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18集
由 正文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跟各位來分享「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在我們這個單元裡面要跟各位講的是「斷我執」,還有「斷我所執」。也就是說真正的解脫必須要斷除兩種執著:一個就是我執、一個是我所執。我所執又函蓋了內我所的執著,還有外我所的執著。
我們上一集裡面已經說明過「何謂內我所的執著」,還有「何謂外我所的執著」。也講到「什麼叫作斷我慢」。「我慢」的意義經常被現在的大師們錯解,他們認為說面對他人時生起的高下心,那個就是慢心。但是在佛法裡面,那個其實不是真正的我慢。慢心有好幾種,但是這一部分其實都是因為對於我所或與他人比較的時候所產生的慢,也就是說前面所說的慢,「慢」就是因為有人面對他人的時候,因為自己勝過他人而生起了慢心;另外一個叫作「過慢」,也就是說在跟別人比較的時候不分上下,其實是不該對別人起慢的,但是心中仍然起了慢心,說自己勝過對方,所以這個就稱為過慢;另外一個叫「慢過慢」,就是說其實自己不如對方,但是仍然生起了慢心,認為自己遠勝過對方,那這個就是慢心之上再加上過失,這個就叫作「慢過慢」;另外一個就是未得言得、未悟言悟,也就是說其實沒有證得禪定,甚至於沒有證得二乘的解脫,甚至於沒有證得大乘菩提,在這種狀況之下,因為未得而說自己已經證得了,因為未悟而說自己已經開悟了,這個就叫作「增上慢」。
但是這幾種慢其實都不是我慢,我慢其實是很難理解的,就是連佛學大辭典的編輯群,都有可能弄錯的。譬如說在《佛光大辭典》裡面,它這樣子的解釋我慢,它說:「我慢……乃七慢之根本慢。於五蘊假和合之身,執著我、我所,恃我而起慢。」(《佛光大辭典》第六冊,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5812。)在這裡解釋到這個地方,基本上沒有錯誤,七慢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幾種慢,我慢其實是在七慢裡面沒有錯,七慢就是慢、過慢、慢過慢乃至於我慢。但是它這邊說:「我慢是因為對於五蘊假和合之身,執著我、我所,恃我而起慢。」這一部分依文解義的部分其實並沒有錯,但是他們依自己的意思解釋以後,那這樣就錯誤了。下面是他們的解釋,也就是說我慢是「內執有我」,什麼是「內執有我,則一切人都不如我;」再來,「外執有我所,則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佛光大辭典》第六冊,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5812。)所以這一部分,其實他就是已經誤會了我慢。佛法中內執有我及內執我所的意思,或是外執我所的意思,都跟他們這個解釋完全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明什麼叫作「內執有我」。內執有我──有阿羅漢的內執有我、有大乘種智中所說的內執有我。阿羅漢的內執有我,就是阿羅漢們所斷的我執,這個就是內執有我;那大乘種智中所說的內執有我,其實是恆內執我。那這個差別在什麼地方呢?
阿羅漢們所斷的內執有我,稱為我慢;這個我慢是指凡夫或三果以下,對於自己的存在存有喜心,深心中因為自己的存在而產生極微細的喜悅,它很難以被他人或自己發覺到的。這個是因為自我的存在,而起喜樂的極微細的慢。這一部分的慢,並不是比較他人而起的慢,這個純粹是因為自我存在,不願意滅除自我,要讓自我存在的極微細的慢。譬如嬰兒剛出生數天,雖然懵然無知,對於世間法的情境完全無所知,也無知於自己存在的狀況,但是他卻已經能夠執著於自己的存在,這個其實就是我慢相的標準示現。
另外一種比較粗糙的我慢相,那是因為自覺有我存在的緣故,所以覺得自己的智慧高超,但是他也不是與他人作任何的比較,這也是我慢相。譬如存在主義哲學當中所說的「我思故我在」,因為我思故我在,所以意欲使自我繼續存在,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很真實的、是值得喜悅的,這也是屬於我慢的範圍。
但是阿羅漢們所斷除的我慢相,因為其實那是仗恃內有第八識心體的功能存在不滅,所以對第八識心體的作用有所仗恃而生的我慢相。對於這第八識心體的作用所仗恃而生的我慢相,這一部分其實除了四果人以外,除了四果人能粗略的瞭解這個我慢相以外,三果以下的聖人、還有凡夫們,都沒有辦法了知這個我慢相。因為他們其實都還落在意識心我當中,何況能修斷這個我慢相呢?
