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99集
由 正德老師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繼續來解說,什麼是〈眾生我、神我、如來藏我〉。
如來藏不是外道神我,已經列舉經文如理辨正過了,而外道神我與眾生我都是五蘊法衍生出來的產物,就好像運用工具藉燈光布幕變化出來的皮影戲,無論是男皮影、女皮影、大象皮影、天神皮影,這都不是真實的。如來藏猶如幻化師,未曾對藉緣出生現起運行的五蘊起念作意,是男是女、是人或畜生、是鬼身或是地獄身,這是如來藏的“人無我”。未曾對根塵相觸的處所起念想,要流注現起的是眼識或者耳識或者意識;未曾起念對六塵見聞或者覺知,這就是如來藏的“法無我”。
皮影戲的觀眾,在布幕前看到了種種皮影,以為有真實男女之相,後來發現到原來僅是工具被燈光投射在布幕上的影子,不是真實有情男女;就猶如有智慧的人觀察到,五蘊無常沒有真實我,是人我空一樣,這個部分純粹僅是在因緣聚合的結果上探討。而幻化師如來藏的人無我、法無我,卻是在因緣聚合的根源上探討,這樣的探討不僅函蓋了結果,並且到達了僅在結果探討所無法一窺究竟的實相。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幻化師如來藏,不可能有五蘊眾生的出現。如來藏是每一位眾生獨一無二的真實我,是五蘊眾生的本際,如同 佛陀在《阿含經》中說的:如來藏一向清淨、寂靜、清涼、常不變易;一向清淨就是人無我、法無我。
瑜伽部的 無著、世親、玄奘等論師,所申論的是菩薩實證如來藏以後,進修道種智所必須涉獵的如來藏蘊育攝持諸法的人無我、法無我、空性意涵。而 無著等諸位菩薩在造論闡述之前,早就已經通達並遠離了五蘊眾生我的人我見,早已具備了含攝五蘊眾生人我空的大乘人無我智了;怎麼可能在唯識論著中,闡釋修斷解脫道所未曾觸及的煩惱習氣隨眠與無始無明上煩惱,如何修證如來藏所含藏的諸法種子功能智慧,會變成說是那位法師所說的在淡化眾生有我的色彩呢?眾生有我絕對是在五蘊法中覺受得來的,這個部分就稱為我見,是顛倒、沒有真實認知的生死煩惱;而五蘊眾生人無我、人我空,是破除顛倒無明的解脫智慧。倘若不能在這個基礎有壁壘分明的修證,就無法進入探究並實證五蘊眾生的生命實相如來藏。那位法師的學者之見,很明顯地透露出來沒有斷我見的本質,不知如來藏是眾生界,但不是五蘊眾生我,更不是外道神我,才會出現這種錯把馮京當馬涼,可媲美于儒林外史的事件,在書中流傳了。
以下我們就來引用瑜伽部《究竟一乘寶性論》其中一段論文,證明真正的瑜伽師所論述的是人我空、法我空的苦之本際,涅槃本際如來藏法身,不是五蘊無常的人我空:
如實見眾生,寂靜真法身,以見性本淨,煩惱本來無。此偈明何義?以如實見本際以來,我空法空應知。偈言正覺正知者,見一切眾生清淨無有我寂靜真實際故。又彼如實知無始世來本際,寂靜無我無法,非滅煩惱證時始有。(《究竟一乘寶性論》卷2)
《寶性論》說:如實的親證,觀見五蘊眾生之所從來,觀見五蘊眾生之所從來,就是不生不死常住寂靜的真實法身如來藏。以般若智慧來觀見如來藏體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離六塵見聞覺知、如如不動,本來無我、無我所,不與任何煩惱相應。
這段偈頌在表明什麼義理呢?因為如實的證知,而現前觀見五蘊諸法的本際實相如來藏,生起了般若實相智之後,能夠循著教理與教證,現觀本際實相的人無我法相以及法無我法相,依此而漸漸通達人我空與法我空所顯的真如空性,這是應當要知道的。而這就是偈頌所說的:正確覺悟如來藏,發起真實無偏差正知見的菩薩,觀見了一切眾生皆有獨一無二的如來藏,清淨無染、人無我、法無我、不生不死,是真實不虛的本際。同時呢,正覺正知的菩薩如實知道,這個無始無量世以來就存在的本際,不生不死、離見聞覺知,寂靜而人無我、法無我是本來具足的,不是經由滅了煩惱證知了以後,才開始那樣寂靜、無我、無法的。在論中說的眾生、真實法身本際,就是如來藏,真實本際不生不滅,人無我、法無我的清淨性,是無始劫以來就本來具足的,把這樣的法說為各各有情眾生的真我,一點兒都不會與五蘊眾生我有混淆不清之處。
