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59集
由正惠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常见外道法——广论”,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六识的有覆有记,我们继续来讲前六识是有覆有记。七转识是无常生灭法,末那识在无余涅槃位的时候,祂就断灭了;前六识则在闷绝的时候、正死位、眠熟位、无想定、灭尽定等五位中,祂也会断灭,因此六识也是虚妄不实之法。如果执著识蕴等——不管是六识、七识——祂们都是虚妄法,如果把祂搞错了,认为六识为真实法,认为祂是常住法,这就是我见未断。
对于以上五蕴身心的说明,我们就细说祂的运作又是如何呢?众生他的色蕴配合着识蕴而由身口意造作诸业,这时候就能够感得苦、乐、舍三受这三个受蕴;再由于了知苦、乐、舍三受而有进一步的想蕴;随着这些顺心境、违心境、不顺不违心境的了知,而产生想要继续接触,或者想要远离,或者不想接触、也不想远离的思心所(注意哦!这个时候就已经在进入思心所),继续就会生起身、口、意想要远离恶境,或者趣向顺心境的这个行为,这些都是函盖在行蕴,所以对于识蕴的识别、记忆、想象、贪求或者是远离,包括运作语言文字的思惟等过程都属于行蕴,所以行蕴的范围非常广。
众生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都在六道轮回,无一不是在行蕴中。众生都是错认五蕴为真实我,为了求得五蕴的乐受,或者是远离五蕴的苦受,而造作无量无边的身口意业,这时候便会感得在六道中不断地受生,无量无数反复投胎而永不休止的这个五蕴报身他就想要去取得;由于有五蕴报身的缘故,众生便在三界中聚集烦恼,生生世世轮回六道受苦,这个也就是我们沦落三道的原因,或者沦落到六道的原因。
至于《广论》它只知道破除烦恼而出离,这个是一个理念上的认知,但是他不知道烦恼之所由(这烦恼是怎么来的?),是因为错认五蕴身心为真实我。这个外道费尽心力搜集了祖师的言论来编造这本《广论》,耗费不少的纸墨,但是不知道真实义,没办法起观行(也就是现观),所以对于五蕴不如实知,对于它的内容、对于它的运作过程都不知道,当然也是不知道意识祂是一种缘生缘灭的法。
外道主张意识是常住,外道的止观法门大力推行男女合修的乐空双运贪淫境界,已经堕到最粗重的五阴中,外道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不知五蕴的内容,所以外道都是未断我见的人。至于外道又否定实相的第八识心,这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亲证实相心第八识,所以外道都是自疾难救,怎么能够救他人呢?所以外道是一个未断我见、未证实相的凡夫啊!他们没办法帮助别人断我见、证实相的;如果有这样说的都是虚妄语。
《广论》的修学者不知道真实的状况,他们再怎么样地精进研读《广论》,即使能够将《广论》倒背如流,仍然是断不了我见的,不要说想要发起实相智慧了。外道又喜欢头上安头,主张必须大乘显教佛法实证完毕后,才能修学密宗;如果依照他们这种定义前提,这些外道连显教的五蕴都不懂,他们怎么能够去修学呢?又怎么能够去推广呢?所以今天的外道弘扬者都是一样,都是讲话自相矛盾而不能自知,不知道大乘佛教可以修证至佛菩提果,是一个完整圆满的佛法;他的修证不可能再有大于大乘佛法的修证,如果有,都是头上安头。
那五蕴的制造者,是众生本有的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也就是外道喜欢否定),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在前世终时祂舍离色身后,就转到中阴身中,由于这个染污末那识与这个意识的牵引,这个第八识就入新母胎,执受受精卵为未来世的自我,色身渐渐地形成,因为母体提供了四大的养分,也就是它的成长的地水火风这些养分,由如来藏逐渐成长变成五色根,而渐渐具足了新的五蕴身。这个原本含藏在阿赖耶识内的有漏的这些业种,还是继续保持在阿赖耶识中,这时候要透过修行,才能够改变染法为净法,否则永远不会改变。
