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實義菩薩?(三)

第60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集跟各位講到實義菩薩的第二十三個條件,是必須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知世諦故隨眾生語。因為以四攝法來攝取眾生才能夠長久,菩薩初地之前大多以財物作為四攝法的布施,入地以後除了財施以外還要在法上布施;還要作種種利益眾生的事,並且要對眾生和顏悅色,用和悅的語言來攝受他們。除了以四攝法攝取眾生,還要能隨順眾生的語言;眾生來找你談世俗法,你無妨與他談世俗法,再以方便把佛法帶進來說,有緣的眾生就會聽進心中去了,也不會因為這樣子而產生了煩惱。無緣的眾生就會說:「我才不要跟他講話,三句不離本行,談上幾句就是講佛法。」所以我們應該要隨順眾生的話,漸漸地把佛法帶進去,可別一開口就說:「你這樣講不對!應該要怎麼樣才對。」那麼就沒有談話的空間了!你要這樣說:「你這樣講得很好,不過還有一個想法,你可以考慮看看。」然後才委婉地說出來,委婉地把佛法善巧方便地講出來。為什麼你能隨順眾生而被有智慧的眾生接受呢?是因為你懂得世俗諦。世俗諦不是說世間法中為人處世的道理,而是講解脫道的真義,宣說人生無常、苦、空、無我、四聖諦、八正道。如果他很執著,你就告訴他:「所有財產都帶不到未來世去,何必那麼看重?何不為自己來世的世間福報來作一點準備呢?」用世俗的道理為他講,他就聽得進去了。假使為眾生說「人生無常」,他們會接受,你就從色身無常開始講,然後再談到四念處觀,眾生就比較容易接受了,這是因為你已經瞭解世諦,所以能夠隨順眾生的話。

接下來 佛又接著開示說:「為諸眾生受苦之時,其心不動如須彌山。雖見眾生多作諸惡,有少善者心終不忘。」(《優婆塞戒經》卷2)實義菩薩的第二十四個條件是在說:為諸眾生受苦的時候,其心不動如須彌山。是說,當你發了菩薩心,為眾生做事而受苦的時候,得要堅定其心不動如須彌山。一般人為眾生做事是沒問題的,可是一旦太累了就會反悔;有的人身體再苦也沒關係,可是心不願意受委屈,假使向他說:「你這樣做不好,你換個方式來做吧!」他就會說:「好哇!那你來做吧!」手上的事情就丟給你,他就走了。但是菩薩必須心不搖動如須彌山,如果能夠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苦歸苦、做照做,心中不以為苦,這樣子才能夠成為是實義菩薩。

實義菩薩的第二十五個條件是:「雖見眾生多作諸惡,有少善者心終不忘。」(《優婆塞戒經》卷2)這是說,實義菩薩雖然看見眾生常常造惡,但是眾生有時也會生起一念善心,那個時候你就藉緣幫他記住:「我會永遠記得你曾經作過這件善事。」眾生因此而開始喜樂行善,這就是顧念眾生的少善功德,但是不要老是顧念眾生的多惡罪業;也就是說,即使眾生再怎麼惡劣,只要有一念之善,我們就要願意來救他,這樣才叫作實義菩薩。

接下來 佛又開示幾個重點,經文說:「於三寶所,不生疑心,樂為供養。若少財時,先給貧窮,後施福田;先為貧苦,後為富者。」(《優婆塞戒經》卷2)實義菩薩的第二十六個條件是:於三寶所,不生疑心,樂為供養。也就是說,對三寶從來不產生疑心,信心具足。信有很多個層次,從迷信、仰信開始。什麼是迷信、什麼是仰信呢?迷信就是只把 佛當作是眾神中最高的神,但並不知道 佛究竟是什麼?仰信是更進一步認識 佛是三界最高的聖人,所以我要歸依佛,不歸依外道。迷信之後是仰信,然後是證信;證信就是你證得解脫果或佛菩提果而深信不疑,證信才是真正地不生疑心。於三寶不生疑心之後,才能樂於供養而不勉強。如果於三寶有疑心,心裡面想:「我每次到寺院來,都先買水果供僧,有什麼意義呢?他們不也是跟我一樣是凡人!」在這種心態下,供上幾次以後就厭倦了。如果有真正的信心,那是由證悟而生起的信心,譬如在你師父座下悟了以後,你對師父感恩戴德,哪裡還會心生懷疑呢?不生懷疑才能樂為供養,否則每天送上飲食供養的時候,心裡面會想:「我為什麼要這麼恭敬供養他呢?真沒意思。」就無法樂為供養了!所以證信以後才會樂於供養三寶。於三寶有證信而樂於常作供養,是實義菩薩的第二十六個條件。

實義菩薩的第二十七個條件是:若少財時,先給貧窮,後施福田;先為貧苦,後為富者。這是在說明:假使財物有時不足,沒有辦法作廣大施,那時應該先施貧窮的人救活生命,等以後有錢了再來種福田;因為窮人的性命都快沒了,你要先救命,然後再為自己種福田而打算,等以後有錢再來作,這也是在世間法上做人的基本。如果看見有人快餓死了,卻仍不肯布施食物,一心想要去種福田,這就叫作假種福田。救命遠比種褔田更重要,來世所得褔德也更大,因此菩薩應該先為貧苦,然後才施給富有的人,假使富人恰巧也需要的話。

