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35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要說的單元是「廣論隱說的內情——廣論的糖衣法則」。
宗喀巴在《廣論》中說:【設作是云:若入波羅密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密多乘中,亦無餘道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
如同前面三輯論述所顯示出來的密咒道金剛乘,與佛教教義所應修證的內容,其實完全不相同,所以有人提出質疑說:「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這樣的質疑,是符合事實的。然而,假如密咒道不與佛教的大乘六度波羅蜜掛上鉤,純粹密咒道雙身法的內容與種種儀軌,不可能獲得佛教廣大的信眾基礎與供養,更不可能獲得藏王的青睞而給予尊崇。因此,宗喀巴辯解說他們的密咒道,已經含攝了六度波羅蜜道的體性,在進入灌頂雙身法修無上瑜伽時,也都受了共同的菩薩戒,以及不共大乘的三昧耶戒。宗喀巴還說,就算在波羅蜜多乘中修學,最後也必須進入密咒道金剛乘,沒有其他的成佛之道了。
真的如同宗喀巴說的那樣嗎?我們有必要再次的探討,他說的到底可信或者不可信,老實或者不老實了。一般喇嘛教所謂的發菩提心,就是要先受佛部的三昧耶戒,修學願菩提、行菩提心,受菩薩戒三律儀。宗喀巴說,這與大乘六度波羅蜜道是共同的律儀,並且從金剛乘來說,受了佛部三昧耶戒,就已經含攝了大乘菩薩戒;表面上似乎可以讓人信以為真,但若從其本質來探討,卻是南轅北轍、沒有交集,僅是宗喀巴為了將被人詬病、質疑的密續邪淫雙身法,隱藏在佛教的大船與旗幟中,以便暗渡陳倉的手法而已。
除了前面已經舉證論述過的以外,此處再從宗喀巴所說的發心-也就是發菩提心-探究看看到底是什麼內容呢?在《佛藏輯要》五方佛三昧耶中說到:【初如來種毗盧遮那三昧耶戒,約外義釋:謂發願、行二種菩提心已,應嚴守止惡修善及饒益有情一一戒相,蓋一切戒之所依,為不共三皈依,故應持之。此毗盧遮那者,主要為身業種,而身亦為果之一切法所依也。……約含義釋:謂持空樂無分之菩提露,與心性本來清淨,即三寶之自性。】(《佛藏輯要》第十九冊,巴蜀書局,頁823)此處將所謂的歸依與發菩提心的內容揭露出來,這才是喇嘛教教義的本質。喇嘛教的教義中所說的菩提,就是男女雙身法中所不可缺的精液明點,尤其是在到達他們所認定最高境界的淫觸大樂時,將男行者與明妃的身體都認定為空色;那種身觸之樂,在男女交合中,視為與色身一體無分別,叫作樂空不二。因此就說那空樂無分別,是由男行者操作的明點所支持的;而當時在受樂的意識心細分,不須經過語言文字分別,妄想當時的意識細分就是本來清淨的空性心。在他們的教義中,認為意識細分能夠持精液明點與空色,所以就將在雙身法中領受四喜之樂的意識細分稱為菩提心。這些內容,就是喇嘛教教義所主張的三寶自性,但卻不是佛教三寶的自性。
佛教三寶的自性,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心如來藏為主體。佛陀實證如來藏,並轉依而證得一切種智,所說的三轉法輪諸法,都是以如來藏為本際而開演,並教導佛弟子實證以如來藏涅槃本際的二乘解脫道,進一步開悟親證涅槃本際如來藏,發起般若實相智,修學究竟無二的佛菩提道。佛教中佛法僧三寶的自性,無有一者偏離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得以說是佛教三寶。例如,在佛教中出家的僧人,倘若違犯所受持的佛戒,不往斷我見的方向修學,就不能稱為佛教中的僧人了。而淫欲貪一向是佛教三寶所訶責之煩惱,不能遠離欲貪煩惱,連外道所能證得的初禪都到達不了,更何況是斷我見、斷我執真實清淨的解脫呢!
