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虛妄(三)

第59集
由正惠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常見外道法——廣論」,上一堂課我們講到六識的有覆有記,我們繼續來講前六識是有覆有記。七轉識是無常生滅法,末那識在無餘涅槃位的時候,祂就斷滅了;前六識則在悶絕的時候、正死位、眠熟位、無想定、滅盡定等五位中,祂也會斷滅,因此六識也是虛妄不實之法。如果執著識蘊等—不管是六識、七識—祂們都是虛妄法,如果把祂搞錯了,認為六識為真實法,認為祂是常住法,這就是我見未斷。

對於以上五蘊身心的說明,我們就細說祂的運作又是如何呢?眾生他的色蘊配合著識蘊而由身口意造作諸業,這時候就能夠感得苦、樂、捨三受這三個受蘊;再由於了知苦、樂、捨三受而有進一步的想蘊;隨著這些順心境、違心境、不順不違心境的了知,而產生想要繼續接觸,或者想要遠離,或者不想接觸、也不想遠離的思心所(注意哦!這個時候就已經在進入思心所),繼續就會生起身、口、意想要遠離惡境,或者趣向順心境的這個行為,這些都是函蓋在行蘊,所以對於識蘊的識別、記憶、想像、貪求或者是遠離,包括運作語言文字的思惟等過程都屬於行蘊,所以行蘊的範圍非常廣。

眾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都在六道輪迴,無一不是在行蘊中。眾生都是錯認五蘊為真實我,為了求得五蘊的樂受,或者是遠離五蘊的苦受,而造作無量無邊的身口意業,這時候便會感得在六道中不斷地受生,無量無數反複投胎而永不休止的這個五蘊報身他就想要去取得;由於有五蘊報身的緣故,眾生便在三界中聚集煩惱,生生世世輪迴六道受苦,這個也就是我們淪落三道的原因,或者淪落到六道的原因。

至於《廣論》它只知道破除煩惱而出離,這個是一個理念上的認知,但是他不知道煩惱之所由(這煩惱是怎麼來的?),是因為錯認五蘊身心為真實我。這個外道費盡心力蒐集了祖師的言論來編造這本《廣論》,耗費不少的紙墨,但是不知道真實義,沒辦法起觀行(也就是現觀),所以對於五蘊不如實知,對於它的內容、對於它的運作過程都不知道,當然也是不知道意識祂是一種緣生緣滅的法。

外道主張意識是常住,外道的止觀法門大力推行男女合修的樂空雙運貪淫境界,已經墮到最粗重的五陰中,外道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不知五蘊的內容,所以外道都是未斷我見的人。至於外道又否定實相的第八識心,這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親證實相心第八識,所以外道都是自疾難救,怎麼能夠救他人呢?所以外道是一個未斷我見、未證實相的凡夫啊!他們沒辦法幫助別人斷我見、證實相的;如果有這樣說的都是虛妄語。

《廣論》的修學者不知道真實的狀況,他們再怎麼樣的精進研讀《廣論》,即使能夠將《廣論》倒背如流,仍然是斷不了我見的,不要說想要發起實相智慧了。外道又喜歡頭上安頭,主張必須大乘顯教佛法實證完畢後,才能修學密宗;如果依照他們這種定義前提,這些外道連顯教的五蘊都不懂,他們怎麼能夠去修學呢?又怎麼能夠去推廣呢?所以今天的外道弘揚者都是一樣,都是講話自相矛盾而不能自知,不知道大乘佛教可以修證至佛菩提果,是一個完整圓滿的佛法;他的修證不可能再有大於大乘佛法的修證,如果有,都是頭上安頭。

那五蘊的製造者,是眾生本有的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也就是外道喜歡否定),這個第八阿賴耶識,在前世終時祂捨離色身後,就轉到中陰身中,由於這個染污末那識與這個意識的牽引,這個第八識就入新母胎,執受受精卵為未來世的自我,色身漸漸地形成,因為母體提供了四大的養分,也就是它的成長的地水火風這些養分,由如來藏逐漸成長變成五色根,而漸漸具足了新的五蘊身。這個原本含藏在阿賴耶識內的有漏的這些業種,還是繼續保持在阿賴耶識中,這時候要透過修行,才能夠改變染法為淨法,否則永遠不會改變。