接下來 佛又如是開示:「樂讚人善,為開涅槃;所有伎藝,欲令人學;見學勝己,生歡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恒為他人,是名實義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這段經文 佛開示了另外的幾個實義菩薩的這個重點,實義菩薩的第二十八個條件是:樂讚人善,為開涅槃。這是說,樂於稱讚別人所作善法的功德,有人看見某某人布施的時候一捐就是兩千萬,那他就說:「你應該留給子孫呀!你應該留給子女呀!何必捐那麼多呢?你怎麼那麼笨呢?」這就錯了!他沒有樂讚人善,還對別人說:「那個人好傻,一捐就是兩千萬,都不懂得留一半來自己享用。」這就是不樂讚人善,這樣就不是實義菩薩。那我們應該要隨喜,他捐那麼多一定有他的理由,難道他沒有計算過就捐出來嗎?那是一定不會的!一定是有計算過,所以我們應該要隨喜讚歎,如何讚歎呢?應該要讚歎說:「你真是個大善人,您真的樂於施捨,真的是菩薩!」樂讚人善之後還有一件事要跟著作,不能只是讚善,否則就成為世俗法了!接著要「為開涅槃」,佛在這邊開示說:讚善以後,我們要為眾生為開涅槃。當眾生造了善事、善業,有了褔德,你要樂於為他開導涅槃的真義,就教他把大善業的褔德迴向證得涅槃。他當然會問涅槃的道理,你就有機會告訴他三乘法中的二種涅槃,順便解說大乘法中有四種涅槃,眾生聽了就說:「你還真的有智慧,我早該來跟你學了,怎麼現在才知道你!」那你不就把眾生引入了佛門了嗎?所以菩薩戒中不是有一條輕戒嗎:凡有所說、凡所稱讚,都要會歸到佛法上來講;凡是布施財物予眾生的時候,都必須方便引入佛法當中。如果我們布施給眾生,但是沒有宣說佛法給眾生,那就是犯了菩薩戒的輕戒了;所以由此看來,大部分的人都已經犯了菩薩戒的輕戒。所以布施給眾生的時候,要把眾生方便引入佛法當中;既然如此,當然要為眾生開導涅槃的正理。樂讚人善是隨喜功德,就是別人造善事,你為他隨喜,那就會有一分的功德;千萬不要去扯後腿,不但沒有隨喜的功德,還會減少自己的功德,變成在善法上造惡業;因此我們應該要讚善,再為眾生開導涅槃的道理。所以讚善、再為眾生開導涅槃的道理,這個就是實義菩薩的第二十八個條件。

實義菩薩的第二十九個條件是在說:所有伎藝,欲令人學;見學勝己,生歡喜心。這是說,不管你什麼樣的伎藝,都希望別人能從你這邊學習成功。世間人的想法是不管什麼一定都要留一手,但是我們 平實導師弘法以來從來都不這麼作,正覺的老師也從來不這樣作,從來都不先留一手;除非是 佛所交代不可說的密意與現觀的部分,這得要自己去親證。在法義上我們都不會留一手,只是沒有時間全部講出來而已,所以只能講出心中所證的三、四分之一。如果你心中留一手,道業就不會進步了。有人想:「我保留最後一步,徒弟就奈何不了我的,我就不需要一直往前進步了。」假使全部技術都教給了徒弟,就得自己再往上提昇;當你一直在進步中,還需要留一手嗎?沒有必要了!應該是你一直在進步,你的徒弟也跟著你一直在進步,你的徒弟去創業時就可以獨當一面而勝過別人,而你依舊不斷往前進,不斷提昇他、教導他,這樣才能夠成為業界的龍頭;世間法如是,所以佛法更是如是,這樣子才是實義菩薩的世間伎藝欲令人學。不但如此,如果有一天徒弟勝過你了,當師父的應該心生歡喜,因為你這個伎藝一定不會失傳的,而且他會幫你發揚光大;佛法中也是這個樣子,能有這種心態的人,才是真正的實義菩薩啊!所以 平實導師也常常這麼說:「哪一天有個學生比我蕭平實更棒,那我走的時候就可以很安心了,佛法續傳一定沒有問題了。」這就是見學勝己,生歡喜心。

