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33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無常品」。這段過去所曾經發生的事,是被收錄在《大藏經》第四冊 No.211《法句譬喻經》卷第一之中的〈無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胞胎。何謂五德?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盡,甚大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奔馳往到佛所。時佛在耆闍崛山石室中,坐禪入普濟三昧。天帝見佛,稽首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坏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佛三昧覺,讚言:「善哉天帝!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爾時世尊以偈頌曰:「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帝釋聞偈,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歡喜奉行,得須陀洹道。】
欲界的第一天是在須彌山的山腰,東南西北各有一天,有四天王統領,所以也稱為四王天。欲界的第二天叫作忉利天,是在須彌山頂,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八天,最為當中還有一天,總數三十三處,所以忉利天又稱為三十三天;最當中的一天,為天主帝釋所居,即稱為天帝釋,又名釋提桓因;此天之有情,以人間的百年作為此界的一日一夜,若以此天天人的具足壽量為一千歲來計算,換言之即為人間的三千六百五十萬年。釋提桓因的壽量相對於人間,雖然已經是很長了,但仍然是有該捨報的一刻,因為三界之中的任何一界,畢竟還是無常。
欲界天的常法,這裡所說的常法指的是通常會有的現象,當天人即將捨報之前會產生五種現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五衰相現」,《俱舍論》之中又說會先有五種小衰相現前。五衰相在諸經論中的翻譯是大同小異,此經中說的是:「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其一是天人都有身光,這是報得的身光,天人互相之間可以看到,隨其福業、功德的差別,身上的身光程度是不盡相同的;第二是天人的頭上都自然會有不同的花鬘,花鬘開始自然萎謝的時候,也就是壽算將盡之時;其三表現出來的是,開始會對自己本來在欲界天的環境、宮殿等等不再愛樂;其四是天人的身上、腋下開始都有臭味出現;其五則是本來天衣、色身都是潔淨而自然不染塵土,如今卻開始有著塵土的沾染。所以當天人看到對方,或者是身上的光芒減弱,或者是頭上的花鬘自然萎謝,或者是聞到對方身上開始有臭味了等等的狀況顯示出來的時候,就知道對方即將捨報,甚至是逐漸遠離之。不論如何,當這五種相貌具足現前之後,此天人必當捨報。
釋提桓因那個時候也見到了這一些相貌出現,當然就知道自己即將捨報,所以甚大愁憂。為什麼甚大愁憂?經文前面說:「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胞胎。」因為是即將要下生,而且是受驢胞胎,當然是甚大愁憂;所以欲界天人是視人間、旁生道為劣,所以才稱為「下生」。經文中仍然有這樣的記載,並不是像台灣某一些法師,在他的著作中這麼寫:「經上說:如諸天命終,其他的天就說:『願得生於安樂趣中。』他們所仰望的樂土,就是人間。人身還是諸天所仰望的樂土,怎麼生而為人,反倒自怨自卑,空過此生呢?」(《成佛之道》,正聞出版設,頁48-49)他的說法是不如實的,目的只是要人間的眾生,都不要發起出離心罷了,只能說是其心可議啊!
那麼這個時候釋提桓因只想到,三界之中只有 世尊才能夠救度眾生的苦厄,所以捨報還沒有成定局的當時,立刻奔馳往到佛所。世尊當時雖然入於普濟三昧之中,釋提桓因見到了 佛,二話不說就伏地稽首作禮,而至心三自歸依,也就是歸命佛法僧三寶;這裡說的聖眾,也表示說,佛所說的僧寶,從一般人來看,至少是初果向,乃至說是初果以上的人。正當稽首作禮之間,神識突然離開,就進入了一個製陶的人家其所飼養的母驢腹中,成為還沒有出生的驢子。這一隻母驢看起來是被關在瓦坏間,作為推動拉坏器之用;可能是母驢當時因為懷孕而不舒服吧,所以自己就咬斷了繫繩,在瓦坏間中任意走動,就破壞了很多的坏器;主人一不高興重打了牠,傷到了胎氣,小驢因而胎死腹中。此時神識依舊回到正在向 佛作禮的釋提桓因身中,五衰相立即去除,又可以再繼續為帝釋天主了。那麼信心不具足的人可能會說:「好一個神話,有誰可以證明啊?」還真的沒辦法證明,這只能說是信佛語所說。
世尊出了三昧之後,讚歎釋提桓因:「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世尊為什麼要作這個示現?因為 世尊是已經究竟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乘大願的緣故,再回到人間示現的時候,一定是凡有所作,舉凡突然微笑、舉身放光,顧視某甲之類,一定是事必有因;因為要為眾生宣說「清淨三歸依」的功德,好讓眾生發起淨信,於佛菩提道上快速邁進。釋提桓因由於在現起五衰相之初,能於佛前稽首作禮,而至心三歸依。一者是有福報於應身佛前頂禮,因為應身如來示現之時,護法神眾可都是在四周守護,沒有福德因緣的話,還真沒有辦法來到佛前,此其一。再者,釋提桓因是至心三自歸依,而不是散心三歸依,後者散心三歸依的情況,在我們現在三歸依的法會之中,是比較常見的,譬如說某甲或聽說三歸依是有功德的,所以就只是想要來領受功德,或者是某乙受了親屬的建議、鼓勵,甚至是要求之下,而參加三歸依的;因此在歸依的儀軌之中,正當維那或大眾在唱誦之際,他也跟著唱誦,可是其實東看看,然後西望望,看看有沒有什麼新鮮事兒,望望又是哪一個人的儀態比較莊嚴,只有少部分的心念是用在三歸依的儀軌之中,那麼這樣子的狀況就說那一個人是散心三歸依。然而,如同經文中所顯示的,佛世時候的三歸依,是於佛前自誓三歸,而不是像現在,還要有一定的儀軌。一者是因為應身佛已經示現入滅,再者則是眾生的福薄,所以只得藉著儀軌來攝受之,所以現在散心三歸依的狀況才會那麼明顯。
