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升天

第34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和大家談談「持戒生天」。今天要看的是〈護戒品第二〉中的一個故事,還是要說的是:故事說的是過去所曾經發生的事,而不是編造出來的事情。這段〈護戒品〉是被收錄在《大藏經》第四冊 No.211《法句譬喻經》卷第一之中。

【昔佛在舍衛國祇桓精舍,為諸天人宣演經法。時羅閱祇國有二新學比丘,欲往見佛。二國中間曠無人民,于時旱熱泉水枯竭,二人飢渴熱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餘水,而有細蟲不可得飲;二人相對曰:「故從遠來欲望見佛,不圖今日沒命於此也。」一人言曰:「且當飲水以濟吾命,進前見佛,焉知其餘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為首,殘生自活見佛無益,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極意快飲,於是進路;一人不飲遂致殞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即識宿命:持戒不犯,今來生此,信哉福報其不遠矣。即持華香下到佛所,為佛作禮,卻住一面。其飲水者,道路疲頓,經日乃達。見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禮畢涕泣自陳:「我伴一人,於彼命終,感其不達,願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則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於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去我萬里奉行經戒,此人則為在我目前。」】(《法句譬喻經》卷1)

經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是羅閱祇國有兩個新學的比丘,想要去拜見 佛,然而要到舍衛國祇桓精舍的路程是很遠的,而且又加上當時正值旱熱,泉水多已枯竭的季節,兩個人眼看著就要因為飢渴的緣故,沒有辦法繼續行程;正當這個時候,看到了還有升餘水的泉池,無可奈何地,水中還有細蟲活著,所以就沒有辦法飲用。各位聽到這裡,也許突然會想起,佛世的時候,出家人不是都會隨身帶著濾水囊嗎?那為什麼不拿出來用呢?問題是,在這麼乾渴的情況下,僅剩下來的升餘水,尚且不一定足夠他們二人所飲用;再者,即使使用了濾水囊把細蟲過濾了,這些細蟲又該倒回哪裡?對啊!因為升餘水已經被他們二人所飲用啊!所以真的很難辦。即使少喝一點水,那一些細蟲的壽量,一樣因此會提前終了。所以此時二人相對而談,其中一個人就主張:「且當飲水以濟吾命,進前見佛。」因為他覺得說,諸佛是難值難遇的;另外一個人則是:「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之後,每一個人就隨著自己不同的看法而那麼去作了。

故事發展到這裡之後,到底誰可以見得到佛呢?話說「且當飲水」那個人,因此能保全性命而繼續旅程;另一個人因不飲水而渴死之後,卻因為堅持不殺生戒的福德,而生到了欲界天的第二忉利天上。忉利天的相貌,上一集之中已經簡略地說明過了。這裡說到,那一位因為持戒而殞命,而且又能夠自己知道生天因緣的比丘,立刻持著華、香到了佛前,為佛作禮;而因為飲水而能夠保全性命的那個人,終於經過數日的疲頓而見到了佛,並且向 佛禀白旅程中所發生的事情。世尊當然是早就知道所發生的事情,就對他說:「旁邊這個天人就是你當時的同伴,因為全戒而生天,並且又比你先見到我。」最後 世尊又說:「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去我萬里奉行經戒,此人則為在我目前。」

這個故事的表面顯示出來的,是因為堅持不殺生戒而生天的事實,然而那只是當世的果報,世尊最後不也說:「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這就好像說《金剛經》中不是也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一位因為飲水破戒而能保全性命的比丘,前來見到了佛,只是見到示現出來的應身佛,而不是「真佛」;另外一方面,那位奉行經戒而生天的比丘,世尊在這裡說「此人則為在我目前」,表面上的意思是說,持戒的比丘早一步到達佛前,其實另外一個層面的意思則是說,持戒可以作為見到真佛的本因,而生天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分善報。為什麼這麼說?接下來就進一步向大家作一個說明。

菩薩從七住位開始,就說見到真佛,也就是說見到法身、第八識、如來藏、異熟識,祂是有種種的異名;成佛之時是究竟證知其性用,所以稱為得一切種智。而在七住位之前,或聽聞、相信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或者是也開始在尋尋覓覓,然而都沒有真正地見到。而從因地,在外門修學對三寶的淨信開始,就已經要開始或多或少地熏習,乃至是修學六度之法,所以其實六度萬行都是見佛的因;只是在這個故事裡面,主要講的是持戒,那麼就依於持戒這個法,來說說它為什麼是見佛,乃至是見究竟佛的因。

持戒,說的是持什麼戒呢?是五戒、八戒、比丘戒,還是比丘尼戒,或者是持菩薩戒?實際上都是,更具體地說,其實五戒等的種種戒,其實是含攝於菩薩戒之中;而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之中,示現種種的身分,再加上當時的證量差別不同,為了要滿足持戒度所應當修證的種種功德以及福德,因而所持的戒相會有所不同。何以為證?《瑜伽師地論》卷40之中 彌勒菩薩開示說:【云何菩薩一切戒?謂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三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眾別解脫律儀,即是苾芻戒、苾芻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瑜伽師地論》卷40)