實義菩薩的最後的一個條件是: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恒為他人。這個是實義菩薩的最後的一個條件,所謂「不念自利,常念利他」,是說菩薩不應該老是想著自己能得到利益,而所應該想的是如何利益眾生,所以菩薩身口意業所作的種種善事都不是為自己,永遠都是為了眾生。平實導師說:如果他是為自己的話,那早就要退休了!還要弘法幹什麼呢?這樣子的道業也將會永遠停在目前的這一個階段。但是他現在所作的事情卻都是在利益眾生,現在 平實導師為了利益眾生,連自己的禪定還有道業都沒有時間再往上增進了!這都是為了要利益眾生,所以把自己的道業先放在一旁。如果他是為自己的話,那他現在應該要作的應該是躲到深山中去進修尚未完成的四禪八定,也就是說到深山中去修他自己的禪定,把眾生給放著。但是這個不是實義菩薩所應該作的,因為現在弘法的擔子還很重,還沒有達到純化教內法義的目標,必須要繼續地破斥外道的邪法。所以 平實導師作這些,對他個人道業其實並沒有利益的,只是在增加護法的大褔德而已。可是他現在所作的卻都是在為眾生,沒有一分一毫是為了自己,但是仍不許抱怨!因為今天能夠達到這個地步,都是 佛的加持。今天正法能夠繼續地續傳下來,能夠永傳下來都是 佛的加持,願意完成的這個任務,佛就會把你提昇到必須要完成這個任務的層次當中。加持提昇以後,任務還沒有完成你就想抽腿,那這樣子豈不是對 佛忘恩負義嗎?所以,平實導師絕不會去作這種事,所以把自己自修的禪定的功夫放在一邊,以利益眾生為前提。有些人會是這樣子:當他想要在你這裡把道業提昇到某一個層次的時候,你為他開示說:「好啊!你去作某件事情,任務完成以前我一定會幫你達到這個層次。」可是當他達到了所要的地步的時候,任務還沒有完成他就捨棄不作了。在極樂世界是不會有這種事情的,但是在娑婆世界卻常常會有這種事,這也是正常的。我們如果要出來弘法度眾生,遇到了這種徒弟也不用怨嘆,因為五濁惡世本來就會有許多這類的眾生,這是這裡的常態,永遠會有一小部分的人是如此的。所以我們不可以因為有這樣的眾生而這樣說:「我從今以後,唯念自利,不念他利。」這個就顚倒了!所以我們應該要「唯念他利,不念自利」。如果是唯念自利而不念他利,那就是自己往下拉而不是向上提昇!因為已經不能成為實義菩薩了!所以,雖然一定會有人居心不良,但你的身口意業所作諸善業,還是要繼續地維持正確的心態。什麼心態呢?就是:終不自為,恆為他人。以上所說的這三十個條件,就是我們實義菩薩所應該要作的條件,這實義菩薩所要作的這三十個條件如果作得到的話,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實義菩薩。

這樣子看來,實義菩薩還真的是不容易當啊!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實義菩薩不容易當,就要打退堂鼓,還是要繼續當下去,因為從今世到未來世的無量世當中,除了這一條路以外,沒有別的路可走。因為這條路是你修行、修學佛菩提道一定要走的路,早走、晚走一樣是要走,除非你不想走修行的路,除非你不想證佛菩提果,所以這一條路,是沒有可以選擇的路;三界中最究竟的法其實就是成佛,如果想要得到這個最究竟的果報,當然要走這條路;再怎麼吃虧還是要走,肯吃虧的人才是最有褔報的人,未來無量世中常有可愛的異熟果會等著我們的。菩薩修集這些福德,自然而然就會在無量世當中,會有無量的可愛的異熟果等著我們,菩薩道的資糧就永遠不會缺乏。如果走到別的路上去,未來無量世以後還是要走回這條路的;因為這是最究竟的路,終究要走的;既然遲早都要走,不如早走,不如早一點把它給完成,這樣子豈不是更好的嗎?既然我們已經決心要修佛菩提道,既然我們已經決心要走這條路的話,那就是應該要早一點去把它完成,不要逃避!要不然就是繼續在生死之途的輪迴當中,繼續地輪轉下去。所以實義菩薩雖然不容易當,也還是要繼續地當下去。

接下來 佛又開示說:「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優婆塞戒經》卷2)佛在這邊再重複的開示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的緣故,所以身為實義菩薩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其實 佛這邊的開示說:菩薩這兩種,一種是在家菩薩,另一種是出家菩薩。如果是出家菩薩,當實義菩薩並不困難;可是在家菩薩就困難了,因為在家菩薩有很多的惡因緣所纏繞的緣故。如果出家了,沒有太太、先生來管著你,你要怎麼布施都沒有人管你,你要怎麼行善、行菩薩道都沒有人管你;但是在家之身可就不行了,三天兩頭要開家庭會議討論你布施是不是布施得太多?要不然就在鬧家庭革命了!在家菩薩當實義菩薩確實是不容易呀!必須先把惡因緣給消除掉,或把惡因緣轉變成善因緣。所以在家菩薩惡因緣多,不容易當實義菩薩。但是這並不是在貶低在家菩薩,反而是讚歎在家菩薩!因為在家菩薩要當實義菩薩,是比出家菩薩困難的。所以今天在這邊就要讚歎電視機前的菩薩,如果能夠依教奉行,依著 佛的開示來行實義菩薩的話,各位就是在家的實義菩薩!

今天說明到此,跟各位說明實義菩薩的部分已經結束了。

祝福各位:色身康泰、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點擊數:2377