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自他兼利(二)

第86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我們上次給大家講到的是 佛教導我們說,應該要具足八個法,讓我們在菩薩道上面能夠自利利他。哪八個法呢?這個八個法就是壽命長遠、具上妙色、身具大力、具好種姓、多饒財寶、具男子身、言語辯了、無大眾畏。上一次我們講到的是「具好種姓」這一個項目,如果各位要翻開書本的話,這個部分是在《優婆塞戒經講記》的第三輯第208頁開始。

我們說「具好種姓」為什麼對於菩薩摩訶薩的自利利他是這麼重要?我們上次說:雖然說我們一般人都覺得說一個人的出身,應該是不論貴賤、不論出身,我們只論他現在的這個狀況以及他的心行。可是雖然我們說是這樣說,可是一般世間的人,大概都會先掂量掂量眼前的這個人,他的出身到底是什麼?如果一個菩薩摩訶薩他的出身不好的話,比方說我們舉例來說,像佛經裡面有講:其中有曾經有一位菩薩,那這一位菩薩,由於過去造了一些嚴重的惡業的原因,所以導致他在許多劫裡面都是出生於妓女之戶,而且在出生之後都立即被丟棄,存活不久。那這樣子一世又一世的出生在妓女的家中,並且又隨即被丟棄,這樣的狀況來講,延續了許多的劫,到最後,這個業報受完了之後才得度。這個業報之所以這麼慘烈,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他誹謗了賢天菩薩,誹謗了賢天菩薩摩訶薩。所以像這類型的狀況,其實在我們的修學道上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我們在,比方說就以剛才我們舉的這個例子來說,這個例子之所以這麼慘烈,是因為他所涉及到的口業,是像謗三寶那樣子嚴重的口業。特別是如果這一位菩薩是一位菩薩摩訶薩,有聖法、得聖果,然後對於如來藏深深的持守,這一位菩薩摩訶薩的話,如果我們用不實的事相來誹謗他的名譽的話,那麼裡面所產生的口業就很嚴重,後世的果報也非常的嚴重。當然,相對來講,我們要避免誹謗菩薩摩訶薩,所以相對來講,菩薩摩訶薩既然知道說,如果出生的這個種姓不佳的話,會給眾生在第一眼接觸的時候,就帶來比較不好的印象,那這個狀況呢,菩薩摩訶薩就必須要能夠小心自己在這個菩薩道上的因果關係,讓自己在每一世,在菩薩道上的出生,都是要維持一個一定的種姓。我們對於好種姓的界定,不必說每一世的菩薩摩訶薩一定要出生在豪門之家,但是它的這個界定,應該是在於說他所出生的種姓,不會讓世間的一般人,聽到他的出生的時候,就會心裡生起了嫌惡,這個是我們對於好種姓所下的註解是這樣。

第五個條件,能夠自利利他的條件就是要「多饒財寶」,當然多饒財寶在世間人想起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我們一再的提醒大家,菩薩摩訶薩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心心念念的其實都是在正法上面,也就是自己如何能夠精進修法,並且如何讓更多的眾生能夠學習正法,所以我們才說菩薩摩訶薩心心念念都在法道上面。所以菩薩摩訶薩要多饒財寶,他的目的並不是要用來極盡五欲的享受的,反而多饒財寶的話,一個菩薩摩訶薩如果多饒財寶的話,首先對他自己來講,他就可以盡力去布施。並且這個布施又可以分成對一般眾生的布施,以及對弘法事業的布施。如果從對一般眾生的布施來講,我們都應該能夠想像得到:如果要讓一個眾生能夠願意接近你的話,那麼最世俗的方式呢,就是給他好處。所以如果菩薩摩訶薩自己本身多饒財寶,他能夠適時的因應眾生的需要,布施給眾生的財物,以解決眾生生活上的困難的話,那麼這個菩薩摩訶薩跟這一位接受布施的眾生之間,就結下了相當好的一個緣在,未來要度他,也會變得容易許多,這個是對眾生的布施上面。

