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解脫,如何求解脫?

第87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學佛釋疑」系列,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什麼是解脫?如何求解脫?」

要瞭解什麼是解脫前,那一定就是有讓人無法解脫的因緣相對的法,就是繫縛。繫就是牽掛著,如動物被繩索圈著、人被名聞利養所牽著,所行所為都在一定的範圍;或者心中想著某件事、某個人,就叫作繫念。雖然不是眼前的事,不是眼前所看到的人,但念想就被牽繫著。縛就是被捆綁著、拘束著,如常聽說人作繭自縛,又如待宰的動物,要被處決的囚犯,被捆綁著無法動轉。當我們受到拘束或是有牽掛、繫縛,就會有著壓力,想要解脫、想要脫離,所以就會想要求解脫。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繫縛與壓力是如影隨形沒有一剎那離開,家庭、工作、社會都會形成壓力源,所以就有了多元的社會學科、心理治療,如運動、睡眠、飲食調整的教學,或者透過呼吸法、心理諮商、冥想等來幫助釋壓解放。這不是沒有效果,但都只是一時的自我鋸箭法的效果,因為沒有真正解決以及瞭解壓力形成的原因與感受壓力的源頭。

當面對身心所遭受的各種苦受、壓力等,一般人和聖弟子有什麼差別呢?就有弟子問了 佛陀這個問題。佛說: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在依於身而起各種受,而產生了苦痛逼迫,甚至恐懼會喪失生命時,就會憂愁啼哭、怨天尤人或者大聲嚎叫,因為這樣他就會心生狂亂。如此不但有身上的苦受,更增長了心中的苦受,就好像一個人被兩支毒箭所傷,非常的痛苦。

佛陀進一步開示:沒有解脫正知見的人,一般都是依著色、聲、香、味、觸五欲,生了樂受的觸。因為樂受而就對樂受起了貪,不知不覺就落入貪的煩惱繫縛中,像這樣就有了苦受;因為如果失去了樂受就會跟苦相應,那就有欲求不滿足,而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入瞋恚煩惱的繫縛。因為都是迷於五欲的表相上,不如實了知受的集起、滅沒,以及受的樂味、過患以及出離。對於不苦不樂受的無明煩惱繫縛,也沒有辦法證實的了知。在樂受的時候,就被樂貪所繫縛;在苦受的時候,就被瞋恚所繫縛;在不苦不樂受時,就被無明所繫縛。這個繫縛就是貪、瞋、癡所繫,就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繫縛。

依著 佛陀的開示,我們可以了知多聞聖弟子和一般人一樣,會依著這個五蘊身,都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差別在於一般人一直以來,都受制於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種種法相,而迷於色、聲、香、味、觸等所生的種種覺受。所以就會有順心歡喜的覺受,就被貪欲結使帶著走;有逆境不如意的覺受,就被瞋恚的結使帶著走;如果處於不苦不樂的覺受,也是陷於無明的煩惱習當中。因為對於苦樂這兩種受的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所以對於自己覺受的變化處於無明的狀態。其實一般人長時都是在無明的結使繫縛當中,一般人在貪瞋癡煩惱繫縛下,離不開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的心行,所以會不斷地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牽絆。

所以佛說凡夫是增長二受,像這樣身受、像這樣心受;身受已經是中了一支毒箭,但是自己又加上第二支,心受的毒箭。聖弟子遠離了貪瞋癡的牽絆,唯生一受,就是身受,不受心受;像好像只被射了一支毒箭,不會再射中第二支一樣。所以我們可以瞭解,一樣地依止這個五蘊身行來去止,一樣地有五蘊的覺受,但是一般人都帶著貪瞋癡等無明的結使相應。對於五蘊的無常相、生老病死的隨行,沒有智慧正理作意,所以不斷地迷於五欲的追求,於中起各種不如理作意的身受與心受。而佛弟子能夠正觀五蘊的法相,能夠證實了知生老病死的無常隨行,所以不會被五欲所牽使,這是聲聞解脫道所要正觀的內涵。