关于我们说的这些法义,我们不妨再引用《心经》来说明,《心经》开首就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那这个五蕴的了知就很重要,对于五蕴的定义,我们前面已经说了。那什么叫作一切苦厄?五蕴与一切苦厄是什么关系呢?为何又要说:照见五蕴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呢?所谓苦厄是指众生被苦所困不得自在,而众生被苦所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执著、贪爱,认为五蕴为真实我,所以就会产生这些执著贪爱,这时候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七转识与烦恼相应而无法解脱;因此众生想要度一切苦厄的时候,不想被苦所困而能够解脱的话,这时候就要先破除意根、意识本具的无明,再把含藏在阿赖耶识中的七转识有漏业种,转变汰换成无漏的清净法种。
所谓无漏,大家要记清楚,无漏就是烦恼的相反词,也就是烦恼把它清净了叫作无漏;反过来说,有漏就是有烦恼,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所以我们要修行的对象,就是这些烦恼把它清除掉。好!那能够断烦恼,才能够解脱于苦啊!就是对于我见、身见能够如实了知,愿意把它厌离,那就不会对我们的五蕴产生贪爱执著,这时候就能够解脱于苦。好!那这时候我们的修行才算是具体,能够渐渐地迈向成佛之道。
所以众生若要破除烦恼,必须先突破无始无明(这是依大乘佛法来说,要先破除无始无明),从生灭无常的五蕴身中,去找出恒常的金刚心阿赖耶识祂到底是在哪里?然后是什么状况?跟五蕴十八界,尤其是这个五蕴身,是怎么和合运作?找到这个阿赖耶识的不生不灭、自性清净的涅槃本心之后,再转依祂的清净性、真如性、无漏性等诸多法性,历缘对境去修除如来藏中所含藏的这些七识心的染污的这些习气种子,这才是修行的正途。
我们若以二乘法来说,我们要破除一念无明,只要现观七识心都是虚妄,祂是缘生缘灭法,所以只要现观五蕴十八界这些法都是生灭法,就能够断我见及我执,这时候就能成就小乘的极果阿罗汉。小乘他比较能够快速地成就,他不必亲证或者了解如来藏阿赖耶识,但是这也要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说,他信受在无余涅槃时,他有一个涅槃的本际,所以他不是断灭。也就是说,他有一个第八识的存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单独存在,这个叫作无余涅槃。
至于如何能够找出阿赖耶识的这种成果,叫作明心,这是大乘人所修的佛菩提道了,对于大乘人来说,我们要先断我见;对于小乘的证道者来说,则必须回小向大,一样的要以断我见为基础。当我们这个基础能够如实的完成,在各种因缘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在参禅的过程才能够一念相应,自然就能够找到阿赖耶识心,也就是第八识。这时候才真正的进入佛法内门修行,成佛有望啊!反观外道他所说的法是不如理作意,不照这个正途来作,不肯断我见我执,不肯承认有实相心第八识的存在,专门在生灭法的意识上用心,想要把第六识修成无妄想,或者是执取意识心的识阴境界,这些其实都是识阴的我所(所以乐空双运的触觉境界也是我所之一);对于佛道的因地知见与行门,外道都全然无知;对于大乘的佛地这个果相上,只能想象摸索,所以外道不是真实学佛之人。
我们接着来讲十二处,十二处就是说六根及六尘境,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境。那我们为什么要说处呢?就是因为要先了知这些虚妄法,然后才能够断除其贪爱,所以论说:
何因、处唯十二?答:唯身及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1)