那另外一個布施是對於弘法事業的布施,不知道觀眾朋友們還記得嗎?我們之前講過說,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我們對於出家僧眾的布施,當然是可以直接對於他個人的布施。可是對於在家的菩薩摩訶薩來講呢,我們不宜直接布施給他個人,而是要布施給弘法事業;因為布施給弘法事業的時候,這一分的布施,其實由於他搭配著法上面來做,所以這一分的布施,也是會有法布施的功德在裡面。當然這裡面,如何讓這個法布施的功德越來越大,跟後面《優婆塞戒經》後面講的這個部分會有所關聯,我們稍後的講次會再來說。但是我們回過頭來,這部分的經文就是說,菩薩摩訶薩對於一般人來講,我們說要護持菩薩摩訶薩的這個弘法事業,那麼菩薩摩訶薩自己呢?菩薩摩訶薩自己當然也不會放棄了這麼好的種福田的機會。所以只要行有餘力,只要可以的話,菩薩摩訶薩必定是一馬當先,優先去布施自己所開闢的這個弘法的大福田的。所以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子的話,那麼可以想像到的是,透過這樣的法布施,後世所累積的這些福報,也是非常的好的。這樣一世一世的累積了,還怕菩薩道有哪一個時候會走得不順嗎?所以我們說多饒財寶這件事情,對於菩薩摩訶薩來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再來,下一個條件是「具男子身」,有許多的觀眾朋友,甚至是許多的女眾,看到這一句的時候,可能都要起煩惱了!可能心裡面都會暗暗的嘀咕說:佛為什麼要歧視女性呢?為什麼要說菩薩摩訶薩應該要具男子身呢?我們要給大家講的是說,在 佛的眼光,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的有情都平等的。既然一切有情都平等了,何來會特別歧視人間的女性呢?所以這一點,其實是說不過去的事情,但是這個經文上面寫的具男子身,又怎麼去解讀呢?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是,我們說在聲聞法,在出家人的僧團裡面的話,確實比丘跟比丘尼的話,是有不同的界定的。他們要遵守的戒律不盡相同,要遵守的戒的數目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說,如果談到出家的僧眾比丘跟比丘尼的話,他們之間確實是有一些差異的。那是因應了 佛當時為了讓這個僧團久住,所以不得不因應僧團的狀況,所以制定了聲聞的戒律,分別制了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可是這個也是因為要有因應現實環境的關係,制定了這樣子的一個戒法。可是剛才我們談的是聲聞戒,如果到大乘法以後,大乘法裡面的菩薩戒可就不分這些了。大乘法裡面講究的不是誰是男性、誰是女性,甚至大乘法裡面講究的也不是誰先受戒在先,誰受戒在後。大乘法裡面講的很單純,就是我們前面在講菩薩摩訶薩的時候,跟大家講的誰有得聖法、有得聖果,那麼誰就應該要排在前面,位置就應該要比較尊貴。所以在大乘法裡面的話,純粹就是依法的證量來說的,這個具體可以在哪裡看出來呢?其實在大乘經裡面比比皆是,如果您願意翻的話,您甚至在阿含部的經典裡面都可以看到,所謂的迦葉童女,帶領著五百比丘遊化四方的故事。在那一部經文裡面,迦葉童女她是現在家人的身分,現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她不是比丘尼。可是您想想看:為什麼她後面,在那個時代,為什麼她後面會跟著五百個比丘,跟著她修行呢?並且既然是叫作跟著她修行,遊化四方的話,可見這個五百個比丘,是對這個迦葉童女是恭敬非常,以老師之禮對待的。所以可見是說迦葉童女,可以說她是現在家,可是她卻是十足的有聖法、得聖果,所以她是菩薩摩訶薩。既然是講究的是大乘法,她是菩薩摩訶薩的話,當然,即使是這些比丘們,也得對她畢恭畢敬,因為法的證量就是如此啊!所以我們在談的這件事情,是要告訴大家說,佛陀在講這件事情的時候,並不是有特殊的歧視女性的意思。那這裡男子身的正確的解讀應該是說,你不要像一般世俗人所想像到的,對於女性的一些刻板的印象。比方說,世俗人會覺得說,女性就是扭扭捏捏的、不大方、不敢承擔責任,然後平時只喜歡逸樂的過日子等等,像這些都是一般的世俗人對於女性的刻板的印象。相對來講,世俗人說對於男子身,有所謂的大丈夫的這個說法。這個大丈夫就是說,他所表現出來的心態跟他的行為,具有像大丈夫一樣,願意承擔責任、敢作敢當,只要是正確的事情一定全力以赴,全力以赴不會退縮,像這類型的,就是所謂的丈夫心態。所以我們再說,所謂的具男子身的這件事情,與其把它界定成說,你只要出生為男生就好了,其實應該要把它解讀成說,希望大家出生的時候,就要具備了像丈夫的氣概,這樣子的時候,您在弘法度眾的時候,才能夠努力的前進。不然的話,碰到一個困難就退縮一方,甚至完全不敢承擔所接受到的弘法的重責的話,那這個時候,就算您空有一個男子的身又能如何呢?所以這裡面,重要的這個點是在於說,應該有丈夫的氣概。