而聲聞人除了要瞭解欲界煩惱的繫縛外,也要進一步的知道色界、無色界定障的繫縛。所以我們在《阿含經》中可以看到,弟子們早上去托缽用餐完,回到精舍往往都已經中午了;當他們洗好衣缽、洗好腳,拿著尼師壇到林中去禪坐時,往往這時候,魔王波旬就會來留難他們。魔王波旬會變成年輕少年的樣子,假意關心他們,為他們說五欲的快樂,想要使他們無法安心坐禪。所以如果對於五欲的過患能夠如實了知,就不會受到魔王波旬的誘惑。因此對於是什麼繫縛了我們,如果能夠如實地正觀、如實地了知,才能夠解脫。

但解脫之道也有著許多的歧路,因為起心想要求解脫時,會發現這個世間說解脫方法有許多,因此是否能夠值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是很大的關鍵;而遇到了又是否能夠恭敬學法,又是另外一個重要的關鍵;否則遇到了,自己心性高慢,也無法領受善知識的法教。所以當一個人深知貪瞋癡的過患想要出離,向 佛求法時,佛陀會一步步地帶著,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慢慢地談起,如果能夠信受,再為他開示: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離為要。讓他知道天界各種的果報,雖然殊勝於人間還是不淨,色界、無色界也是無常有漏的,要出三界的家,才是真正的出離、真正的解脫。

有許多人看到「出家為要」,就解讀為要剃頭、著染衣,這只是表相的出家,身形的出家,並沒有真正的出家。經典中所講的出家,是心的出家,是出三界的家。如果這個人能夠信受三界愛是無常的,都是繫縛,佛才會更進一步為他開示苦、集、滅、道的道理。因此一個人他的次法如果沒有滿足,聽聞解脫道的正受是不可能信受的,這樣的人,也不能為他開示勝妙的法義,因為因緣尚未成熟。所以佛說:「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無有是處。解脫知見不滿足,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雜阿含經》卷47)想要求解脫,得先學習正確的解脫知見,但在學習正確的解脫知見之前,要修習次法。也就是依止真見道的善知識,熏習正確的知見,才能瞭解如何繫心而住,如何善具威儀,如何修習清淨的梵行,然後依教奉行,於身口意中以如實的修行,這樣才能具備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然後才有可能證得二乘的真解脫。

隨順善知識的修學,善知識應當先教導如何斷我見。也就是要依弟子的根性,讓弟子先明白自己此生以來,一直所執取的我與我所的內涵是什麼,是不是可以依止來修學聖道的,這是斷我見的基礎,依現在可見的五蘊法去體會去觀察。接著再告訴他,外道所執取的解脫道與涅槃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外道所說的不能依止,因為外道所走錯的路,也是 佛陀此世示現在見道前,所親自經歷修學過的歧路。所以在教導弟子,如何修證解脫道證涅槃之前,要讓弟子能有充分瞭解外道的所墮,避免同樣落入外道對解脫道的誤會中,能夠有簡擇慧才不會走上歧路。能夠明了外道所說的我見、我執,自己才不會重蹈覆轍。依著 佛陀的開示明確地去觀行,自己是依於凡夫覺受而認知的我,其實是無常的;依止這個五蘊身是無常的;外道的種種解脫知見是不可能幫助我們解脫的。

那麼解脫是依什麼而不會等同於外道的常見跟斷見呢?這就是弟子們進一步要去瞭解的。所以在《雜阿含經》當中有記載著:「有一位仙尼外道,因為他看見外道六師所帶的修行團體,當隨學者不論是聰明的、鈍根的,命終之後都沒有記說是往生到哪裡去;只有 佛陀所帶的修行團體,當弟子有命終的狀況時,就會記說這個弟子往生到哪裡去了。外道尼仙就產生了疑惑,為什麼沙門瞿曇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得知這樣的法呢?於是他就來拜訪 佛陀,恭敬地請問這當中的差別與原因。」佛陀對仙尼說:「因為你不明白當中的道理,所以會產生疑惑。」

