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用正統佛教名相的密教廣論(二)

第65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在這一集,我們繼續來探討宗喀巴的《廣論》如何竊用正統佛教的名相。

在上一集,我們說明了密教《廣論》的意識心與如來所說的意識心在內涵與功能上均有所不同;密教以最細意識明光心作為空性,因此相應的境界都是意識境界,所以才會衍生出男女雙身修法,作為追求樂空雙運有境界的無上瑜伽的錯誤修行方法。

接著,我們來探討所謂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修學次第中,什麼是《廣論》的「般若」?之前我們許多的弘法內容,已經詳細的說明「般若」是指親證與修學如來藏所得的智慧。那麼《廣論》的「般若」又是在講什麼呢?《廣論》到底以什麼作為菩薩成佛的智慧呢?在《廣論》卷10中,宗喀巴說:【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0)宗喀巴認為能夠了知能布施的施主、所布施的財物以及受施者都是猶如幻化一般,這就是般若。因為宗喀巴否認有真實法的存在,所以他的意思是一切法緣起性空;也就是他認為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以及受施的人都是因緣所生,都猶如幻化,這就是《廣論》的般若。

可是,大乘佛法中所說真正的布施又是什麼?在《大般涅槃經》卷21中聖教記載說:【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見施者、受者、財物,不見時節、不見福田及非福田,不見因、不見緣、不見果報,不見作者、不見受者、不見多、不見少,不見淨、不見不淨,不輕受者、己身、財物,不見見者、不見不見者,不計己、他,唯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為利一切諸眾生故而行布施,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故行於施,為諸眾生不見受者、施者、財物故行於施。】在上述經文中,如來告訴我們:真正修學成佛之道的菩薩們,布施的時候,是不見施者、受者、財物;也不見布施的時節;也沒有看見受施的對象是福田,或不是福田;沒有看見布施的因緣以及果報;沒有看見造作各種業的人,也沒有看見受果報的人;沒有看見布施多或者是少,也沒有看見布施是否清淨;不會看輕受施的對象,也不會看輕自己以及布施的財物;甚至也沒有看見能看見的人,也沒有看見一個沒有看見的人;不會分別自己或是對方,唯有為了廣大甚深常住,而且圓滿寂靜的法,而去行布施;為了利樂一切眾生的緣故,所以行布施;為了斷除一切眾生煩惱的緣故,因此行於布施;為了眾生同樣能夠三輪體空,不見受施者、布施者以及布施的財物的緣故,所以行於布施。

《大般涅槃經》所說的布施,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 如來告訴須菩提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才是真正大乘佛法的布施,是依於無所住的如來藏而行布施,是為了「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而行的布施。在《大般涅槃經》中提出:確實有一個廣大甚深、圓滿寂靜的常住法,是有真實常住的一個法作為布施的依止。而不是如宗喀巴所說:般若就是布施的時候,了知布施的人、受施的對象以及布施的財物都猶如幻化一般,一切法緣起性空,就這樣而已。世間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法,確實是猶如幻化,是依緣而起;但是三乘菩提中,確實是有一個常住的如來藏,來圓滿成就這世間的一切法;這如來藏能夠出生世間的一切法,可是如來藏中沒有世間的一切法。所以,轉依如來藏以後,從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就不見布施者、受施者以及財物;當然也不見作者、不見受者,不見多、不見少,不見淨、不見不淨等等。這就像手有手掌、有手背;手掌、手背都是肉所形成,可是就肉而言,不是手掌、也不是手背;在肉之中不見手掌、也不見手背。世間的一切法都有正反兩面,就像手有手掌、手背一樣,也會有清淨、有雜染,有增加、有減少,有來、有去,唯有能夠出生世間一切法的如來藏,沒有三界世間一切法的相貌。

這個道理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也是如此的說明。《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說色蘊即是如來藏空性,如來藏空性即是色蘊;色蘊與空性的如來藏沒有什麼不同,空性如來藏與色蘊也沒有什麼不同。受想行識四蘊跟色蘊也是一樣,都是由如來藏空性本體所構成。《心經》在說明五蘊與如來藏空性的關係後,為了怕我們誤會五蘊的色身以及識蘊覺知心等就是如來藏空性,因此接著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就是要說明如來藏空性並不就是一切諸法,在祂真實境界中沒有六根、六塵、六識,沒有一絲一毫十八界一切諸法,而是與一切諸法有著非一非異的關係,這樣子才是真正的般若。

了知能夠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以及受施的人都猶如幻化,這是三輪體空的布施。但是三輪體空,不是在意識思惟想像自己的布施三輪體空;而是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了知菩薩在布施的行為當中,如來藏與見聞覺知心同時在運作,由生滅性的覺知心,透過身行與語行兩種業來成就布施,菩薩的意識確實看見有布施時的三事正在運作,也同時看見不生滅的如來藏在布施的同時,卻對布施的三種事都無了知、都無所領受,所以是在具足三種事當中而同時三種事皆空;這才是布施時三輪體空正確的觀察,這樣的布施才有波羅蜜,這樣的布施才是依於般若而修布施。若只是意識心認為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以及受施的人都猶如幻化,所以意識心不執著於布施這件事,可是意識心還是確實知道、見到有能布施的人、有所布施的財物以及受施者,否則布施這件事情怎麼能夠完成?這樣子的布施,怎麼可以說是「不見施者、受者、財物,不見時節」等等呢?顯然《大般涅槃經》所說的布施,不是指意識心不執著施者、受者以及財物。

