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與還滅(二)

第73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的節目;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流轉門在先,還滅門在後,因為眾生一向落於流轉之中,是因為修學了佛法之後才知道要轉向於還滅門。所以流轉門本有,而還滅門依於流轉門而得建立;就表相上來看,流轉門中的一切原來就有,而未來沒有,既然它是可以被改變的,所以流轉門乃是被生之法,是無自性之法。同理,還滅門中的一切本來沒有,而未來可建立,所以也是被生、無自性之法,所以若只由表相上來看,二門之法皆是有生、有滅,若依還滅建立,止息五蘊,那就成為一切皆無,那就會成為與外道印度教所說的斷滅論一樣了。然而 世尊常說佛法非斷滅,說佛法是斷滅則是謗佛。

世尊從一開始出世弘法,在佛教的最初期初轉法輪的時候,《阿含經》中就已經明說佛法不是外道所說的斷滅見,也不是外道的常住見。所以 世尊在佛經中,常常批評婆羅門教、《吠陀經》、新沙門的這個六師外道他們不如理之處,而且沙門佛法的基本就是強調五蘊無我。但是如果說萬法皆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滅盡了一切卻又說這不是斷滅;那到底佛法要追求的是什麼呢?佛法不共於外道所說的,不像外道他們是要去追求「梵」的常法上的追求;也不同於外道的斷滅論,說斷盡一切就叫作解脫。所以佛弟子所實證者乃是中道,必須離開五蘊的虛妄相,不落入常法與斷法的相對,而有法能實證,而非虛相的無法,這就是佛弟子最初的發心,也是最終的目標。

所以在《雜阿含經》中,世尊詳細地將十因緣與十二因緣並排在前後同一節、同一次說法會中,詳加解釋了因緣門觀行斷結、流轉以及還滅之法。我們先來看流轉門的部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12)

在這邊 世尊開示了:我回憶起過去還沒有成佛的時候,獨自專靜地思惟「是哪一個的存在,而衍生出老、病、生、苦,也就是生老病死前面的法是什麼?」一心地觀行、思惟;我知道有了此世的出生,就會有此世的生老病死,以此觀行、思惟,一支一支向前推,所以知道:此世的出生引生了後來的老死,有引生了生,取引生了有,如此前後支支相緣,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至名色五蘊;五蘊的每一個法,不論是能緣的受、想、行、識,或者是所緣的色蘊,都不是自性有的存在,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根本心,依此本心本識而出生了名色五蘊,緣於此有自性、卻非五蘊的本識,故能出生五蘊萬法,所以因緣法的推觀,至此根本心為源頭,沒有更上者,所以齊於此識而還返,不能更過此根本識。反過來說,此根本識能出生名色五蘊,名色為緣而有內六處之法,有內六處而有觸等等,最後老死、憂悲苦惱出生,如此大苦的輪迴五蘊便具足了。」

我們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十因緣法中本識出生名色五蘊,本識住於名色五蘊的運行之中,與五蘊不即也不離。所以 世尊在《長阿含經》裡面就更加明白地開示了,在五蘊法--也就是名法與色法之外,還有一個本識,這個本識呢,就是每個人在出生之前投胎、住胎的這個入胎識。

【世尊說:「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苦、悲惱,大苦陰集。」】~(《長阿含經》卷10)

各位可以想一想:一個胎兒的生命是由受精卵開始的,在受精卵的時候,這一個受精卵,精子來自於爸爸,卵子來自於媽媽,那請問胎兒自己的部分在哪邊呢?沒有!也就是說在一開始的時候,胎兒並沒有自己本來就有的部分,胎兒沒有色法,乃至受精後沒有五根;沒有五根就沒有五識,沒有五識就不會有那個與五識俱的意識,也就是沒有識陰,當然也就不會有受、想、行、識的名。所以受精卵內,它不會有識陰去說:我要這樣、我要那樣,然而這一顆受精卵,卻會開始進行細胞分裂,一個細胞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四個變成八個、十六個、三十二個,並且逐漸地會由輸卵管向子宮移動,還會轉變成為胚胞,會轉變成為三個胚層,並且著床等等一連串複雜的工作,漸漸地這個孩子長大,可是還是沒有五根、五官,腦子也還沒有發育好,所以此時胎兒的名法與色法都不具足。我們都知道,眼識是依於眼根而有的,耳識是依於耳根而有,意識則是意法為緣而出生的;還沒有長出大腦的受精卵,他不會有意識,因為意識的所依之根是大腦,所以在最初能夠入胎的識,衪不會是五蘊當中的識陰六個識。

