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的根本為改變價值觀

第36集
由 正仁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探討了宗喀巴以雙身法的觀想或實修作為方法,想要遠離昏沉與掉舉的錯誤。

今天我們要延續相同的主題,繼續來探討宗喀巴的下一段話,在《廣論》的第363頁他說:【又說從緩發生沉沒,則以此理修三摩地,顯然非理。又極緩心僅明澄分,猶非滿足須策勵相,如無著菩薩云:「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此於九種住心方便,初二心時,作如是說。《修次初編》云:「除沉沒者,當堅持所緣。」《修次中編云》:「次息沉沒,必須令心明見所緣。」言心明見,故非說境略明顯。是說心相極顯極堅,修念之規此為最要。未能知此盲修之相,謂修愈久忘念愈重,擇法之慧日返愚鈍,有此多過反自矜為有堅固定。】(~《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5)以上所說由緩,也就是從緩慢而產生心沉沒的現象,以這樣的道理來修三摩地,宗喀巴說那不是正確的道理,此話還算正確。然而宗喀巴接著又說,要由策勵相來修三摩地,這一段話就錯了。因為用策勵相修三摩地,容易產生掉舉,這也不是正確的道理;另外兩者適中修三摩地,也都不是正確的道理,都不符合三昧的修證原理與行門。

宗喀巴引聖 無著菩薩的話說:「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想要拿來證明他所說的修三摩地要有策勵相。其實宗喀巴所引的這句話,是出自聖彌勒菩薩所造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但他又誤解了〈聲聞地〉所說的道理。〈聲聞地〉中說的:【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內住等住的意思,在聖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卷30是這樣開示的:【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麁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聖 彌勒菩薩所說的「力勵運轉作意」,從根本論中解釋內住、等住的開示中,就可知道絕不是如宗喀巴所說的:「讓心策舉以緩和所生沉沒之心。」內住與等住於聖 彌勒菩薩說修三摩地心一境性的過程中,是九次第中之初次第與第二次第而已;初次第首先把所緣境界攝於內心令不散亂,然後於第二次第中,讓不散亂心持續保持澄淨。想要成就這初次第和第二次第的修行人,必須藉由聽聞力、思惟力,以及不斷地聽聞思惟之「力勵運轉作意」,反復思考確認,讓這樣的修行人,在第七識意根完全接受同意才能成辦,不是宗喀巴誤解的意思,這當中的義理我們將再來說明。

宗喀巴又引蓮花戒所說之語:【除沉沒者,當堅持所緣……次息沉沒,必須令心明見所緣。】這實在是修學禪定之外行人所說的話。若已生昏沉者,《集論》與《大乘百法明門論》中,均說彼已無堪任性;也就是他的意識心住於初禪、二禪定境界中,是以自心所現的定境法塵作為所緣,已經無法分別所緣的雙身佛像境界了。已經失去了分別所緣能力的意識心,是不可能堅持所緣的;昏沉狀態之意識心,就更不可能明見所緣的境界了;故堅持所緣與明見所緣,是不能用來遣除定中的昏沉狀態。若要對治昏沉,前面已經說過,必須從六根本煩惱中的癡煩惱作為下手處才是治本之道。

宗喀巴又說:「言心明見,故非說境略明顯。是說心相極顯極堅,修念之規此為最要。」這意思是說:「修念之規矩,心和境相都要極明顯堅固。」這是假藏傳佛教四大派密宗緣於外境雙身佛像時,必定會這樣作的。然而帶著邪見而緣於有形的雙身佛像境界,卻是妄想妄念,不是正念。所以宗喀巴也正是他自己所說的盲修瞎練者,必定會修越久則妄念越重,擇法慧也就日漸遲鈍,他卻還自以為得堅固定,其實是陷於愚癡煩惱中而不自知。不論是修奢摩他,也就是止,所緣於的無分別影像;或是修毘缽舍那,也就是觀,所緣於的有分別影像,均非取自於有形有相的外面五塵的境界。《集論》說:【何等為念?謂於串習事,令心明記不忘為體,不散亂為業。】(~《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論中「念」的定義是意根所引出已曾經長時間反復修習過的事,在觀念上意根是完全認同的,因此意識心牢牢地記住這法塵不會忘掉,以此來專注作分析辨別,意識心因此不再分心於其他的法塵而導致散亂;此處「念」心所之定義,並非念佛之念,絕對不是在外相分,有形相的境界上作觀想。因此宗喀巴所謂的「修念」,根本就不符合聖教所說,同時也違背現象界的正確道理。

《廣論》第364頁又說:【然能時時憶念所緣而修者,必須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故應修念。】(~《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5)又說:【譬如恐忘所知少義,數數憶念即難失忘。故若時時憶念所緣,是生有力正念所須。於所緣境攝心不散而正觀察,是生有力能覺沉掉正知方便。】(~《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5)《廣論》此說大意就是:「必須數數憶念所緣境就不容易忘失,所以數數憶念所緣就能生起有力正念,即是修念;攝心於境相不散而作正觀察,則能正知是否昏沉或掉舉;如果認為數數憶念所緣及攝心不散而正觀察是分別,則必須去遮止它,正知正念就很難生起來。」宗喀巴不知定中會失去正念,其實是貪煩惱與癡煩惱的現起所致;貪煩惱現起,因為有欲望的關係,就會有心掉散或高舉的現象;癡煩惱現起,因為無明的關係,就會有昏沉的現象;由於掉舉或昏沉,則會失去正念。能於定中將心控制在一境界上,持續憶念而不散失,真正的原因是由於定中不昏沉、不掉舉;定中不昏沉、不掉舉,則是須於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能經常降伏或是去除癡的煩惱和貪的煩惱。在基本的價值觀上去改變,減少欲望來伏除貪煩惱,增加佛法智慧來伏除癡煩惱;在基本的價值觀上,降伏或是去除了貪的煩惱和癡的煩惱;有了這些個人平常所串習的基本價值觀上之作意當作基礎,在修定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有掉舉或昏沉的現象發生。不是像宗喀巴所說的,只在修定時才以臨時的方法去壓伏它。

