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應該如何成就「自他莊嚴」?

第92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談一談:菩薩應該如何成就「自他莊嚴」?

在《優婆塞戒經》卷第二中,有一段經文是這麼說的:【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薩自他莊嚴?」佛言:「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優婆塞戒經》卷2)為什麼是「自他莊嚴」的原因,上一次的菩薩正行之中已經先概略為大家說明了。接下來,因為善生菩薩啟請的緣故,所以 世尊接著就回答:「菩薩應該要具足福德、智慧二法,才能夠在佛菩提道上自他莊嚴。」從表面上看來,似乎福德與智慧二法是眾所周知,因為這是很平常的兩個法。然而,因為佛法的方便析分為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各有其所應成就的福德與智慧;所以,即使一般人都能夠隨時引用而朗朗上口,其實福德與智慧的層次的深細、廣狹差別,卻不是號稱在學佛的一般大眾所能夠瞭解的,而菩薩也是只能少分、多分的了知以及親證,這是唯佛與佛才能夠究竟圓滿。

先來簡單談一談「福德」的道理;而其中另有自受用的功德,或者說是某一個人是有一定的德行,這個部分就暫時不說明;因而單單說「福報」這個部分。譬如說:從一般世間法而言,我們常常聽到一些人在互相討論著,也許某甲就會說:「你看!某乙就是有修,所以今世的福報才這麼好。當然我們就應該要好好的自我檢討,不應該只是一昧地羨慕,或者是甚至於是嫉妒人家。」這裡某甲所稱的「福報」是什麼呢?一般人可能會指的說是那個人的外貌、生活資財、人緣的好壞、頭腦的聰明等等,用這樣來加以判斷。所以你看看,一個人的福報好壞,可以從這麼多方面顯示出來;換句話就是說,一般福報函蓋面就已經是很廣,然而與某乙相處的人,因為從他的容貌莊嚴、衣食豐腴、人見人愛、頭腦靈巧等等,就說他的福報是很殊勝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思惟看看,這裡所說「某乙的福報是好的」,是在五乘佛法中的哪一個部分?很明顯地可以知道說,這是不離人天善法的範圍;而且進一步縮小說,這個範圍是在人世間的善法之中,所以某乙這種好的福報就只能在人間受用。其次,雖然說某乙的福報好,這個人世間受用的範圍又是如何呢?有的人也許說在家裡面是可以吃得開,因為做什麼事,家人都對他是百依百順;那至少可以說,他的福報是函蓋他的家庭。可是,也許到了公司就是另外一個局面,一種處處都要對人唯唯諾諾的局面;這表示,這個時候就受制於人的成分是比較大的。又假如說:某乙在公司的職位也是主管級的;這個時候就表示,他福報函蓋的範圍又更大了一些,是可以函蓋他工作的公司。再也許說:某乙是曾經當選過市長,乃至是當選過總統;因為這是需要更多的人來加以支持以及肯定,表示說,從某一個特定眾生之中,或者是說某一段特定的時間之中,某乙是可以受用他在這一分的人世間的福報;換句話就是說,可能某乙過去生所修的福報,就在此世某一些因緣之下,因此而對現受用了;當然,這又比前面所說的狀況——在公司中、在家庭裡面的狀況,又來得更為殊勝一點。又譬如說:假如某乙是ㄧ個歌星的話,他的粉絲或者有幾千人、或者有幾萬人,每一次通告費或者是十萬、或者乃至是百萬,而且他也真的紅了十幾、二十年;那麼他過去所修的福業也不算小了。可是在某一個機緣之下,明星的光彩漸漸地也走下坡;表示說,他這個時候的福報已經逐漸對現完成了。既然是這樣的話,表示說,某乙一旦這樣地受用了福報,就是在今世把過去生所修的「福」用掉了。即使是福報大如金轉輪聖王可以王四天下,換句話說,他的福報是可以函蓋四天下,也只是所受用的時間較長、範圍較廣大而已,仍然是會有福報享盡的時候。四天下有多大?這是說:在須彌山下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有人類所居住的區域;而我們所居住的,是在南邊的區域叫作南瞻部洲,而且只是在這個南瞻部洲中的某一個國家而已。所以這樣大家就可以明白:若說某乙的福報可以函蓋一個國家,也就是說,在某一段時間之中函蓋某一些特定的眾生,而我們施設稱為他叫作總統;然而其與其他國家的總統的福報,也沒有辦法一概而加以比較其大小的,因為每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不同,乃至說國民的經濟水準也是不同的;但是,不管這些總統福報多大、範圍多廣,終究是遠遠比不上金轉輪聖王的。所以說,金轉輪聖王的福報大小,是遠超過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所能夠觀察或瞭解的,當然更超過那些常常覺得自己在這一個人類世界中是很了不起的人們。

