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恆順眾生飲無明水

第51集
由正銘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

「佛典故事」,今天我們要來介紹「如來恆順眾生飲無明水」。

這則佛典故事是出自於《雜譬喻經》卷1第十七:【外國時有惡雨,若墮江、湖、河、井、城池水中,人食此水,令人狂醉,七日乃解。時有國王多智善相,惡雨雲起,王以知之,便蓋一井令雨不入。時百官群臣食惡雨水,舉朝皆狂,脫衣赤裸、泥土塗頭而坐王廳上,唯王一人獨不狂也,服常所著衣、天冠、瓔珞,坐于本床。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謂:「王為大狂,何故所著獨爾?」眾人皆相謂言:「此非小事,思共宜之。」王恐諸臣欲反,便自怖懅語諸臣言:「我有良藥能愈此病,諸人小停,待我服藥,須臾當出。」王便入宮,脫所著服,以泥塗面,須臾還出,一切群臣見皆大喜謂:「法應爾!」不自知狂。七日之後,群臣醒悟,大自慚愧,各著衣冠而來朝會;王故如前,赤裸而坐。諸臣皆驚怪而問言:「王常多智,何故若是?」王答臣言:「我心常定,無變易也;以汝狂故,反謂我狂。以故若是,非實心也。」如來亦如是,以眾生服無明水,一切常狂;若聞大聖常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無相」者,必謂大聖為狂言也,是故如來隨順眾生,現說諸法是善,是惡,是有為,是無為也。】(《雜譬喻經》)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外國有時會下起惡雨,如果這些惡雨的雨水下墮到江水、湖水、河水、井水,或者下墮到城池的水中,人們如果再飲用這水的話,就會讓人狂醉,而且還得要經過七天以後,才能夠解除這些毒性。當時有一位國王,他具有很高的智慧,而且還能善於觀察種種的因緣法相,所以當惡雨的雲生起的時候,國王就知道了;因此就教人在一口井的上面加上蓋子,讓這些惡雨的雨水不會掉落到這口井中。那時候的百官群臣們,因為都飲用了這些惡雨水的緣故,因此全國朝野上下都發狂,各個都脫去了衣服、赤裸著身體行走;並且用泥土塗在自己的頭上、臉上,而且還坐在國王的大廳上。所有人,就只剩下國王一個人沒有發狂;當然這時候的國王依然穿著他平常所穿著的衣服,配戴著天冠和瓔珞,並且坐在原本座位的大床上。

因為所有的群臣都不知道自己已經發狂了,反而指責著國王說:「國王啊!您真是大大的瘋狂,為什麼只有您一個人穿著衣服呢?配戴著天冠跟瓔珞呢?」眾人們都互相地說道:「這顯然不是一件小事,我們大家應該要一起思量思量怎麼做比較恰當!」這時候,國王恐怕這些大臣們會因此而想要謀反,所以就故意用恐怖畏懼的樣子告訴眾大臣說:「我有良好的藥物可以治好這種病,你們先稍微休息一下,等我服用這良好的藥物以後,馬上就出來。」於是國王就進入宮中,脫去自己所穿著的衣服,並且用泥土塗在自己的臉上,過了一會兒又回到大廳中。這時候,群臣們看見國王打扮跟自己一樣,都非常的歡喜,對著國王說:「大王啊!這樣的作法才是應該的嘛!」這些臣子們都不知道自己是正處在發狂之中,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經過七天以後,這些大臣因為飲用了惡水這些毒性已經退去了,所以都清醒過來,當他們看到自己竟然赤裸著身體,以及頭跟臉都塗滿了泥巴的樣子,都深深地感到慚愧和羞恥;也紛紛地都趕回到家中,各自穿上正常的衣服、戴上帽子來到朝廷集會。這時候,國王卻仍然故意保持前七天的模樣——也就是赤裸著身體坐在王位上。所有的大臣全部都驚怪地問國王說:「國王您平時是多麼的有智慧啊!為什麼今天會這樣子呢?」於是國王就回答群臣說:「其實我的心是恆常處在定中的,從來沒有變易;因為你們發狂的緣故,反而說我發狂。因為這個緣故,我就示範和你們一樣,讓你們覺得我和你們一樣都沒有發狂;等你們醒悟過來的時候,看到現在的我,其實就是之前的你們啊!你們說我發狂,而我並沒有發狂,我只是隨順你們罷了;因為你們把錯誤的當作是對的,才有現在你們看到的情形,這並不是我真實心中所行啊。」