接下來下一個事情,下一件自利利他的條件叫作「言語辯了」,這個言語辯了呢,我們說應該是說,就菩薩摩訶薩自身來說,這個辯了並不是要到處跟人家論諍法義的。而是談到的主要的點是說,對於一個法,他可以從淺到深,然後從狹隘到廣大,逐步的分析,講解給這個聽眾聽,讓這個信眾能夠從這裡獲得真實的法義,這個才叫作菩薩摩訶薩的言語辯了思惟之處。當然我們在談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們也無可避免的一定會面臨到一個狀況,也就是說菩薩摩訶薩,當他那一世在弘法的時候,是不是在世上所碰到的所有的人都相信 佛陀的正法呢?其實這個情況恐怕是絕無僅有啊!所以他必然也會碰到了許許多多的外道。就如同說,我們在現在的這個世間裡面,我們看到的許許多多的外道,當然我們要跟觀眾朋友們說,當我們說外道這兩個字的時候,指名的對象是說,它不屬於佛法。所以外道這兩個字沒有任何貶抑的味道,純粹只是區分它是不是佛法而已。那我們在這個世間所看到的外道多得很,比方說許許多多其他的宗教,甚至我們在東方裡面看到的道家,這些都是相對於佛法來講,他們都叫作外道。那對於這些外道來講,菩薩摩訶薩其實是不需要太在意所謂的言語辯了這件事情。因為外道當然有他的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那表示說,除非有特殊的因緣的話,否則這些人跟佛法本來就比較遠一點。那菩薩摩訶薩通常的選擇,就是善待因緣,等待時機成熟了再來接引人家。