而喇嘛教的教義,在歸依時,就以男女交合身觸淫樂的明點淫穢身,與生滅有為的意識心,當作是應歸依之法,假以佛教三寶名稱,教導不知情的信眾,領受這種被欺騙之三歸。而這種騙局,千年都沒有改變過,只是沒有人出來揭穿而已。被騙的佛弟子受了佛部的三昧耶戒,就被表徵已經同時受菩薩三律儀戒了,這是宗喀巴所謂的金剛乘含攝大乘的糖衣法則。為了讓信眾相信他們的喇嘛教是佛教,就運用菩薩三律儀戒的名稱,包裹著密續邪淫的三昧耶戒,當他們主張金剛乘就是佛教時,就說三昧耶戒含攝了大乘菩薩戒的體性。然而,菩薩戒是制止邪淫、不許邪淫的,而密續三昧耶戒卻完全屬於邪淫的行門,如何可以說三昧耶戒含攝菩薩戒的體性呢?
宗喀巴又說:【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徧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其實從宗喀巴接續所說的受阿彌陀三昧耶戒,就可以輕易地揭穿喇嘛教的糖衣法則了。宗喀巴說,要進入他們密續壇城中灌頂,需要受大乘菩薩戒與密續的三昧耶戒。菩薩戒就是受學三聚淨戒,三昧耶戒就是發了密咒道的菩提心後,依據各項三昧耶所發誓句,該修學的遵照去修學;就算是在大乘六度波羅蜜法道中,也得這樣發菩提心後,受學該學的,再也沒有其他不同的佛道了,這是宗喀巴如井底之蛙,以井窺天所得到的錯誤管見。接著舉出了他們五方佛三昧耶戒中的阿彌陀三昧耶戒,就說密續三昧耶戒必須發誓遵守戒條,如實去作。說這個模式,只不過存在少分開遮差別而已,不需要以這少分差別去執著全部與大乘法不相同,而認為冷與熱是相違背而大驚小怪。
宗喀巴的說法可靠嗎?可以信任嗎?值得大家拿放大鏡與透視鏡進行檢討的,因為佛法與法身慧命可不是小事情啊!以下就先以他們自己所定義的阿彌陀三昧耶戒內容進行檢討。《佛藏輯要》中說:【蓮花種無量光佛陀(阿彌陀)三昧耶戒,約實說:外聲聞菩薩乘,內事業部竭磨部相應部,密生圓次第,此三乘正法盡應修持。約含義釋,謂攝氣入中脈,修不壞語業。】(《佛藏輯要》第十九冊,巴蜀書局,頁824)密續將五方佛部中的蓮花部,依據淨土法門稱唸阿彌陀佛一句佛號,祈求蓮華化生於極樂淨土的行門,認為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的語業,就代表著蓮華清淨的本性,所以受了蓮花部的三昧耶戒,就表徵著能清淨語業而修成不壞語業。但密續蓮華部真正的修持是什麼,那才是重點。蓮華部與其他三部所真正要修的祕密法,就是在男女交合中運氣,將精液明點攝入中脈,這就是密咒道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所實際修練的內容。將這種邪淫雙身法,外層包裝了聲聞菩薩乘,中間內層就是與雙身法有關的供養與祭祀等事業,最核心的祕密層,就是雙身法的操作技巧。將這種汙穢不堪的世間淫欲道,如是裹上佛教大乘糖衣,僅以一表三千里都觸及不到的表徵法而說為三乘正法。正信的佛弟子們!您能忍受嗎?
繼續看喇嘛教有關蓮花部三昧耶戒的描述。三律儀說,蓮華部(之不共誓句)為依止事業手印、法手印、誓句手印及大印(《自性大圓滿道之支分三律儀決定論釋義》,盤逸,頁243)。這裡說蓮華部特別要遵守的規範,就是必須依止明妃女人修雙身法,直到能將精液明點堆疊到中脈,獲得淫觸大樂為最終目標。請看他們自己的解釋:【「蓮華部三昧耶……於修習雙運時,必需保持「三想」,此即把男女雙方認持為智慧本尊,二者之密處認持為金剛及蓮華,大樂與智慧認持為正法,「事業手印」為實體明妃,「法手印」為意想明妃,「誓句手印」為修持拙火之誓句。……」「依止明妃」一詞,是指證得不變大樂及空性雙運之大印。】(《自性大圓滿道之支分三律儀決定論釋義》,盤逸,頁244-245)這個所謂的蓮華部三昧耶,所有的內容都是要引導修學者在男女交合的雙身法中,怎麼想、怎麼操作,到達凡夫意識心領受淫欲樂的最高境界。
