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74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的節目,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阿含正義》的導讀課程。
自古以來,一般的初機學佛大眾,在進入佛門研讀 世尊初轉法輪言簡意賅的《阿含經》,常常由於缺少善知識的解釋,因此對於《阿含經》中的真實義多所誤解、誤會了,以為說《阿含經》講的就只是五蘊寂滅、六識寂滅,所以就成了一切都無的斷滅空,最後以為五蘊十八界的一切法都只有緣起而性空。許多假名的善知識誤解了《稻稈經》中所說的:「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佛。」然後大言不慚地說:所以,我們只要看清楚「緣」而不需要「因」,就可以證道了!自以為如此,就是見道、修道,卻故意忘了佛所說的法乃是說因之法,而非單說緣之法。
在《雜阿含經》中說到:【(婆羅門)至世尊所,問訊安不,却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門瞿曇!何論何說?」佛告婆羅門:「我論因、說因。」又白佛言:「云何論因?云何說因?」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2)佛所說的法,是以萬法的「因」為前提,然後才能說從「因」所出生的「緣」;如果不知因、不證因,那麼根本就不是佛法了!但這正是現在許多的佛弟子修學佛法最大的盲點,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正覺同修會以外,南北藏傳佛教幾乎沒有人能夠真實的見道;因為沒有了因,佛法就會成為無因的斷滅論外道。世尊說佛法時,總是常常地說這個根本的因法;例如,最早期的《阿含經》中,佛已經明示了因即入胎識,眾生的五蘊名色法皆由此入胎識入胎、住胎以後方能被出生。
在《法句經》中,世尊主動地講了這個本識與諸法的關係:
心法起則起,法滅而則滅,
興衰如雨雹,轉轉不自識。
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
捨身復受身,如輪轉著地。
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
神以形為廬,形壞神不亡。(《法句經》卷2)
此段經文,世尊明白地告訴我們:這個入胎識、本識,祂可以獨立行走,從上一世進入這一世,從這一世進入下一世。眾生之所以出生,就是因為識神受生而有此世的身體;我們會死亡,則是因為識神捨棄了這個身體;祂就是輪迴之輪,可以輪轉不息,所以眾生會不停地捨身又受身。衪住在由衪所出生的身體之中,也就是每個人的五陰十八界就是衪的房屋;即使有一天身體壞了,我們的五蘊身敗壞了,但是衪卻沒有任何的改變,衪離開了此世的五蘊身,而繼續地去住持下一世的五蘊身。世尊直接為我們說明了,有一個本識—識神—住在我們的身中;識神走了,身體雖然會壞失,但是這個識神本身卻是不亡滅、不會改變的。所以,在巴利文的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的《阿含經》經文,世尊也這樣講:【「比丘們啊!此心是淨潔的,而彼(心)被外來諸隨煩惱所染污。」】這一個本識心,衪的本身是清淨無染的,但是這個本識心會被外於此心的名色五蘊、諸煩惱所染污;如此,世尊開示本識能生萬法,說得夠不夠詳細呢?
在佛法的修證中,無論是二乘的解脫道或者是大乘的佛菩提道,必須要先知道「因」,而後知因所生的「緣」,才能證知萬法的出生,皆由因與緣所配合運作方能出生,這就叫作「流轉門」。眾生不論學習佛法與否,必然已經在流轉門之中,也就是眾生必然在輪迴流轉之中;佛弟子必須先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輪迴的原因,以及輪迴流轉的次第相貌,才有可能知道如何逆生死流離開輪迴——離開此流轉門,將五蘊十八界的輪迴流轉一一予以滅除。止住了輪迴之流,才能由原本深陷其中的流轉門,而轉為滅除蘊、處、界,離開輪迴流轉,而入於逆生死流的還滅門。所以,佛法的修證,是有其原理與次第的,它的特點就是:如果不能知流轉,則不能知還滅;或者說,佛弟子若對於流轉有錯誤的認知,則必導致還滅的錯誤,所以無法見道、無法證涅槃。
在之前的課程裡面,我們說到了一切流轉之因來自本識,有了這個入胎識,所以今生的「我」的名與色才會出生;包括了我的身體與我的心,都是由於有這個入胎識才能出生,也才能夠增長演替。所以流轉門的一切,來自於這個本識為因,由本識而出生了六塵、六根,然後才會有六識;之間的運作與轉變,就是流轉門的內容,那就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本識緣生出名與色,而名色緣生出未來的識陰。