所以從這裡來講的話,存在主義者的哲學思惟,它其實仍然是極為粗糙的,這個是連我見都斷不了的;所以說,我慢其實純粹是內執常住不壞的深細我執,它是屬於極微細的內執有我的心境;因為這樣子,極微細的內執有我的心境的緣故,所以就喜樂於自我的存在。所以說,我慢其實是唯有四果阿羅漢們才能斷得了的極細的我執,這一部分其實不是對別人比較之下而生起的慢。這一部分不是像《佛光大辭典》裡面,乃至於諸方大師認為說,是跟別人比較之下所產生的高下心,那個就叫作我慢。那個慢是屬於七慢裡面的慢、過慢、慢過慢;屬於這一部分的慢,而不是屬於我慢。
另外一個是屬於大乘種智中所說的「恆內執我」。在大乘種智當中所說的部分,其實是在說內執阿賴耶識心體,也就是內執如來藏的種種自性。如來藏的種種自性有那些呢?有如來藏的本來性、清淨性、自性性、涅槃性,還有如來藏能生萬法的功德性,還有如來藏的無漏有為法的自性。
如來藏的自性非常的廣泛,如來藏函蓋著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還有圓成實性。廣說的話,如來藏有七種性自性,所以是內執阿賴耶識心體──如來藏的這些種種的自性,這些範圍極為廣泛的自性,但是這個是阿羅漢們所不能了知的,這個叫作「恆內執我」。
但是從菩薩的道種智來看這個我慢,這個其實是在古時候南傳佛法的經典當中所說的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古時的阿羅漢們因為佛的教導,所以都知道滅盡五陰、十八界的自己以後,仍然有阿賴耶識心體存在不壞。所以因為這樣子的緣故,才能安心的滅盡自己而入無餘涅槃,不會因為這樣子而於內有恐懼、於外有恐懼,所以就不會因為這樣子恐懼墜入斷滅的境界。不會因為這樣子恐懼墜入了斷滅的境界,才能夠斷盡我執。因為如果恐懼墜入了斷滅的境界,一定沒有辦法斷除我執,所以因為這樣子的緣故,因為對於阿賴耶識的心體存在不壞的這樣子的一個正知正見,因為這樣的正法見能夠安住下來,所以他才有辦法安心的滅盡自己,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就可以沒有我慢的存在。
如果因為對阿賴耶識功能的貪愛執著心態,仍然有極微細部分存在,那就會成為極微細的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也就是說,對阿賴耶識種種的功能的存在執著貪愛,什麼是阿賴耶識功能的執著貪愛呢?也就是說,對阿賴耶識所出生的種種的法,在這個法上面不斷地去夤緣、不斷地在這個地方去攀緣、不斷地在這個地方去執著,那這個就會成為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這樣子就會導致我慢沒有辦法斷除,也就會一直住在三果人的境界當中,沒有辦法取證無餘涅槃,也沒有辦法確實出離三界的生死苦。所以我慢其實是很微細的我執,很難確實斷除的。
我慢中的「內執我所」被大師們誤解了,這些大師們,總是如同《佛光大辭典》一般,解釋作「自己所有的都比別人高上」,認為這個叫作因為內執我所所產生的我慢,但是這個是對於佛法已經誤解了。那內執我所的真正的意義,其實是永遠都不間斷的內執自我擁有的心所有法,也就是恆內執見聞知覺性。所以內執我所真正的是恆內執著見性、聞性等等了知性的,這樣的一個知覺性──見聞知覺性,它其實都是從識陰六識的自性而生的,正是識陰六識的內我所,這其實已經是我慢相的枝末了。所以對凡夫以及三果以下的聖人來說,我慢的最主要內容,其實是對識陰自己的執著。因自我的存在而有喜悅,不樂於自我的滅失不存,而恆內執我的內執我所部分,其實已經是墜入了識陰六識自性的當中了,這已經是比內執識陰自我更為粗糙、更枝末的我慢相了。
而三果人不能成為四果向的最主要緣故,都是由於這個我慢,以及內我所慢所導致的;假使能夠斷除我慢以及內我所慢,那麼五上分結自然就能夠斷除,就能夠頓成慧解脫的四果聖人。