關於我們說的這些法義,我們不妨再引用《心經》來說明,《心經》開首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那這個五蘊的了知就很重要,對於五蘊的定義,我們前面已經說了。那什麼叫作一切苦厄?五蘊與一切苦厄是什麼關係呢?為何又要說:照見五蘊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呢?所謂苦厄是指眾生被苦所困不得自在,而眾生被苦所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執著、貪愛,認為五蘊為真實我,所以就會產生這些執著貪愛,這時候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七轉識與煩惱相應而無法解脫;因此眾生想要度一切苦厄的時候,不想被苦所困而能夠解脫的話,這時候就要先破除意根、意識本具的無明,再把含藏在阿賴耶識中的七轉識有漏業種,轉變汰換成無漏的清淨法種。

所謂無漏,大家要記清楚,無漏就是煩惱的相反詞,也就是煩惱把它清淨了叫作無漏;反過來說,有漏就是有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所以我們要修行的對象,就是這些煩惱把它清除掉。好!那能夠斷煩惱,才能夠解脫於苦啊!就是對於我見、身見能夠如實了知,願意把它厭離,那就不會對我們的五蘊產生貪愛執著,這時候就能夠解脫於苦。好!那這時候我們的修行才算是具體,能夠漸漸地邁向成佛之道。

所以眾生若要破除煩惱,必須先突破無始無明(這是依大乘佛法來說,要先破除無始無明),從生滅無常的五蘊身中,去找出恆常的金剛心阿賴耶識祂到底是在哪裡?然後是什麼狀況?跟五蘊十八界,尤其是這個五蘊身,是怎麼和合運作?找到這個阿賴耶識的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的涅槃本心之後,再轉依祂的清淨性、真如性、無漏性等諸多法性,歷緣對境去修除如來藏中所含藏的這些七識心的染污的這些習氣種子,這才是修行的正途。

我們若以二乘法來說,我們要破除一念無明,只要現觀七識心都是虛妄,祂是緣生緣滅法,所以只要現觀五蘊十八界這些法都是生滅法,就能夠斷我見及我執,這時候就能成就小乘的極果阿羅漢。小乘他比較能夠快速地成就,他不必親證或者瞭解如來藏阿賴耶識,但是這也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他信受在無餘涅槃時,他有一個涅槃的本際,所以他不是斷滅。也就是說,他有一個第八識的存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單獨存在,這個叫作無餘涅槃。

至於如何能夠找出阿賴耶識的這種成果,叫作明心,這是大乘人所修的佛菩提道了,對於大乘人來說,我們要先斷我見;對於小乘的證道者來說,則必須迴小向大,一樣的要以斷我見為基礎。當我們這個基礎能夠如實的完成,在各種因緣條件都具備的時候,在參禪的過程才能夠一念相應,自然就能夠找到阿賴耶識心,也就是第八識。這時候才真正的進入佛法內門修行,成佛有望啊!反觀外道他所說的法是不如理作意,不照這個正途來作,不肯斷我見我執,不肯承認有實相心第八識的存在,專門在生滅法的意識上用心,想要把第六識修成無妄想,或者是執取意識心的識陰境界,這些其實都是識陰的我所(所以樂空雙運的觸覺境界也是我所之一);對於佛道的因地知見與行門,外道都全然無知;對於大乘的佛地這個果相上,只能想像摸索,所以外道不是真實學佛之人。

我們接著來講十二處,十二處就是說六根及六塵境,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處,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境。那我們為什麼要說處呢?就是因為要先了知這些虛妄法,然後才能夠斷除其貪愛,所以論說:【何因、處唯十二?答:唯身及具,能與未來六行受用為生長門故。】(《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這個部分,我們就要開始一一來說明(這個十二處各處的內容,我們會在十八界法中詳細解說),至於蘊處界的各種法,它互相不相濫,所謂不相濫就是不越界的緣故。所以 如來分說三個門,意趣就有一點不同,譬如在這個《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裡面,它就說「愚、根、樂三故,說蘊、處、界三。」(《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如來就是為眾生不瞭解什麼法,祂就來解說什麼法;祂就為不瞭解心法虛妄的眾生來說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因為這五蘊中,有四蘊屬於心法,所以如果能夠如實了知,就知道這個心法的虛妄。

