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行發心(二)

第38集
由正翰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就繼續來談一談什麼是「解行發心」?為什麼解行發心比信成就發心殊勝呢?而解行依於什麼樣的修證狀況才能算是解行與勝行呢?信成就發心與解行發心修六度萬行時的差別在哪裡呢?這些都是我們學佛人須要去瞭解與探討的,對於我們的修行之路才能產生大的功能與作用。

在前一集中,我們已經談到了什麼是發心?發心就是發菩提心,也就是發起了成佛的大願;而這個大願菩提心,在佛弟子發願的時候,他的功德殊勝不殊勝,與他的修行時劫及修證的程度是有所差異的。所以 馬鳴菩薩在論中依佛菩提修證的次第這五十二個階位,與三個層次的發菩提心相配合對應,來為大眾詳細地加以解說,用這樣的角度來讓我們更瞭解發菩提心的差別相貌。

而這三個層次的第一個層次,就是信成就發心。這個層次的修行人心性不定,但是由於受到佛法熏習而產生善根力,深信業果,不造惡業,而且反過來修人天善法的十善業;知道這樣,能上升欲界六天中享福,但是不究竟,福盡還是要下墮輪迴。因此他想要離開生死,討厭三界生死苦的念頭漸漸強烈,終於有一天緣熟了,值遇佛菩薩的攝受,因此發起了成佛的心願。

接下來,還要依照佛菩薩的教導,修「承事、供養、修行諸行」等三個法。其中修行諸行,就是要廣修六度萬行,在大乘佛法中,有很多的法門都是必修的,不能偏廢,也不能夠偏修,六度萬行統統要修;而且是不斷地修六度,所以稱為萬行,這就是 馬鳴菩薩所說的修行諸行。這樣經過了十個千劫,也就是一萬劫,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佛法修行、進進退退以後,信心才能夠成就,成為信不退的佛弟子,遇到諸佛菩薩,能夠真實的承事、供養、修行諸行一萬劫,才算是信心成就,才能進入十信滿心位。若想要明心實證般若,還有一大段的佛法進程要修,還有一大段的六度萬行等著你去實踐。

這就是說,一萬劫之後滿足十信位了,緊接著初住位中又要廣修布施行,二住位中要精進持戒行,三住位中又要修種種的忍,然後還有精進、禪定,每一度都得在外門廣修萬行,得要這樣修上來,這樣的到達六住位,再透過四加行的熏習,整理觀行五蘊空、十八界空等斷我見,成為六住滿心。接著再去參禪,找到如來藏時,你才敢承擔起來,般若慧才會開始出現,這個時候,就說你是七住位的菩薩——真正的進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了。

在前面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圓滿信成就發心的歷程是很長久的,從初信位至十信位,就可能需要經歷一劫乃至一萬劫,不斷地行十善業、修布施行,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才能十信位滿足而進入初住位;繼續修行諸行,直到六住位滿心,都是在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主要的功能德用,就是在培植信心,對佛法生起大信,需要使時進、時退未定的成佛之心,轉變成堅定不散,成為決定成就佛道的定性菩薩,這就是畢竟不退的佛菩提心。從此以後,你就是住於佛種性裡面,佛種性的人就是菩薩,盡未來際都一定會廣修菩薩行;像這樣的人,一定會在佛菩提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這是屬於信成就發心的部分。

接下來就要進入第二個層次——解行發心。首先對於解行發心,我們得要對解行發心作一個界定,而這個界定就能比較出與信成就發心的差異;之所以用這樣的論述方式,無非是要使各位菩薩更能夠清楚明白什麼是解行發心。

在論文中說:【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初無數劫將欲滿故,於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無著故。】(《大乘起信論》卷2)從「初無數劫將欲滿故」這句論文,我們可以知道解行發心的修行位階,應該是落在三賢位的範圍中,也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階位中。而「當知轉勝」這句,指出了解行發心者與信成就發心者的不同,解行位的發心變得更為殊勝,因為信成就發心的菩薩,都還在凡夫位中。佛菩薩給這個階段的菩薩行者出的考試卷,主要是在培植三福淨業,作布施行,收集廣大的福德資糧,建立對佛法產生大信;考試合格就是十信位功德圓滿,之後才能進到十住位中,並以六度波羅蜜為主要修行。

也就是說,初住位至六住位的菩薩,是以六度波羅蜜為主修。並經由多劫的熏習聽聞和研讀經中般若真義之後,心中先建立一個真如心的觀念:「我是有真如心的,我的真如心與我同在,衪是離見聞覺知的,衪是不生不滅,從來都是隨緣應物而不作主的。」這樣建立了正知見以後,他覺得自己身中似乎確實真有真如心存在。這就是唯識所說的,熏習以後在心中建立萬法唯識所生的見解,確立「真如心就是第八識,就是萬法根源」,相信自己的五蘊身中,確實有第八識真如心存在。所以唯識頌中說:「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唯識三十論頌》),就是講這個道理。他們只是在心中建立一個似有真如存在的行相,有這樣的一個印象在他的心裡面存在著,但因為還沒有親證第八識真如心,還不能現前觀察萬法都是從第八識心體出生的事實,只是能夠理解,所以稱為解行菩薩,還不能稱為勝解行位、證解行位。