但是如果放不下名聞、眷屬,還有利養的種種執著,連身外的我所執都不能降伏、連我見都斷不了,這樣子怎麼能夠斷除識陰的我所慢?怎麼能夠斷除對見聞覺知性的自我執著?所以如果當連身外的我所愛都斷不了,五陰身中見聞覺知性的內我所愛都不懂,連我慢的內容都無絲毫所知,那又怎能自我斷滅而證涅槃?又怎能如實教導一切徒眾?所以真正的要斷除我慢,必須要從身外我所的斷除,乃至於斷除身內我所的執著,到最後才能夠去斷除這最深細的我執,最深細的我執就是我慢的部分。那如果對身外的我所愛都斷不了,而且對於什麼是見聞覺知性的內我所愛、內我所執也不懂,對我慢的內容又懵然無所知,那這樣子怎麼有辦法自我斷滅而證涅槃?像這樣子的一個知見,又怎麼有辦法如實地去教導一切徒眾呢?所以現在的佛門真的是非常的可憐,很多人都是以盲引盲,用錯誤的佛法、錯誤的知見在教導眾生。像剛剛所說的,以與眾生相比較所產生的高下的這個慢,稱為這個就是我慢,但是這個其實根本不是我慢的內涵,所以想要修學解脫道的學人們,應該要尋覓真善知識的言教,應該要尋覓真善知識的書籍,自己去尋求解脫道正理的正知見,去尋求解脫道的正確行門。在解脫道的修證當中,不論大師或學人,其實我慢永遠都是最難斷的。我慢,其實正是慧解脫、俱解脫這樣子的一個解脫道的修行人最難突破的地方。它的難以突破、斷除,原因都是由於不曾確實的理解我慢的真實義,而且不能確實理解的原因,其實是由於被現代的假名大師們所誤導;如果有正確的教導、如果願意依止著真善知識的教導,要邁向、要趣向於斷我慢,其實並不是難事。
我們進一步要說明的是,不是單單的只修斷我所的貪著就能夠了生死的。修學解脫道而想要了生死的人,應該以二乘菩提或大乘菩提來修學,並不是只修斷我所的貪著,就能夠了生死的。
《長阿含經》卷14說:
【云何小緣威儀戒行凡夫寡聞,直以所見如實稱讚?彼讚嘆言:「沙門瞿曇滅殺、除殺,捨於刀杖,懷慚愧心,慈愍一切。」此是小緣威儀戒行,彼寡聞凡夫以此歎佛。……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各隨所見說,彼盡入六十二見中;各隨所見說,盡依中、在中,齊是不過。……若比丘於六觸集、滅、味、過、出要,如實而知,則為最勝,出彼諸見。】
所以說不單單是單憑戒行清淨就可以獲得解脫的。有人用戒行清淨來讚歎佛,但是 佛說修行不是單憑戒行的清淨就可以得到解脫果,戒行清淨其實只是解脫果的基礎而已!佛門戒行的清淨都只是小緣威儀,只是解脫的助緣,不是解脫的骨幹,更何況是受持外道戒法呢!所以說獲得解脫果的最主要的修證,仍是遠離我執還有我所執。最難斷的這個部分,其實是內我所執而非外我所執;而內我所執的執著,最主要就是在指識陰六識的自性,也就是眼能見之性、耳能聞之性,乃至於身能覺之性、意能知之性。如果佛弟子有智慧能夠觀行這六種自性都是識陰六識的心所法,那一定可以自行獲取解脫道的初果,不由他聞、不從他證,所以我執與我所執的斷除,必須以斷除我見、惡見為基礎,才能在後時證得涅槃。
《中阿含經》卷23〔穢品〕《知法經》,尊者周那所說:
【諸梵行人知彼賢者知諸法、所可知法,而無增伺;所以者何?以彼賢者心,向增伺盡、無餘涅槃。如是,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無惡欲惡見。所以者何?以彼賢者心,向惡見法盡、無餘涅槃。】
這個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在說,斷除我所的執著、斷除我見、斷除五下分結、斷除五上分結──就是知諸法、知所可知法、無增伺心──這是解脫道修道位中最重要的部分。
最後卻必須要歸結到惡見的斷除,惡見、五利使,是我們必須要斷除最重要的部分。由於我見的緣故所以引生了我執,而我見極難斷除,所以周那阿羅漢最後特別強調惡見的斷除。當惡見、五利使斷除,後來修道才能使五陰諸法全部滅盡,趣向無餘涅槃;惡見若不能斷除,而說能滅諸法趣向無餘涅槃,是絕沒有可能的事。所以我們說真解脫要斷盡這兩種執著,也就是我執、還有我所執,我執最微細的部分就是我慢,我所執函蓋了內我所的執著,還有外我所的執著,這個就是真解脫必須要斷掉兩種執著的真正的意涵。
今天就跟各位分享到這個地方。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