因為五蘊眾生我無常不真實、有生有滅,與我見、我執相應,雜染不清淨。五蘊諸法不能自在,都必須在因緣和合中才能現起,是枝葉而不是樹幹,因此沒有本質可以稱為法身。況且就算能破除無明顛倒,斷了五蘊眾生的我見煩惱,證得了五蘊人我空的智慧,也非常清楚五蘊人我空雖屬於世間不能改變的真實道理,但這並不是五蘊法的本際根源;五蘊人我空的智慧,它僅是不再繫縛於人我見乃至人我執,卻觸及不到五蘊法的本際根源,因為如果五蘊毀壞了,五蘊的人我見與人我空都不能存在。從這個邏輯理論上我們可以知道,五蘊眾生我乃至五蘊的人我空,都不是常住的。有生有滅就不算真實了,絕對不可以妄想著還有細分或者極細分,或者還有一分不可知不可證,可成為真實本際的,學習佛法中的無我空理,不能違背世間本來存在的邏輯理論。
如來藏的真我與人無我、法無我,五蘊的眾生我、人無我,這個邏輯理論從現量的實證與比量的推度,佛陀的聖教量界定得非常清楚。具備佛法知見的這些學人實證了以後,都可以經由自己內證的現量法,與 佛陀說的聖言量邏輯理論來互相驗證,沒有一絲一毫的混淆與矛盾。可能遇到困難呢,絕對都會在說智慧力不足的層次,實證的內容與諸佛菩薩相差太遠,而導致無法匯通與進一步的理解。若有上位菩薩、善知識將他經過無量世修菩薩道,自利利他,歷經通達與實證所獲得的法眼與慧眼,能匯通三乘菩提的核心教義,為我們佛子大眾指出了阿含部的經典,佛陀已經在法義上宣說了苦之本際、涅槃本際,眾生界清涼真實,法身常住不變異等等;是能經由實證佛法而了知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真我,而這個真我絕對不是五蘊眾生我、不是外道神我,卻是佛法三轉法輪三乘菩提貫徹一致的教義與邏輯理論,這就是阿含部經典的真實義理。
而菩薩實證如來藏通達般若,通達如來藏直接與間接所生的五蘊十八界諸法以及所顯的七真如,進入修道位之前,必定已經清楚了三界一切有情蘊處界諸法,皆由各自獨有的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功能所變現;而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皆是由八識心王和合運行所出生,確定“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指的就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中心的八識心王,成佛前菩薩道所應修的一切種智這個目標範圍,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諸法功能,究竟實證遍知無有遺漏,因此在唯識學上第八識又稱為所知依。
以下將引用 無著菩薩所造的《攝大乘論》在開宗明義就指出了“所知依”這個重要的法義基礎,該部論也是大唐時期 玄奘菩薩非常重視的一部論著,因為這部論主要彰顯大乘必定是 佛陀為菩薩修證佛菩提所說的法語,而不是被小乘部派佛教在沒有實證解脫果、沒有實證如來藏的前提下,不信大乘法而主張非佛說的大乘。因此 玄奘菩薩西行取經回到大唐以後,又特地重新準確地翻譯了一次《攝大乘論》,同時在唯識學道種智上的修證《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都是菩薩在開悟以後修道上不可或缺的指導論著之一。藉這個機會我們來論述菩薩修證唯識道種智的源頭。
最早的根據呢,我們就可以追溯到阿含部經典中,佛陀早已經為弟子眾們闡釋清楚唯識的義理確實貫穿了三乘,只是 佛陀為了弟子眾們他的根器差別,所以有隱說以及顯說的差別而已。論中說: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攝大乘論本》卷1)
