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如何自利利他?(七)

第73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今天我們要繼續上一集,繼續為大家說明:菩薩的自利利他。

上一集我們說到,菩薩有五法能夠自利、利他,這五法就是:信根、持戒、多聞、布施和智慧。我們談過了其中的三個法,也就是要具足信根、持戒和多聞,現在我們就繼續來說明「布施」這個法。說到布施,可能有人心裡會想:「我這一世布施應該夠多了吧!為什麼還要修布施呢?我的福德應該夠了吧!」真的是夠了嗎?其實不盡然!連等覺菩薩都還要努力布施內財呢!如果有眾生需要眼珠子,等覺菩薩就把眼珠子挖給他;需要胳臂,就把胳臂剁給他;如果要命,好!整條命就給你;你要什麼,等覺菩薩統統都可以布施。有一句話形容等覺菩薩的布施最為貼切,那就是:「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也就是說,等覺菩薩隨時隨地準備要喪身捨命來利樂有情,如果沒有人要色身,他就不斷布施財物;那是因為成佛需要非常大的福德,所以等覺菩薩特別注重內財的布施,反而比較不注重法施。成佛時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每一種大人相和隨形好都是無量福德修集而成,而且必須是從因地就開始不斷地修集福德,才能夠成就佛地無量無邊之相好莊嚴。

連等覺菩薩都還要如是布施內財、外財,整整一百劫來修相好,而凡夫俗子的我們,難道可以不必再修布施行嗎?譬如 佛陀時代,阿那律尊者失明,有一天阿那律尊者說:「有沒有人要修福德啊?可以不可以來幫我把僧伽梨縫一縫啊!」佛陀聽了就說:「來!我來幫你縫吧!」佛也不說自己是 佛陀,衣服縫好了,阿那律尊者要為他祝願,就問說:「請問您是誰啊?我來幫您祝願吧!」世尊說:「你不必為我祝願,因為我是世尊。」阿那律尊者聽了說:「佛啊!您也要修福德啊!」世尊說:「修福德還嫌多嗎?」也就是說,成佛了都仍然繼續在修布施行,何況我們距離佛地還那麼遙遠,又怎麼可以不修布施呢?所以一切菩薩都應該繼續不斷地修布施行。我們如果能夠修布施行,就能夠自利也能夠利他。因為即使你是布施給一條狗或一群螞蟻,未來世都可以得到百倍之報;而且跟這一條狗、這一群螞蟻結下了法緣,未來世當你出世弘法時,他們都會成為你座下的弟子,他們聽了都會覺得很歡喜!而且對你忠心耿耿,你教他怎麼修,他就依教奉行,不論你說什麼,他們都會言聽計從、如實而修,因此說布施能夠自利、利他。

第五、要有智慧。這裡所說的智慧是指三乘菩提的智慧。智慧並不是自己親證就好了,修智慧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幫助眾生也能親證智慧,這叫作修慧。當你有了智慧,才有各種方便善巧來教導眾生修學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所以當你修得智慧時自己可以得利,也同時可以使眾生得利。以上介紹的是有五法能使菩薩自利利他。

接著,還有六法能夠自利、利他,這六個法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一般來說,佛子們對於應該要念佛、念法、念僧,心中都能信受不疑;但是對於為什麼還要念施、念戒、念天,則是心中有疑無法信受。各位菩薩!我們既然是在修布施行,當然得要時時刻刻都想到布施,也應該隨時隨地布施:譬如心中生起了妄想,就應該把妄想給布施掉;心中生起了貪,就應該把貪給布施掉;心中生起了瞋,就應該把瞋給布施掉。能夠這樣時時念施,難道你不能得到利益嗎?對於財物的布施也是一樣的道理,得要常常念著有沒有機會布施給眾生,有機會就趕快去做,這也叫作布施。菩薩如果不能修布施行,那他就不是菩薩。菩薩不管是在內門修六度萬行,或者外門廣修六度萬行,第一度都是檀波羅蜜,都是必須從布施開始修行。而這六度是有次第性的,佛在後面會告訴我們。既然布施這麼重要,那我們當然得要時時刻刻念著布施,所以六念的第四念就是念施。