反到是呢,我們剛才說的這些外道,可是佛門裡面有沒有跟外道很像的狀況呢?其實也有!因為佛法是這麼樣的遠大,這麼樣的深邃,所以對於佛法中間產生誤解的,恐怕也是所在多有。更糟糕的是,有許多人因為自己有慢心,不願意聽從善知識的教導,所以很多時候都用自己的方式解釋這個佛法。甚至我最近還在一個這個餐廳的上面擺的這個結緣書上,看到某一個學佛人,他說他學佛了十年之後,忽然知道他的宿命了!那您猜猜看他的宿命是誰呢?他居然說,原來他就是 釋迦牟尼佛再來。所以我們說在學佛人裡面的話,其實也有很多這樣子的學佛人。那面對這樣的學佛人的話,菩薩摩訶薩就不能再像面對外道這樣子說:我們善待因緣,我們等他慢慢的有機會接觸佛法再說。因為這ㄧ些的在佛門裡面,但是講的不是 佛陀的正法,然後可能心態也不是一個佛弟子的這類型的學佛人,那這類型的學佛人,因為他可能會嚴重影響到正法的弘揚,甚至會嚴重影響到說,所有的一切人對佛教的看法,所以那個時候,菩薩摩訶薩經常沒有選擇,只能夠說勇敢的勇往直前來辨正法義。那因為透過辨正法義,才能夠使真理越辨越明,才能夠讓眾生瞭解什麼才是真正 佛陀所說的法。這裡面要讓觀眾朋友們要記住的就是說,菩薩摩訶薩的言語辯了,是面對其中一個狀況,除了說我們剛才講的善說法義之外,另外一個狀況當然就是要分辨,替眾生分辨出說哪一個法是正確的法?哪一個法不是正確的法?那在這樣分辨的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提醒觀眾的就是說,菩薩摩訶薩的言語辯了,不是用來道人的八卦,說人的不是,而是都會用來在法義的辨正上面。這一點上面,您可以用來判斷一下,如果一個人自稱他是菩薩摩訶薩,甚至自稱他是某某大菩薩,某某的什麼佛再來,可是他所寫出來的文句,卻是會道人是非的話,那很顯然的這個人,您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那最後一個條件叫作「無大眾畏」,無大眾畏它最直接的解釋就是:身處在大眾之中,甚至站在大眾的前面的時候無所畏懼。這樣的事情為什麼對菩薩摩訶薩這麼樣的重要呢?其理由是:我們菩薩摩訶薩,在菩薩道上面我們剛才說的,除了受之外就是要施,然後還要誦、還要教。不管你是施或是誦或是教,菩薩摩訶薩一定不可避免的都需要面對眾生,那麼在面對眾生的時候,如果一開始心裡就有所畏懼、有所怯懦的話,當您站在台前的時候,眾生會不會感受到您這分的退卻跟怯懦呢?會的!所以當這個眾生,如果第一個印象感覺您就是畏畏縮縮的,或是有所畏懼的時候,請問他接下來聽受這個法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會受到影響呢?這個是菩薩摩訶薩應該要深思的問題,所以菩薩摩訶薩如果要弘法利生的話,乃至於說進行各式各樣的弘法事業的時候,這個時候很重要的應該是要無大眾畏。只要需要我們出頭出面的場合,我們就毫不畏懼的站在台前面對群眾。實在的說,一個菩薩摩訶薩,如果按照我們剛才講的有聖法、得聖果、持如來藏的話,其實一個菩薩摩訶薩按照這個道理來講,根本就不會畏懼在大眾之前。為什麼呢?那是因為說,我們說所有一切世間,所有一切的世間,跟所有一切的出世間法,全部都可以攝歸在如來藏裡面。如果一個菩薩摩訶薩對於如來藏已經有一定的掌握之後,那不管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哪一個法有超出如來藏的範圍呢?既然他已經有一定的掌握了,那麼對於他現在的法也都有一定的掌握了。乃至於說,他對於現在所面對的群眾,每一個群眾,在群眾中的每一個人,其實他也都能夠依據他的修為,而對現前的每一個人多少有一點掌握了。那如果說,在有這些重重的掌握之下的話,請問要從何去生起所謂的在大眾前面有畏懼呢?所以嚴格上來講,菩薩摩訶薩的話,能夠稱為菩薩摩訶薩的話,必然是無大眾畏的。但是這裡 佛是要告訴我們,希望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能夠注意培養自己如何能夠無大眾畏,將來有一天我們自己要站在群眾面前弘法的時候,這個就是很重要的條件。

當然這整個八個條件,我們剛才都是從自利方面來說,也可以從其他的方向來看。剩下的部分,我們就在下一個講次再來跟大家分析,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