先看這一段論文,無著菩薩說:什麼緣故?已經開悟發起了佛菩提智,能善入大乘的菩薩,顯現出 佛陀曾為菩薩們善說含攝三乘的大乘法體,並且經由教導而實證了。這些確實是 佛陀所親說的殊勝法語,由以下所說十種法處可以證明,未曾看見 佛陀對小乘聲聞求證解脫道時有任何開示;可是大乘法中對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們,卻可處處看見 佛陀在十種法處的開示。首先將第八識阿賴耶識稱為所知依的法體,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與圓成實自性,三種稱為所知相法體,實證第八識的真如性呢,就稱為入於所知相法體。
我們先略說這三個法處,菩薩所修的佛菩提道,必定要對世間、出世間以及世出世間,由淺入深、由狹入廣漸次的趣向究竟了知,直到成佛,才能夠成就 佛陀十號中的正遍知與世間解。而有情世間指的就是五蘊世間,若要對五蘊世間乃至三界六道有情生死輪回的趣向究竟了知,必定得要親證五蘊世間所從來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蘊處界都是如來藏所攝藏本來具足的種子功能。倘若要對小乘解脫生死輪回出世間的法究竟了知,而不墮於常見與斷見的邪見中,必定要親證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為如來藏是苦的本際,如來藏是小乘實證有餘、無餘涅槃的本際,有餘、無餘涅槃即是來自于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佛菩提世出世間指的就是般若中道與道種智的解脫,般若就是五蘊的實相,就是五蘊出生的本源,就是第八識如來藏。
菩薩親證自心如來藏第八識,現觀五蘊確實從如來藏而來,如來藏與所出生的五蘊同處運行,含攝五蘊三界有與真實空性,不落於三界有一邊,也不落於空無所有的一邊;蘊處界諸法功能攝屬於如來藏,因此蘊處界諸法同樣的本來無生。雖然在三界中,五蘊有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的現象,但是菩薩現觀這些生死一向都沒有離開過自心如來藏,一向住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法性中,菩薩獲得如是殊勝的般若解脫,因此不畏懼生死而發願:世世在世間自利利他行菩薩道。菩薩更進一步現觀如來藏不覺知自我,不覺知我所,空有俱泯、性相兩亡,這樣真如無我的運行圓滿諸法,因此轉依親證如來藏所發起的人無我以及少分的法無我,熏修道種智,通達佛道所應修應證的次第,依止佛菩提殊勝的解脫而勇猛精進,摧邪顯正、弘護正法,延續法脈、廣利人天。
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因此說,阿賴耶識是菩薩乃至成佛對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所知究竟所依的法體,若沒有實證阿賴耶識,對世間都無法究竟了知,更何況出世間及世出世間呢!而這些內容,佛陀未曾於聲聞解脫道中宣說,但是於大乘佛菩提道中,卻處處可見種種勝妙的開示。而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自性三種自性,為什麼說是所知相的法體呢?因為開悟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能知的是意識覺知心,轉依後所知法體必定有法相呈現出來,可以現觀。依他起自性指的就是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種子功能,必定是眾緣具足和合,才能由阿賴耶識出生與現起,是屬於無常生滅的有為法,因此就稱為依他起自性。而能夠在眾緣具足和合的情況之下,圓滿成就諸法的法性,就稱為圓成實性。這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功德法性,不是因緣所生法,不隨因緣生滅而生滅,真實如如、恒不變易,是阿賴耶識的真實自性。而意根末那識無始劫以來,由於無始無明而起顛倒想,遍計執著阿賴耶識及圓成實性為自內我,因此而產生我見、我執造作生死業,這就是遍計所執自性。