吾人一切的萬法,來自於以本識為因,由本識流出的六根、六塵、六識為緣,這就是 世尊所開示的:「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世尊在四部《阿含經》之中,常常說到這個道理。例如,在《中阿含經》裡面,世尊更加詳細地開示了有關於本識能生五陰名色;其中流轉門的道理也一樣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經中這樣子說:【「阿難!若有問者:『名色有緣耶?』當如是答:『名色有緣。』若有問者:『名色有何緣?』當如是答:『緣識也。』當知所謂緣識有名色。阿難!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無也。」「阿難!若識入胎即出者,名色會精耶?」答曰:「不會。」「阿難!若幼童男童女、識初斷壞不有者,名色轉增長耶?」答曰:「不也。」「阿難!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所以者何?緣識故則有名色。」】(《中阿含經》卷24)佛說:「阿難啊!如果有人問:『緣於何者而出生名色五蘊呢?』你應當這樣回答:『名色有所緣。』『緣於什麼而有名色呢?』『緣於識而有名色。』當知緣於本識而出生了名色五蘊。阿難啊!如果這個本識不入住母胎,能夠有名色五蘊的身體嗎?」「否也,世尊!」佛又問:「如果這個本識才入胎立刻又離開了,那麼精子、卵子還能夠受精和合成長嗎?」「否也,世尊!」「如果這個本識一開始就已經斷壞不在了,受精卵的名色身還能夠繼續發展而長大嗎?」「否也,世尊!」「阿難啊!所以要知道,這個本識就是名色之因、名色運作之習,也是名色之本、名色之緣,所以說緣於本識而有名色。」
接下來,世尊繼續說:【「阿難!若有問者:『識有緣耶?』當如是答:『識亦有緣。』若有問者:『識有何緣?』當如是答:『緣名色也。』當知所謂緣名色有識。阿難!若識不得名色,若識不立、不倚名色者,識寧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耶?」答曰:「無也。」】(《中阿含經》卷24)世尊說:「阿難啊!如果有人問你:『識陰有所緣嗎?』你應當回答他:『識陰亦有所緣。』對方問:『識陰緣於何呢?』你應當回答他:『識陰緣於名色。』阿難!你應當知道,緣於識陰才會有後來的名色五蘊出生;若識陰不依於名色五蘊,這樣的識陰便不能成立;若識陰不倚於名色五蘊,這樣的識陰可能會有生老病死之苦嗎?」「不也,世尊!」
佛又說:【「阿難!是故當知是識因、識習、識本、識緣者,謂此名色也。所以者何?緣名色故則有識。阿難!是為緣名色有識,緣識亦有名色,由是增語,增語說傳,傳說可施設有,謂識、名色共俱也。」】(《中阿含經》卷24)好!這是說 佛講:「阿難啊!因此要知道識陰之因、識陰運作之習、識陰之本、識陰之緣,都是名色五蘊。為什麼呢?因為緣於名色而有識陰。所以,阿難啊!這就是緣名色有識,緣識有名色的道理,依於此,故可衍生演說出許多法義上的增語,依循於這些的法義,就可以施設說,識與名色是共同互相俱有的。」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於 佛在《阿含經》中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眾生流轉門的根本相貌,應該有更清楚的瞭解了。也一定可以明白地體會 世尊所說的法義,一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由這個本識而出生:本識出生了吾人的根身,也出生了十二處—也就是外六入與內六入—然後又出生六識心;如此,我們五陰的名法與色法便能具足。而和合運作的結果,由於識陰的作用,又能引生出未來的名色五蘊種子,因此眾生便輪轉不會斷,這就是眾生流轉門的相貌。
雖然 世尊在《阿含經》中明白地開示了這個輪迴流轉的道理,但是 世尊入滅後,後來的部派佛教因為無法真實現觀這個道理,分裂為許多的部派;那部派佛教中留存主要的論典之一,上座分別說部裡面的赤銅鍱部錫蘭分支無畏山派,他的根本論典《解脫道論》。因為後代的出家人已經難以實證這個本識心、本識心與識緣名色的道理,甚至無法分辨本識法界與識陰界;所以,就只能從道理上,把識心分為七心演變輪替,叫作七心輪。在《解脫道論》裡面這樣子說:【「從有分心、轉見心、所受心、分別心、令起心、速心、彼事心。」】(《解脫道論》卷10)
後來的南傳學僧更是清楚地擴大解釋,變成八十九心、十四作用,用結生相續的「結生心」向後接續「有分心」,再接著「轉見心」方能有根塵的相觸,才會出生下一個所受之心。用這樣的方式,才能夠自圓其說地去解釋,明明是五根不具的受精卵胚胎時期,胚胎的名色五蘊,卻能夠有天崩地裂的運行與轉變;用這樣子七心輪替的想法,來解釋「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道理。
每一世的識陰都終將壞滅,前後世要如何連結在一起呢?這是一個佛法中一定要講清楚的關鍵。又譬如,在南傳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典之一《攝阿毗達摩義論》,這一部論被列為目前泰國佛教的出家人,修學考試巴利文經典九級考試裡面,最高層級的第九級必修論典;裡面說到:【由門所緣別,故有十二處。由於根所緣,及從彼生界。】(《攝阿毗達摩義論》)由於六根門所緣的對象不同,而有所分類,所以會有十二處——也就是外六處與內六處;由這樣子根所緣的十二處,可以建立成十八界——也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以及意界。也就是說,雖然南傳佛法《解脫道論》他的觀點,因為無法現觀本識,為了規避大眾的檢驗,不得不畫蛇添足地創造了七心輪,來解釋 世尊在《阿含經》中所說「本識緣名色」;但是,至少他們還願意接受 佛所說的識陰一生斷壞,願意承認內六入與外六入,也願意承認十八界中意界與意識界乃是兩個不同的界。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