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理事圓融?(下)

第64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繼續來和大家談談:「如何才能理事圓融」。

上一次的學佛釋疑之中,已經簡單說明了出世間法的「理」;接下來繼續為大家說明「事」的部分,以及世出世間法的理與事。還沒有進入修證出世間法事的部分之前,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相不相信出世間法的解脫正理?除了業力的緣故所致,或生而為盲或生而為聾等等,一般人一定是具足眼等八個識;要在相信有八識心王的前提下,才能夠進一步修證出世間法,因為 世尊在為聲聞弟子開示解脫道的同時,也已經開示了有諸法所依的本際,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在不相信有第八識的情況之下,一定是會於內有恐怖,以及於外有恐怖的;這是連初果的斷我見都不可能成辦的,更何況說是四果的阿羅漢位。有一些愚癡的人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依據,唯有眼等的六根,哪裡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毀謗了佛所說的勝妙法,即是謗佛。既謗佛又謗法,且不說其來世的果報,單單執取唯有六識之說,就已經使其所謂的解脫道是無法實證的,因為這一定會是錯誤的解脫道,若真是如此,阿羅漢入了無餘依涅槃之後還有沒有意識心?若是有,就與佛所說的涅槃寂靜相違背;即使意識心是非常細的,有意識心的時候,一定又會有一分法塵,那麼涅槃之中怎麼會是寂靜的呢?若是沒有,在否定七、八識存在的同時,無餘依涅槃豈不變成了斷滅法?佛還沒有出世之前,就已經有斷滅論外道存在著,若佛所說的法是與他們相同的話,何必這麼辛苦再到人間示現八相成道。然而執取這樣偏邪的六識論者,在所謂的佛門之中為數還真是不少耶!所以要真正能夠相信出世間法解脫道的正理,這都已經是很難了,更何況說進一步如法修持呢?

若是想要修證解脫道,第一關當然就是斷我見。然而要能夠在斷我見的時候,現觀蘊處界虛妄是否能夠生起一分解脫的功德,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往往在阿含諸經之中,常常會看到類似的記錄:世尊為某甲開示了解脫道的正理之後,(某甲)「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長阿含經》卷2)這表示說:某甲至少是證得初果,世尊住世的時候,這一種情況是很普遍的。然而時至末法時期的今日,反而是解脫道的正理被誤會的情況是很普遍的,為什麼會有這個差距?你若是要籠統地說一下,那是因為眾生的因緣不成熟的緣故啊!不過再看看其他的原因,現在人都被教導「要把握自我,要肯定自我、要展現自我,或者是要維護自我的權益。」那麼這個部分在世間法而言,這是有其正面的意義存在的;卻是與解脫道是背道而馳的,因為解脫道要證無我法,所以就不免要說:真的是眾生的福薄所致了。然而雖然於解脫道的正理是能夠相信的,但不願意或者是沒有空去親近真正的善知識,聽聞蘊處界一一的內涵,解脫道也是無法成就的。因為不知道蘊處界的一一內涵,會使學人在觀行的過程中,因為不如理作意的緣故,反而於解脫道是越發遠離,這個時候恐不免因中說果,而造下大妄語的業了。

而對於現在工商業繁忙,競爭激烈的年代而言,會不會也有人是抽不出空來聽經聞法的呢?除此之外眾生對於五欲,尤其是男女欲越來越貪著的緣故,無法背離極其粗重的我所執,那這就註定是要與解脫道無緣的。所以善知識不是也為大眾開示佛法中的觀行,是要配合一定的定力作為基礎,才能夠成辦智慧上的親證。《大般涅槃經》中也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不相信解脫道的正理,不知道蘊處界一一的內涵,不願意除去粗重的貪欲,進一步隨分去修定,這就成為解脫道修證事上的一個障礙了。

但這只是說到初果斷我見的條件而已,進一步若要斷除我執,這也要配合斷更微細的我所執,這又是另外一個層面了。再者來說阿羅漢斷了分段生死,捨報後可以不再受後有而入了無餘依涅槃,這個部分只是在斷一念無明上的理事圓融,因此必須同時說明的是,這只限於在解脫道上來作一種方便的區分。佛菩提道中還是要破無始無明、斷盡變易生死,這才是究竟的理事圓融。世尊在《楞嚴經》中開示的:「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佛法中還有另外一種無明,叫作「無始無明」,顧名思義它是無始以來就有的無明,這是哪一種無明呢?就是對法界實相,或者說是對宇宙生命的本源是什麼?是無所了知的。這個法界實相的內涵,就是這一段經文中所說的理,世尊說這個理是一念相應就看到的,所以說是頓悟而不是說漸悟,而且還是全體現。因而說的是乘悟併銷而打破了無始無明,但這個部分是從總相上來說,此時也只得總相智。知道了每一個有情的身中都有「祂」,而且其體性是完全相同,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取不捨等等,這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同一念無明有其層次差別的不同,無始無明也是有其層次的;甚至於還說有如恆河沙數的上煩惱,這也是在無始無明的範圍之內,只是其內涵是更加深細。乃至是要究竟了知如來藏中所有的功能差別,才說是把這無量無邊的上煩惱斷除。換句話說,所要悟的理,就是指親證了法界實相,也就是如來藏、本際、非心心、無心相心,祂有無量無邊的名稱。為什麼會是這樣子?因為祂有無量無邊的體性的緣故,也正是因為這個樣子,菩薩在第一世進入七住位的時候,雖然說是一念相應而頓悟,但是只知道其總相;還有無量無邊的體性及妙用,是菩薩從七住位開始要進一步去證知的,由於這個緣故就說菩薩開始進入悟後的事修了。