喇嘛教三昧耶戒所導引的方向與方法,就是要在欲愛中大貪,造作邪淫、亂倫、雜交的大惡業。這些內容在菩薩戒三律儀中,屬於具足違犯十重戒不可悔的波羅夷罪,是必定要制止,也不可開緣的。邪淫是制止不可犯的煩惱性極重的性罪,並不是遮戒。所以佛教的菩薩戒是導引菩薩清淨持戒,消除貪瞋癡慢等煩惱性障,開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轉依所證的般若實相智慧,行持六度菩薩行。如何可以像宗喀巴所說的三昧耶戒與菩薩戒僅有少分開遮不同,都是可以成佛的三乘正法,而不須有所質疑呢?宗喀巴這種說法,完全是為了讓不瞭解佛法內容的信眾信以為真,認可他們專修雙身法的三昧耶戒是佛教的戒律。但是今天把金剛乘的三昧耶戒拿出來檢討,卻完全不符合佛教的教義與戒律因果軌則,證明宗喀巴在《廣論》中,所有與佛教有關的引述是完全不可信任的。因此在《廣論》中,有人對密續金剛乘質疑說:「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提出這樣質疑的人,必定是對密續金剛乘的修法非常熟悉,也清楚不需要去涉入大乘六度波羅蜜的任何法道,都不影響密續金剛乘雙身法的修練,因為兩者完全是背道而馳,沒有前後必然的次第性存在的。然而,大乘六度波羅蜜是有次第性的,能夠修布施,伏除慳貪,才能進一步受持菩薩戒;能夠受持菩薩戒,伏除不善心性,才能修持忍辱;伏除瞋恚,精進的修學布施與菩薩戒及忍辱,而降伏調柔心性以後,才能修學禪定止觀,也才得以因於戒與定所修的福,而信受所聽聞熏習的般若;經由般若的聞思修而斷我見,開悟實證如來藏,發起無生忍般若實相智慧,這樣的次第是有其必要性的。
而金剛乘的密續雙身法修練,剛好是違反菩薩道的方向,是沉淪在欲界最粗重的淫欲、貪愛煩惱中。將印度性力派的理論與行門,夾雜著西藏當地苯教的祭祀儀軌與咒術,進入佛教六識論小乘部派中出家為僧,認取意識心有一個細分是常住不生滅的,並以緣起性空為主軸,立下應成派假中觀。對大乘經律廣作誤解及曲解的闡述,打著大乘佛教的旗幟,廣破其他小乘部派,在世俗有或勝義無的主張,儼然成為佛教代言人。
由於喇嘛們為了得到密續教義所指向的證量,只有修雙身法這條路,別無他途,而懂不懂顯教聲聞乘與菩薩乘說的法義是什麼,本來就不影響密續雙身法的修練。但是這樣下來,信眾卻不接受金剛乘密續雙身法的行門,就是佛教的法門。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與宗喀巴的這兩部《廣論》,就是因為當時喇嘛修密續雙身法的亂象被質疑,才造了論想要把密續雙身法塑造成只有高僧大德才能修證的祕密法門,包裝隱藏在佛教大乘法經論文字名相之中,將佛教的聲聞乘、菩薩乘,當作是修金剛乘密續雙身法的共同基礎,以脫離性力派外道法的色彩,這個企圖是非常明顯的。
例如阿底峽寫《菩提道燈論》的因緣,就是當時的藏王菩提光曾對阿底峽提出了七個問題:1、如何得入於正法?2、如何可獲解脫?3、方便與慧,隨以一支成不成佛?4、菩薩律儀所依,需不需別解脫戒?5、未得金剛阿闍黎灌頂,可講說密乘經否?6、梵行者可否受「密」、「智」灌頂?7、未得灌頂,可否行密咒行?(阿底峽《菩提道燈》內容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 1993.07出版,頁329-349)關於所問的密灌頂與智灌頂,指的就是四種灌頂的第二灌頂及第三灌頂,已經進入雙身法實際修練的階段了。阿底峽在《菩提道燈論》中這樣寫著回覆藏王之問:【初佛大續中,極力遮止故,密與慧灌頂,梵行者勿受,倘持彼灌頂,安住梵行者,違犯所遮故,失壞彼律儀。】(《菩提道燈論》)雖然此處說,修清淨戒行的人不要受密灌頂與慧灌頂,也就是不能修淫欲雙身法,但是這灌頂與雙身法,就是他們密咒道的主修行門,阿底峽自己已經實際修練了,不可能不傳的。所以他接著說:【若聽講諸續,護摩祠祀等,得師灌頂者,知真實無過。】(《菩提道燈論》)這意思是說,就算安住梵行的人,倘若聽上師講解了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密續,依照三昧耶戒十四根本墮及各部所規範,遵守種種的規範與儀軌而沒有違犯,得到上師四種灌頂,知道了意識細心受四喜之樂時,就是發起空性的自性,依照上師的語詞傳授,認取了當時受樂的意識細心與受樂的色身,為金剛不壞的空性心與空色。說如果知道這個真實法了,那麼受密灌頂與慧灌頂,修淫欲道雙身法就沒有過失。