剛才說金轉輪聖王的福報是可以函蓋四天下的。那麼也許有人會想到說:世尊的福報,到底可以函蓋多大的範圍?《長阿含經》卷18中,佛開示說:「一尊如來所教化的範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12之中提到說:「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2)由此可知,一尊如來所教化的範圍是百億四天下,我們要如何想像百億四天下的寬廣,乃至說其中有情的數量?真的是沒有辦法!那麼金轉輪聖王的福報可以函蓋的範圍,能夠與世尊相比擬嗎?自然這又是另外一個遠遠無法可及的狀況。換句話說,世尊在這個百億四天下之中任何一個世界示現成佛的時候,套一句世俗話說:肯定祂老人家一定都是吃得開的!那麼大家這麼樣思惟之後,就可以發現:世尊福報的廣大程度,不是我們這個階段所可以想像的!而菩薩正應當這樣一世又一世、一劫又一劫繼續地修集福德。

可是,前面所說明的部分,只通於一般人在容貌、生活資財、人緣好壞、聰明與否等等這樣所顯示出來的福報;然而這一些人世間的福報,仍然不能夠成辦生為欲界天、色界天的莊嚴,所以只生而為人;乃至說,也沒有辦法成辦修學解脫道的法,甚至是親證法界實相的法。因為現見一些饒有世間財富,而且也真的是為世間人所尊敬的那些人,卻仍然沒有能夠親證解脫道、佛菩提道的因緣;尤其是對佛菩提道的親證而言,其所欠缺的部分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他莊嚴的福」。換句話說,當自己要能夠修學,乃至分證三乘菩提之後,也要努力幫助有緣的眾生也能夠修學、親證;而幫助這些有緣的眾生修學以及親證三乘菩提的福德,卻是一般眾生所無法修學成就的,除非他也開始在三乘菩提中有一分的「自莊嚴」。這樣把世間的福報與三乘菩提的「自他莊嚴」的福報兩者合併在一起之後,就可以稍微知道 世尊所說的「菩薩應該具足的福德自他莊嚴」是什麼樣狀況。

接下來說「智慧」。菩薩六度法之中的第六度叫作智慧到彼岸,這個「智慧」兩個字,是隨著世俗法而從梵語的「般若」翻譯而得;然而,其實般若的意涵,是較世俗的智慧二字要來得更加寬廣的。就好像常常會聽到人家稱讚說:某甲是很聰明的;也就是說,是在稱讚某甲是很行的。而這種世間的智慧可以是有很多方面,這表示說,其實世間的智慧就已經有很多層次。譬如說:有時候說某甲的數學是很棒;有時候說某甲的手藝技巧是很靈巧;有時候說某甲的演講技術是很流利的;也許有時候又說某乙賺錢的頭腦是很靈活的;又也許有時候說某乙的政治手腕是很圓融的;這樣林林總總,也不需要一一列舉。但是可以知道的是,這些都不出於世間法的範圍,所以也都通稱為世間的智慧。所以顧名思義,表示說受用這些智慧所得的果報,依然是不出世間的。菩薩也要修學這樣的世間智慧,所以佛法之中才有「工巧明」這個詞,這是通於世間智慧的一部分。

