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什麼?(上)

第11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從這一集開始,我們要來討論有關發菩提心的問題。

接觸及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人家說: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菩提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發菩提心呢?首先就來探討菩提是什麼。菩提是一個佛教中特有的名詞,中文的意思就是覺、覺悟。因為佛教徒的核心修行就是要求解脫,小從個人的解脫,大到眾生的解脫,所以菩提也有著轉依所覺悟的智慧而得解脫的意涵。三乘佛教中的聖者由於覺悟的內容、解脫的實質,及法道的不同,可分為聲聞、獨覺、佛三類;因此菩提也有三種不同,就是聲聞阿羅漢所證的聲聞菩提、獨覺辟支佛所證的獨覺菩提,以及佛所證的佛菩提。這當中聲聞及獨覺二種菩提都是只有斷了我見及我執,也就是只有斷掉了煩惱障習氣種子的現行而證得的菩提,是修學解脫道的聲聞、獨覺行者所修,最後修證的果德就是解脫入無餘涅盤,不再出生於三界中。佛菩提則是除了斷掉煩惱障種子現行之外,還要一併斷除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另外還要斷所知障全部如塵沙數的無始無明才能證得,是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所修;最後的修證是佛地的無住處涅盤,那是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盤、常樂我淨的真實解脫。三乘菩提中佛菩提是最至高無上的究竟菩提,又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菩提。再以修證的方式以及時間久暫來分,聲聞菩提是弟子在 佛陀座下,依 佛指導或依實證聲聞菩提的佛弟子的指導,來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八正道以及因緣觀而證得。精進的聲聞弟子一生就可以證得聲聞菩提成為阿羅漢;較懈怠的或者要次第生到諸天,或者要七次人天往返而般涅盤。獨覺菩提則是過去生曾在諸佛座下受學,但是心求自利,並且愛樂於無師獨覺,於是去到後世無師指導、自觀因緣法,經過百大劫修行而證得獨覺菩提成為辟支佛。

佛菩提則是發願自利利他,以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為它的核心。雖然早先曆事諸佛,承事供養,依佛、依師來修學,而後則不依師、依自然智無師自悟,而經三大阿僧祇劫修學道種智成就一切種智,並且行菩薩行,摧邪顯正廣度眾生,終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了福慧圓滿的究竟佛果。因此在菩薩所造的論,譬如說:《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就說:「佛菩提唯有上智觀察可得,獨覺菩提則是中智觀察所得,至於下智觀察就只得聲聞菩提。」甚至在《顯揚聖教論》,卷7中也說:「聲聞菩提依鈍根種性,獨覺菩提依中根種性,無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種性。」就是依修行人的根性利鈍而為區分。由此可見三乘菩提不管是修學者的種性、修學法道的內涵、所需時間的久暫、所證覺悟的對象、乃至解脫的實質都是有所不同的。

而菩薩《優婆塞戒經》既然是解說菩薩正修行的經典,我們就針對菩薩所修所證佛菩提再深入探究,在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卷53中說到: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菩提有五種,就是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以及無上菩提。首先是發心菩提,論裏面說:「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因中說果。」意思是說菩薩雖然還未解脫三界六道無量生死輪回,就是對於菩提仍無所覺,但為了實證無上正等正覺而發起了修道的誓願,既然發起了修證無上正等正覺的誓願,就可以稱為是覺悟了。當然這位剛剛發心修證佛菩提的菩薩,其實是還沒有真正證悟,稱他為菩提、覺悟固然是因中說果,就是還在因地修學的階段就已經用證道的果位菩提、覺悟來稱呼他,但是從不願再茫無所知地一世又一世三界六道世間生死輪回受苦,轉而發起了實證無上正等菩提究竟解脫的誓願來看,這不也是一種覺悟、一種菩提嗎?

其次是伏心菩提,《大智度論》當中說:「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意思是說已經發了願心要修證無上正等正覺了,第一步就是要依止真正善知識修學大乘波羅蜜法,轉變我們與正覺解脫的諸法實相相違背的心性,降伏種種不如理作意所產生的煩惱,踐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種種能夠讓我們度到解脫彼岸的聖法;這樣去調伏我們的心性、削減我們的煩惱,所以這個階段稱為伏心菩提。