第五、要念戒,要常常注意自己有沒有犯戒。在還沒有證悟之前,要以表相戒、有戒相來受持戒法;證悟以後則是依止於道共戒而住;如果是有禪定上的修證時,則是以定共戒為戒。一個已經找到生命實相的人,他對於戒的看法有四種:第一、不著有戒。所謂「有」的戒,就是指佛教以及外道的那些正戒,這都是以五陰為根本來制訂的戒,所以稱之為有戒;五陰是有,這個五陰在世間活動也不離有,所以從五陰的有而制訂的各種戒,就稱為有戒。已經明心的菩薩不再執著這種有戒,所以他不受五戒,而以道共戒為戒。第二、不非戒取戒。所謂非戒取戒,就是指外道邪戒,譬如六十二種外道、九十六種外道等等有很多的戒,攏攏總總非常之多。施設這些戒,是因為那些外道由於不明白實相而施設的戒法。而一個已經證悟的菩薩,自然能夠瞭解:這些戒都是外道不明白實相而施設的戒,因此能夠遠離非戒取戒的施設。第三、不取相戒。不取相戒的意思,是說他以道共戒攝心而住。一般佛子受持戒法都有戒相——那就是從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式叉摩那戒、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等等一切戒都有戒相,規定人們不可以做什麼,或必須做什麼,都有戒的表相。但是找到如來藏以後,他發覺到這些戒都是因為五陰而有,而他從實相心的立場來看這些戒,認為這些戒其實對他沒有意義,所以他就以道共戒為戒,攝心而住。他從所證的真實心出發,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事,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不要做,不會被一切戒相所束縛,這就是不取相戒。第四、不取佛戒。對已經證悟的菩薩來說,佛戒也是一種施設。戒是 佛所制訂的,但是 佛制訂了這些戒是為了一切佛弟子的五陰而施設。如今你已經明心了,是誰在持戒呢?持戒是妄,持戒是色身持戒,是受、想、行、識持戒;在真如佛性之中沒有戒可犯、也沒有戒可持,即使 佛所制訂的戒也是一樣。所以明心見性之後,對於戒的看法,他是「不著有戒、不非戒取戒、不取相戒、不取佛戒」,他以攝心為戒、依道共戒而住。像這樣的勝妙戒,菩薩要常常憶念著,能夠不違背才是真持戒,這叫作念戒。以上介紹的是念戒。

接下來,繼續說明念天。為什麼要念天呢?那是因為天比人有較大的福德;我們想想看:欲界天人,他們為什麼能夠生欲界天呢?那是因為他們不但持五戒,還兼修十善,所以才能往生到欲界天中。色界天人,為什麼能夠生色界天呢?因為他們除了修五戒、十善以外,還要加修禪定,證得初禪到四禪的定境,所以往生後生到色界天。我們如果沒有證得禪定,就得要憶念色界天人的功德,使自己未來有機緣時也能修證禪定。色界天的三禪以下諸天,或者有身樂,或者有心樂,或者身心俱樂;那我們反觀自己:有沒有身樂?有沒有心樂?乃至有沒有身心俱樂呢?結果都沒有,或者只是有其中的一小部分。然而菩薩既然要廣度眾生、要統領眾生,當然也應該多多少少有些禪定的證量才行;否則當諸天來到人間,看到菩薩雖然智慧很勝妙,但是禪定功夫卻遠遠不如他們時,他心裡就會有些瞧不起你了,那你又如何攝受他們呢?因此,菩薩如果四禪八定都能具足,他當然就不敢瞧不起你了,因為他的境界你都知道,而他卻不知道你的四空定境界,他還能瞧不起你嗎?而且,菩薩因為有無生法忍,所以證得的禪定境界雖然同樣是四禪八定,但比起天人們要超勝多了!所以天人們講不出來的境界相,菩薩還能講給他們聽,這時他們還敢瞧不起你嗎?當然得要讓你在正法上來統領他們了!譬如當今的佛教界,有誰敢來跟 平實導師討論禪定呢?以前曾經有人自稱說他證得初禪、二禪,但是都不敢來和 平實導師談論;縱使準備了許多資料,也是不敢來談的。因為 平實導師可以完全不必準備資料,就可以從欲界定、未到地定,一直講到初禪、二禪的證境,對於這裡面所有的過程、內涵以及演變的狀況都瞭如指掌呢!換句話說,憶念天人的境界而努力修證禪定功夫,當和天人一樣有禪定功德時,天人就不敢輕視你;縱使你沒有神通,他們也不敢輕視你。因此,菩薩應該要常常憶念天人的境界,也應當努力修證自己的禪定功夫。

