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覺的能見相

第51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入門起信》系列,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不覺的能見相」。

在《大乘起信論》,馬嗚菩薩一開始就說出了一心有二門,也就是說:我們要認得這一個本住心第八識如來藏心,要由兩個角度來認識祂,一個是心真如門,一個是心生滅門。在心真如門裡面,馬嗚菩薩又講到:這個心的心體是真實空,因為祂究竟遠離不如實的、虛妄的體性,而且祂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心體;接著他又說:依這個心有真實不空,這個真實不空並不是說祂是沒有功能的,只是空;祂具有無邊無量的功德,一切眾生如果證得這個心,都會發現祂的功德是無窮無邊的,所以由這一個心真如門,我們就可以知道,確實有一個存在也有性用的一個心體。

接著又開示有生滅門,因為依於第八識如來藏有生滅心轉,因為我們剛剛說到:祂有功德體性,有功德體性的顯發,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屬於生滅門所顯發出來的一個作用性。所以 馬嗚菩薩開示到:【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大乘起信論》卷1)一切明心見道的人都可以知道,這個阿賴耶識不是假名施設的法,祂真的具有真實的功能,祂能夠攝藏一切法,祂能夠生一切法;而這個阿賴耶識當中,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祂具有真如的體性,祂也具有顯發萬法的體性,所以依於阿賴耶識,我們又可以看到祂有兩種大義:一個是覺,一個是不覺。覺就是說第八識如來藏,祂在因地的時候叫作阿賴耶識,但是祂的真如體性還是一樣的,不論是在凡夫位,名稱叫作阿賴耶識,或者到佛地,名稱改為無垢識,祂的體性永遠不變,永遠只是一相,就是真如相。真就是真實、不虛妄,如就是如如,永遠不會變異,祂離開一切的妄念、妄想,對六塵從來不會去起分別,也不會產生任何的一個覺知,所以依這一個真如的、不虛妄的這個真實體性,所以一切法都能夠平等,在這個平等性就是依於這一個阿賴耶識當中的覺,能夠看到祂的這個平等性,所以一切法也是依於覺。

我們在上一次有講到依覺跟不覺的差異性,今天我們是要講到這個不覺,而這個不覺就有三種的細相。這個細相第一個就是:因為一切的眾生從無始以來,都沒有相應到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體性,一直都在祂顯現出來虛妄法的表相上面不斷地執取、不斷地分別、不斷地起煩惱、不斷地造業,造了業又不斷地自己去領受,就是這樣一直輪轉著。所以在講不覺的時候,還是依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的本覺而來說不覺。

因此在不覺的時候,這一段的內涵裡面,馬嗚菩薩開示:不覺心起而有妄念,但是這個妄念其實並沒有真實的、實相的自體性,這個妄念是不離開本覺的,依於這個不覺不如實知,所以一直在境界相打轉,但是這樣的法是如何現起的呢?一個首先就是依阿賴耶識而有無明業相的流轉,這個無明業相就是依這個不覺的心動了,所以叫作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所以果不離因。也就是說,當阿賴耶識祂要開始顯現一切法的時候,那是因為過去世的你,造下了許許多多的業因業緣含藏在第八識如來藏裡面,而它含藏在第八識如來藏裡面,卻還是一直在變異的當中,當因緣際會的時候就會起現行。但是含藏在第八識如來藏,又為什麼會起現行,為什麼會讓第八識如來藏裡面含藏的業種會起動呢?這個部分,就跟我們每一個人身中有一心體叫作末那識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個末那識恆常執第八識阿賴耶識為我,祂又具有見、愛、癡、慢的體性,對於我的存在永遠無法放捨,所以刹那刹那都依著這個末那識,依我起行,而讓第八識如來藏現起了種種的法相。也因為這個末那識的無明性──見愛癡慢性,所以推動著第八識如來藏現起了種種的第二種所說的能見相。