接著,如來就開示說:「如來世尊度眾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眾生服用這些無明水,因此一切所行常常是顛倒發狂。如果聽聞大聖佛陀所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無相』這一類的正知正見的話,必定會認為大聖世尊是狂言狂語的。因為這樣的緣故,如來世尊為眾生說法時,常常都是隨順眾生的根器,並且會去善觀因緣,現前開示說諸法是善法、是惡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然而,諸法是遠離善惡、有為無為,非善非惡、非有為非無為;從無始劫以來就是不生不滅,遠離眾相,無相一相,即是實相。」

經文的大意我們介紹完了,從故事中我們瞭解到眾臣子皆醉,唯國王獨醒;在五濁惡世也是眾生皆醉,唯證悟者獨醒。因為在五濁惡世中,真正破參明心的一定永遠是少數,而且在成佛之前,一定或多或少被無明所遮障。所以接下來,我們先來介紹什麼是無明?無明區分為兩種——也就是無始無明和一念無明。無明又稱為二障——也就是理障跟事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也稱為無始無明;事障就是煩惱障,也就是見惑和思惑,又稱為一念無明。

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無始無明跟一念無明。為什麼稱為無始無明呢?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對於萬法實相的無所知,而且這些無明無始劫以來恆在眾生心中;也就是說,對實相的無明是無始本有的。一切眾生及二乘定性無學,從無始以來都不曾跟覺知心相應,所以也稱作「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一直要等到我們想要弄清楚法界實相的時候,我們才會跟這個無始無明相應到。所以說這個無始無明是跟眾生的覺知心不相應,必須親聞善知識開示後,眾生想要明白法界實相而起心探究時,無始無明才會初次與眾生的覺知心相應;等到開悟明心後,就稱為打破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又稱為所知障,是因為覺知心對於法界真實相的所知有所不足,因此成佛之道被障礙,所以稱為所知障。無始無明又稱為上煩惱、塵沙惑,它是無始有終的,明心破參後,破無始無明;明心後漸漸斷除所知障,一直到成佛後,才能夠斷盡所知障,所以它是修所斷的煩惱。

一念無明又稱為煩惱障。一念無明本身就是煩惱染法,也就是會導致眾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斷地輪迴生死;所以一念無明又稱為見惑跟思惑,也就是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跟有愛住地煩惱這四種。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在熏習一念無明,明心後斷除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其餘的三種煩惱是修所斷的煩惱,在悟後歷緣對境中修除。見一處住地煩惱就是見惑,是見所斷的煩惱,是屬於我見所攝;其餘的三類煩惱是屬於思惑,是修所斷的煩惱,是屬於我執所攝。天台宗將見惑跟思惑分別定義為五利使和五鈍使,這合稱為十使。

其次我們也要簡單介紹一下見惑和思惑。見惑也就是身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跟戒禁取見;因為比較容易斷,所以稱為五利使。身我見就是誤將五蘊身的全部、或一蘊、或一蘊的一部分,當作真實我的見解。邊見就是斷見或常見。什麼是斷見呢?就例如唯物論的人說: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就像刀子和鋒利一樣,刀之所以鋒利,是因為有刀子存在;刀子壞了,鋒利就不存在了;所以就誤以為色身死了,人心也就壞了、沒了,這就叫作斷見。比如說,有人堅持一定沒有來生。那什麼是常見呢?常見的人以為人死了,是身體死了,來生換個身體再來,無非搬個家而已;但是這個是「神識」,人死了,神識其實也跟著消滅。他們不知道,其實是另外還有一個真如存在,因為他們誤會不知,而將能知能覺的生滅心當作永不生滅的心,所以就變成了常見。比如說,有人堅持靈魂常在。那什麼是見取見呢?也就是將不如理的見解取為最勝、最妙、或最上。什麼是戒禁取見呢?就是將不如理的戒禁上面去取見。比如說,有人堅持要不倒單戒、持水戒、食自落果戒,或打禪七時強忍腳痛而不放腿,以為藉此就可以消業障等等,這些都是不如理的戒禁。思惑其實就是我執,也就是貪、瞋、癡、慢、疑;因為比較難斷,所以稱為五鈍使。