以上所說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等六法如果都能具足,就能自利、利他。然而,佛有什麼樣的功德呢?佛有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等等,總有一百四十種不共聲聞、緣覺、菩薩的功德,當你越瞭解就越會想要憶念佛。而法有什麼功德呢?二乘菩提的法可以使人出離三界生死,功德很大;而大乘菩提則可以使眾生究竟成佛,那功德可就更大了,當然你得要心心念念憶念著法。僧寶的功德也很大,譬如二乘聲聞僧能度人得解脫,大乘菩薩僧能度人得般若以及解脫,那你為什麼不念僧呢?所以應該要常常憶念三寶的功德,也要憶念施、戒和天,菩薩如果能夠具足這六念,就能夠自利也能利他。

接下來還有七法能自他利,也就是要把七種慢給消滅掉。所謂七種慢,包括了慢、過慢、慢過慢、我慢、高慢、卑慢和增上慢。我們先來說明「慢」。慢的意思是說,你確實勝過別人,所以心裡面有個比較高下的想法,譬如心中想:「我的境界超過他:我比他有錢,我比他年輕,比他漂亮,比他健康,比他有力氣。」乃至認為比別人有權勢、有地位等等。因為確實是勝過別人,所以心中生起了慢心,甚至於有時候會開口說:「我勝過他。」這就叫作慢。

第二種是「過慢」。過慢的「過」字是指過失,有過失的慢就叫作過慢。什麼是有過失的慢呢?譬如說,前面那個人是沒有過失的,因為他確實勝過別人,所以認為:「我勝過他。」雖然是慢心,但卻是合乎事實的慢心,所以是沒有過失的慢。過慢則是有過失的慢,譬如說他明明沒有勝過別人,卻顛倒事實而開口說:「我勝過他。」其實他只是和對方一樣而已,卻說:「我勝過你。」或誇口說:「他一定贏不了我。」這就是有過失的慢心。又譬如說,財產明明只是跟人家一樣多,或者所證得的法其實是和別人一樣一樣平等的,卻誇口說:「我勝過他,我的法比他勝妙。你們都應該要來跟我學,不要去跟他學。」這就是有過失的慢。在平等的情況下而自稱比人家高明,自稱有過人法,所以產生了過失,這就是過慢。

第三個慢是「慢過慢」。慢過慢的意思是說,他的慢心是在有過失的慢心上面再增加另一個慢心。譬如第一個慢是勝過人家而自稱超勝,第二個慢是和人家一樣平等而自稱勝過他人,第三個慢則是更增加了另一種過失:明明是輸給人家,卻反過來說自己是贏過人家。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本來就應該說是不如別人,假使說自己和別人相等,就已經算是有過失了,他卻反而說自己是贏過人家,這裡總共有三種超過本分之處,所以叫作慢過慢。譬如說,如果今天你真的悟了,但是有個人誤會佛法,落到離念靈知之中,他卻反過來破斥你說:「你悟錯了!你是大妄語,你得要下地獄!離念靈知心才是真心,我才是真的開悟。」那他就是慢過慢,已經不單是慢或過慢。明明比別人差很多,卻自稱是勝過別人,這就叫作慢過慢。

第四種叫作「我慢」,我慢又稱為根本慢。因為這種慢心是一切慢的根本,也是一切人生來就有的:因為有「我」而生慢。譬如當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他就會比較高下,因此而覺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要高超,這是因為有「我」而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我」的存在,他心中就很歡喜,這就是我慢。這種凡是基於自我的存在而生起的慢心,都屬於我慢。因為有「我」,所以能跑跑跳跳;因為有「我」,所以能演說佛法;「我」能作得比別人好;都是因為這個「我」有所能為,所以恃「我」而起慢,這就叫作我慢。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慢、過慢、慢過慢和我慢等四種慢,其餘的三種慢下次再繼續為大家介紹。基本上,慢心對修道的影響非常深遠,菩薩如果能夠降伏乃至修除慢心的話,那您的道業進展將會非常地迅速。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