这个部分,我们就要开始一一来说明(这个十二处各处的内容,我们会在十八界法中详细解说),至于蕴处界的各种法,它互相不相滥,所谓不相滥就是不越界的缘故。所以 如来分说三个门,意趣就有一点不同,譬如在这个《阿毘达磨俱舍论》本颂里面,它就说“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1),如来就是为众生不了解什么法,祂就来解说什么法;祂就为不了解心法虚妄的众生来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因为这五蕴中,有四蕴属于心法,所以如果能够如实了知,就知道这个心法的虚妄。
譬如前面所说,外道不知五蕴及五阴的意涵,因为他不了解色法的虚妄,那这时候就要说六根六尘这十二处;因为外道不能理解乐空双运的五尘虚妄,也不能理解乐空双运中的法尘虚妄,所以要解说六尘的处所是一种缘生缘灭法,让他们能够了解,他们就愿意断除对六根六尘虚妄的执著与贪爱。若对心法与色法的虚妄都不了解的众生,这时候我们就要说六根六尘乃至六识的十八界,都详细地解说六识的虚妄性,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了解心法与色法的虚妄,我们自然就能够远离对心法、色法的贪爱执著。一般来讲,外道的古今法师都不了解。
五蕴又分为心法四、色法一,也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中,除了色法之外,其他四法都是属于心法。那至于十二处呢?有心法二、色法十;十八界就有心法八、色法十,这些一一去把它了知,我们就能够法住法位,读佛的经论就比较容易。
我们接着讲十八界,界的意思就是种子,种子又叫作功能差别,所以十八界法,它都有各各含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因为有种子,而能够生起十八界法,一一界各自有种子的功能局限而互相不会越界;如果是能够混淆,这样十八界就没有办法建立了。所以十八界共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界,以及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界,另外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一共加起来有十八界,首先我们来说六根界:
肉体的眼睛形状就像葡萄,只是眼根中的扶尘根,而眼根不只是指眼睛的肉体部分,而包含了眼扶尘根与胜义根,依外在可以见的眼睛肉体领受外尘,透过视觉神经(这个部分视觉神经仍属于扶尘根),好!那传达外色尘到大脑中间它有一个视觉区(这个部分是属于眼根的胜义根),传入胜义根的这个视觉区中,才具有映照色尘的这个功能。因此眼根只是对境,就是对着境界的一个器官而已,本身并没有真正的看到色尘,或者了知色尘的能力。
肉体的耳朵像荷叶,这个部分是指耳朵的扶尘根,而耳根的胜义根不是指耳朵的肉体部分,是指头脑中处理听觉的部分;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到声音,是依耳朵这个扶尘根领受外声尘,然后透过听觉神经这个扶尘根传达到大脑听觉区,也就是耳朵的胜义根中,这时候才有完成映照外声尘的这个功能。因此扶尘根只是能够触声尘而已,本身并没有真正听到声尘、了知声尘的这个能力。
至于肉体的鼻子形状就像悬胆,而鼻根只是指鼻子的肉体部分,它包括了鼻子的扶尘根与胜义根。依鼻子的肉体这个扶尘根来说,它能够领受外香尘,透过嗅觉神经(这个部分还是扶尘根的传达),一直到了大脑的嗅觉中枢(这个时候是属于鼻子的胜义根了),这些统统完成了作用,才能够具足在大脑中映照外香尘的功能;鼻根本身,并没有嗅闻了知香臭的能力。
好!接着我们来说,肉体上的舌头,它的形状就像偃月,也就是半月形,它包含了舌的扶尘根与舌的胜义根。依舌头的这个肉体部分属于扶尘根,它能够领受外味尘,透过味觉神经(这个部分还是属于扶尘根的部分),这个神经的传达,进入大脑的味觉中枢,这个大脑部分它就属于舌的胜义根了。这些动作功能都完成了,才具有能够映照外味尘的能力,但是舌根本身没有尝味了知味尘的能力。
这些大家都要能够一一的了知、一一的现观,才不会像凡夫一样误会,以为是眼睛能够看到颜色,希望大家能够如理作意。
今天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