在《般若經》中也都有記載三輪體空的布施,如《放光般若經》卷3聖教記載:【所可布施如幻相,不見施者,亦不見所施,亦不見受者;是為菩薩布施而習般若波羅蜜。】《般若經》所說的布施與《大般涅槃經》所說的布施,都是轉依第八識非心心如來藏,而說不見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以及接受布施的人。可是宗喀巴的《廣論》否認有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後,他的布施都是落在世間人以意識為主體的布施,是有布施而沒有波羅蜜,卻妄想為無布施而有波羅蜜。他的般若不是二轉法輪經典所說的般若,而是錯誤的虛妄想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所說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經中所說的「無所住」也是指如來藏本體能夠離開貪欲、瞋恚等心性。在行布施的過程中,那個無分別的如來藏在六塵境界中不作分別,不會了知自己是施者,不會了知他人是受者,更不了知所施的財物;若有了知就不是無分別,因為了知就是分別的緣故。而意識心於離開語言文字一念不生來行布施的時候,還是一定會繼續了知布施者、受施者、所施財物,因為了知的時候,就是已經分別完成了;因此,世間人以意識為主體的布施,是具足布施的三件事,不是三輪體空,這樣的布施並沒有波羅蜜。證悟的菩薩在布施當中,除了現前觀見見聞覺知心的分別,三輪俱在,同時又現前看見自心如來都是一直離開三輪的分別,這樣才是菩薩的無所住布施,這樣才能真正獲得布施的解脫功德,這才是大乘般若的真實道理。

在《廣論》卷13說明般若波羅蜜多的般若智慧時,宗喀巴說:【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廣論》並舉《瑜伽師地論》卷43〈菩薩地〉說:【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3)宗喀巴引用《瑜伽師地論》卷43 彌勒菩薩說明菩薩的自性慧時,認為般若的智慧是五明。五明其中的內明是指佛法,其實內明就是指證知阿賴耶識的智慧,如在《瑜伽師地論》卷38中 彌勒菩薩說:【諸佛語言名內明論。……內明論略二相轉:一者顯示正因果相,二者顯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彌勒菩薩說內明是指 如來的教導,內明的論述會在兩種境界相上顯現:一是顯示正確的因果相;二是顯示已經造作的業果不會滅失,還有尚未造作的業不會產生的業相。顯然內明是在指因緣果報成立的根本原因,在《瑜伽師地論》中就是指阿賴耶識。

因為,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51中建立一個宗旨說:【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最初生起不應道理,有明了性不應道理,有種子性不應道理,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處無心定不應道理,命終時識不應道理。】彌勒菩薩提出八種原因,確定了阿賴耶識決定是真實的存在,這八個原因詳細地說明因緣果報圓滿成立的原因。因為,離開了阿賴耶識,一切法無所依止,一切法離開了阿賴耶識的攝持也無法存在;也就是一切法緣起性空是錯誤的,一定要有阿賴耶識的存在,整個佛法的道理才能夠完整的建立。

《瑜伽師地論》是依於阿賴耶識為綱領所展開的論述,是主張阿賴耶識真實存在,而且是眾生一切依止、執受、生起的根本原因。《瑜伽師地論》是以阿賴耶識作為佛法完整建立的根本,宗喀巴卻是否定阿賴耶識的真實存在。他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如《般若十萬頌》等無量經典說識數時,只說六識身,不曾多說。】(《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7)而且宗喀巴在講《中論》時一開始就提出八難題,這八個主張是他在佛法上的強烈主張,第一個主張就是不許有阿賴耶識。其他像他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解釋月稱的偈頌:【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時說:【故雖不許阿賴耶等,業亦能生果。】(《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7)宗喀巴以及月稱等中觀應成派認為眾生所造的業,不是自性所生起,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業滅的時候,也不是自性滅,而是因緣離散所以業滅;一切的業都是因緣所生,所以不需要阿賴耶識,只要緣聚集,業就可以生起,所以《廣論》中宗喀巴主張【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為意識結生相續。】(《菩提道次第廣論》卷6)宗喀巴這種說法處處顯示是跟《瑜伽師地論》的主張背道而馳,可是《廣論》中卻是處處引用《瑜伽師地論》的經文,然後斷章取義。

宗喀巴是主張沒有阿賴耶識的,為什麼他的《廣論》在講到般若智慧這一度的時候,還要引用以阿賴耶識為宗旨的《瑜伽師地論》的五明,作為菩薩般若智慧的自性呢?如此不是互相矛盾嗎?他怎麼會犯這種過錯呢?其實,因為《廣論》是宗喀巴剪貼各個經典以及論典所成的剪貼簿,所以內容常常會互相矛盾;然而宗喀巴自己並不是不知道,而是密宗本來就是要借用佛法的名相,篡入正統佛教,掛羊頭賣狗肉,佛弟子們如果沒有智慧觀察,就可以堂而皇之竊占佛教資源了。

在這一集,我們探討了《廣論》的般若與大乘佛法的般若,原來是千差萬別的。《廣論》的般若是指了知一切法緣起性空,真正的般若則是實證如來藏所得到的智慧。般若是菩薩修學成佛的智慧,是因為深入修學如來藏阿賴耶識,並且確實轉依所得到的智慧;《廣論》否定有真實法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存在,可是卻是提出應該修學般若智慧,這種竊用佛教名相,引導佛弟子誤入歧途的教論,我們應該深切警惕反省。因為,不能什麼人說他的法是佛法就是佛法,我們應該就他所說的本質,探討是否真的是佛法,這樣才不會對不起自己的法身慧命。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