所以 佛陀就對仙尼進一步的解釋,佛陀說:「仙尼當知,有三種師;何等為三?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復次,仙尼!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如所知說。復次,仙尼!有一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雜阿含經》卷5)佛陀將當時仙尼所見到的修行團體分成三大類,第一種:是教導見現在世真實是我,而否定有未來世。第二種:是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認為現在所認知的五蘊我,具有真實不變的自性,可以去到未來世。第三種:不會把現在所見、所現的五蘊我,當成具有主宰真實不變的自性,也不會把命終後的我,當成具有主宰真實不變的自性。

佛陀進一步的解釋:「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名曰斷見。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則是常見。彼第三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雜阿含經》卷5)佛陀的開示是說,第一種外道所見,他因為否定有未來世,是斷見外道,所以當然沒有能力知道弟子們命終以後的事。第二種認為現在所見的我,具有真實不變的自性,可以去到未來世,所以當然也沒有能力,真實的看到弟子們命終之後會往生到哪裡去。另一種就是 佛陀的教導,不會執著現在世的五蘊有真實不變的自性,斷除了對五蘊十八界一切現法的愛戀,已經究竟了知三界法的無常生滅相,所以對於三界愛不會有任何的願想,心性上已經止息了一切五欲上受想的造作,所以能夠自知不受後有,得證涅槃。

當然仙尼聽到 佛陀這樣的開示,只能明白一半,就是外道的落處是斷見或者是常見能夠知道。但是 佛陀所教的解脫道義理,不可能一下就明白,所以他就對 佛陀說:「我聽了您的開示,我更加不明白了。」佛陀說:「是會不明白,因為這個法甚深,難見、難知,應須甚深照,微妙至到,聰慧所了。凡眾生類,未能辯知。」(《雜阿含經》卷5)也就是這個真解脫法--涅槃之道,非常的深細,很難相應,很難知道,必須要很深細地去體會、觀照,才能夠相應到祂非常深細、微妙莊嚴的法相。那麼仙尼就請求 佛陀說:「我已經完全相信你的話,您能夠教導我真正的解脫之道嗎?」下面就是佛陀和仙尼之間的六段對話,如果您願意,也可以隨著 佛陀的問話來起觀。

佛陀問:「色法是常還是無常?」仙尼回答:「無常。」佛陀又問:「像這樣無常的是苦嗎?」「是苦。」佛陀又問仙尼:「像這樣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會在當中認為有我,或者異於這個色有我,或者有個我在這個色中,或是色在我中嗎?」仙尼答:「不會。」佛陀:「受想行識也是如此。」這是第一段的問答,讓仙尼不會在五蘊相上,或者異於五蘊相,或者是想像有個我依於五蘊相而存在。您是否在五蘊的法相上、五蘊外、五蘊中有個真實不變自我的自性的覺受呢?如果是這樣就要先去掉。重點在下面的問答,下面問答至為關鍵,和般若諸經所說的完全相通。

佛陀又問:「云何仙尼!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這是第二段問話。第三段問話,佛說:「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這第三段的問話。你是否也會認為異於受想行識有如來呢?異這個字有著很深的內涵,在此暫且打住,我們繼續看第四段問話。佛陀又說:「仙尼!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這段話在問,色受想行識當中有如來嗎?你是否能如仙尼般直接的這樣回答呢?第五段問話,佛陀問:「仙尼!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不也!世尊!」如來中有色受想行識嗎?您的回答呢?最後第六段問答:「仙尼!非色、非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5)」這六段問話相當的精要,而且完全通於般若諸經,甚至唯識經典。所以如果主張大乘非佛說、主張六識論的人,是完全無法理解這六段的問答。

佛陀曾經開示:「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如果你想要真的瞭解這六段話的問題,一定要去請 平實導師的一套著作《金剛經宗通》來看。所以在 佛陀與仙尼的這一段問答話之後,佛陀曾經說:「如果這個弟子他已經入涅槃了,我就不會記說他往生到哪裡去;如果這個弟子沒有入涅槃,涅槃的因緣沒有成熟,我就會記說他往生到哪裡去。」仙尼聽了 佛陀的話以後,他的整個心都相當的調柔,所以完全地就依止了 佛陀的教示。所以如果不要起慢、過慢或者慢集、慢生、慢起,當你讀導師的《金剛經宗通》,你自然能夠相應到微妙、至到的如來,相應到本來自性清淨的涅槃,得到解脫的實義。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