也是為什麼說解行發心的菩薩,轉勝於十信位滿足、信成就發心菩薩的原因;因為他們對於六度波羅蜜已經有了熏習與修行的緣故,開始正式在六度波羅蜜上面去用心、去修行,只因為尚未證得如來藏,根本無分別智尚未發起,所以進不了內門修行而已。這是從聽聞熏習菩薩六度之法後,有了聞慧、思慧、修慧,因此在佛菩提的修證上有了轉變與提升,所以他對於佛菩提的理解以及修證比十信位的菩薩還要殊勝;可是他這個解行的發菩提心,畢竟只是略行、略解,因為還不是殊勝的解行。為什麼說他還不是勝解與勝行呢?因為還沒有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緣故;當他還沒有證得如來藏的時候,就沒有般若智慧,對於六度波羅蜜的內涵就只能靠思惟與臆想,這也是外門修六度與內門修六度的分界所在。雖然如此,比起十信位的菩薩的智慧還是殊勝很多。

接下來,論文中「於真如中得深解故」這句指出:從七住位開始對諸法的空相及萬法的根源——空性如來藏的道理,能如實了知及親證,於佛法上有了般若智慧,就能生起勝解與勝行。為何會這樣呢?我們將空相與空性的道理,在這裡稍作解釋,諸位就能明白清楚。

「空相」是指諸法空相,是講現象界中的諸法,也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及相關的一切法,全部都是無常變異、有生有滅的,都是緣起而有、緣散則滅的因緣法,剎那剎那不斷地在變異,最後終歸於空無,沒有真實不滅的自體性存在,所以稱為緣起諸法其性本空,全都是緣起性空的虛妄法。這種生滅現象在《般若心經》中,就稱為諸法空相。

「空性」是講般若空—真心如來藏—祂是實相界,具有真實的體性,不生不滅;但是祂的體相卻猶如虛空一樣無相:沒有形色,沒有顯色、表色、無表色。然而此蘊處界諸法,依於父母及四大為緣而幻生幻滅在運作,但是還必須依於一個因,也就是空性如來藏這個因,才能使蘊處界萬法的緣起緣滅不斷;如果離開了空性如來藏這個因,就不能現起蘊處界諸法,更何況是經由蘊處界法間接或是輾轉所出生的萬法呢!但是在諸法空相中,有這個空性顯現出來,空性與空相不一不異,和合在運作,對這種勝妙道理能如實了知親證,才是具有勝解與勝行的菩薩。

所以,七住位明心的般若智慧,是能「現前證真如,真唯識實性了」:能現前體驗第八識心真實與如如的真如性,確實是第八識心體的真實性;也能現前體驗第八識如來藏能生萬法的真實性,進入萬法唯識的理證當中,這樣子才能夠生起勝解,而不只是理解;對於佛菩提的理解以及修證,是前六住位及十信位的菩提智慧所無法比擬及窺探的。就算是三明六通俱解脫大阿羅漢,迴心向大來到大乘別教,仍然沒有親證如來藏;但他們修學般若時,是以二乘菩提的正見來理解般若,所以般若智能舉一反三地快速增益,雖然仍不能與七住菩薩相提並論,但是可以遠勝六住位及十信位的菩薩。

悟後又現觀第八識如來藏的中道體性,終於瞭解:原來《般若經》是在講祂的體性,原來八不中道講的也是祂的體性;原來中道不是意識覺知心認為自己離開有邊、離開無邊的中道,而是覺知心現觀另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本來就住於中道境界中。意識覺知心從此開始轉依如來藏的中道性而安住,依於這樣的中道性,而安忍接受意識覺知心自己,就是住在中道的境界當中。如此有了深妙的般若智慧,原來第八識如來藏本來就是中道,不是我要去住在中道境界裡,而是我證得祂以後,我知道祂的中道性,我就轉依於祂的中道性而安住自己的心,這樣子叫作證得中道。

這就是說,在十信位中修行,須經一劫或者二劫,或者有人要修行一萬劫,才能圓滿十信位的功德;還得要經歷第一大無量數劫的三十分之六的時間,從初住位的布施行,二住位的持戒行,乃至次第進入到第六住位的般若聞思修等行,終於滿足六住位所應有的般若正知見,終於才能真正的斷了我見,滿足六住位的功行;然後在善知識的幫助下,可以如實地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現觀祂的真如法性,這就是證真如。證真如以後,還需要有善知識的攝受,還得要自己性障很淡薄,肯接受善知識的攝受,才能常住於第七住位中不退,成為勝解行位的菩薩,不再只是心中建立一個真如心確實存在的觀念而已。由於是親證的緣故,也可以稱為證解行位,不是想像的真如心,而是親證的緣故。

由於證得真如心之後,經過悟後起修的階段,尋求眼見佛性的證量,進入十住位中;再進修十行位的行門,進修十迴向位的行門,漸漸地邁向十迴向位;到了十迴向位時,由於第一大無量數劫即將要圓滿的緣故,而且於真如法中得到深入證解的緣故,也因為修一切行時能於一切行中都沒有執著的緣故,因此這個菩薩的解行就轉變得越來越勝妙:他對真如法性的理解與修學佛法的心行都變得非常殊勝。這就是 馬鳴菩薩所說:「勝解行位的發心,更轉勝於信成就者的發心。」

在勝解行階段的菩薩,對自己所悟的般若證境,心得決定而不退失、不否定。也就是說,對經論中所講述的八不中道,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法,心中無一絲一毫的疑問存在,了知「佛雖說八不,但束歸一無生」的道理;對於真心本來無生,又對六塵不起任何覺觀的說法,都能一一現觀接受,能安住於七住位中,就稱為位不退。由於親證的緣故,他對真如法性起了殊勝的真實理解;由於這個勝解,而開始生起種種的殊勝行,也就是會不畏任何困難,努力來護持了義的正法。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只能上到這邊,期待下次能夠再共敘法緣。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