如果要如實了知乃至究竟了知這三種自性,只有實證阿賴耶識轉依不退以後,才能現觀圓成實性的真如法相,才能現觀五蘊十八界從阿賴耶識現起,無有自性、無有自相、不自在的依他起相,才能現觀意根末那識,處處遍計執著阿賴耶識與所出生的蘊處界為自內我,處處作主虛妄不實的遍計所執相。而必定要能夠如實觀察與了知這三種自性的法相,才得以在通達七真如以後,依止阿賴耶識如來藏的人無我、法無我,如理如量地通達三種自性的無自性性,進而降伏乃至斷除大乘佛菩提道所應斷的法我執。這是第二種在大乘經中 佛陀處處為菩薩宣說,但未曾看到對小乘聲聞有所開示的法處。
無著菩薩說第三種法處是“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也就是要能夠現觀入於三種自性所應知的法相。必定要以實證阿賴耶識的唯識性為前提,唯識性是指第八識如來藏所住的境界性,是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性的境界,又能隨緣任運而出生萬法,如鏡現像。換句話說,唯識性就是真如實性,大乘見道的目標是證真如,而真如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的法性,由於祂有真如法性,所以能出生萬法而自己如如不動。只有證得阿賴耶識如來藏而轉依住於真如境界中,使得見道前在唯識加行位中,現觀五蘊的空相與有相全部消滅以後,才算是真正的安住於唯識性中。而阿賴耶識的真如唯識性,才是真正所知相的法體。
倘若沒有實證或者僅是解悟阿賴耶識,縱然歷經大乘見道前的四加行斷除我見,建立一個萬法唯識的認知,就好像真的有一個能生萬法的唯一真識存在現前的境界中一樣的認知,這仍然只是一個比量思惟的建立,而不是實證能生萬法的唯一真識,因為當時仍然是住在意識境界中,而有各種境界所得的緣故。所以 佛陀為菩薩宣說大乘菩提,必定會明確地說明以及指引菩薩,來實證阿賴耶識的唯識性,而不會以意識層次的有所得境界,或者作意不分別的境界,或者離念靈知的內守幽閒境界,當作是能生萬法的唯識性,當作是三自性所應如實了知的法體,當作是一切世間、出世間乃至世出世間所知依的法體,這是非常明顯而且不容置疑的。
而關於《攝大乘論》中 無著菩薩所說另有七種能顯現 佛陀僅為修學大乘佛菩提菩薩宣說的法處,內容就是這樣的: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由此所說十處顯於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為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攝大乘論本》卷1)
無著菩薩所說的十種法處,就是佛菩提道菩薩藏實證修證的法寶內涵,完全以阿賴耶識如來藏的真如唯識性與所含藏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一切法種的如實了知與修證以及修斷為範圍,與聲聞乘純粹修證解脫道所觀修的出世間法差異很大。並不是 佛世以後,小乘聲聞分裂出去的部派佛教學人他們所能夠望其項背的,更無法在未親證阿賴耶識如來藏的前提下,經由閱讀經文、意識思惟所能忖度一二的。因此聲聞部派佛教,在缺乏實證解脫果的前提下,經由師徒傳承流傳下來,而演變出否定阿賴耶識與末那識,主張意識細分或者細意識不滅的六識論,就不足為怪了。
然而,實證解脫果的阿羅漢,必定信受阿含部解脫這些經典中,佛陀所說的有不生不滅,清涼真實的涅槃本際、苦之本際;但不是意識覺知心,也不是不可知不可證的意識細心。而苦之本際、涅槃本際就是阿賴耶識如來藏,是不畏懼生死苦具備菩薩性的大心菩薩,修學佛菩提所實證而轉依的修菩薩心、行菩薩行的目標。阿含、般若與唯識並沒有矛盾或者互相衝突,這是 佛陀權衡眾生根器與心量所施設的,而運用深淺與次第來救度眾生進入佛法中安住的方便善巧,有智慧的佛弟子應當要這樣來建立正確的知見才對。
我們這個單元為大家解說這個“眾生我、神我、如來藏我”,最重要的是要讓大家建立正知正見,信受大乘真的是 佛陀所說的。
那麼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