第三是明心菩提,龍樹菩薩說:「明心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經過相應於正覺解脫的諸法實相的如理作意,勤修六度波羅蜜等種種聖行之後,心性已經調伏了,無明煩惱的勢力也較為減弱了。接著最重要的就是要跟隨真善知識修學,建立正確知見,然後透過深觀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五陰十八界諸法,也就是三世的我其實都是生滅變異,唯有一世不能去到他世;前一世的我五,陰十八界在前世捨報後就已滅盡無餘,今生的我卻己經不是過去生的我了。這其實一般人也可以透過觀察而確知,五陰中的識陰就是有情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見聞覺知心;但這六個識都只有一期生死的作用,也就是都只能存在一生,並不是從前一生來到今生,否則每一個眾生都應該知道自己前生的一切,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到了下一生又是另一個全新的六識見聞覺知心,而不是今生的見聞覺知心去到下一世;並且見聞覺知心都是會與善惡、喜怒,以及貪愛、厭惡等等這些的法相應而時時變易不定。因此每一世的五陰十八界既然都是生滅無常、都是虛妄不實的虛妄法,那必定還有一個貫通三世、恒不生滅的實相,才能使眾生有一世一世的五陰流轉生死,也才能讓因緣果報酬償不爽。而這個實相必定是非物質的精神體,因為有質礙的物質一定免不了生住異滅,就不可能永遠常住,因此這個諸法實相是眾生五陰十八界外的另一個心。既然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已經包括了識陰,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個識,以及意根第七識;而且佛陀開示這七個識都是入無餘涅盤的時候必須滅盡的。五陰十八界外的這個心當然就是第八識,透過真善知識教導,建立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實而如如的真實性、中道性的知見,然後再去作深觀,去分別籌量,終有一日因緣成熟就能親證這諸法實相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的所在,也就是禪宗所說開悟明心了,就有了明心菩提。然而真見道明心,觸證如來藏阿賴耶識,現觀其真如性、中道性的體性,有了實相般若的總相智,緊接著就要進入相見道位中繼續分別籌量,修學第八識如來藏的別相智;最後經過了十住、十行、十回向,通達第八識總相與別相,證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這就完成了見道位的修學。這整個見道位般若總相以及別相的修學,可以說就是般若波羅蜜相的修學,正是七住明心不退到十住以及十行、十回向這三賢位菩薩所修,這個過程就是明心菩提。

還有第四是出到菩提,《大智度論》中這麼說:「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是說經過見道的三賢位第八識總相、別相般若波羅蜜相的修學,而通達進入修道位的諸地菩薩,由於對如來藏般若實相無所有、無所得體性的親證與現觀,從般若實相的解脫智慧中得到了方便善巧的智慧之力,就是轉依永不生滅、究竟無我的實相心——如來藏。因為所轉依的是自己親證的真實而無我的真如心體,所以有方便力能長劫行菩薩道而不退轉於二乘、外道法中。又因為現觀自他一切眾生,上自諸佛諸大菩薩,下至螻蟻畜生皆各有各自的第八識如來藏,而且體性都是平等平等,因而生起了救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的大悲心。那麼轉依恒無我性的如來藏後,無我則無我所,無我無我所就能無私,無我無私再加上大悲心,也就能生起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攝受無量無邊眾生,無一眾生而不攝受的方便力。般若經提到菩薩依:「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這菩薩三心,然後才能三大阿僧祗劫修菩薩道不退轉,正是在說明這個道理。般若波羅蜜既然是親證無所有、無所得的真如心如來藏而有,轉依如來藏心體之後現觀般若波羅蜜也是無所有、無所得,當然也就不會執著於般若波羅蜜;然後漸漸滅除一念無明煩惱障習氣種子,及無始無明所知障上煩惱,乃至發起種種意生身,能至十方佛世界覲見一切諸佛,已有能力不為三界六道所拘系,次第修學道種智,實證諸地無生法忍,漸次成就薩婆若──也就是一切種智,那麼就是諸佛究竟圓滿的大智慧。這個地上菩薩修學的過程就是出到菩提。

第五是無上菩提《大智度論》中說:「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指最後身菩薩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斷盡最後一分極微細煩惱障習氣種子,及所知障隨眠,明心降魔,又夜睹明星眼見佛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這就是諸佛的無上菩提。從以上的說明可知在《大智度論》當中,龍樹菩薩說: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菩提有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以及無上菩提五種。正是大乘菩薩從因地初發心直到成就究竟佛果的過程。既然這整個過程都是菩提,當然初發心求證悟的心體──因地心,與後來覺悟,乃至成佛所依的心體──果地覺,必定是同一個實相心。而從我們前面的解說中可以知道這個因地心,就是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成佛時,第八識原本含藏的一切煩惱染汙都已清淨了,就稱為無垢識、真如,但還是同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體,這才是真正佛菩提的根本心,正是《楞嚴經》中佛陀的開示說:「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的道理啊!另外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 佛陀更以一首偈頌為弟子們開示,佛陀說:「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煉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 佛陀說那些鈍根小智的二乘人聽聞了唯一佛乘的佛菩提道,都怖畏於必須發心後經歷三大阿僧祗劫修學才能成就;他們都是不知自己身中有如來藏藏著將來成就如來果德的種子,只是一心欣喜涅盤寂滅的解脫境界而厭惡世間六塵勞苦。 佛陀說其實眾生本來就有佛菩提的種,就在自己如來藏阿賴耶識中, 佛陀勸勉弟子們如果有因緣值遇真善知識教導,要勇敢地發起大心求證佛菩提,並透過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習磨煉,將來永遠斷盡煩惱及所知二障,必能證得如來的常住法身。所以說如果以有生滅的能覺知能作主的前七識心作為第八識的話,這個心不可能是將來果地佛地無垢識的因地心,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指的就是因地發心不真實,以生滅的、能知能覺的、處處作主的心而要發心成佛,因為發心時這個心不真實,所以要成就的果地無上正等正覺就很迂曲,要不停的輪回多生多世、不停的再去探索。

這一集中我們說明菩提有三種,就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及佛菩提,並簡要從修學者的種性、修學法道的內涵、所需的時間久暫、所證覺悟的物件以及解脫的實質來說明三乘菩提的差異;然後專從佛菩提自發心到最後實證無上菩提,說明真正佛菩提的根本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佛菩提如來藏的真實義,我們會在下一集中進一步為大家說明,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