所以無始無明是所知障,一念無明是煩惱障。斷盡一念無明,可以讓眾生出離三界;但是無始無明並不障礙眾生出離三界,只障礙眾生成佛。所以阿羅漢不曾打破無始無明,只能出離三界的生死,他只是斷掉一念無明而已。如果能親證如來藏,一定會打破無始無明;在打破無始無明的同時,就會一併斷除一念無明中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會同時斷除三縛結。一切有情眾生,一切二乘有學、無學聖人,都離不開無始無明的遮障;只有真正明心的人,才能夠打破無始無明;也只有在大乘佛菩提般若的內容已經開悟的菩薩們,才能分斷無始無明;也只有諸佛,才能完全斷盡無始無明。所以,不同的眾生都有不同的無明障礙著,一直到成佛才能夠斷盡所有的無明。

最後,這個故事也給我們幾個啟示:第一、斷除無明是需要智慧的。故事中的國王是靠智慧才避開無明水;現實上,無明的斷除也是需要靠智慧,而且在每一個位階的修行,都存在著不同層次的無明需要修除,這都是需要善知識教導,所以必須要依止於具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

第二、斷除無始無明是需要從明心破參開始。從剛剛我們對無明的說明可以知道,要成佛一定要斷盡無始無明;要斷盡無始無明,一定要從打破無始無明開始,所以必須要明心破參。要明心破參,也一定要善知識的教導和引導,所以我們也必須要依止於具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

第三、度眾生是需要方便善巧的。故事中的國王利用方便善巧避開無明水,也利用方便善巧防止大臣謀反,最後也利用方便善巧開導大臣們;同樣地,菩薩的修行也需要方便善巧。菩薩是藉由自利利他次第進修才能夠成佛的。所以菩薩在成佛前一定要廣度眾生,所以也會碰到各式各樣的眾生,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去利樂有情,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方便善巧非常重要。雖然七地菩薩主修方便波羅蜜,但是不是一定要等到七地才開始修學方便善巧,我們應該在三賢位時,甚至於在十信位時,就應該要歷緣對境少分的學習方便善巧,這樣才容易跟大眾廣結善緣,修行的速度才會快。

第四、如來總是依照眾生的根器,隨順眾生來利樂有情。如來總是能夠善觀因緣,針對聲聞種性的眾生,就教導他們聲聞法;針對緣覺種性的眾生,就教導他們緣覺法;針對菩薩種性的眾生,就教導他們佛菩提法;對於下根之人,就教導他們人天善法;一步一步地引導眾生往上提升,所以度眾生必須一步一步來,不能急。如來也會依眾生的根器,隨他們所應,以慈悲心扮演不同的角色去度眾。所以真正的因材施教,需要很好的方便善巧和慈悲心;而且如來不僅是在事相上隨順眾生,在理上也同樣隨時都在隨順眾生。

第五、能理解「諸法不生不滅、一相無相」這些正知正見是很難得的。在經文中 世尊提到「諸法不生不滅、一相無相」這些正知正見,是很難令眾生信受的;「諸法不生不滅、一相無相」就是在講我們真心第八識如來藏,所以開悟明心是很不容易的、很可貴的。菩薩從七住位開悟明心、親證如來藏後,打破無始無明;在打破無始無明的同時,也一併斷除一念無明中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會同時斷我見。再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位,這時除了分斷一念無明的思惑外,也分斷無始無明;在進入初地時,他已經有能力可以斷盡一念無明,但是仍然留惑潤生,留一絲絲的思惑,繼續在三界中廣度眾生,也繼續分斷無始無明;一直到七地滿心,才將這思惑斷盡,也就是留到這時候才將一念無明斷盡,這時候仍然繼續分斷無始無明;一直到成佛時才完全斷盡無始無明。所以成佛時已經斷盡二障,也就是已經斷盡煩惱障一念無明和所知障無始無明;所有的無明,如來都已經斷盡,所以如來不僅瞭解所有眾生的無明,也知道如何去斷除這些無明。所以如來總是以慈悲心、種種方便善巧恆順眾生。

今天的佛典故事「如來恆順眾生飲無明水」,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

謝謝大家!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