阿底峽前後這樣的說詞,讓人以為他們真的有遵從 佛陀的教導,又讓人以為修灌頂雙身法是佛教行門。但這樣僅是阿底峽、宗喀巴等喇嘛教上師自己創造的,佛教三轉法輪經教中戒定慧的理論與實踐,從來沒有允許把邪淫當作行門而認定為無過失的。例如菩薩戒十重戒中禁止偷盜這件事,不能因為是賊人搶劫所得的財物,就可以去偷竊,若根本、方便、成已都具足了,就犯十重戒。同樣的道理,倘若出家菩薩為了求開悟,而日日夜夜與女人行非梵行,在家菩薩日日夜夜與女人行邪淫,就算哪天真的開悟了,同樣的都違犯十重戒,這沒有開緣可說。況且,阿底峽所說的知真實無過,那個真實一丁點兒都不真實,全都是虛妄的五蘊境界;而他們的三昧耶戒又規定不能輕視五蘊,否則就成就了根本墮的過失。同時,宗喀巴也擴大申論說,就算沒有獲得真實空性的見解,也能夠運用雙身法到達明樂無分別的三摩地。
從探討這一段阿底峽的敘述中,發現他的理論為什麼叫作戲論,也就是因為經常前後矛盾,前理不能支持後論,後論又常推翻前理,只是在文字上玩堆疊遊戲,無有絲毫的實質可以信賴與依止,不能夠讓理論經過實證得以成就真實的解脫證量,這怎麼可以說是佛法呢?因此宗喀巴《廣論》所說的內容,既然在開宗明義上就指出了金剛乘律儀受三昧耶戒、灌頂修雙身法,成就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是他所尊崇的阿底峽傳授下來圓滿教法的最高境界。這些問題的根源於當初西藏地區,風行著密續灌頂修雙身法的現象,只要親附上師,不須管什麼次第,也不須瞭解經典說什麼,就能夠經由上師灌頂修雙身法,這本來就是喇嘛上師法的特色了。如果要牽強附會說這是佛法的戒律行門或者果證,那當然是處處前後矛盾不通嘛!所以會出現像宗喀巴那樣,運用暗渡陳倉法則,運用糖衣法則,而想要自圓其說。
經過對《廣論》內容的剖析,以及從喇嘛自訂三昧耶戒的精髓內容所得到的結論,也是得到同樣的結果;而在西藏當時有尊崇佛戒者,指責質疑出家僧人修雙身法是毀戒行為,因而出現很多爭議。在西藏民族政教史中,曾經這樣記載著:【但以師長傳授之密法為可奉以修行,於三藏教典縱不斥為廢紙,亦認為廣開知見,徒為供養之福田而已。復有一類崇敬戒律而毀訾密法,致令顯密教法形同水火。】(《西藏民族政教史》巴蜀書社 頁445)這也證明了當時的藏王為何會對以修密咒雙身法行門為佛教主流,產生了諸多疑惑:如何是佛教正法?號稱菩薩戒允許修邪淫雙身法,那如何才是真正的解脫?雙身法這個成佛的方便行門,與思惟可得的意識境界空法,到底隨以一支能不能成佛?沒有得到金剛上師灌頂,能講說密乘經典嗎?沒有經過灌頂,能修雙身法嗎?
硬要把密咒金剛乘扯進佛教中,本來就是牛頭不對馬嘴。結果呢,卻被宗喀巴運用糖衣法則給包裝了。因此我們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的道次第,僅是為了將密續雙身法陳倉暗渡,使金剛乘能名正言順的成為一種異軍突起的佛教快速成佛法門,就好像裹了糖衣的嗎啡,能引誘人嘗試,覺得是有效果的東西,但卻不知道已經中了嗎啡之毒。同樣的,裹上了佛教層層糖衣的包裝,置於其中的卻是佛教禁止的邪淫雙身法,這正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最寫實的糖衣法則。正信的佛弟子們,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這些內容。
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