我們剛剛說,因為依無明不覺而有生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現在講的就是這個能見相。這個能見相,就是依於末那識的執著不捨,而讓第八識如來藏流露出不斷不斷的業種出來,而這不斷不斷的業種出來,就會產生見聞覺知種種的體性。所以這個第二個能見相,並不是單純的說我們的見聞知覺性,而是依著第八識如來藏會流露出能見之性、能聞之性、能觸之性等等,都說一切法會顯現出來,就是依第八識如來藏,祂有著種子起現行的功德性,能夠讓種子起現行的,也只有祂能夠做到,意識心和末那識都不能做到。如果末那識不再執著了,或者是末那識已經滅了,第八識如來藏就不可能再流露出妄執、妄分別的這個分別的功能體性出來。而這個能見相,當它一起行的時候,背後就是有著末那識的見愛癡慢,但是除了末那識的見愛癡慢為背景以外,還有屬於意識心以及前五識自己所相應的種種的雜染心所法。所以這個能見相的內容,也是非常非常的廣;凡是三界一切法之所以現行,都是依於第八識如來藏,配合著七轉識而來顯現了這一切法。

有了能見相就有境界相,這個境界相並不是指外面的境界相,為什麼在唯識經典當中會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因為一切的境界相,還是不離這個本覺心。雖然我們現在是依不覺而講三個細相,但是這個境界相,還是由本覺心來顯現的,為什麼有境界相呢?因為依著前面的無明業相的推動而有了能見相;有了能見相以後,就有種種的境界相的顯現,如果沒有能見相,也就沒有境界相的顯現。這些法是很深細的,為什麼是說很深細呢?因為這都是屬於第八識如來藏業種流注出的功能體性,一般的人是沒有辦法去感受到它。所以在經典裡面說:【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分別相續說名為意。】(《大乘起信論》卷1)而這個能見、能現、能取境界的分別相續,就是從無明力的不覺心動產生了能見的境界相。在現起了一切境界相以後,意識的現起就產生了對各種的法好與不好、雜染與清淨的種種差別。而這樣的一個作意,對境界不斷執取的作意,總是不斷不斷地相續著,所以會說,總是念念相續沒有斷絕。這個部分如果諸位菩薩,您能夠靜下心來稍微想一下:您是不是從早晨起床一直到現在,您的心念是不是一直念念相續沒有斷絕,但是您有感受到那念念相續沒有斷絕的法相嗎?不太容易!因為境界相太粗了。我們一直都是在表相上面去分別、去造作,所以如果有修定的人,他可以稍微感受到心頭這一個念的雜染妄飛。

因此在正覺同修會,依於 平實導師施設無相憶佛、無相拜佛的同修們,他們都可以稍稍地感受到,依於第八識如來藏而會有這一種妄念的分別。為什麼會說一定是依於第八識如來藏呢?因為明明他自己起行作意,他是要好好地憶佛呀!要好好地拜佛,他起行作意是要把他的心思安住在清淨的憶佛念上,那為什麼有妄想分別呢?他從來都沒有叫自己起妄想分別呀!而且他現在在這個拜墊上,明明要求自己就是要能夠淨念相繼,但是這個妄想是怎麼冒出來的呢?有的時候連是怎麼消失的都會不知道;因為我們會告訴他,如果你起了妄想,你不要管它,你就是繼續拜佛。所以當妄想消失的時候,他也沒有感覺到它怎麼消失的,因為行相真的非常非常地微細。

也因此一切正覺同修會的學子都能夠證知,依於第八識如來藏而有這個種種的妄想分別的法相起行,而這妄想分別的法相起行,絕對不是意識作主叫它出來的,也不是末那識作主叫它出來或不出來。因為表面上,我們都以為是末那識作主,但是末那識也受著第八識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無明業種來顯現這一切法。所以我們有的時候,有同修抱怨說:「哎呀!這個末那識好討厭哦!都是因為祂,害得我有種種的妄想。」但是如果說您再仔細的想一下:是不是您自己在前一個階段,或者是說在白天的時候,或者是在昨天的時候,對一些事情起了執著性、起了煩惱想,所以這一個執著性跟煩惱想,在不知不覺就已經被第八識如來藏所執持了。而執持下去了以後,它會有了勢力的推動,這個勢力的推動,就會推動著末那識習性的方向,末那識的習性方向,又會影響到意識的了別性。所以當你的意識非常想要專注的時候,有的時候覺得沒有辦法控制,也因此我們在跟著 平實導師修學無相拜佛的時候,都必須要有一段的時間來鍛鍊這一門功夫。在鍛鍊這一門功夫的時候,平實導師也都常跟我們強調:要有三福淨業、要修學次法;為什麼要有三福淨業、要修學次法?那個目的就是希望我們的無明業習能夠消除。由於無明業習的消除,那麼在拜佛的時候,自然就比較不會有妄念;沒有妄念,自然就很快地達到淨念相繼。