譬如前面所說,外道不知五蘊及五陰的意涵,因為他不瞭解色法的虛妄,那這時候就要說六根六塵這十二處;因為外道不能理解樂空雙運的五塵虛妄,也不能理解樂空雙運中的法塵虛妄,所以要解說六塵的處所是一種緣生緣滅法,讓他們能夠瞭解,他們就願意斷除對六根六塵虛妄的執著與貪愛。若對心法與色法的虛妄都不瞭解的眾生,這時候我們就要說六根六塵乃至六識的十八界,都詳細地解說六識的虛妄性,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瞭解心法與色法的虛妄,我們自然就能夠遠離對心法、色法的貪愛執著。一般來講,外道的古今法師都不瞭解。

五蘊又分為心法四、色法一,也就是說色受想行識中,除了色法之外,其他四法都是屬於心法。那至於十二處呢?有心法二、色法十;十八界就有心法八、色法十,這些一一去把它了知,我們就能夠法住法位,讀佛的經論就比較容易。

我們接著講十八界,界的意思就是種子,種子又叫作功能差別,所以十八界法,它都有各各含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因為有種子,而能夠生起十八界法,一一界各自有種子的功能侷限而互相不會越界;如果是能夠混淆,這樣十八界就沒有辦法建立了。所以十八界共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界,以及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界,另外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一共加起來有十八界,首先我們來說六根界:

肉體的眼睛形狀就像葡萄,只是眼根中的扶塵根,而眼根不只是指眼睛的肉體部分,而包含了眼扶塵根與勝義根,依外在可以見的眼睛肉體領受外塵,透過視覺神經(這個部分視覺神經仍屬於扶塵根),好!那傳達外色塵到大腦中間它有一個視覺區(這個部分是屬於眼根的勝義根),傳入勝義根的這個視覺區中,才具有映照色塵的這個功能。因此眼根只是對境,就是對著境界的一個器官而已,本身並沒有真正的看到色塵,或者了知色塵的能力。

肉體的耳朵像荷葉,這個部分是指耳朵的扶塵根,而耳根的勝義根不是指耳朵的肉體部分,是指頭腦中處理聽覺的部分;我們之所以能夠聽到聲音,是依耳朵這個扶塵根領受外聲塵,然後透過聽覺神經這個扶塵根傳達到大腦聽覺區,也就是耳朵的勝義根中,這時候才有完成映照外聲塵的這個功能。因此扶塵根只是能夠觸聲塵而已,本身並沒有真正聽到聲塵、了知聲塵的這個能力。

至於肉體的鼻子形狀就像懸膽,而鼻根只是指鼻子的肉體部分,它包括了鼻子的扶塵根與勝義根。依鼻子的肉體這個扶塵根來說,它能夠領受外香塵,透過嗅覺神經(這個部分還是扶塵根的傳達),一直到了大腦的嗅覺中樞(這個時候是屬於鼻子的勝義根了),這些統統完成了作用,才能夠具足在大腦中映照外香塵的功能;鼻根本身,並沒有嗅聞了知香臭的能力。

好!接著我們來說,肉體上的舌頭,它的形狀就像偃月,也就是半月形,它包含了舌的扶塵根與舌的勝義根。依舌頭的這個肉體部分屬於扶塵根,它能夠領受外味塵,透過味覺神經(這個部分還是屬於扶塵根的部分),這個神經的傳達,進入大腦的味覺中樞,這個大腦部分它就屬於舌的勝義根了。這些動作功能都完成了,才具有能夠映照外味塵的能力,但是舌根本身沒有嚐味了知味塵的能力。

這些大家都要能夠一一的了知、一一的現觀,才不會像凡夫一樣誤會,以為是眼睛能夠看到顏色,希望大家能夠如理作意。

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