世尊讚歎釋提桓因說:由於可以在即將捨報之際,歸命三寶,所以「罪對已畢,不更勤苦」。說的是因為至心三歸依所得的福德,轉變了他過去生所造的一分即將下墮驢胎的惡業,所以「不更勤苦」,而又「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了,這表示說至心三歸依的福德是很大的。三歸依是歸依於佛法僧三寶,現在於佛法中三寶的名相而創造出來的三個寶,還真的是多得不得了。佛法僧三者其實是一,因為法是佛所說、所示現的,而僧是親證佛所說的法,所以也是依佛而有、而顯示的。說的是三的緣故,是依於世間法的示現而說的,悉達多太子示現成佛,這是首先有佛;然後再說法度憍陳如等五人,這是佛接著說了法;憍陳如五人聞佛說了法之後,證阿羅漢道,這則是五比丘僧,那麼從此之後佛法僧三寶具足,所以說是三。然而應身佛畢竟要示現入滅度的,所以後世就要靠著已經親證佛法的僧,或只能宣說解脫道,或同時能宣說佛菩提道與解脫道;此時此刻,依然是不離開所證的佛法,也都是自心如來之所變現,因而在像法、末法時期,雖然說只有僧說著法,但其實仍然是三寶具足,所以才說是常住三寶。
釋提桓因是親自於佛前稽首作禮而至心三歸依,所以可以領受到那麼大的福德,五衰相立即除去,又可以再繼續為帝釋天主。很多人就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就鼓勵親屬也去受三歸依,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所受的三歸依,其福德或者是功德的差別,就會因人之發心而有所差異了。再者,有人想:「三歸依的福德那麼殊勝,乾脆也叫媳婦捧著肚子,去為胎兒受三歸依。」乃至也想:「家裡面的阿貓、阿狗,可不可以也幫牠報名受三歸依?」這個真的叫作愛屋及貓狗。可是 世尊在《優婆塞戒經》卷第五之中已經開示說:【阿那邠坻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歸依;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宣說;雖不成就,亦能護之。】(《優婆塞戒經》卷5)換句話說,因為沒有口自宣說,也就是說那一些有情沒有自我發心的緣故,於三歸依是不成就的;但是也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受到護法善神的守護。
有一些眾生是眼盲而無知的,因為不知道清淨三歸依的內涵,不知道三寶常住的道理,不知道受了三歸依的好處,所以不知道應當要受三歸依。可是,當眾生有心親近三寶的時候,想要受三歸依的時候,卻被引導到「二歸依」——把世尊在人間示現有髮髻的「佛像」滅除,改用聲聞剃頭著染衣的「僧像」來取代為佛;此時不再有清淨三寶的相貌,只剩下「僧、法」的表相而已。世尊示現成佛的時候,既然自己金口所說:「我在僧數!」卻為什麼一定要說三寶的名相?為什麼不說只有僧法二寶?為什麼 世尊所示現的身相是要與比丘僧不同?如同前面說,悉達多太子示現成佛,接著說法、度眾證果,這才有了佛法僧三寶。而且諸佛有十號,其中一號名為阿羅漢;可是問題是,佛世之時,也沒有任何一個阿羅漢敢說:「世尊是阿羅漢,我也是阿羅漢,所以我與世尊的證量是一樣的。」甚至於說 世尊示現入滅之後,也沒有任何一個阿羅漢敢出來宣示而紹繼佛位的;不但是 世尊早已經授記當來下生的是 彌勒佛,各個阿羅漢也知道說自己的證量是遠不及於 文殊、維摩詰、彌勒菩薩等,所以沒有一個阿羅漢敢造次。可是,現在叫作末法時代,就會有人這麼作,把佛寶的身相去除,但留表相僧寶的身相,然後所說的法卻與佛所說的解脫道、佛菩提道相違背,這當然就是嚴重的謗法、壞法的因;假如說又因為他的影響力而去誤導眾生的話,更同時是破壞眾生清淨三歸依的惡業,因為也會讓眾生受到這個傷害,有智慧的人都不應該這麼作的。因為,這一種李代桃僵的作法,叫作自壞三歸依。會自壞三歸依的狀況,表示說這一個人的十信位仍不滿足;自壞三歸依之後,而造作種種的惡業,未來世受果報之時,只能說是自作自受。加上又以種種方便,也令眾生成為「二歸依」,這就叫作壞他淨三歸依,乃至是在全球提倡這樣的作法,而誤導廣大的眾生,未來世的果報堪虞啊!
世尊最後說了偈頌:【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法句譬喻經》卷1)世尊這個時候知道釋提桓因此時是堪能承受大法的時候,所以就為他宣說了解脫道的法要,加上世間法的陶家作業,來為釋提桓因作譬喻。你看,釋提桓因以淨三歸依作為因,然後又聽聞 世尊的說法,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歡喜奉受而得須陀洹道。這就說明了清淨三歸依是見道的因,這包括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同時乃至是成佛的本因;因為沒有清淨的三歸依,甚至於所發的四宏誓願,也沒有辦法心得決定。也就是說,會於所發的「佛道無上誓願成」無法心得決定了,那就進不了初住位,更談不上開始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過程。所以受淨三歸依的福德,是很殊勝的;而自壞三歸依,壞他淨三歸依的果報,相對而言就可以明白會是怎麼樣一個狀況。
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