因此這一個無明業習,一定是影響到我們定心的成就。那說到無明業習,因為由著阿賴耶識把這一個法顯現出覺與不覺的兩種法相,所以產生了無明業相,產生了能見相,產生了境界相。這個部分在《楞伽經》或者是在《大乘起信論》當中都有作譬喻。它的譬喻就是說:好像是海水和波浪是非一非異的,為什麼會有波浪呢?波浪是因為風,是因為風動了所以會有波浪,不是因為水。如果風止息了,那波浪就不見了,但是波浪不見了,水還在呀!而這一個一切的法相現起,也是一樣。一切的法相現起,都是因為有無明業風,所以產生了能見相以及境界相;如果無明業風止息了,那當然心就會非常非常地寂靜,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無明妄想出來,但是大海的廣大清淨功德性,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現在我們進一步來跟大家講一下,到底什麼叫作能見相。馬嗚菩薩開示能見相是:「以依心動能見境界,不動則無見。」(《大乘起信論》卷1)這個動就是我們剛剛說,依著無明業相讓阿賴耶識的法種起行流注。在《唯識三十頌》裡面有講:「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然後講到「恆轉如瀑流」,今天我們會講到它是細相,就是因為它恆轉如瀑流,太細了,你沒有辦法感受到它。如果你有看瀑布的話,那你會只看到瀑布嘩啦嘩啦的水相,你沒有辦法看到那一滴一滴的水怎麼樣的一個串聯,因為太快了;又好像日光燈,它一秒鐘有六十次、七十次、八十次的閃爍,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它的閃爍相,因為太快了。所以我們說它的細,就是因為阿賴耶識祂的起行異熟一切種的功能像瀑流一樣。

也因此在經典裡面,祖師會為我們開示,這個阿賴耶識祂種子起現行,那個種子,為我們分析了六種角度來說它,就是刹那滅,果俱有,恆隨轉,性決定,待眾緣,引自果。當然這個名相是比較深,但是我們主要要了知,這個刹那滅就是依著這個第八識的種子的流注而來說。那這個動,我們剛剛說因為動而有種種的無明法相,這個動就是依著第八識如來藏而能夠有種種的法相現起。但是我們也曾經說過,第八識如來藏祂自己不會作主,也不會起見聞覺知,所以祂的法相的流注出來,是依於末那識的無明執著性。就像我們前面剛講的,阿賴耶識之所以會起動,還是跟著末那識無明習的業力有很大的關係;這個無明習的業力,又依著我們一世又一世對六塵境分別執著、妄取妄執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彼此之間,都有著相因相待的關係。

馬嗚菩薩又跟我們說「不動就無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剛說恆轉如瀑流。但是在《唯識三十頌》裡面有講到「阿羅漢位捨」,有一些人讀唯識經典的時候,讀到這一句,他就說這個阿賴耶識是生滅識,是可以捨的,因為明明經典裡面講到阿羅漢位捨啊!那這個部分就表示他對於《成唯識論》裡面接下來的話沒有看清楚。因為《成唯識論》裡面說得很清楚,是捨掉了阿賴耶性,再精確一點的說,是捨掉了末那識的我愛執藏性。所以這個時候,到了阿羅漢位的時候,就已經不叫作阿賴耶識了,改名為異熟識,因為我愛執藏的體性已經沒有了。我愛執藏的體性為什麼會沒有呢?因為已經斷掉了五上分結。在經典裡面有說,三果人要斷五下分結,就是斷掉了欲貪、瞋恚,以及在初果的時候就已經斷的身見、戒禁取見、疑見。但是這裡有差異性的就是說,初果人他在斷身見、戒禁取見、疑見的時候,他是見地,還沒有起勢力性;到了三果就是他整個身口意行已經完全不會再落在身見、戒禁取見以及疑見,對於欲界也不會再起欲貪還有瞋恚心。所以經典裡面有說三果人他是度五暴流的。

今天就為諸位菩薩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