所以 佛就問阿難說:「如果本識不入住母胎的話,受精卵會繼續發育下去產生名色嗎?」那當然是不會的。然後佛又問:「如果本識入了胎,可是沒有發生作用,受精卵就不會卵裂、不會發育,也就不會發育出名色五蘊;如果本識入了胎,可是住到一半本識又離開了,那麼這個胎兒就會逐漸地敗壞,還能夠繼續增長胎兒的名色法嗎?」那當然也不行了。所以佛就作了一個結論:「阿難啊!如果沒有這個本識,還會有我們的五蘊身嗎?」那當然也是不可能的。

從經文中,我們可以明白地看出 世尊的開示:在我們的五蘊名色尚未形成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本識;所以胎兒才能夠漸漸地發育,然後逐步地成熟,大腦長好了才能夠有意識,五根長好了,才能夠出生眼、耳、鼻、舌、身五個識,到了這個時候,寶寶就會越來越躁動而不安。

接下來世尊說:「阿難啊!以此本識為因與眾緣的配合,便可知道名色五蘊由本識而出生,緣有本識才有名色的出生;我所說的密意就在此處啊!阿難!緣名色而有識,是指什麼意思呢?如果本識不住於名色五蘊身,則本識無住此處,這個名色身還會有生、老、病、死嗎?」「否也,世尊!」「阿難啊!因此知道:緣於名色五蘊身才會有識陰六識,識陰六識得先由名色五蘊緣於入胎識而有,有識陰六個識的運作則會出生未來的名色五蘊,這就是我所說的: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然後才有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等等等,至老、死、憂、悲、苦、惱;於是輪迴的大苦五陰,就是這樣子的蘊集了。」

接下來 佛說:【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長阿含經》卷10)

這是說:「阿難啊!以此法義為標準齊限,以此相應,以此為邊界,以此為說法,以此為智慧之觀行,依此為眾生;諸比丘能於此法中,如實觀行而實證,則成就無漏心解脫;阿難!這一位比丘就是慧解脫阿羅漢,然而無漏心解脫的阿羅漢,對於此本識──即是離六識的涅槃本際,離六識故不知不見,阿羅漢就是如此而知見。」

那麼胎兒出胎之後,仍然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嗎?乃至於此生結束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情形嗎?同樣是在初轉法輪時期,《法句經》裡面,佛陀又更加地明白為弟子解說了此中的道理。佛說:【心法起則起,法滅而則滅,興衰如雨雹,轉轉不自識。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捨身復受身,如輪轉著地。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為廬,形壞神不亡。】~(《法句經》卷2)

佛陀在這邊又再一次地提到:在我們住母胎之前,在胎兒的名法與色法的五蘊尚未存在之前,有一個能夠入胎、住胎的本識,又叫作識神;因為祂不是識蘊中的妄識,所以特別把祂叫作識神,祂本身獨立於這個身體的名與色之外。識神能夠行走於眼、耳、鼻、舌、身的五道之上,祂不是五識的一部分,可是祂卻通於五識,祂是五蘊法背後的主宰,五識在運作、五蘊身在運作的時候,這個識神也同時在運作行走,所以叫作「無一處不更」;衪不是識陰六識,所以衪的功能是直接任運而行,所以叫作「轉轉不自識」;衪的功能現起與否,則是心法起則起、法滅而則滅;祂可以獨立行走,從上一世進入這一世,由這一世進入下一世,眾生之所以會出生,就是因為識神受生身,眾生會死亡是因為識神捨身;祂就是輪迴不息的原因。在這裡 佛陀直接為我們說明了,本識識神住於我們的身中。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邊,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點擊數: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