修學禪定的人,如果妄念很多,失去正念的時間也會很長,則表示他的貪煩惱和癡煩惱非常地熾盛。因此他必須從基礎上,去改變他的價值觀,降伏或是去除貪欲,不要在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界上去貪愛執著,同時要增長佛法上對於禪定修習的智慧;要了知修定的方法為「制心一處」,而入定的境界為「心一境性」,也就是在修習禪定的方法上,要將心念控制在一個處所,或是一個無相的憶佛念,或是一個完全無念的一念不生狀態,讓心念維持在一個單一的狀態;當心念已經能夠持續地保持在這樣單純而唯一的境界不再飄動,就是入定的狀態,也就是心一境性。有了上述的條件,也就是降伏或去除了貪煩惱和癡煩惱,就能避免在修定中所產生的掉舉和昏沉現象。

然而宗喀巴以觀想有形相的雙身佛像,作數數憶念、攝心不散,於影像上而說為正念,其實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在觀想有形相的男女雙身佛像時,是在增長男女欲望的貪愛,也就是增長了貪的煩惱,導致會因為掉舉而障礙了禪定的修行;而在觀想男女雙身佛像的過程中,隨著觀想位置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影像念頭生起,因此無法保持禪定中的制心一處、心一境性的狀態。是故觀想有形相的男女雙身佛像之修習禪定方法,完全和經論中修習禪定之方法「制心一處」,以及定的境界為「心一境性」完全相反,越是觀想男女雙身佛像,將離修學禪定越遠,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四禪八定,他們所獲得的只是在修男女雙身法的極樂境界中,一心享受淫樂的專注境界,是欲界最下層次的世俗男女欲樂,根本談不上禪定的修習。

另外,因為觀想影像是意識的幻想,對於四禪八定的實修者而言,它仍是雜念、妄念。而《解深密經》中所說奢摩他所緣的是無分別影像,是無形無相的;是五根攝持不動,前五識不攀緣五塵境相,只有意識所緣一個淨念相續的念。而毘缽舍那所緣有分別影像,也是無形無相的,是意根所引出串習事的法塵,也就是以前所反復修習的境界,由意識作觀察整理所獲得心得決定的確定觀念。安住於上述二種所緣境界,才能稱之為正念;又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時,若失去正念,意識能馬上覺知是掉舉或是昏沉,而由意根作意壓伏相對應的貪煩惱或癡煩惱,正念才能夠得以相續,這樣的知見才是正知。是故,宗喀巴說緣於雙身佛像的影像攝心不散,而專注觀察那個影像的境界,說這個為正念、正知,那只能用在假藏傳佛教四大密宗派系,為了雙身法所作的觀想上,不能行之於三乘佛法的止觀,甚至也不能行於世間四禪八定的止觀上。

接著我們再來談談昏沉與掉舉。《廣論》第365頁到第366頁說:【掉擧如《集論》云:「云何掉擧?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照,障止為業。」此中有三:一、所緣,可愛淨境。二、行相,心不寂靜向外流散,是貪分中趣境愛相。三、作業,能障其心安住所緣。於內所緣令心住時,由貪色聲等之掉擧,於境牽心令不自在,貪愛散亂。如《悔讚》云:「如緣奢摩他,令心於彼住,惑索令離彼,貪繩牽趣境。」】(~《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5)宗喀巴抄襲《集論》所說的掉舉法義,並加以修改,這裡的《集論》指的是《大正藏》中,《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在卷1〈三法品 第1〉中,原文的內容為:【何等掉舉?謂貪欲分,隨念淨相,心不寂靜為體,障奢摩他為業。】宗喀巴想要以此來鋪陳後面《密宗道次第廣論》雙身法的合理性,但是這樣的開示正好證明他自己落入掉舉的過失中。

宗喀巴舉《集論》而說「淨相隨轉」的意義,是說眾生因為無明而有的顛倒見,總是把不淨的欲界五塵當成清淨,於是隨逐不捨眾生所認為的「清淨相」,想要見、想要聞、想要嗅、想要嚐、想要觸,或憶戀過去的樂受美好境界;因為這樣而使心不寂靜,能夠障礙修止,這就是掉舉;是攝屬於貪欲中的一部分。把不淨而說為清淨,貪欲而說不貪,這類的顛倒見於異生凡夫中,是很普遍的現象;於修學假藏傳佛教四大派的密宗行者中,更是到處可見,他們雖然號稱是修行人,本質卻是個凡夫,這其中,宗喀巴自己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他一方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舉《集論》說「所緣可愛淨境」,就是眾生隨逐的欲界五塵不可貪取隨轉,於可愛淨境起貪會障礙修止,應該令心緣奢摩他而修止;欲界五塵本來不清淨,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卻認為五欲是清淨的,因此他於《密宗道次第廣論》之中廣弘男女淫欲的雙身法,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也鼓吹大家應該修學《密宗道次第廣論》,從這裡也可以知道宗喀巴的說法是自相矛盾的。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明到這裡為止。非常謝謝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道業精進、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