然而因為接著所要瞭解的內涵,真的是甚深極甚深,是菩薩要經過二又五分之四大阿僧祇劫,才能夠究竟了知的。當然就是事非頓除了,而這一些微細的無始無明,不是說想要除去就可以除去的,而是要因次第盡,但是這個因次第盡,只能簡略地作一個說明,世尊在《優婆塞戒經》卷第三之中,有著這麼一段的開示:【「如來從觀不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莊嚴地至解脫地,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是故如來名無上尊。如來世尊修空三昧、滅定三昧、四禪、慈悲、觀十二因緣,皆悉為利諸眾生故。如來正覺發言無二,故名如來。」】這個是 世尊要為眾生說明諸佛十號之中「如來」的這個名號的義理,也正好指出了菩薩修學佛菩提道,從因地一直到果地上事修的一個所經歷的一個內涵;事修上的過程簡單的敘述,經文一開始說的是:「如來從觀不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換言之,從因地一直到果地就這樣一語帶過,但是我們現在應該注意的是因地而不是果地,因為果地離我們真的是太遙遠了,這恐怕也是 世尊當時就一語帶過的原因之一;然而 世尊為我們說菩薩因地的時候,要從觀不淨起,那也就是說:當菩薩還在外門修學的時候,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樣,要先除去對粗重五欲的貪著,乃至是即使沒有進入內門修學之時,也應該要先斷我見。然而一旦進入內門之七住位之時,正是開始要莊嚴佛菩提道的第一關,乃至將近三大阿僧祇劫之後,究竟解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間所得法界實相的種種智慧,這是遠超過聲聞、辟支佛之所證的。

從這樣子看來阿羅漢、辟支佛的解脫,都還不能稱為是究竟解脫,只有諸佛所得的大般涅槃,才是究竟的解脫,但聲聞乘的阿羅漢已經是人天應供,而如來的證量更遠超過之,並且也不是三賢十地、等覺、妙覺菩薩之所能望其項背的,所以如來才又有另外一個名號,叫作「無上尊」。而這其間修學了什麼法,也就是說事上要具足什麼?世尊僅舉了一些例子來作說明,也就是修空三昧、滅定三昧、四禪、慈悲、觀十二因緣。世尊在這裡舉出來的第一個項目叫作修空三昧,但這裡指的是依於親證了法界實相所得的空三昧,而不是二乘人依止於蘊處界法而證的空三昧。依止於法界實相所得的空三昧,而同時也有了無相三昧、以及無願三昧,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三三昧。

但是若菩薩進入了內門修學之開始,也只是如同二乘人斷我見而已,那麼顯然是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的斷除都還沒有完成,所以事上要具足就不圓融了。然而當這一位菩薩因為一念相應而見到了自身的如來藏,他看見如來藏是空性的,當體即空卻能出生萬法,如來藏卻又沒有蘊處界法的一切相貌;他同時也看見了他的如來藏是本來無願的,沒有出生三界一切法的願,也沒有滅掉三界一切法的願,所以這一位菩薩因為親證了如來藏,而得到了初分的三三昧。他觀察到自己修學佛法的過程之中,不但親證了蘊處界法虛妄的一個事實,再加上見到了自心如來之後,開始有了第一分的轉依;逐漸離開了對有生死的蘊處界法的攀緣,而轉依了本來無生無滅的如來藏。而這樣的轉依過程之中,當然也要去修證四禪八定,滅盡定也要把它來完成。但是這裡所說的三昧,是兼而依於世間禪定的修證,然後再得到深妙的智慧。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般世間人在證得禪定之後,因為發起了種種的殊勝的境界,反而對之生起了貪著,結果證得了禪定,也同時被禪定的境界所束縛。而二乘人斷了我見以後,依此再來修證禪定,他的目的是為了趕快藉著禪定的證得,而能夠把自我的十八界完全滅除,好入於無餘依涅槃。菩薩依然也是要斷我見,但是進一步的依止卻是法界實相的親證。而修學禪定的目的,一部分是如同二乘人一樣,也要去斷我所執、我執;而另外一個部分,則是要藉著這一部分的修證,才能夠更加深入地證知如來藏中的種種的體性,以及其勝妙的功用,卻不是為了要把三界我的示現滅除而入無餘依涅槃,反而是藉著三界我的現行,一方面利樂有情修集福德,一方面才能夠得一切種智。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菩薩在悟後的起修,依然也會有如同二乘人一樣,要去斷我所執、我執等的事修,只是其目的是不同的。定性的二乘人為的是要取證無餘依涅槃,而菩薩為的是要成佛。同樣要斷我所執、要斷我執,菩薩卻是依於而能夠得到更深細的般若智慧;反而斷我所執、我執,只是在佛菩提道事修上的一個副產品罷了。乃至是修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觀十二因緣,看起來是通於外道法以及二乘法,但其實都是依於理則頓悟的三三昧來作一個基礎,這已經不是一般的四無量心以及十二因緣觀了。但是這一個部分的實證內涵,就不是我現在所能夠了知的,只能夠這樣子簡單地來作一個說明。然而即便是如此,就足以明白說,為什麼 世尊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的一個道理。這樣子看來,佛菩提道上的理事圓融,就已經不是只是掛在嘴邊上說說而已,而是真的可以看見這一條大道,只是這一條大道無量寬廣以及綿長,一時之間真還沒有辦法看到它的盡處,但是至少是可以且走且看的了。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