一般眾生即使智慧再怎麼高,始終也無法出離世間的生死。然而菩薩的所修學——也是應當要修學的智慧,進一步還有不共凡夫而且是與二乘人共有的智慧,就是「如何出世間的智慧」。所以說是不共凡夫的原因,是因為說,一般的眾生始終不會相應到出世間這一件事情,而且也始終只是努力地在世間奮鬥著,然後要如何繼續生存下去的問題,只在這個部分。這就表示說:要能夠開始修學出世間法,或者是說開始追求了生脫死的方法,其間是有一些過程的,包括遇到真正能夠教導出世間法的善知識,並且也願意親近而恭敬隨學。這難道不需要有一定的福德因緣?而這種福德,又與世間法的福德是不相同的!因為,這種福德已經因為世世隨著善知識熏習佛法的正知正見,而開始有佛法上的智慧來作為依止;而不只是世間法上的智慧作為後盾,而能夠產生這樣的結果。所以福德與智慧兩者,在佛法上是不能分開來說的;只是,也許有時候方便說有時候要修福德、有時候又要修智慧,而把它們說成兩件事情。這就好像在經典之中,常常會用鳥的兩翼來作為福德與智慧的譬喻,雖然說是兩翼,其實對鳥而言是缺一不可,故而又不能說為二,這個道理其實是相類似。

菩薩還有一個應當要修學的智慧,卻是不共凡夫,乃至也是不共二乘人的智慧,那就是「世出世間法的智慧」。因為這是要能夠親證自心如來以後,才能夠於世出世間法的智慧是心得決定的;而二乘人是不證法界實相的。然而要能夠得此初分的智慧,其自他莊嚴的福德如同前面所略說的內容,就已經不是心量狹小的定性二乘人所能夠發心修學的,那更何況是一般的凡夫呢?所以菩薩所得的世出世間法的智慧,當然是超勝於二乘人的出世間法的智慧。可是菩薩七住位時,只證得初分的世出世間法的智慧,所以仍然是要隨著諸佛或者是上地的菩薩繼續修學;所以才有悟後起修,然後修學後得無分別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的這些過程;而修學的過程中,同樣地也要分分去具足親證這些智慧所需要具備的福德。所以菩薩修學的過程,對於福德與智慧雖然方便說為二,其實是不可分的。所以菩薩所要修學的般若智慧是極其深廣的,不要說一般人無法了知,連二乘人也是沒有辦法臆測菩薩的般若智慧。然而,七住菩薩不能測知初地菩薩的智慧,初地菩薩不能測知上地菩薩的智慧,乃至說等覺菩薩也不能測知諸佛之智慧。譬如說:世尊可以在一念之間知道過去無量劫所曾經發生的事情;又能夠知道世間之成住壞空的時劫;世尊也完全了知三界之中一一界眾生出生的因緣,又生而為何等種類;也完全了知一一界的環境形成的原因;還有,世尊也可以為弟子們授記何時成佛、國土名稱、住世時劫等等等等;無量無邊的智慧,這當然同樣是超過我們的想像!

只是這些菩薩所應該修學的福德與智慧,在這裡僅能夠非常簡略地作個說明;然而實際上的範圍跟內涵,卻是極其寬廣以及豐富的,菩薩是要隨其狀況加以了知的。又加上說,要如何次第地具備這些福德與智慧?可又是另外一個大課題。在《優婆塞戒經》卷第二中,接著就有這麼一段記載:「世尊!何因緣故得二莊嚴?」「善男子!菩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復有六法—二莊嚴因,所謂六念:念佛、法、僧,名智莊嚴;念戒、施、天,名福莊嚴。」(《優婆塞戒經》卷2)

但是這個部分,就要等到下一次再來跟大家說明了。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