲貪愛。

所以《中阿含經》卷49裡面,佛又繼續這樣子的開示:【……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觀無常、觀衰耗,觀無欲、觀斷,觀滅、觀斷,捨離;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滅也。阿難!若如是比丘觀時則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斷也,是謂正知。】

佛告訴我們,修學解脫道應該要先滅除身內我所的五欲貪愛,所以說叫比丘必須要對五欲的功德要觀無常、要觀衰耗,要對於五欲功德不再生起執著、不再生起意樂;要能夠斷除五欲的功德,要滅除對於五欲的貪著,乃至於對於滅,滅斷的這個滅,也要把它給斷除掉,而且必須要捨離。如果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如果比丘觀察到對於五欲的功德還有欲有染的話,就應該要把它滅除掉。所以說:「阿難啊!如果比丘觀這樣子的五欲功德的時候,已經確實地如實了知,對於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的部分,也確實地斷除的話,那這個就是正知見,這個就是修學解脫道的正確的法道。」

所以五欲功德其實是跟識陰六識心這個心體同時同處的,它並沒有先後。五欲功德的領受是在六識心心體的心所法,在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等等這些法的運作下,它才能夠成立的。所以說六識心體擁有的心所有法——這五遍行跟五別境,它是六識心見聞覺知性的由來,因為有六識心的見聞覺知性,它才能夠發起五欲領受的功德;所以心所法是與六識心同時生起現行的,不能與六識心分開的,這樣子才能夠有六入的產生。

所以如果有人說,六識心的心所有法可以與六識分開,這一定是愚癡人。因為六識心祂的領納、祂的見聞覺知性,一定是必須要跟六識心的心所有法和合運作,如果沒有六識心的心所有法和合運作的話,六識心是沒有辦法了知這些境界的。所以這個六識心的心所有法,其實就是六識現起的所緣緣,而且不但是所緣緣,是六識現起的親所緣緣,如果沒有這個親所緣緣的話,六識是沒有辦法有祂的見聞覺知性的。

如果又有人主張性是體、心是用,所以將識陰心所有法的眼見性、耳聞性,乃至於身覺性、意知性,建立為心體的所依,那也一定是天下最愚癡的修行人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反客為主:心的心性一定是從心體出生的,怎麼能而建立性為體呢?心的自性,一定是必須要以六識心的心體——眼、耳、鼻、舌、身、意,因為有六識心的心體跟心所有法和合運作,才會有心的自性的運作;而六識心的心體又必須要依著本識——真實如來藏,才有辦法存在的、才有辦法運作的。所以六識心的心體,是必須要依著八識的心體;六識心的自性,是必須要依著六識心的心體跟六識心的心所有法和合運作的時候,才會有六識心的見聞覺知性會產生。所以如果說,心的自性以性為體,以見聞覺知性為體,心是依在見聞覺知性上,這個是顛倒說、這個是反客為主。

另外一個,如果這麼講的話又反主為客:因為如果建立心體是性之用,這將成為心所有法是體,而心體反而變成是用了。那這樣子佛菩薩所說的心所有法的這樣子的一個名相的建立,又已經是顛倒了。何謂心所有法?就是心所擁有的法;心所,所就是心的法。所以從這樣子的一個名詞,從這樣子的名相裡面,就已經很清楚地知道,見聞覺知性依著心所有法,那心所有法是心所擁有的法;既然是心所擁有的法,當然心是體,心所有法是祂所附屬的東西所產生的這樣子的一個性用,產生了這樣子的見聞覺知性的體性的話,當然是必須要以心為體,才有辦法產生這些作用。所以要滅的話,必須要把六識把祂給滅掉。那六識不滅,六識的心所有法就一定會存在,見聞覺知性就不可能滅除掉;見聞覺知性如果不能滅除,就永遠離不開五欲,那就是永遠落在六識我所當中的執著者,這樣子當然就沒有辦法跟解脫道相應了。這是目前修學解脫道者,最難以修斷的地方,因為大家都不瞭解這個正理,所以墜入內我所的執著當中。這個就是對於內我所的真正的道理,要修學解脫道,必須要真正的如實地去現觀這些內我所的存在。