彌勒菩薩已經開示得很明白了,在家分戒、出家分戒都含攝於菩薩戒之中。不能夠像一些人硬要扭曲戒法,就把在家戒、出家戒說成兩種不相干的法,或者是甚至於說出家的聲聞戒才是正解脫戒,而在家的菩薩戒卻說成別解脫戒;其實究其心態而言,都顯示出極為嚴重的聲聞性,而不是真正的菩薩。因為在這裡 彌勒菩薩已經開示,在三大阿僧祇劫修學的過程之中,菩薩有時候會示現出家的聲聞相,有時候則是示現在家的身相,而律儀戒的部分,是說菩薩所受七眾的別解脫律儀;七眾的內容,彌勒菩薩已經開示得很明白了,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譬如佛世的時候,文殊菩薩不示現聲聞相,不妨也是出家人,也與僧團一起遊行;當時的 彌勒菩薩則是示現出家的聲聞相,協助 世尊來管理僧團;而 維摩詰菩薩示現的是在家相,卻是道道地地的僧;這一些都是聖位的菩薩勝義僧,全都受持菩薩戒,或是受持其中的在家分戒,或是一體受持菩薩戒。所以,不能夠像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的把在家分戒、出家分戒說成兩種不相干的法,因為在家戒、出家戒都是菩薩戒中的一部分,只是隨著菩薩當世的示現,有著分受的差別不同罷了。能夠有這樣的基本認知,知道真正的持戒,指的是持菩薩戒,而且包括了在家分戒、出家分戒二者,這才可以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持戒可以見佛,乃至是成究竟佛的原因了。

彌勒菩薩又開示,菩薩戒除了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的區分之外,還可以區分成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個大項目,但是仍然是含攝於在家、出家二分的淨戒。出家分戒的律儀可就多了,在這裡我們就不談它。而在家的菩薩也有應當要受持的律儀,譬如說隨順世間良善的禮儀、應對、穿著等等,或者如一般所說「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再者,受持了五戒以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也一樣是律儀,更何況是又受了菩薩戒呢!受持律儀的一分目的,是為了要降伏或粗、或細的煩惱,作為來世能夠進一步現觀蘊處界虛妄的一個因緣。試著想想看,若是心心念念都在五欲的攀緣上用心,所以對自己有利的,自己喜歡的塵境、物品,當然就會多分的去攝取一些,也就可能因此會作傷害眾生的事,這都是因為以蘊處界為實的緣故。而出家分戒的律儀更是針對這個部分而施設,所以有時候會說,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要更快速地修證解脫果。

然而,律儀不好的菩薩,想要修學善法的心念,相對而言就會比較不猛利;因為這兩者可能會是相違逆的,譬如說,某甲的心心念念都想要吃眾生肉,表現出來的眼神,說出來的言語,也都圍繞著這麼一個前提,那麼在這麼樣一個情況之下,你要叫他如何聽得進去「不殺眾生、不食眾生肉」的這樣的一個善法,乃至是進一步還可以受持而履行這一種善法?所以,此時就可以理解,對於這一類的菩薩而言,攝善法戒的受持就比較不容易成就了。

而菩薩所應修學的善法是什麼呢?這樣子提問,其實是有一些不妥的,原因是菩薩有哪一種善法是不應當修學的?應當是說隨著當世的因緣,舉凡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都是應當修學的。再者,修學種種的善法目的何在?當然是為了自利利他、共成佛道。菩薩修學善法自利之外,就是為了要饒益有情,所以從因地起一直到成佛為止,所要修學的善法可是很多的;也因為說,會來求法的眾生,其實也是會有很多層次的,當然就應該隨著菩薩的修證,而利益這一些來求法的眾生。同樣的道理,律儀不好的菩薩,眾生會願意去親近他嗎?可想而知,要能夠饒益有情的速勢就沒有那麼快;況且如前面所說,這一位菩薩修學善法的精進度也就比較不好,相對而言,可以拿出來利樂有情的善法就相對會比較少,或者是說層次會比較低,這都會影響到饒益有情戒的受持的。反過來說,當這一位菩薩不太想要去履行饒益有情戒的時候,當然就可能因此會在律儀戒、攝善法戒的受持上,也不會是很精進的。

所以,這麼一思惟過後,就可以明白,菩薩戒的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是隨方便而分為三,三者其實又是一體,不能說單單只持律儀戒,乃至只持饒益有情戒;三者都是互為因果,互有含攝的,只是隨著菩薩的因緣,也許偏在某一方面努力,其實是不能偏廢的;這個道理同時也可以從四宏誓願上面來瞭解。也就是說,律儀戒的部分偏在「煩惱無盡誓願斷」,攝善法戒的部分偏在「法門無量誓願學」,而饒益有情戒的部分則偏在「眾生無邊誓願度」。隨著眾生的因緣,先令其能夠於此發心,將來因緣更成熟,能力更加具足的時候,就要開始一分一分地去實踐。實踐這三者的同時,依然是不離開原來的發心,甚至是更加堅定,然而隨順一世世菩薩的因緣,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是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的區分,也是隨菩薩示現而施設;就這樣圓滿三聚淨戒,圓滿了在家戒、出家戒,其最終的果證就是成佛,此時當然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完成了。

最後還是要藉著 世尊所說的:「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去我萬里、奉行經戒,此人則為在我目前。」與學人一起共勉,經由持戒圓滿而共成佛道。

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