另外一個是一般人大部分能夠理解的外我所的執著。什麼叫作外我所呢?也就是說我的事業、我的房子、我的老婆、我的老公、我的小孩,乃至於我的名聲、我的面子、我的地位、我的興趣、我的學歷……。對於一般眾生來講的話,他對於「我」其實他是不瞭解的,他對於五陰的這個我,其實他是不能瞭解的,所以當問起什麼是我的時候,何謂「我」?你可不可以介紹一下什麼是「我」?讀書的時候老師出了個題目,出了個作文題目叫作「我」,每一個人一定會寫說,我的名字是什麼,我家有幾個人,我家有哥哥、有弟弟、有妹妹,我的興趣是什麼……這個東西就是標準的外我所。所以一切眾生其實大部分都落入在外我所上面,以外我所為我;乃至於進一步發展出來的插花、茶道、音樂、藝術等等的文化活動,這個全部都是攝屬在外我所裡面。那身外的財物、名聲、眷屬,還有利養等等,這個是五陰共同擁有的我所了,而這個是外我所,不是內我所的貪著了。

譬如說修行人貪愛,勸募錢財、廣建寺院、擴大眷屬、貪求名聞利養,那這個其實是還沒有遠離身外我所執著的凡夫。這樣子我見都還沒有斷除,身外我所的執著都還沒有斷除,更何況能夠斷除身內我所的執著呢?又何況能真正趣入解脫道的實證呢?

所以現在佛門大部分的大師、佛門大部分的修行人,不但對於內我所根本沒有辦法如實了知,甚至對於外我所也沒有辦法斷除,就是因為執著外我所的緣故,所以沒有辦法如實真正地去觀察所謂的內我所。那對於內我所都已經沒有辦法了知了,又如何的真正去了知我執的內涵?又如何透過真正佛法的修學,去斷除我執的執著?所以進一步我們必須要來說明一下,什麼叫作我執?

那斷我執就是前面剛剛所說的,其實斷我執是從二果薄貪瞋癡開始,乃至於三果心解脫所必須要斷除的五下分結,其實都是攝屬在斷我執的範圍;但是我執有極其微細的地方,這個是今日諸方大師們所不能理解的。而我執最微細的地方,其實是在趣向無餘涅槃的修證過程當中,最難修的「斷我慢」。那什麼叫作「我慢」呢?我慢的意義其實常被大師們錯解,大師們如何錯解呢?大部分都會說,我慢是面對他人時生起的慢心,所以如果有人稍微傲慢一點,大師就會跟你講說:「喔!你的我慢很重喔。」或是說有的人因為對某些事情比較貪愛的話,他就會說:「喔!你的我執很重喔。」但是這個其實都不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我慢,也不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我執,那個我執其實是剛剛所說的我所執,那個慢也不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我慢,那個是因為跟他人比較起來所產生的慢心,所以那個慢是「過慢」,而不是「我慢」。

所以慢有好幾種,「慢」的意思就是說:當有人面對他人的時候,因為自己勝過他人而生起了慢心;也就是說,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財富確實勝過他人,所以對於他人生起了自己勝過他人這樣子的一個心思,這樣子生起了慢心,這個才叫作「慢」。

那另外一個就叫作「過慢」,也就是說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其實是不分上下的,你也沒有比別人更優秀,但是在這種狀況之下,其實是不該對別人起慢的,但是心中仍然生起慢心,而說自己勝過對方,這個就稱為過慢。所以過慢的意思就是說,其實你跟別人他是一樣的,即使你能力跟人家一樣的,或是說成績跟人家一樣,那你說:「哼!有什麼稀罕,我比他更厲害。」但是其實你是跟人家一樣的,這個就叫作過慢。

另外一個叫作「慢過慢」,慢過慢是其實你是不如對方而仍然生起慢心,而認為自己遠勝過對方,那就是慢心之上再加上過失,這個叫作慢過慢。譬如同樣在做布施,明明別人比你布施的還多,結果你因為起了瞋心、起了嫉妒心,就說人家所布施的「錢多有什麼用、心又不大,我雖然布施的比較少,但是我布施的心遠遠超過他」。這個就是慢過慢,因為你遠遠不如對方,遠遠不如對方的發心,而又自認為自己勝過對方,這個就叫作慢過慢。但是這個全部都是在世間我所上面所產生的相互比較,所產生的高下產生了慢。

那另外一個慢就叫作「增上慢」,增上慢就是未得言得、未悟言悟。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幾種慢,但是以上所說的,都不是攝屬在我慢以內。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等下一集再繼續來跟各位詳細地說明「我慢」。

阿彌陀佛!


點擊數: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